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体时代,部分青年道德失范:漠视道德现象,道德情感趋于麻木;亲友关系疏离,与道德环境脱节;沉浸舆论“狂欢”,炮制和传播消极信息;思想功利,理想信念弱化。对此,要从舆论引导、资源挖掘、网络监管、文化治理入手,加强对青年的道德培育。
【关键词】青年 道德教育 网络道德
与社交条件,增强了青年的道德认知和情感体验。然而新媒体的不断壮大也加速了社会道德伦理的变迁,使社会领域的复杂道德现象在微博、微信等平台集中涌现,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青年产生了深刻影响。
新媒体对青年道德培育有着积极影响
丰富青年道德认知及体验。青年是新媒体平台中最为活跃的群体。青年的道德标准与认知会受到外部环境的深刻影响。在新媒体的话语交织中,青年迅速吸纳来自外部的知识文化及道德伦理信息,正向的道德引导对青年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新媒体平台,大量社会道德现象得以在公开社交媒体中进行讨论,权威媒体对道德现象的理性分析及评价,有利于青年对道德案例进行深入思考,对道德争议加以自主判断,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青年的道德体验,有利于塑造青年正确的道德观。
鼓励青年开展道德实践。道德作为评判是非曲直的伦理标准,需要在道德实践中得以体现。新媒体各大平台发起的道德宣传教育主题活动,无疑为青年开展道德实践提供了良好机会。例如,人民网组织的以树立关爱好人、好人好报为价值导向的道德实践活动,吸引了青年群体的积极参与,使青年获得了良好的道德熏陶,形成了对家庭道德、公共美德、职业道德及网络道德的深刻认识。与此同时,新媒体便捷的互动交流条件,也使青年通过评论、发帖等形式,更加直接地参与到道德问题的探讨中,以视频、音频及文字等形式,发表道德主张,提升了青年参与公民道德建设的热情。
强化青年的平等意识。平等意识是形成正确道德观的基础,正是在平等意识的引导下,青年才能从客观、公正的视角去审视道德问题。新媒体平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青年可以在新媒体平台发表道德主张,展现个人智慧成果。青年通过参与社会道德调查、道德公益活动等,体现自我道德价值,有利于青年在具备平等意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速拥军表示,经过一年的努力,在昆明中支的帮助下,原计划30个网点达标认证的建设目标,在最后阶段成功验收的数量达到了59个,全部获得“银行营业网点服务认证”证书,超出计划数量将近一倍。随着达标验收工作全部结束,云南省率先成为西南首个通过银行业营业网点服务国家标准化认证工作的地区,网点认证实现了零突破。达标在带动创新工作理念、转变服务方式等方面,产生的推动作用也在不断显现。
新媒体时代,青年道德失范的具体表征
亲友关系疏离,与现实道德环境脱节。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社会关系。在新媒体平台中,隐蔽的身份、虚拟的角色使青年的虚拟社交缺少现实道德责任的约束,网络游戏、购物及交友等丰富的活动耗费了青年大量的时间,个别青年在现实中的人际关系趋于紧张。同时,由于受到网络负面道德言论的影响,部分青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社会求助往往选择避而远之、无动于衷,道德担当与实践能力弱化。
漠视道德现象,道德情感趋于麻木。新媒体作为一种开放平台,其中包含了复杂的“信息碎片”,而道德问题往往成为网络谣言炮制和传播的“重灾区”,可以引发不少消极舆论。部分自媒体及网络“红人”不惜跟风传播谣言、以“爆料”博人眼球,试图通过违背大众道德观的言论来实现自我宣传的目的。而青年社会阅历不足,道德判断能力偏弱,对道德现象缺乏成熟的思考,对真假难辨的网络谣言难以有效甄别。另外,部分消极道德现象,也使青年的道德情感受到了伤害,弱化了青年的道德信任,使部分青年的道德情感趋于冷漠麻木。
发挥媒体传播优势,加强道德舆论引导。在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与新媒体的灵活性逐步实现统一,为媒体引领道德舆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媒体人需坚持职业道德、严守职业操守,确保信息发布真实、准确。不一味以吸引“眼球”博关注为目的,拒绝采取“标题党”的方式进行文章采编撰写,坚持以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引导网络舆论。要加强对媒体从业者的道德教育,引导自媒体、网络达人、公众人物积极传播正确道德观念,共同净化新媒体道德环境,形成不传谣、不造谣、尊重事实、客观评判的良好道德舆论氛围。同时,媒体要自觉肩负起青年道德教育的社会责任,为青年参与道德实践提供机会,以健康积极的舆论导向,培育青年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青年道德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饱含道德哲学,其中关于家风文化、社会责任、道德伦理、理想信念等内容,是青年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因此,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道德元素,引导新时代青年形成正确道德观念。使青年体会“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情操,感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接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熏陶。要善于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释当下的道德现象,坚持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网络文化的融合发展,培育新时代青年的道德情怀。
从舆论引导、资源挖掘、网络监管、文化治理入手,强化青年道德培育
沉浸舆论“狂欢”,炮制和传播消极信息。新媒体的海量信息传播降低了人们信息获取的时间与经济成本。“泛娱乐化”潮流下,部分人乐此不疲地传播“劲爆”言论,助推形成了舆论的新媒体“狂欢”。乐于追求新鲜事物的青年,容易陷入舆论漩涡。受不良网络行为的干扰,个别青年助推“网络暴力”,甚至歪曲道德事实,成为网络谣言传播的推手,不仅不利于其正确道德观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破坏了新媒体运行秩序。
思想功利,理想信念弱化。新媒体的普及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模式,使现实与虚拟的边界日益模糊。近年来,夹杂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思想的外来文化借助新媒体广泛传播,使人们对道德的质朴认知出现了嬗变。在这些不良思想的干扰下,部分青年道德审美扭曲,理想信念弱化,价值观念错位。
冯骥才先生《刷子李》,讲粉刷白墙的刷子李,刷墙时总是穿一身黑,干完活全身没有一个白点。杨福成先生《竹篮打水空非空》讲卖水饺的老板用漏勺舀汤的绝技。明前茶先生《留一线自在的呼吸》,讲工艺美术大师用金条拉成金线时,只要一屏住呼吸,手上的金线就断,越能自在的呼吸,越能掌控力度。无论是刷子李还是卖水饺的老板和工艺美术大师,他们都是熟能生巧的刻苦训练和严以律己的工匠精神完美的结合,是从量变的积累到质变的升华,是人们在认识和把握规律后从自由王国到必然王国的飞跃。折射的都是为人处世的人生哲理。
从中或可窥知,虽然由于每支“昆唱”的长度均受板则之制约,昆曲多节型过腔的节数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但过腔的这种结构,却足以表明昆曲基因性构架之宏大。事实上,昆曲对于这一基因性构架功能的利用率,恐怕百分之一都不到,应该说,其间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这是一块既完全可以丝毫无损昆曲固有传统的一切品性,又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的,亟待探索、开发和利用的新大陆。
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建立有害信息防控网。道德的发展要以制度约束为保障。需加强新媒体法律体系建设,为青年的网络言行提供具体的规范与参照,引导青年加强道德自律。要重点整治网络造谣、传谣,以健全的法律体系形成对新媒体造谣传谣行为的威慑力。加强新媒体信息监管技术创新,提高新媒体违法行为的监管效力。建立完善的新媒体舆情监控及舆情危机预警机制,将新媒体监管贯穿于道德舆情的萌芽期、发展期、爆发期及平息期。加强互联网监管的国际合作,建立多方协同、密切互动、高效交流的互联网监管体系,净化新媒体道德环境。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相关党员干部由于行政属性和上下级领导关系,对于一些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迫于无奈情形特别是针对垂直领导关系(如税务系统、工商系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检察系统、监察系统等垂直领导关系部门)的公务员行政系统人员。如果过于苛求其违反政策规定来抵制违法的行为,可能对这些党员干部提出了不现实的要求。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简单地一刀切处理。
治理低俗文化,培育青年道德情操。近年来,新媒体环境得到了有效净化,然而仍有部分低俗内容变换形式向青年输出,对青年道德素养产生了消极影响。为此,需在源头上加强对文化出版物的审查,各大直播平台、视频平台及购物平台要坚持扮演好“把关者”的角色,加强对新媒体文化内容的审核。需高度强调新媒体的文化引导责任,以关心和爱护青年为出发点,以净化新媒体道德环境为己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媒体文化的蓬勃发展。鼓励青年积极开展道德实践,使新时代青年成为新媒体道德文化的创造者与传播者。
【参考文献】
①高凤敏、沈大光:《青年道德榜样情结的养成》,《人民论坛》,2019年第13期。
②宋来:《当代青年网络文明素养的现状审视与提升路径》,《思想理论教育》,2019年第2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为新时代青年提供了更加便捷的生活
(作者分别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视域中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6CKS053)和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课题“创新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19UIBE09)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赵橙涔 美编/李祥峰
标签:道德论文; 青年论文; 媒体论文; 舆论论文; 网络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工人论文; 农民论文; 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 学生运动与组织论文; 中国青年论文; 《人民论坛》2019年第21期论文;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视域中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6CKS053)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课题“创新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19UIBE09)阶段性研究成果论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