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琳:《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论文

乔琳:《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论文

摘 要:从追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背景开始,概括全篇,挖掘其理论精髓,在对《提纲》的深刻解读中得出对思想政治教育一些若干启示。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思想政治教育 启示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布鲁塞尔写的一篇“千字文”,当时这份《提纲》保存在马克思1844—1847年自己的记事本第51~55中,这个笔记他并不准备发表。后来恩格斯发现了它,并做了文字整理,在1888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出版时,将其作为附录公开发表了。恩格斯高度称赞它:“这是非常宝贵的、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背景

1.《提纲》产生的历史条件

马克思在1845年写的这份《提纲》,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是为了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19世纪初,英、法等资本主义先进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普遍进入到机器工业的时代,工业时代的到来使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然而却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的根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无产阶级开始同资产阶级展开了英勇的斗争,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大规模的工人起义和罢工等运动不断涌现。例如,著名的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工人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运动,在全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并没有正确、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和理论没有完全结合,停留在自发阶段。工人运动已经组织起来但未走上自觉道路,这种状况就迫切需要一种科学的、能够指导工人运动的指导理论诞生,以推动工人运动向前发展,这就是社会主义理论。然而,当时的社会主义理论不容乐观,即是非科学、空想的或者反动、保守的。即使当时最有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他们的学说也是脱离当时实际,不能指导工人运动的。

虽然深圳港驳船业务起步早,已具一定规模,但珠三角港口群的不断发展,使得深圳港早期高效、全面的服务优势逐渐下降.从深圳港水上“巴士”的班期稳定性、运价公开性、覆盖范围及对港口的贡献4个方面具体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2.《提纲》的产生是时代对科学理论的呼唤

为了推动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有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了建立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又必须有科学的世界观,没有科学的世界观,是根本谈不上建立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并推动工人运动发展的。当时哲学界是唯心史观占统治地位,我们知道,19世纪40年代之前,在德国占绝对统治的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在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很难诞生。19世纪40年代之后,费尔巴哈发表了一系列反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以及当时封建神学的著作,如《基督教的本质》(1841年)、《未来哲学原理》(1843年)等,就宣布了唯心主义的破产和唯物主义的胜利。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评价还是很高的。费尔巴哈用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但他的唯物主义却不彻底,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说到底还是一种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自然不能成为指导工人运动的科学理论,也不能成为改造世界革命工具。

在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这种情况下,已经迈出了一大步,下一步就是改造旧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建立新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并在无产阶级中间宣传和传播,使它能够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列宁在说明当时哲学界的状况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面临的任务时写道:“马克思、恩格斯和狄茨根出现于哲学舞台上,都是当唯物主义在所有先进知识分子中间、特别是在工人运动中间已经占据优势的时候。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注意的不是重复旧的东西,而是认真地在理论上发展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应用于历史,就是说,修盖好唯物主义哲学这所建筑物的上层,这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在认识论领域中只限于改正费尔巴哈的错误,讥笑唯物主义者杜林的庸俗,批判毕希纳的错误(见狄茨根的著作),强调这些在工人中间影响广名声大的著作家所特别缺少的辩证法,这是理所当然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是马克思在当时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任务、修建好唯物主义哲学大厦而做的第一次尝试。

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理论精髓

1.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

其次,高职院校的图书馆馆员普遍多为兼职或从非图书专业转入,学历层次普通不高,具有图书馆学、计算机专业、外语专业等学科背景的馆员较少,拥有软件开发或数据库开发经验的人才更是微乎其微。技术人才的缺乏导致高职院校自主开发高水平的特色资源可能性微乎其微。[4]

《提纲》揭露了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唯心主义先验论看到主体的能动性,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却是抽象地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夸大了主体的能动性,其根本缺陷在于没有看到真正的实践。比如黑格尔把实践作为了认识的一个环节,认为它是从理论观念上升到绝对观念的一个环节,因为唯心主义者并不知道感性的、现实的生活本身,他们把实践作为认识对象的时候,其实是他们认为的理想形态的实践或者是作为理论存在的实践,而并不是本来的实践;旧唯物主义承认了认识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但否定了主体能动性,这就导致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和形而上学,继而会对自然、个人、社会以及其他一切社会问题和意识形态不能够得到正确认识。《提纲》中的新唯物主义是真正彻底的唯物主义,它为哲学史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因为它与一切旧哲学——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全部先前的唯物主义——有着根本区别。

2.关于实践的观点

《提纲》中实践与认识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人的全面发展等理论为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指导和实践遵循。特别是其中有关人的本质的理论,有助于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正确观念。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所以在工作中,要首先研究受教育的对象,把握受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和发展规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是马克思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强调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群众和教育群众,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运用各种方式,加强对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教育。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是当代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总体趋势。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一定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其中:C为蓄电池容量,单位为(Ah);P为UPS的输出功率,单位为(W):T为后备时间,单位为(h);Vbat为电池组电压(本方案选配UPS电源的直流工作电压为240V),;η为UPS电池逆变效率(本方案取0.94);K为电池放电效率,按表3对应选取:

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结合

《提纲》中开创了辩证唯物主义同历史唯物主义的完美结合,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认为,是劳动决定了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那么社会发展应该是由实践而来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生产工具是其重要标志之一,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结晶,它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获得发展,因此我们可得出结论,人的实践活动决定了生产力,进而决定了生产关系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点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历史唯物主义正是实践在社会历史问题上的运用与展开。由此可见《提纲》不仅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 也蕴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

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导

我们对于实践的观念的认识来自于马克思,事实上唯心主义对其也早有所发展。黑格尔在自己庞大的哲学体系中纳入了实践,并赋予其重要地位。他认为,

实践的过程实际上是通向目的即实现自由的过程,实践活动本身并不是客观的,而是观念,客观不过是精神的异化。人类的一切实践,都是为了实现作为人的本质的自由。因此黑格尔所说的实践知识认识的一个环节,甚至是精神过程的环节。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吸取了费尔巴哈哲学中朴素的实践观点,分析了物质生产活动的各种主客观条件,提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这一基本观点。马克思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尤为重要的基本观点,他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对于实践,绝对不是从“人的本质”或“人的特性”中引申出来的,而是从人的现实存在即人类的现实生活关系中概括出来的历史观概念。实践同时也具体体现着人对自然界的能动关系,是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现实生活关系中抽象出来的,因而它内在包含着人对自然界以及人对社会的双向互动关系。

2.对思想政治教育中认识规律的启示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把握好教育对象的认识规律,以此提高教育效果。《提纲》中提到认识论的问题,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应,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进行探究,是主体对客体进行的信息整合。这就要求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按照对象的认识规律来进行,正是因为对象在接受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就需要积极探索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把生动活泼的内容融入进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教育的效果。

3)软分层厚度及其变化。煤层软分层厚度主要通过井下实际测量得到。软分层厚度变化系数Kr指在一个采掘循环内软分层厚度的变化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3.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一直备受学者的关注。《提纲》中提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而不是主观认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只能在教育实践中得到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只能在实践中才能实现。正确的理论、思想要想发挥导向、激励作用,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空头的理论,理论脱离实际,理论便失去了发挥作用的基础和对象,价值无法实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正确与否要看在其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成功,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把它放在教育实践中去检验,才能得出效果。

4.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对象的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对象是人,人的思想变化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提纲》中关于人与环境、教育关系的论述,启示我们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和谐的外部环境才能使人成长和受到良好的教育。马克思说:“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教育环境影响着人的存在和发展,同时,人也在改变着教育环境,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人与环境、教育的关系问题。和谐健康的教育环境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自然、开放、民主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才能在育人的过程中更容易渗透、感染人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培养出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苏志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及其理论创新解读[J] .南昌高专学报,2008

[2] 曾平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 .凯里学院学报,2009

[3] 袁 方.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若干新思考[J]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06

[4] 张 楚.《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教育学意义[J] .高等教育研究,2004

[5] 黄玉红.《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9-11-0195

标签:;  ;  ;  ;  ;  ;  ;  ;  ;  ;  ;  ;  

乔琳:《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