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心理分析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余人”,当代小说,倪吾诚,疏离感
心理分析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白欢[1](2019)在《疏离与黏合:当代小说中“多余人”形象的心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们拥有高尚的思想却缺少实际的行动,因而无法改变现状,只能以忧郁、彷徨和空虚的态度对待生活。诚如鲁迅先生所言"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以叶甫盖尼·奥涅金为代表的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得以继承。从鲁迅笔下有病的"狂人"开始,中国现代文学中出现了一个"多余人"形象谱系。如丁玲笔下患有时代和情感双重苦闷症的莎菲(本文来源于《长城》期刊2019年06期)
苏悦,谢宇雪,杜晓扬,陈雄鹰,杨莉[2](2019)在《基于毛姆小说的20世纪初英国群体心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初,英国由于工业革命所经历的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成为西方社会的缩影。通过研究20世纪初英国的群体心理特性,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西方社会在此阶段的社会心理特点。本文运用文学智能分析法,通过对毛姆小说代表人物的人格和生活满意度的分析,间接了解这一时代下英国群体的社会心理。研究结果发现小说中人物的大五人格和生活满意度在性别上无显着差异,心理特征呈现较高开放性,较低外向性,中等偏上的生活满意度水平。这些心理特征的形成可能源于男性与女性适应了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以及家庭关系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心理技术与应用》期刊2019年10期)
崔丛丛[3](2019)在《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个体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施蛰存小说中人物个体的建构方式、精神特质及作家执着于以“个体叙事”方式塑造现代社会中孤单的个体的原因。第一章对小说中的个体构建方式进行分析。人是有机整体,人的心理意识,人体组织机构,以及人的社会性无一不是完成个体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施蛰存所构建的个体具有“向内性”的特点,他以个体的生物性为切入点,从身体书写,精神世界分析和小家庭生活叙事叁方面建构个体的心理世界,挖掘个体在都市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心理。第二章对小说中的个体的精神特质进行分析。都市人有着新式职业,他们通过脑力或者体力劳动求生存,被机械化的工作拴在了办公室或现代化的机械上,比如教师、银行职员、舞女、车夫、百货商店的销售员等。他们在乡土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夹缝中艰难生存,都市漂泊的生活让他们身体和精神上都无家可归,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压迫,他们的精神愈加颓废、幻灭。第叁章是对施蛰存执着于个体构建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行分析。松江性灵熏陶下的自由精神,西方文化浸染下的实验精神和“尖端文学”团体追求对施蛰存文艺观的形成有着很深的影响。20世纪20、30年代的上海,政治形势紧张,施蛰存早期关注政事,热衷政治运动,但在经历了四·一二政变之后,陡然发现,政治是以群体的牺牲,换得少数人的掌权。他开始对政治有了理性的思考,坚持走“政治上的左翼,文学上的自由主义”道路。(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6-01)
赵倩[4](2019)在《行走在友情与爱情之间——方方小说《华沙的盛宴》心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方方小说是现当代文坛中一处别样的"风景",她的小说中既有着知识分子具有的品格,又有着一般平民的思想内涵。作者在作品中隐藏自己的内心情感,用一种独特而犀利的审视,观察着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看似不动声色,实际上却隐含着她的一片热忱。本文探析《华沙的盛宴》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分析主人公内心,并从女性意识的变化、禁忌的欲望、模糊的性别观叁方面分析主人公心理变化历程,并探究其文学价值所在。(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12期)
陈钰滢,凌子,刘衔华,张照[5](2018)在《小说《花千骨》女主角命运悲剧的心理分析——基于贝克认知疗法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运用贝克的认知疗法理论,解读流行小说《花千骨》女主角的负性核心信念及该信念对她命运的影响。文章详细分析了花千骨负性核心信念的形成,负性自动思维的产生,不合理的情绪、行为和人际交往障碍发展的整个过程。结果(:1)花千骨的负性核心信念是"我不可爱""我与人不同""我被人嫌弃""我必定孤独"等;负性中间信念是"我会伤害到身边人";补偿策略是"努力维持与师父之间的联系"和"同他人保持距离";(2)花千骨的负性认知和负性情绪、行为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并最终构成花千骨那亲友死伤殆尽,且让爱人亲手了结自己性命的悲情命运。结论:以文学影视作品为鉴,能够促进个体对自身认知和欲望的认识与理解,也有助于摆脱小说、游戏、网络成瘾等,进而拥有更具适应性和灵活性的认知,以一种积极、合作的方式去迎接生活的挑战,从而获取幸福的人生。(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8年12期)
陈聪,洪畅[6](2018)在《走进潜意识与爱欲——论施蛰存小说独特的心理分析创作手法》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代表作家施蛰存将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融入其小说创作,改变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方式,将写作转向人的潜意识和内心世界。同时,他以人的自然本性为出发点,由人物外在表现反映内在冲突,以代表生命的爱欲来探讨人物本性,凸显压抑中痛苦挣扎的本我欲望。拟将弗氏理论与施氏作品结合评析,阐释潜意识、人物双重或多重性格、爱欲与文明对立冲突等心理分析创作手法,深入解读施氏小说的艺术性,探索其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本能欲望、抨击都市社会的异化和推崇自由人性社会的精神内核。(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期刊2018年08期)
黄小芹[7](2017)在《浅论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中的性心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施蛰存作为20世纪30年代的新感觉派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影响。其作品中独特的性爱心理描写和意识流手法的借鉴,使其作品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施蛰存通过对人的性心理的描写,勾勒出了人潜在的心理图景。本文着重以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中的性心理的描写,分析人物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本文来源于《中华少年》期刊2017年29期)
付兰梅,王琪[8](2017)在《动荡中的多元并存——五四时期叶圣陶短篇小说中的教师心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师是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群体,在1915-1927这一动荡的社会中,具有独特意义和价值。叶圣陶的笔下就塑造了求乞者、迷茫者和清醒者叁类鲜明的教师形象,他们的心理迥然不同,求乞者怯懦苟安,迷茫者孤凄游离,清醒者执着无畏;而过渡时代和社会黑暗的迭加、传统观念和西方影响的交融以及现代教育体制的制约是教师复杂心理的重要成因。(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7年26期)
申现荣[9](2017)在《精神与身体之间:从心理分析视角解析门罗小说中人物的成长》一文中研究指出艾丽丝·门罗作为加拿大文学领军人物之一,被尊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并于201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她的作品主要以普通小镇的平凡生活为原型,集中探究人物的心理世界。《幸福过了头》就是以儿童和女性为中心,通过描述她们的琐碎平凡的家庭生活,探索儿童和女性复杂的心理世界和成长历程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本文以《幸福过了头》中四个故事:《多维的世界》、《深洞》、《脸》、《儿童的游戏》为范本,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解读并探讨门罗作品中人物的成长历程,尤其是捕捉儿童和女性在经历谋杀,死亡,离婚等一系列生活事件时心理世界发生的变化,以及期间他们的精神和身体之间的世界的建构。文章由引言、第一章、第二章、第叁章、结论五部分构成:引言简要介绍艾丽丝·门罗及其作品《幸福过了头》,梳理国内外研究动态,本论文写作的理论基础,以及本论文的框架结构;第一章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和拉康的镜像理论,探讨了儿童对欲望,身份认同和死亡等问题的感知;第二章分析了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内心世界,他们如何在面对日常琐事、家庭暴力、婚姻与背叛时,对独立人格和安稳生活的追求;第叁章,针对儿童和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心理问题,论文作者试图通过对人物的解读,探讨并归纳出不同人物的叁种成长模式,以消除他们的种种焦虑和不安,让心灵回归宁静;结论部分,对论文的研究过程和主要发现进行总结。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常常会遭遇各种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他们的心理和精神会出现崩溃,陷入无序状态,因此,门罗试图为其人物建构不同的自疗自愈的成长模式,帮助他们摆脱混乱,回归宁静。然而,小说中的人物在成长过程中即使有某种程度的自疗自愈,同时还有精神或身体上新问题的伴生,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能得到有效解决,而这也恰恰揭示了生活的本质。(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7-06-12)
刘璇[10](2017)在《小说《白鲸》的心理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鲸》是19世纪美国着名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主要借助水手伊希梅尔的角度来讲述"裴廓德"号上全体船员对白鲸的追赶,以及最后的悲剧命运。本文主要对小说《白鲸》中的人物心理进行简要分析,并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结构理论指出人物具有的心理特征,进而让社会和人们避免形成相同的个性心理。(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心理分析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初,英国由于工业革命所经历的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成为西方社会的缩影。通过研究20世纪初英国的群体心理特性,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西方社会在此阶段的社会心理特点。本文运用文学智能分析法,通过对毛姆小说代表人物的人格和生活满意度的分析,间接了解这一时代下英国群体的社会心理。研究结果发现小说中人物的大五人格和生活满意度在性别上无显着差异,心理特征呈现较高开放性,较低外向性,中等偏上的生活满意度水平。这些心理特征的形成可能源于男性与女性适应了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以及家庭关系的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理分析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白欢.疏离与黏合:当代小说中“多余人”形象的心理分析[J].长城.2019
[2].苏悦,谢宇雪,杜晓扬,陈雄鹰,杨莉.基于毛姆小说的20世纪初英国群体心理分析[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9
[3].崔丛丛.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个体叙事[D].河北大学.2019
[4].赵倩.行走在友情与爱情之间——方方小说《华沙的盛宴》心理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9
[5].陈钰滢,凌子,刘衔华,张照.小说《花千骨》女主角命运悲剧的心理分析——基于贝克认知疗法理论[J].中国文艺家.2018
[6].陈聪,洪畅.走进潜意识与爱欲——论施蛰存小说独特的心理分析创作手法[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8
[7].黄小芹.浅论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中的性心理[J].中华少年.2017
[8].付兰梅,王琪.动荡中的多元并存——五四时期叶圣陶短篇小说中的教师心理分析[J].北方文学.2017
[9].申现荣.精神与身体之间:从心理分析视角解析门罗小说中人物的成长[D].北京交通大学.2017
[10].刘璇.小说《白鲸》的心理分析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