导读:本文包含了北方干旱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降水,干旱化,陆地水储量(TWS),南涝北旱
北方干旱化论文文献综述
马柱国,符淙斌,杨庆,郑子彦,吕美霞[1](2018)在《关于我国北方干旱化及其转折性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去半个世纪,中国经历了北方的"西湿东干"和东部的"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格局。近十几年来,这种降水长期变化的分布格局是维持还是发生了变化?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基于年降水观测数据、自矫正的帕尔默干旱指数sc PDSI、地表湿润指数SWI及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卫星数据反演的陆地水储量(TWS)对中国区域干旱化问题进行了再分析。结果表明,近16年(2001~2016年),中国东部地区(100°E以东)"南涝北旱"的格局正在发生显着的变化,长江上中游及江淮流域已转为显着的干旱化趋势,而华北地区的降水已转为增加趋势,东部"南旱北涝"的格局基本形成;北方过去的"西湿东干"也转变为"西干东湿"的空间分布特征。显然,中国区域的降水格局在2001年后发生了明显的年代尺度转折性变化,两种常用干旱指数sc PDSI和SWI的分析也证明了这一点。但GRACE的陆地水储量(TWS)的分析却显示,最近16年来,中国东部"南涝北旱"的格局仍未发生变化,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干旱化的时段,且有加剧的趋势,其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谢祥永[2](2014)在《中国北方干旱化的时空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l951-2011年中国区域916个站的月降水及月平均气温资料,计算了地表湿润指数。分析并对比了中国北方地区降水,气温以及地表湿润指数的年际变化特征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基本为增温趋势,其中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增温趋势明显,西北地区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生转折性变化,由90年代后期以前的降温趋势转为其后的增温趋势。我国北方地区的降水趋势为东少西多,减少的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北方的东部地区,即100°E以东地区。年际地表湿润指数变化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西北东部、华北、及东北地区当前正处于一个干旱化过程,但不同地区干湿变化特征及干旱化的持续时间和位相有差别,年代际地表湿润指数变化趋势的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北方西部地区有变干旱的趋势,华北及东北地区北部有变湿润的趋势。(本文来源于《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控》期刊2014-11-03)
李亚蒙,赵琦,王宇飞,李承森[3](2011)在《中国北方上新世-更新世之交干旱化事件的生物学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气候在上新世-更新世之交出现了大范围的干冷化趋势,山西省榆社盆地上新世张村组的硅藻土沉积物提供了研究中国北方在上新世晚期气候与环境变化的生物学证据,其中硅藻类群组合的变化很好地反映了水体环境如盐度和pH值的变化趋势并进一步指示了气候(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1-10-21)
马柱国,符淙斌[4](2009)在《1951-2004年我国北方干旱化的基本事实》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月降水及月平均气温资料,计算了中国区域地表湿润指数、Palmer干旱指数和反演的土壤湿度,通过对上述叁个指标及降水变化特征的对比分析,揭示了我国北方近54年干湿变化的时空结构,特别是对北方干旱化事实的分析。结果指出:1)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北东部和华北以干旱化趋势为主要特征,这种干旱化的趋势在近15年不断加剧,降水减少和气温升高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2)在54年间,西北东部和华北在年代际尺度上仅发生一次干湿转换,转折点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末期,这与1977/78全球气候背景的转折性变化有关。而东北地区却有叁个转折点,最近的一个产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另两个分别发生在1965和1983年;3)与北方其它地区的变化趋势相反,西北西部当前正处在一个相对湿的时段,但温度的升高削弱了这种变湿趋势;4)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北东部、华北和东北地区的极端干旱发生的频率明显增加,这与这些地区降水减少和气温升高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全国旱情监测技术与抗旱减灾措施论文集》期刊2009-12-05)
赵媛媛,何春阳,李晓兵,黄庆旭,杨洋[5](2009)在《干旱化与土地利用变化对中国北方草地与农牧交错带耕地自然生产潜力的综合影响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耕地的自然生产潜力,目前在时空尺度上定量分析典型生态边缘区气候干旱和土地利用变化对耕地自然生产潜力综合影响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论文首先采用桑斯维特纪念模型(Thornthwaite-Memorial Model)对北方草地与农牧交错带地区耕地自然生产潜力进行了计算。然后结合气象数据,分析了干旱化对研究区耕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影响。又在遥感数据生成的1990,1995和2000年1km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耕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发现1970~2006年研究区总体上呈现出较强的变干趋势,但波动明显,干旱导致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在1990~1995年和1995~2000年分别减少了约16.61×106t和19.55×106t。1990~1995年和1995~2000年耕地增加率分别为2.64%和2.55%,在此基础上,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分别增加了5.36×106t和4.48×106t。从整个研究区尺度来看,1990~1995年和1995~2000年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分别减少了约11.24×106t和15.08×106t。从基于气象站点的泰森多边形尺度来看,研究区的西北区域,主要包括陕西、宁夏和甘肃部分地区,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对于气候变化比较敏感,而包括河北、山西部分地区在内的研究区华北南部区域和内蒙古北部主要受到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文琦,刘彦随[6](2008)在《北方干旱化对水土资源与粮食安全的影响及适应——以陕北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气候变率、线性回归、因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1975-2005年陕北农牧交错区降水、温度变化进行分析,得出气候暖干化趋势显着的结论。对土地、水和粮食安全与干旱化相关系数离散程度分析表明:在气候干旱化作用和煤炭资源过量开发影响下,区域生态环境退化严重;以无定河、延河流域为例,发现流域年降水量每增加10%,其径流量增加22.22%,径流深度加深4.47%,年降水量每减少10%,径流量减少15.98%,径流深度减少3.56%的规律;粮食、牧草受暖干化影响,需水胁迫加剧,出现了产量降低,品质下降,草场承载力下降等问题;最后,针对土地、水和粮食安全对干旱化的响应,提出了适应性对策。(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08年07期)
邱国玉,尹婧,熊育久,赵少华,王佩[7](2008)在《北方干旱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泾河流域径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以在黄土高原上发育,流经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黄河二级支流——泾河为研究对象,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土地利用影像资料,以及泾河流域1970~2002年的气候、水文资料,采用美国农业部开发的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SWAT,分析了20世纪80~90年代泾河流域的降雨量和径流量的变化。从80到90年代,流域年降雨量呈逐年递减趋势,80年代多年平均月降雨量明显大于90年代多年平均月降雨量,尤其在7~9月,平均降雨量明显减少。受气候干旱化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共同作用,80~90年代,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减少了8.92m3s-1。为了区分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采取分别固定气候因子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因子的方法,将模拟情景输入模型,定量区分气候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方式和程度。结果表明,气候干旱化趋势使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减少28.08m3s-1,为气候、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共同影响径流变化量的314.80%;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使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增加26.57m3s-1,为气候、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共同影响径流变化量的297.87%。(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黄庆旭,史培军,何春阳,李晓兵[8](2006)在《中国北方未来干旱化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中国北方未来干旱化过程对土地系统的可能影响还不是十分清楚,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中国北方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因此,利用系统动力学(SD)的原理和方法,首先构建了中国北方未来干旱化过程影响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而在不同系统状态下,模拟了中国北方13省未来30年不同干旱化过程和社会经济情景共同影响下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过程。1989 ̄2001年的模型检验结果表明该SD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土地利用系统的复杂变化过程。2000 ̄2030年在干旱化过程转折、不明显和加速3种情景下的情景模拟结果发现,干旱化过程对中国北方未来水资源总量变化影响明显。在干旱化过程3种情景下,北方13省水资源总量从4686.17亿m3下降到3887.88亿m3,水资源正逐渐成为稀缺资源,并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中国北方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的持续压力下,建筑用地和交通用地在未来增长迅速。城镇,交通等生活型用地与耕地资源之间的矛盾将会十分突出。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寻求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和格局,适应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共同压力,将是中国北方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06年12期)
符淙斌,延晓冬,郭维栋[9](2006)在《北方干旱化与人类适应——以地球系统科学观回答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和适应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九七叁”项目G19990434对北方干旱化研究的主要结果,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研究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特别是人类活动与干旱化的相互作用.包括:(1)干旱/半干旱区大气过程、地表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2)干旱化进程的阶段性转折和突变的规律、机理和可预测性研究;(3)干旱化及其转折对我国粮食、水和土地资源安全的影响及适应对策;(4)地球系统亚洲区域模式的发展及其在干旱化趋势和转折预测、影响评估和人类适应对策研究中的应用.上述问题作为即将启动的“九七叁”延续项目的主要内容,其研究对于回答区域环境系统形成及其对全球变化响应的机理、人类活动和自然因子在环境变化,特别是阶段性转折和突变中的相对贡献等基础科学命题的挑战,以及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重大决策需求,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来源于《自然科学进展》期刊2006年10期)
马柱国,符淙斌[10](2006)在《1951~2004年中国北方干旱化的基本事实》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月降水及月平均气温资料,计算了中国区域地表湿润指数、Palmer干旱指数和反演的土壤湿度,通过对上述3个指标及降水变化特征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中国北方近54年干湿变化的时空结构,特别是对北方干旱化事实的分析.结果指出:(1)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北东部和华北以干旱化趋势为主要特征,这种干旱化的趋势在近15年不断加剧,降水减少和气温升高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2)在54年间,西北东部和华北在年代际尺度上仅发生一次干湿转换,转折点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末期,这与1977/1978全球气候背景的转折性变化有关.而东北地区却有3个转折点,最近的一个产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另两个分别发生在1965和1983年;(3)与北方其他地区的变化趋势相反,西北西部当前正处在一个相对湿的时段,但温度的升高削弱了这种变湿趋势;(4)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北东部、华北和东北地区的极端干旱发生的频率明显增加,这与这些地区降水减少和气温升高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6年20期)
北方干旱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l951-2011年中国区域916个站的月降水及月平均气温资料,计算了地表湿润指数。分析并对比了中国北方地区降水,气温以及地表湿润指数的年际变化特征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基本为增温趋势,其中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增温趋势明显,西北地区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生转折性变化,由90年代后期以前的降温趋势转为其后的增温趋势。我国北方地区的降水趋势为东少西多,减少的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北方的东部地区,即100°E以东地区。年际地表湿润指数变化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西北东部、华北、及东北地区当前正处于一个干旱化过程,但不同地区干湿变化特征及干旱化的持续时间和位相有差别,年代际地表湿润指数变化趋势的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北方西部地区有变干旱的趋势,华北及东北地区北部有变湿润的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北方干旱化论文参考文献
[1].马柱国,符淙斌,杨庆,郑子彦,吕美霞.关于我国北方干旱化及其转折性变化[J].大气科学.2018
[2].谢祥永.中国北方干旱化的时空变化特征[C].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控.2014
[3].李亚蒙,赵琦,王宇飞,李承森.中国北方上新世-更新世之交干旱化事件的生物学证据[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4].马柱国,符淙斌.1951-2004年我国北方干旱化的基本事实[C].全国旱情监测技术与抗旱减灾措施论文集.2009
[5].赵媛媛,何春阳,李晓兵,黄庆旭,杨洋.干旱化与土地利用变化对中国北方草地与农牧交错带耕地自然生产潜力的综合影响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09
[6].文琦,刘彦随.北方干旱化对水土资源与粮食安全的影响及适应——以陕北地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
[7].邱国玉,尹婧,熊育久,赵少华,王佩.北方干旱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泾河流域径流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08
[8].黄庆旭,史培军,何春阳,李晓兵.中国北方未来干旱化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J].地理学报.2006
[9].符淙斌,延晓冬,郭维栋.北方干旱化与人类适应——以地球系统科学观回答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和适应问题[J].自然科学进展.2006
[10].马柱国,符淙斌.1951~2004年中国北方干旱化的基本事实[J].科学通报.2006
标签:降水; 干旱化; 陆地水储量(TWS); 南涝北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