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电影论文-肖梦杰

后电影论文-肖梦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后电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后电影”,数字技术,电影之死,后电影情动

后电影论文文献综述

肖梦杰[1](2019)在《“后电影状态”:从电影到后电影的研究转向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后电影时代的到来。从电影到后电影,这种变化实际上标志着新的观念和新的形态的产生。本文分别从再现与虚拟、从单项到互动以及从"电影之死"到"后电影之情动"叁个方面概述了从电影到后电影的研究转向,从而分析"后电影状态"的种种可能性。(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9年16期)

向勇[2](2019)在《后“电影工业美学”:中国电影新时代的概念性图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影工业美学提供了电影产品本性和电影生产本质的思考框架。从新时代中国电影的发展实际和电影工业美学理论的双重视角来看,电影在工业化产品和审美性艺术品、工业化组织管理和创意制片管理、生产固本和产业升级、生产供给和协同共生等维度呈现出强烈的后电影工业美学特征。文化、技术、故事和版权成为电影生态美学视野中的核心"物种"。面对电影生态美学的时代演进和共生创意,中国电影学界期待一种更有阐释力的后电影工业美学理论建构。(本文来源于《艺术评论》期刊2019年07期)

许靖[3](2019)在《后电影视域下的中国当代网生纪录片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在网络走红,国内各大视频网站、新媒体公司开始涉足纪录片生产,并主要面向年轻用户创作、生产新兴的网生纪录片作品。网生纪录片是以互联网介入为节点,并区别于传统电视纪录片的,由互联网平台自制自播的一种纪录片新形态。这意味着中国纪录片行业已经迎来传统电视媒体、民营公司、视频网络新媒体叁足鼎立的新格局。在数字技术不断迭代、融媒体即将取代全媒体的今天,纪录片将会是继电影行业由电影转向“后电影”之后,又一个发生嬗变的影像创作新领域。本文以挖掘网生纪录片的风格特征为目标,在“后电影(Post-Cinema)”理论的启发之下,通过梳理国内传统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脉络和轨迹,并与之相比较,总结出网生纪录片在题材选择、类型演变、创作机制和手法、媒介传播以及影像本体(叙事、文本、观众群)几个部分出现的新象。文章结合典型个例分析,探究网生纪录片在这种新形态下,是否违背纪录片的客观创作规律以及日后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期在填补该新兴领域理论研究空白的基础上,对网生纪录片的未来走向提供具有价值的建议。(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4-30)

刘子婧[4](2019)在《虚拟现实主义和后电影理论——数字时代的电影制作和电影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不远的未来,数字时代将彻底改变这一切——包括我们的工作和娱乐,事实上,当下我们熟悉的社会、经济、娱乐等多方面的发展格局已经在不断变化。基于先进科技的爆炸性特点,在未来短短5-10年,我们就将全面进入数字时代,这是毋庸置疑的。在数字时代,一切都将改变。电影精化制作技术已经大面积渗透入电影的多重领域,当它从小众的密码学模型发展壮大,并融入互联网,便开始了对所有行业的影响甚至是革新,使得虚拟现实主义在数字时代的要求下,不断壮大.(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06期)

赵昂[5](2018)在《失去线上票补后电影产业要回归现实》一文中研究指出去年,全国电影票房总收入为559亿元,而今年,这个数字在11月25日就提前一个月达到。业界开始猜测,全国电影票房能够突破600亿元大关。尽管电影票房收入继续上涨,但背后的隐忧同样不容忽视,这是因为:今年电影票房呈现了高开低走。今年票房排名前两名(本文来源于《工人日报》期刊2018-12-12)

林磊[6](2018)在《后电影与后连贯性:不断更新的超验时空》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电影与其他的媒介(如电视、游戏等)产生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变成一个庞杂多变的融合体,出现了越来越难以用理论概括与提炼的局面。如何去对这种庞杂的电影经验做一个恰当的理论概括成了最棘手的问题。本文旨在从"后电影(Post-Cinema)"理论出发,重新挖掘当代电影的形式与风格,归纳出"后连贯性"的叙事特征,探讨当代电影的超验时空与观众所萌生的新型关系,为当代电影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8年22期)

马楠楠,张书端[7](2018)在《后电影视域下网络大电影的文化特质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大电影是数字技术催生的一种后电影美学形态,其文化特质表现在以下叁个方面:首先,从制作模式和题材类型来看,网络大电影充分彰显了数字技术时代电影制作的民主化趋势和观众审美趣味的多元化、异质性;其次,从接受方式来看,网络大电影体现了互联网时代艺术体验的深度交互性;最后,从影像生产来看,网络大电影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对应的是后现代状况下的人类感知方式,并昭示着一种全新的、游牧的、撒播的、去中心化的人类主体性的诞生。(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8年22期)

戈弓长[8](2018)在《在他之前电影只是电影 在他之后电影成为艺术 英格玛·伯格曼:令人敬而远之的神祇》一文中研究指出法罗岛在瑞典语中是"绵羊之岛"的意思。自从1960年4月的一个雨天,伯格曼第一次来到此地,已经用这里的岩石、森林和海水拍了7部电影。据说塔可夫斯基也曾钟情于这里与世隔绝的孤独,如同被上帝抛弃的羔羊,曾希望在岛上完成他的《牺牲》,但因为军事原因只能选择对面的哥特兰岛。2006年,李安在拍《色戒》时遭遇瓶颈,他登上法罗岛,拜会了在岛上隐居多年的伯格曼。一见面就热泪盈眶,深深地拥抱了老人,"我听到了他的心跳"。(本文来源于《国家人文历史》期刊2018年14期)

于昌民[9](2018)在《谁害怕后电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后电影研究的几种可能的方向出发,分析了数字革命与媒体研究对于传统电影研究的挑战。后电影研究可以说是对于媒体特殊性的重新思考与革新。一方面电影的特殊性受到肯定,另一方面把它当作过时的大众娱乐形式。究竟在这场"媒体转向"的浪潮中,电影是不是已经成为了"过去完成式"?(本文来源于《电影艺术》期刊2018年04期)

姜宇辉[10](2018)在《致一个并非灾异的未来——作为后电影“效应”的“残存”影像》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后电影"的理解,近年来逐渐从媒介考古学转向情动理论。但在控制社会这个整体背景之下,二者皆越来越暴露出批判性方面的明显不足乃至缺失。有必要用"后电影效应"这个说法来重新进行反思和推进。从媒介形态上来说,后电影所制造的并非仅是"特效",而更是"灾异";而从情动过程来看,以新巴洛克风格为主导的技术电影更是看似全然扼杀了重塑主体性的可能。(本文来源于《电影艺术》期刊2018年04期)

后电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电影工业美学提供了电影产品本性和电影生产本质的思考框架。从新时代中国电影的发展实际和电影工业美学理论的双重视角来看,电影在工业化产品和审美性艺术品、工业化组织管理和创意制片管理、生产固本和产业升级、生产供给和协同共生等维度呈现出强烈的后电影工业美学特征。文化、技术、故事和版权成为电影生态美学视野中的核心"物种"。面对电影生态美学的时代演进和共生创意,中国电影学界期待一种更有阐释力的后电影工业美学理论建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电影论文参考文献

[1].肖梦杰.“后电影状态”:从电影到后电影的研究转向综述[J].汉字文化.2019

[2].向勇.后“电影工业美学”:中国电影新时代的概念性图式[J].艺术评论.2019

[3].许靖.后电影视域下的中国当代网生纪录片新象[D].浙江大学.2019

[4].刘子婧.虚拟现实主义和后电影理论——数字时代的电影制作和电影观念[J].戏剧之家.2019

[5].赵昂.失去线上票补后电影产业要回归现实[N].工人日报.2018

[6].林磊.后电影与后连贯性:不断更新的超验时空[J].电影文学.2018

[7].马楠楠,张书端.后电影视域下网络大电影的文化特质及其意义[J].电影文学.2018

[8].戈弓长.在他之前电影只是电影在他之后电影成为艺术英格玛·伯格曼:令人敬而远之的神祇[J].国家人文历史.2018

[9].于昌民.谁害怕后电影研究?[J].电影艺术.2018

[10].姜宇辉.致一个并非灾异的未来——作为后电影“效应”的“残存”影像[J].电影艺术.2018

标签:;  ;  ;  ;  

后电影论文-肖梦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