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潮区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河口,长江,潮流,下游,东江,辽河,嘉兴市。
潮区界论文文献综述
石盛玉,程和琴,玄晓娜,胡方西,袁小婷[1](2018)在《近十年来长江河口潮区界变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潮区界是标志水位是否受潮动力影响的关键界面,对港航安全与区域防洪意义重大.限于研究方法,近期海平面上升以及大规模工程建设运行背景下的潮区界变动情况亟待研究.对2007~2016年长江下游水文站实测水位资料进行频谱分析,结合红噪声检验判断水位过程中的潮差变化,分析了长江河口潮区界变动范围与特征.结果显示:(1)特大枯水时期,九江站流量约8440m3s-1时,潮区界在九江附近;特大洪水时期,九江站流量约66700m3s-1时,潮区界在枞阳闸与池口之间;(2)自上而下九江流量对潮区界的影响沿程减弱,南京潮差的影响沿程增强,相近流量/潮差下潮区界位置有变动,变动范围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随潮差的减小而增大;(3)在海平面上升以及流域河口工程建设的持续影响下,未来潮区界或将进一步上移.(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石盛玉[2](2017)在《近期长江河口潮区界变动及河床演变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潮区界作为感潮河段上界,是标志水位受潮动力作用与否的关键界面,其位置随径流与潮流相对强弱不断变化。近年来,人类活动对长江径流时空分布与能量的改变,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平均海平面的上升都影响了潮波上溯过程,潮区界也随之发生变动。潮差造成的水位抬高给防汛抗洪带来直接威胁,而潮区界下游河段由于径流受阻、水位雍高,复杂的水流特性对河床演变与岸坡稳定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新形势下长江潮区界如何变动的研究对防洪及港航安全意义重大。世界上各大流域大型水利工程对河槽动力、沉积、地貌过程造成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长江作为货运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自叁峡截流后流域来沙量急剧减少,对潮区界变动河段河床演变进行研究,在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增强干线航运能力,改善支流通航条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对2007~2016年长江下游水文站实测水位资料进行频谱分析,研究水位过程中潮差的变化情况,判断长江河口潮区界变动范围,归纳其变动特征;通过GIS技术对变动河段水下地形资料进行河床演变分析,归纳整体地貌演变特征;利用多波束测深系统重点对冲淤显着的区域进行现场测量,分析河床局部地貌演变特征,讨论其形成环境,为日后的航道整治以及河槽治理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07~2016年,九江站流量在8440~66700m3/s之间,水位频谱分析显示:潮区界总体变动范围为江西九江到安徽池口。九江站流量约8440 m3/s时,九江水位中有微弱潮差,潮区界上界应在九江附近;九江站流量约66700m3/s时,池口水位中有微弱潮差,而枞阳闸水位中潮差消失,潮区界下界应位于枞阳闸与池口之间。(2)潮区界至九江的距离与同期九江站平均流量呈较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相近流量下潮区界位置有变动,变动范围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与南京站平均潮差呈较显着的负相关关系,相近潮差下潮区界位置有变动,变动范围随潮差的减小而增大。九江流量对潮区界变动的影响自上而下沿程减弱,南京潮差对潮区界变动的影响自上而下沿程增强。(3)1998~2013年九江-芜湖河段岸线基本稳定,江心洲移动显着,主要形式为洲头冲刷,沙洲整体下移与并岸、大沙洲分离以及小沙洲合并等;Om浅滩大多蚀退、下移,整体面积减小;-5 m、-10 m以深区域范围增大;深泓线整体呈浅滩刷深、凹陷段淤涨的特点,底形趋于平缓。九江-安庆段深泓整体刷深,安庆-铜陵段深泓小幅淤浅,铜陵-芜湖段深泓沿程由淤转冲。主支汉地位相对稳定,同汉内深槽大幅摆动,横断面普遍冲刷,主要形式为河床整体下切、双槽向单槽转换以及强烈的近岸冲刷等,多数断面呈左冲右淤、槽冲滩淤的特点。(4)1998~2013年九江-芜湖河段整体冲刷,其中,Om以下河槽冲刷总量约为24775万1m3,平均冲刷深度约0.37 m,年均冲刷速率为1652万m3/a;Om以上浅滩整体淤积,淤积总量约1880万m3,年均淤积速率为125万m3/a,远低于河槽冲刷幅度。自上而下河槽冲刷逐渐减弱,浅滩淤积逐渐增强。河槽冲刷总体呈凹岸强凸岸弱、洲头强洲尾弱、主汉强支汊弱以及冲淤交替出现的特点。随着流域以及河口大型工程的建设,这种冲刷环境还将持续,并进一步对潮区界变动以及相应河段的河床演变造成影响。(5)冲淤显着的区域发育有冲刷深槽、冲刷坑、水下堆积岸坡、水下侵蚀岸坡以及复合型侵蚀岸坡等微地貌。其中,冲刷深槽主要发育在顺直微弯河段,冲刷坑主要发育在分汉河段局部河槽地貌突变处,水下侵蚀岸坡主要发育在近岸冲刷严重的区域。(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04-01)
侯成程[3](2013)在《长江潮流界和潮区界以及河口盐水入侵对径流变化响应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设计了计算区域从叁峡大坝至长江口外陆架的叁维高分辨率网格,综合考虑潮汐、径流、风应力和河势等的作用,研究长江潮流界和潮区界与河道径流量的定量变化关系、河口盐水入侵对大通和叁峡大坝径流量变化的响应。对河口水位、流速流向和盐度以及河流下游段水位等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式计算值与观测值吻合良好。通过统计河道沿程断面的流量方向变化,得出了洪季和枯季在不同水文频率大通径流量下潮流界与径流量的定量关系。在洪季(七月份)随着河道径流量从34551m3/s增加到69765m3/s,潮流界从距离徐六泾144.5km的太平洲叉道中上段移动到距离徐六泾52km的长青沙洲附近,潮流界与河道径流量的关系为:y=0.0643x2-9.3493x+392.07。在枯季(一月份)径流量从7850m3/s增加到16840m3/s,潮流界从太阳洲水道附近下移到仪征水道,潮流界与河道径流量的关系为:y=0.0894x2-22.104x+579.29,其中x为河道径流量(×103m3/s),y为潮流界到河口徐六泾的距离(km)。通过统计河道潮差的沿程变化,得出了洪季和枯季在不同水文频率径流量下潮区界与径流量的定量关系。在洪水季节(七月份)径流量从34551m3/s增加到69765m3/s,潮区界从大通水文站上游的崇文洲附近下移到芜湖水文站附近,移动距离大约为120kmn左右,洪季潮区界与河道径流量的关系式为:y=0.0571x2-9.5582x+775.94。在枯水季节(一月份),径流量从7850m3/s增加到16842m3/s,潮区界从距离徐六泾656km的骨牌洲附近下移到距离徐六泾573km的安庆水文站附近,其上下移动距离大约为82km左右,潮区界与河道径流量的关系式为:y=0.3428x2-17.9X+777.55,其中x为径流量(×103m3/s),y为潮区界到河口徐六泾的距离(km)。在大通枯季径流量恒定12000m3/s的基础上,分别在小潮后中潮期、大潮期、大潮后中潮期和小潮期增加径流量3000m3/s,持续时间1天,青草沙水库、陈行水库和东风西沙水库分别在大通径流量发生改变后6.0天、5.0天和3.5天左右盐度差值下降达到最大,可取水时长在小潮后的中潮大通增加下泄径流量分别约为211.5小时、274.2小时和160.4小时,在大潮期间增加大通下泄径流量分别约为212.0小时、277.5小时、159.3小时,在大潮后的中潮期间增加大通下泄径流量分别约为226.5小时、289.2小时和165.8小时,在小潮期间增加大通下泄径流量分别约为209.3小时、280.8小时和161.1小时。本文还分析和给出了不同潮型下水库取水口盐度开始响应的时间和盐度变化持续的时间。在特枯水时期,在长江径流量7000m3/s的基础上,数值模拟和分析不同潮型期间、增加不同径流量和持续时间不同情况下叁峡增加下泄径流量对河口盐水入侵和淡水资源的影响。在大潮、中潮和小潮期间叁峡水库增加下泄径流量5000m3/s,持续时间5天,青草沙水库可取水时长分别为9.2小时、0小时和0小时,水库取水口盐度响应达到最大的平均时间为17.5天;陈行水库可取水时长分别为112.2小时、172.0小时和137.3小时,盐度差值下降达到最大的平均时间大约为16.5天;东风西沙水库可取水时长分别为86.3小时、44.2小时和46.8小时,取水口盐度下降达到最大的平均时间大约为16.0天。在同一潮型(大潮)叁峡水库下泄径流量增加3000m3/s、5000m3/s和7000m3/s情况下,青草沙水库、陈行水库和东风西沙水库的取水时长分别为0小时、65.8小时和44.0小时、以及9.2小时、112.2小时和86.3小时、以及18.7小时、182.0小时和99.0小时。在大潮期间增加相同的径流量、持续时间分别为3天、5天和7天叁种情况下,随着持续时间的延长,盐度下降量值逐渐增大,青草沙水库可取水时长分别为0.8小时、9.2小时和16.8小时,陈行水库可取水时长分别为86.5小时、112.2小时和120.7小时;东风西沙水库可取水时长分别为69.2小时、86.3小时,89.8小时。本文还详细分析了特枯水时期叁峡水库在不同潮型、下泄量和下泄时间情况下增加径流量对河口盐水入侵影响和水库取水口盐度开始响应时间和盐度变化持续时间。(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3-03-01)
徐汉兴,樊连法,顾明杰[4](2012)在《对长江潮区界与潮流界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感潮河段长达上千公里,半日潮波自河口溯江而上可直抵安徽安庆以上。在这一河段内,以潮区界划分有潮与无潮区,以潮流界划分水流特性转变区,因此,它们位于何处,对于该地区的经济开发、农业规划、生态环境、航行交通、航道工程、港口建设、航行安全与科学发展等关系密切,意义重大。根据实地调查及其收集的大量资料,经数值模拟与调和分析,皆与实测资料验证,取得重要成果:长江潮区界位于安庆与南京之间,潮流界位于镇江与江心沙之间。但是,这一新概念与传统概念迥然不同,即一般认为,长江潮区界位于安徽铜陵与芜湖之间,而潮流界位于江阴以下。(本文来源于《水运工程》期刊2012年06期)
孙玉民,程义吉,王春华[5](2011)在《黄河口潮区界铺设河底管线时主要参数的确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黄河口潮区界铺设河底管线的主要参数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管道穿越处在现有河势和最不利条件下,主河槽最大摆动宽度为1 000 m,河道最大冲刷坑深度位于滩唇以下13.5 m,两岸滩地最大冲刷坑深度为2.0 m;考虑管道穿越地层的适宜性,管底设计埋深应在滩唇以下23.0 m,相应管底高程为-19.4 m。(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1年12期)
孙刚[6](2011)在《辽河口盐度分布及潮区界、潮流界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辽河口地区是我国海洋综合开发利用的重要经济活动区,是我国石油、石化工业、芦苇、盐业、水产养殖、渔业的重要生产基地。近年来,由于工、农业用水量的增多,淡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制约着辽河口地区的经济发展。辽河口地形复杂多变,受径流和潮汐相互作用的影响,盐度时空变化非常剧烈。对辽河口盐度以及潮区界、潮流界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采用FVCOM叁维数值模型,对辽河口的潮汐、潮流和盐度进行模拟,以研究辽河口的盐度分布和潮区界、潮流界变化情况,模型计算区域包含整个辽东湾以及辽河口口门以上约60km的双台子河道。首先,通过调和分析得到辽东湾的同潮图和潮流椭圆图,在此基础上对辽东湾的潮波和潮流特征进行了分析;其次,计算了辽河口盐度的周日变化、月变化和季节变化情况,对潮汐、径流变化下的辽河口盐度分布规律进行讨论;最后,分析了几种代表性条件下的辽河口潮区界、潮流界位置,对其在不同河海条件下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辽东湾海区M_2分潮处于支配地位,其潮波呈逆时针方向自东南向西北传播,振幅自辽东湾湾口向湾顶逐渐增大,最大振幅1.36m,出现在湾顶辽河口东侧的老坨子附近;潮流呈往复流,流向为NE-SW向,流速由湾心向东西两岸逐渐减小,M_2分潮潮流最大平均流速为137cm·s~(-1),出现在盖州滩两侧水道。辽河口盐度变化趋势在一个潮周期内与潮位变化基本一致,潮波对盐度变化的影响在口门附近最为明显,接近上游影响逐渐减弱。高潮时刻河口底层盐度值略大于表层,低潮时刻盐度垂向变化不明显。径流量相同时,潮差愈大,河口盐度愈高,冲淡水主体边界锋愈向口内上移;潮差相同时,径流愈大,河口盐度愈低,冲淡水向口外扩展范围愈大。潮波沿河道向上游传播过程中潮差逐渐减小,张明甲与小台子之间距离20km,两者潮差差别近2m;径流愈大,潮差的衰减程度愈大,盘山闸下潮差在枯水期与丰水期相差约0.5m。盘山闸下游潮差始终不为零,枯、丰水期大小潮期间的辽河口潮区界均位于盘山闸处。当口外潮差一定、径流量增大或径流量一定、口外潮差减小时,河道内同一位置的最大涨潮流速减小,潮流界向下游移动。辽河口潮流界的位置在枯水期大潮期间为最上,丰水期小潮期间为最下,最大摆动幅度约为24.4km。(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1-04-01)
谭超,邱静,黄本胜,王珍[7](2010)在《东江下游潮区界、潮流界、咸水界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比东江下游潮区界、潮流界、咸水界时空变化规律和特征,指出了影响"叁界"变动的自然因子及人为因子。列举了修建水库、生活用水剧增及河床挖沙等对河道水文特性影响显着的人类活动,探讨了人类活动是如何通过作用于自然演变因子从而对径、潮动力的变化产生影响。根据以上多方面对比,得出了近年来影响潮区界、潮流界、咸水界变化的主导因素。(本文来源于《广东水利水电》期刊2010年10期)
陶富强[8](2006)在《嘉兴市平原河网潮区界位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嘉兴水系属平原河网,水流缓慢,潮汐的变化导致河道水体流态时常发生改变。由于多重因素影响,近十多年来嘉兴市河网的水位及潮汐上溯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通过对嘉兴市域有关水文站的水位、潮位分析,基本确定目前潮区界在不同水情和不同天文潮汛期的摆动区域位置特征。(本文来源于《浙江水利科技》期刊2006年03期)
李佳[9](2004)在《长江河口潮区界和潮流界及其对重大工程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感潮河段潮区界、潮流界的变化是全球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它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长江下游感潮河段为研究对象,采用水文统计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长江的潮区界、潮流界及其对重大工程和海平面变化的响应。 水文统计主要根据长江下游9个水文(位)站的实测资料分析了潮波沿长江的传播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涨潮历时、潮差、潮波传播速度等的沿程变化,在长江下游感潮段存在一系列“交替界点”,在界点上下游,它们的沿程变化和洪枯季变化成相反的趋势。此交替界点随长江上游来水量的大小而上下摆动。流量大时向下游移动,流量小时向上游移动。 数值计算分二部分,第一部分先设计了一个理想河口,应用平面二维数值模型,对河口潮区界和潮流界对径流量、潮差、床底坡度、海平面上升、取水口位置等各种因素的响应进行了一系列的数值试验。计算结果表明:(1) 当潮差一定,径流量越大或径流量一定,潮差越小时,潮区界、潮流界越向下移动;当潮差一定,径流量越小或径流量一定,潮差越大时,它们越向上移动。(2) 潮区界和潮流界随径流量和潮差的变化并不是线性的,径流量越小,潮差越小,它们的变化对潮区界和潮流界的影响越显着。(3) 潮区界和潮流界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稍有不同,它们都随海平面升高而向上游移动,但是潮区界随海平面升高匀速上移,潮流界随海平面升高加速上移。(4) 当取水口位于潮区界和潮流界内部时,其位置对两个界面的位置也有影响。取水口越靠近口门,其影响越小。 第二部分在理想河口研究的基础上,对长江下游感潮河段进行了水动力数值模拟。计算了长江洪枯季和年平均的潮区界、潮流界的位置并分析了叁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和海平面上升对长江潮区界和潮流界位置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1) 潮区界洪季平均位置在大通以下50km附近,枯季平均位置在大通以上67km左右,年平均位置在大通以下20km附近,距河口672km。叁峡工程对潮区界的影响洪季比枯季大。在平水年,叁峡工程1月份流量增加使潮区界平均下移5km左右,10月份流量减小使潮区界平均上移28km左右。南水北调对对潮区界的影响甚微,可以忽略。海平面上升对潮区界的影响枯季大于洪季,若徐六泾处平均水位升高50cm,潮区界7月平均上移18km,而1月平均上移47kin。(2) 潮流界枯季平均位置离河口342km左右,洪季浅滩支汊的涨潮流离口门220kin,年平均位置在离口门260km附近。叁峡工程对潮流界的影响比对潮区界的影响要显着。在平水年,叁峡工程使潮流界1月份平均下移13-18km左右,10月份平均上移35-48km左右。南水北调对对潮流界的影响比对潮区界的影响大,1月调水1000m~3/s时使小潮潮流界上移10km,对大潮潮流界无太大影响。海平面上升导致潮流界位置向上游移动。移动距离枯季 内容摘要大于洪季,若徐六径处潮位升高50cm,使潮流界7月大潮期上移约17km,1月大潮期上移3Iklzz。海平面线性上升,潮流界位置并非线性上移,海平面从om上升到0.25m,又从0.25m上升到0.5m,潮流界位置上移加剧。(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4-06-01)
傅瑞标,沈焕庭,刘新成[10](2002)在《长江河口潮区界溶解态无机氮磷的通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长江河口潮区界大通站的水质资料探讨了溶解态无机氮、磷浓度和通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NO-3、NH+4、DIN的浓度随季节变化不明显 ,而NO-2 、PO3-4的浓度是枯季较高、洪季较低 ;1963~ 1984年间 ,NO-3、NO-2 、NH+4、DIN和PO3-4的年平均浓度分别为 17.1、0 .4 3、7.1、2 4 .7、0 .19μmol/L ,平均通量分别为 3 3 .1、0 .5 1、3 .67、10 .5和 0 .5 4kg/s ,平均年通量分别为 10 4 .4 4、1.61、11.5 6、3 3 .1和 1.70万t;溶解态无机氮、磷的通量由于受到流量的影响而在年内分配不均匀 ,其中NO-3、NO-2 、NH+4、DIN和PO3-4在洪季的通量分别为全年的 72 .9%、5 8.1%、69.2 %、71%和 68.3 % ;NO-3、NO-2 、DIN年通量的总变化趋势是稳步上升 ,且与氮肥使用量成高度显着的正线性相关。1998年 ,NO-3、NO-2 、NH+4和PO3-4的年通量分别为 4 77.3、1.3 5 6、3 .0 97和 2 .2 96万t。(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02年01期)
潮区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潮区界作为感潮河段上界,是标志水位受潮动力作用与否的关键界面,其位置随径流与潮流相对强弱不断变化。近年来,人类活动对长江径流时空分布与能量的改变,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平均海平面的上升都影响了潮波上溯过程,潮区界也随之发生变动。潮差造成的水位抬高给防汛抗洪带来直接威胁,而潮区界下游河段由于径流受阻、水位雍高,复杂的水流特性对河床演变与岸坡稳定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新形势下长江潮区界如何变动的研究对防洪及港航安全意义重大。世界上各大流域大型水利工程对河槽动力、沉积、地貌过程造成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长江作为货运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自叁峡截流后流域来沙量急剧减少,对潮区界变动河段河床演变进行研究,在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增强干线航运能力,改善支流通航条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对2007~2016年长江下游水文站实测水位资料进行频谱分析,研究水位过程中潮差的变化情况,判断长江河口潮区界变动范围,归纳其变动特征;通过GIS技术对变动河段水下地形资料进行河床演变分析,归纳整体地貌演变特征;利用多波束测深系统重点对冲淤显着的区域进行现场测量,分析河床局部地貌演变特征,讨论其形成环境,为日后的航道整治以及河槽治理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07~2016年,九江站流量在8440~66700m3/s之间,水位频谱分析显示:潮区界总体变动范围为江西九江到安徽池口。九江站流量约8440 m3/s时,九江水位中有微弱潮差,潮区界上界应在九江附近;九江站流量约66700m3/s时,池口水位中有微弱潮差,而枞阳闸水位中潮差消失,潮区界下界应位于枞阳闸与池口之间。(2)潮区界至九江的距离与同期九江站平均流量呈较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相近流量下潮区界位置有变动,变动范围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与南京站平均潮差呈较显着的负相关关系,相近潮差下潮区界位置有变动,变动范围随潮差的减小而增大。九江流量对潮区界变动的影响自上而下沿程减弱,南京潮差对潮区界变动的影响自上而下沿程增强。(3)1998~2013年九江-芜湖河段岸线基本稳定,江心洲移动显着,主要形式为洲头冲刷,沙洲整体下移与并岸、大沙洲分离以及小沙洲合并等;Om浅滩大多蚀退、下移,整体面积减小;-5 m、-10 m以深区域范围增大;深泓线整体呈浅滩刷深、凹陷段淤涨的特点,底形趋于平缓。九江-安庆段深泓整体刷深,安庆-铜陵段深泓小幅淤浅,铜陵-芜湖段深泓沿程由淤转冲。主支汉地位相对稳定,同汉内深槽大幅摆动,横断面普遍冲刷,主要形式为河床整体下切、双槽向单槽转换以及强烈的近岸冲刷等,多数断面呈左冲右淤、槽冲滩淤的特点。(4)1998~2013年九江-芜湖河段整体冲刷,其中,Om以下河槽冲刷总量约为24775万1m3,平均冲刷深度约0.37 m,年均冲刷速率为1652万m3/a;Om以上浅滩整体淤积,淤积总量约1880万m3,年均淤积速率为125万m3/a,远低于河槽冲刷幅度。自上而下河槽冲刷逐渐减弱,浅滩淤积逐渐增强。河槽冲刷总体呈凹岸强凸岸弱、洲头强洲尾弱、主汉强支汊弱以及冲淤交替出现的特点。随着流域以及河口大型工程的建设,这种冲刷环境还将持续,并进一步对潮区界变动以及相应河段的河床演变造成影响。(5)冲淤显着的区域发育有冲刷深槽、冲刷坑、水下堆积岸坡、水下侵蚀岸坡以及复合型侵蚀岸坡等微地貌。其中,冲刷深槽主要发育在顺直微弯河段,冲刷坑主要发育在分汉河段局部河槽地貌突变处,水下侵蚀岸坡主要发育在近岸冲刷严重的区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潮区界论文参考文献
[1].石盛玉,程和琴,玄晓娜,胡方西,袁小婷.近十年来长江河口潮区界变动[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8
[2].石盛玉.近期长江河口潮区界变动及河床演变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7
[3].侯成程.长江潮流界和潮区界以及河口盐水入侵对径流变化响应的数值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4].徐汉兴,樊连法,顾明杰.对长江潮区界与潮流界的研究[J].水运工程.2012
[5].孙玉民,程义吉,王春华.黄河口潮区界铺设河底管线时主要参数的确定[J].人民黄河.2011
[6].孙刚.辽河口盐度分布及潮区界、潮流界的数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7].谭超,邱静,黄本胜,王珍.东江下游潮区界、潮流界、咸水界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响应[J].广东水利水电.2010
[8].陶富强.嘉兴市平原河网潮区界位变化分析[J].浙江水利科技.2006
[9].李佳.长江河口潮区界和潮流界及其对重大工程的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4
[10].傅瑞标,沈焕庭,刘新成.长江河口潮区界溶解态无机氮磷的通量[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