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及周缘寒武系龙王庙组礁滩相储层形成机理及控制因素

四川盆地及周缘寒武系龙王庙组礁滩相储层形成机理及控制因素

论文摘要

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常规油气资源的枯竭和勘探技术的进步,我国油气工业逐步向着非常规油气资源或更具挑战性的深层资源发展。近年来,川中磨溪-高石梯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礁滩相勘探开发中取得的重大突破,揭示了四川盆地深层油气巨大的勘探潜力。能否在龙王庙组礁滩相沉积体继续获得新突破,成为了四川盆地及周缘深层油气勘探大背景下急需解决的地质难题。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具有埋藏深、时代老、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强等特点,使得龙王庙组礁滩相储层的形成机制和控制因素极为复杂。然而目前对四川盆地礁滩相储层形成机制和控制因素的研究还相对不足,严重阻碍了龙王庙组进一步精细化勘探开发的需要。因此,开展四川盆地及周缘龙王庙组礁滩相储层形成机制和控制因素的研究不仅为深层礁滩相储层的发育提供更为详实的地质依据和理论指导,也为四川盆地龙王庙组下一步的勘探部署和我国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战略服务。本论文利用钻井和野外剖面的最新资料,结合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储层地质学等相关学科的新方法、新理论,在认识四川盆地龙王庙组礁滩发育规律的基础之上,详细分析和探讨礁滩白云石化作用和溶蚀作用的机制和模式,最后总结了礁滩相储层的控制因素。主要取得了以下几点成果和新认识:(1)依靠钻井岩心和野外露头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了盆地及周缘龙王庙组礁滩发育的地质背景。分析认为:龙王庙组沉积时期,盆地周缘北部和东南部被水下高地环抱,盆地内发育高地与洼地相间的古地理格局;盆地内龙王庙组地层发育主要两个三级层序,在鄂西黔东局部地区发育三个三级层序;盆地内主要发育局限—半局限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体系,盆地周缘初具镶边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特征。(2)通过岩心、露头、测井、地震和地球化学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总结了礁滩相的微相(岩石学)、测井相以及地震相的识别特征;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地层格架下礁滩相发育特征,精细刻画了以体系域为单元的礁滩相展布情况。分析认为龙王庙组的礁滩类型主要包括颗粒滩(砂屑滩、鲕粒滩和生屑滩)以及微生物礁、丘(叠层石和凝块石);台内礁滩主要分布在川中高石梯—磨溪—龙女寺高地、川东南林滩场—礁石坝高地以及东北部发育恩施—宣恩高地,台地边缘礁滩主要分布在盆地周缘北部镇巴—城口—巫山地区和东南部发育石阡—秀山—花垣一带;川中台内礁滩以磨溪地区为核心呈环状大面积连片发育,礁滩厚度大,而其他地区台内礁滩主要呈朵状发育,横向连片性较差,台地边缘的礁滩具有发育层数多、单层厚度薄的特点。(3)龙王庙组储层主要发育礁滩白云岩中,因此礁滩白云岩形成机制是龙王庙组礁滩储层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由于微晶白云岩常常具有同期海水的地球化学特征,因此选取龙王庙组微晶白云岩(Dol-1)与礁滩白云岩作对比研究。龙王庙组礁滩白云岩发育微生物粘结白云岩(Dol-2)、粉细晶白云岩(Dol-3)、中粗晶白云岩(Dol-4)和鞍状白云岩(Dol-5),其中Dol-4和Dol-5多为充填白云岩(石),多不具地层意义。根据龙王庙组白云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Dol-1发育在蒸发作用强烈的海水环境,被解释为萨布哈白云石化模式;Dol-2形成于半干旱海水环境的微生物席(特别是胞外聚合物,EPS)矿化作用以及具有碳同位素负偏的特征,说明适用于微生物白云石化模式;Dol-3出现在渗透回流的海水环境中,微生物在白云石化过程中可能扮演催化剂的角色;Dol-4形成于埋藏环境,继承了一些早期白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Dol-5受热液流体的影响,具有明显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4)龙王庙组礁滩相沉积体发育多期溶蚀作用,因此溶蚀作用机制也是龙王庙组礁滩储层储层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通过岩心、露头、测井、地震和地球化学资料的分析,总结了不同类型岩溶作用的标志、平面分布规律及岩溶模式。认为龙王庙组主要发育与大气淡水溶蚀作用相关的同生期岩溶、与混合水溶蚀作用相关的准同生岩溶(包括滨岸岩溶和岛屿岩溶)、与大气淡水溶蚀作用相关的表生期岩溶、与有机酸溶蚀作用相关的中埋藏岩溶和与热硫酸还原反应(TSR)相关的热液岩溶。同生期岩溶和准同生岩溶受高孔渗礁滩沉积体的控制,发育管道-基质粒间孔的双孔隙介质溶蚀孔洞,是龙王庙组主要的岩溶类型。其他岩溶主要是对龙王庙组储集空间进行进一步调整和改善。(5)通过对川中、川东南和鄂西黔东礁滩相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特征、物性特征以及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对比分析,总结了四川盆地及周缘龙王庙组优质礁滩相储层形成的控制因素:(1)龙王庙组礁滩的发育受古构造(古地貌)、海平面变化(层序)和微生物活动等因素的控制,主要发育在古地貌高地和高位体系域中。礁滩沉积体是礁滩储层发育的基础。(2)溶蚀作用(特别是同生期和准同生期岩溶)是形成礁滩储集空间的主要因素;(3)早期白云石化有效抑制后期胶结物沉淀,是礁滩储集空间得以保存的关键;(4)虽然与热液活动相关的热硫酸还原发育(TSR)产生的大量副矿物堵塞孔隙,但也阻止了热液流体大量进入从而保护了多数初始孔洞;(5)多期构造活动形成大量的网状构造缝极大的改善了龙王庙组礁滩储集层的渗透性。综上所述,早期溶蚀和白云石化是礁滩储层形成的关键,而古地貌高地大面积连片的礁滩沉积又有利于早期溶蚀和白云石化的发育,是未来勘探的较有利区。该研究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深层礁滩相储层的形成与演化,对我国深层油气勘探也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礁滩沉积研究现状
  •     1.2.2 礁滩白云岩形成机制研究现状
  •     1.2.3 礁滩控岩溶机制的研究现状
  •     1.2.4 礁滩储层研究现状
  •     1.2.5 研究区龙王庙组礁滩储层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6 论文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1.6.1 主要成果
  •     1.6.2 创新点
  • 第2章 地质概况
  •   2.1 构造背景
  •   2.2 地层概况
  •     2.2.1 地层划分
  •     2.2.2 地层特征
  •   2.3 层序地层及沉积相特征
  •     2.3.1 层序地层特征
  •     2.3.2 沉积相特征
  • 第3章 礁滩相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
  •   3.1 礁滩相标志
  •     3.1.1 岩相学标志
  •     3.1.2 测井相标志
  •     3.1.3 地震相标志
  •   3.2 礁滩相展布及演化特征
  •     3.2.1 单井剖面礁滩发育特征
  •     3.2.2 连井剖面礁滩相展布特征
  •     3.2.3 体系域内礁滩沉积的演化特征
  •   3.3 礁滩相沉积的沉积模式和分布规律
  •     3.3.1 礁滩相的沉积模式
  •     3.3.2 礁滩相沉积的分布规律
  • 第4章 礁滩相白云岩特征及白云石化机制
  •   4.1 样品和实验方法
  •   4.2 白云岩的岩石学特征
  •     4.2.1 微晶白云岩
  •     4.2.2 礁滩基质白云岩
  •     4.2.3 礁滩充填白云岩
  •   4.3 白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4.3.1 有序度
  •     4.3.2 稀土元素
  •     4.3.3 锶同位素
  •     4.3.4 碳氧同位素
  •   4.4 白云石化流体及机制
  •     4.4.1 微晶白云岩白云石化流体及机制
  •     4.4.2 礁滩基质白云岩白云石化流体及机制
  •     4.4.3 礁滩充填白云岩白云石化流体及机制
  • 第5章 礁滩相岩溶特征及溶蚀机制
  •   5.1 岩溶作用的标志
  •     5.1.1 同生期岩溶标志
  •     5.1.2 准同生期溶蚀标志
  •     5.1.3 中-深埋藏期岩溶标志
  •     5.1.4 表生岩溶标志
  •   5.2 岩溶作用分布与模式
  •     5.2.1 同生期溶蚀作用分布与模式
  •     5.2.2 准同生期溶蚀作用分布与模式
  •     5.2.3 中-深埋藏期岩溶分布与模式
  •     5.2.4 表生期岩溶分布与模式
  • 第6章 礁滩相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   6.1 礁滩储集层物性特征
  •     6.1.1 川中礁滩储集层物性特征
  •     6.1.2 川东南储集层物性特征
  •     6.1.3 鄂西黔东礁滩储集层物性特征
  •   6.2 礁滩储集层空间特征
  •     6.2.1 川中礁滩储集空间特征
  •     6.2.2 川东南礁滩储集空间特征
  •     6.2.3 鄂西黔东滩礁储集空间特征
  •   6.3 礁滩储层成岩序列与演化
  •     6.3.1 储层成岩序列
  •     6.3.2 礁滩储层孔隙演化模式
  •   6.4 优质礁滩相储层的控制因素
  •     6.4.1 古地貌及海平面变化对礁滩储层的控制作用
  •     6.4.2 溶蚀作用对礁滩储层的控制作用
  •     6.4.3 白云石化对礁滩储层的控制作用
  •     6.4.4 热液活动对礁滩储层的控制作用
  •     6.4.5 构造断裂对礁滩储层的控制作用
  •   6.5 有利礁滩储层预测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文章来源

    类型: 博士论文

    作者: 谭谦

    导师: 施泽进

    关键词: 龙王庙组,礁滩相沉积,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储层的控制因素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

    分类号: P618.13

    DOI: 10.26986/d.cnki.gcdlc.2019.000032

    总页数: 163

    文件大小: 33413K

    下载量: 203

    相关论文文献

    • [1].宣汉地区长兴组礁滩体识别及发育规律研究[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2)
    • [2].塔中地区良里塔格组礁滩相储层特征研究[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1(06)
    • [3].塔中Ⅰ号坡折带对塔中隆起北侧礁滩相发育分布的影响[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0(01)
    • [4].礁滩分类以及在岩芯中的识别[J]. 古生物学报 2009(01)
    • [5].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礁滩相储层地震识别与勘探效果[J]. 岩性油气藏 2011(02)
    • [6].礁滩体储层正演模拟研究[J].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10(01)
    • [7].桂中地区泥盆纪碳酸盐岩沉积特征与孤立台地礁滩演化[J]. 岩石学报 2017(04)
    • [8].四川盆地晚二叠世长兴期古海洋台洼与陆棚边缘礁滩对比研究[J]. 海洋学研究 2016(03)
    • [9].试论四川盆地晚二叠世沉积环境与礁滩分布[J]. 天然气工业 2008(01)
    • [10].川东北元坝地区长兴组礁滩相地震识别特征[J]. 中国西部科技 2011(31)
    • [11].建南地区生物礁滩储层预测的几点认识[J].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0(03)
    • [12].普光气田礁滩相储层沉积微相演化特征研究[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9(17)
    • [13].礁滩相油气储层预测技术综述[J]. 江汉石油科技 2009(03)
    • [14].川东南涪陵地区长兴组礁滩储层三维地震识别[J].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2(03)
    • [15].地震沉积学在生物礁滩预测中的应用——以川东褶皱带建南—龙驹坝地区为例[J]. 石油学报 2011(04)
    • [16].礁滩相油气储层预测方法研究[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8(06)
    • [17].下扬子三叠系礁滩相储层分布特征[J].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6(06)
    • [18].塔里木盆地古生代海相地层礁滩相油气藏研究综述[J].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3(26)
    • [19].利用成像测井自动判别礁滩储层沉积相和岩性(英文)[J]. Applied Geophysics 2009(01)
    • [20].地震沉积学在生物礁滩体识别中的应用[J]. 新疆石油地质 2015(03)
    • [21].不同构造背景下礁滩的发育特征和差异性[J]. 天然气工业 2014(04)
    • [22].建南地区长兴组礁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J].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3(04)
    • [23].频率信息在碳酸盐岩礁滩储层含油气性预测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08(04)
    • [24].利川南二三叠系礁滩储层预测研究[J]. 江汉石油科技 2016(04)
    • [25].龙岗礁滩气藏气井垢污分析及堵塞机理研究[J]. 天然气与石油 2014(02)
    • [26].生物礁滩在碳酸盐岩地层的分布预测[J]. 价值工程 2013(29)
    • [27].深水礁滩相储层地震模型的正演模拟及其地震响应特征分析[J].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11(01)
    • [28].川东北元坝地区长兴组大型生物礁滩体岩性气藏储层精细刻画技术及勘探实效分析[J]. 中国工程科学 2011(10)
    • [29].测井储层描述在塔中I号礁滩体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08(02)
    • [30].针对生物礁滩相的地震资料关键处理技术[J]. 江汉石油科技 2014(03)

    标签:;  ;  ;  ;  ;  

    四川盆地及周缘寒武系龙王庙组礁滩相储层形成机理及控制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