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前围加强结构及汽车,汽车前围加强结构设于前围板与前地板上,前地板上设有前排座椅横梁,前围加强结构至少包括加强组件,加强组件包括第一地板加强纵梁及前围加强件,且两者呈T型连接,其中,第一地板加强纵梁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且与前排座椅横梁垂直连接,第一地板加强纵梁部分贴设于前围板上、部分贴设于前地板上,前围加强件贴设于前围板上且一端与A柱连接。该汽车前围加强结构通过设置T型结构的加强组件,在偏置碰撞过程中,能有效保护乘员舱,防止机舱向车内变形,阻止转向柱向车内挤压,通过设置总体骨架呈框架式的前围加强结构,能有效优化乘员舱传力路径、提高结构强度,有效对抗正碰撞及偏置碰。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汽车前围加强结构,设于前围板与前地板上,所述前地板上设有前排座椅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加强结构至少包括加强组件,所述加强组件包括第一地板加强纵梁及前围加强件,且两者呈T型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地板加强纵梁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且与所述前排座椅横梁垂直连接,所述第一地板加强纵梁部分贴设于所述前围板上、部分贴设于所述前地板上,所述前围加强件贴设于所述前围板上且一端与A柱连接。
设计方案
1.一种汽车前围加强结构,设于前围板与前地板上,所述前地板上设有前排座椅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加强结构至少包括加强组件,所述加强组件包括第一地板加强纵梁及前围加强件,且两者呈T型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地板加强纵梁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且与所述前排座椅横梁垂直连接,所述第一地板加强纵梁部分贴设于所述前围板上、部分贴设于所述前地板上,所述前围加强件贴设于所述前围板上且一端与A柱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前围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加强件包括过渡段,所述过渡段与所述第一地板加强纵梁连接,且所述过渡段与所述第一地板加强纵梁所成的夹角为钝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汽车前围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组件设于驾驶位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前围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加强结构还包括中通道加强件,所述中通道加强件沿车身长度方向设于地板中央且一端与所述前排座椅横梁连接,所述中通道加强件部分贴设于所述前围板上、部分贴设于所述前地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汽车前围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通道加强件与所述前围加强件垂直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一种汽车前围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板包括设于其外侧面的前围横梁,所述中通道加强件与所述前围横梁分别设于所述前围板两侧,且所述中通道加强件、前围板及前围横梁之间为三层焊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汽车前围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加强结构还包括相对所述加强组件设于所述中通道加强件另一侧的第二地板加强纵梁及前围下撑板,所述第一地板加强纵梁一端与所述前排座椅横梁垂直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前围下撑板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汽车前围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地板加强纵梁部分贴设于所述前围板上、部分贴设于所述前地板上,所述前围下撑板贴设于所述前围板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一种汽车前围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下撑板与所述前围横梁分别设于所述前围板两侧,且所述前围下撑板、前围板及前围横梁之间为三层焊接。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前围加强结构。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结构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前围加强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前围板是指发动机舱与车厢之间的隔板,它和地板、前联柱联接,安装在前围板上盖板之下。前围板上有许多孔口,作为操纵用的拉线、拉杆、管路和电线束通过之用,还要配合踏板、方问机柱等机件安装位置。
在汽车正面、偏置碰撞中,发动机舱内零部件向驾驶舱的侵入量将影响乘坐人员的安全,该侵入量是碰撞试验中评价车身安全的一项重要指标。为提升驾乘人员在碰撞事故中的安全性,提高碰撞测试中的评价,通常的应对方案是增强前纵梁的强度或者设置加强横梁的方式设置汽车前围加强结构。现有工艺中,车身前围加强结构布局、传力路径不合理,会使车身材料成本增加、车身自重大等缺点,且对车身尺寸大的车型,效果不明显。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前围加强结构,其结构简单,可有效抵抗正碰撞、偏置碰过程中,乘员舱的变形。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第一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前围加强结构,设于前围板与前地板上,所述前地板上设有前排座椅横梁,所述前围加强结构至少包括加强组件,所述加强组件包括第一地板加强纵梁及前围加强件,且两者呈T型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地板加强纵梁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且与所述前排座椅横梁垂直连接,所述第一地板加强纵梁部分贴设于所述前围板上、部分贴设于所述前地板上,所述前围加强件贴设于所述前围板上且一端与A柱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围加强件包括过渡段,所述过渡段与所述第一地板加强纵梁连接,且所述过渡段与所述第一地板加强纵梁所成的夹角为钝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组件设于驾驶位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围加强结构还包括中通道加强件,所述中通道加强件沿车身长度方向设于地板中央且一端与所述前排座椅横梁连接,所述中通道加强件部分贴设于所述前围板上、部分贴设于所述前地板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通道加强件与所述前围加强件垂直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围板包括设于其外侧面的前围横梁,所述中通道加强件与所述前围横梁分别设于所述前围板两侧,且所述中通道加强件、前围板及前围横梁之间为三层焊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围加强结构还包括相对所述加强组件设于所述中通道加强件另一侧的第二地板加强纵梁及前围下撑板,所述第一地板加强纵梁一端与所述前排座椅横梁垂直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前围下撑板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地板加强纵梁部分贴设于所述前围板上、部分贴设于所述前地板上,所述前围下撑板贴设于所述前围板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围下撑板与所述前围横梁分别设于所述前围板两侧,且所述前围下撑板、前围板及前围横梁之间为三层焊接。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如下第二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其包括所述的汽车前围加强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保护的一种汽车前围加强结构及汽车,汽车前围加强结构设于前围板与前地板上,前地板上设有前排座椅横梁,前围加强结构至少包括加强组件,加强组件包括第一地板加强纵梁及前围加强件,且两者呈T型连接,其中,第一地板加强纵梁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且与前排座椅横梁垂直连接,第一地板加强纵梁部分贴设于前围板上、部分贴设于前地板上,前围加强件贴设于前围板上且一端与A柱连接,通过设置T型结构的加强组件,在偏置碰撞过程中,能有效保护乘员舱,防止机舱向车内变形,阻止转向柱向车内挤压;
通过将第一地板加强纵梁、第二地板加强纵梁以及中通道加强件的一端均与前排座椅横梁垂直连接设置,在发生正碰撞或偏置碰撞时,前排座椅横梁可以有效抵抗第一地板加强纵梁、第二地板加强纵梁或中通道加强件传导的碰撞力,从而有限防止乘员舱的变形;
通过设置总体骨架呈框架式的前围加强结构,能有效优化乘员舱传力路径、提高结构强度,有效对抗正碰撞及偏置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汽车前围加强结构安装于前围板及前地板上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汽车前围加强结构安装于前围板及前地板上时的装配图;
图3是本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汽车前围加强结构安装于前围板及前地板上时的分段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以提供的一种汽车前围加强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前围板外侧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0、前围加强结构,1、前围板,2、前地板,3、前排座椅横梁,4、加强组件,5、第一地板加强纵梁,6、前围加强件,61、第一连接段,62、过渡段,63、第二连接段,7、中通道加强件,8、前围横梁,9、第二地板加强纵梁,10、前围下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X轴”“Y轴”“Z轴”“垂直”“平行”“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保护的一种前围加强结构。
实施例1.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前围加强结构100,其设于前围板1与前地板2上,该汽车前围加强结构100与前地板2上设置的前排座椅横梁3、前围板1外侧面设置的前围横梁8,配合形成围栏式框架结构,使乘员舱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明确的传力路径,能有效应对正碰及偏置碰,在碰撞过程中能有效防止乘员舱变形。
具体地,前围加强结构100包括第一地板加强纵梁5、前围加强件6、中通道加强件7,第二地板加强纵梁9及前围下撑板10,其中,第一地板加强纵梁5及前围加强件6呈T型连接,构成加强组件4。具体设置方式如下:第一地板加强纵梁5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且与前排座椅横梁3垂直连接,第一地板加强纵梁5部分贴设于前围板1上、部分贴设于前地板2上,前围加强件6贴设于前围板1上且一端与A柱(图未视)连接。前围加强件6是具有一定折弯的条形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段61、过渡段62及第二连接段63,且两两之间成角度设置,所成角度均为钝角。第一连接段61与中通道加强件7垂直连接,第二连接段63与A柱下方的车身垂直连接,以实现前围加强件6的传力作用。过渡段62与第一地板加强纵梁5连接,且过渡段62与第一地板加强纵梁62所成的夹角α为钝角。
在正碰或者偏置碰过程中,当车身受到偏置碰撞时,碰撞力沿前围加强件6传递,传递至前围加强件6与第一地板加强纵梁5连接处,碰撞力经过多个折弯角度的分解,以及部分碰撞力传递至第一地板加强纵梁5,可以有效削弱偏置碰力,从而减小乘员舱的变形,提高驾乘安全性。
加强组件4可以位于驾驶位一侧,也可以位于副驾驶位一侧,本方案并不限制加强组件4的设置位置,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加强组件4设于驾驶位一侧,以提高驾驶位一侧的安全性。
中通道加强件7沿车身长度方向设于地板中央且一端与前排座椅横梁3连接,中通道加强件7部分贴设于前围板1上、部分贴设于前地板2上。中通道加强件7与前围横梁8分别设于前围板1两侧,且中通道加强件7、前围板1及前围横梁8之间为三层焊接。如此,中通道加强件7一端与前排座椅横梁3抵紧,另一端通过前围板1与前围横梁8抵紧,形成“工”字型的骨架,当发生正面碰时,能有效抵消正面的碰撞力,且通过中通道加强件7与前排座椅横梁的双重支撑,能有效防止机舱内部件向乘员舱内变形,进一步提高乘员舱安全性。
前围加强结构100还包括相对加强组件4设于中通道加强件7另一侧的第二地板加强纵梁9及前围下撑板10,本实施例中,第二地板加强纵梁9及前围下撑板10设于副驾驶位侧。
其中,第一地板加强纵梁9一端与前排座椅横梁3垂直连接,另一端与前围下撑板10连接。第二地板加强纵梁9部分贴设于前围板1上、部分贴设于前地板2上,前围下撑板10贴设于前围板1上。前围下撑板10与前围横梁8分别设于前围板1两侧,且前围下撑板10、前围板1及前围横梁8之间为三层焊接。同样,该结构也能起到有效抵抗正碰,防止机舱内部件向乘员舱内变形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前围横梁8贴设于前围板1的乘员舱外侧面,其两端分别与机舱内的左纵梁及右纵梁连接,实现稳固的同时可控制车身前端开度。
本实施例中,为提高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强度,均采用焊接连接。
因此,本实施例中的前围加强结构100,结构简单、传力路径明确,通过所包括的成T型结构的加强组件4,能有效抵抗偏置碰,通过中通道加强件7与前围横梁8及前排座椅横梁3形成的“工”字型结构,能有效抵抗正碰撞,通过整体的呈围栏式的框架结构,能有效抵抗偏置碰及正碰撞,从而有效防止机舱向乘员舱内变形及乘员舱侧向变形,以提高驾乘安全性。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其包括实施例1中所述的汽车前围加强结构。前围加强结构100包括第一地板加强纵梁5、前围加强件6、中通道加强件7,第二地板加强纵梁9及前围下撑板10,其中,第一地板加强纵梁5及前围加强件6呈T型连接,构成加强组件4。
该汽车前围加强结构100与前地板2上设置的前排座椅横梁3、前围板1外侧面设置的前围横梁8,配合形成围栏式框架结构,使乘员舱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明确的传力路径,能有效应对正碰及偏置碰,在碰撞过程中能有效防止乘员舱变形。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05860.2
申请日:2019-01-0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5(重庆)
授权编号:CN209426864U
授权时间:20190924
主分类号:B62D 25/08
专利分类号:B62D25/08;B62D25/14
范畴分类:32B;32G;
申请人: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第一申请人: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申请人地址:402260 重庆市江津区双福新区九江大道
发明人:蒋海林;朱红霞;熊建华;王国军
第一发明人:蒋海林
当前权利人: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代理人:顾友
代理机构:11111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市万慧达律师事务所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