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膜抗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抗原,特异性,前列腺,正电子,球菌,断层,柔嫩。
膜抗原论文文献综述
刘特立,刘辰,张羽琪,邓虞娇,朱华[1](2019)在《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ET/CT特异性分子显像在非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是由前列腺上皮细胞分泌的一种Ⅱ型谷氨酸缩肽酶,特异性高表达于前列腺癌及其转移灶的细胞中,在多数实体瘤部位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有较高程度的表达。目前,已有超过二十种PSMA靶向的分子探针用于前列腺癌的诊断与治疗。本文综述了PSMA在除前列腺癌以外的多种实体瘤中的表达情况及PSMA-PET/CT特异性探针在非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实例,以期拓展以PSMA为靶点的新型PET探针在肿瘤分子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本文来源于《肿瘤防治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陈跃,霍力,兰晓莉,朱艳,刘建军[2](2019)在《~(68)Ga-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ET/CT前列腺癌显像操作指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指南旨在为~(68)Ga-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ET/CT检查在前列腺癌诊治中的应用提供操作规范,主要内容包括检查适应证、医务人员岗位职责、检查操作规范(包括病史采集、患者准备和检查注意事项、放射性药物、图像采集和图像判断标准)、报告、质量控制和显像过程中的辐射安全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张骥,许晓平,刘成,张建平,罗建民[3](2019)在《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显像剂~(68)Ga-PSMA11标记和小动物显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rostate 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PSMA)可作为前列腺癌诊断的重要靶点。该研究成功制备了1种新型~(68)Ga标记PSMA小分子抑制剂PSMA11,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进行质量控制,同时探讨该分子影像探针在前列腺癌动物模型中的靶向显像效果。方法:利用~(68)Ge/~(68)Ga发生器淋洗产生~(68)Ga液,标记PSMA11制备正电子分子探针~(68)Ga-PSMA11;建立符合药典标准的质量标准草案,对药品进行质量控制;利用小动物PET/CT,在人前列腺癌细胞LNCaP的SCID小鼠移植瘤模型上研究~(68)Ga-PSMA11在注射后体内动态分布情况。结果:成功制备获得~(68)GaPSMA11,质量控制符合规定,放射化学纯度大于99%,其在体内除肾脏及膀胱放射性生理性高分布外,在肿瘤部位有较明显特异性浓聚,其余器官组织放射性分布均处于较低水平。结论:~(68)Ga-PSMA11标记方法简便,在体内肿瘤中特异性摄取程度高,是一个理想的正电子型PSMA特异性分子探针。(本文来源于《肿瘤影像学》期刊2019年04期)
冯婷婷,高首勤,王堃[4](2019)在《基于金纳米颗粒的比色传感体系用于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展了一种基于金纳米颗粒的比色传感体系用于检测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的新方法.实验中合成了带有正电荷的金纳米颗粒,并设计了一段带有负电荷的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的底物肽段.该方法基于金纳米颗粒聚集状态不同导致颜色变化的性质以及酶与底物的特异性识别作用,达到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的检测.带正电荷的金纳米颗粒与带负电的肽段产生静电相互作用,引起金纳米颗粒的聚集;当体系中加入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后,由于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与肽段的特异性识别作用,带负电的肽段水解为谷氨酸碎片分子,导致金纳米颗粒的分散,反应体系颜色变化快速、明显.该方法简单、灵敏,线性范围为2~10 nmol/L,检测限为0.5 nmol/L.此外,该方法可用于标准加入法测定尿液中的PSMA.(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徐冰[5](2019)在《基于前列腺膜抗原的肿瘤靶向喜树碱前药设计、合成及活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与目的: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之一,其致病因素复杂、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化疗仍是目前临床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常规的化疗药大多存在靶向性差、毒副作用大、生物利用度低和耐药性的缺陷,从而导致临床疗效不佳且患者生存质量差。因此寻找新型靶向抗肿瘤药物具有非常大的临床价值和意义。喜树碱是一种从中药喜树中分离得到的天然抗肿瘤生物碱,其在体内外对胃癌、结直肠癌和膀胱癌等多种恶性肿瘤均表现出较好的抗肿瘤效果,以喜树碱为母体开发了多种临床应用广泛的广谱抗癌药物,但该类药物靶向性差,在临床上常引起呕吐、腹泻、骨髓抑制以及出血性膀胱炎等一系列毒副反应,此外该类药物还存在水溶性差和稳定性差的缺陷。前列腺膜抗原(Prostate 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PSMA)是位于前列腺上皮细胞表面的Ⅱ型跨膜糖蛋白。研究表明其在前列腺组织和多种非前列腺实体瘤的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表达,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此外PSMA还具有叶酸水解酶(FOLH)、谷氨酸竣肽酶Ⅱ(GCPⅡ)及N-乙酰基化α-连接的酸性二肽酶(NAALA-Dase)等多种蛋白酶的活性,PSMA是目前肿瘤诊断和肿瘤抗血管治疗的良好靶点和研究热点。本研究在前药原理的指导下,首次以PSMA的特异性水解寡肽底物作为肿瘤靶向配体,设计并合成一系列肿瘤靶向喜树碱前药;利用体外肿瘤细胞模型、重组人PSMA和体内裸鼠移植瘤模型,系统地评价前药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靶向性和毒性,以期获得高效、低毒、靶向性强、作用机制明确且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新型喜树碱先导化合物,同时为其它细胞毒类药物的二次开发提供一个新的思路。研究内容:本研究在前药原理指导下,以PSMA的特异性水解底物Asp-Glua*Glu*Glu*Glu(WT-H)、Asp-Glu*Glu*Asp-Glu(HT-H)和Glu*Glu*Glu*Asp-Glu(HT-J)(“*”表示γ-谷酰基连接;“-”表示α-谷酰基连接)作为肿瘤靶向配体,将其与喜树碱20位羟基通过不同的连接片段连接,设计并合成12种全新的水溶性肿瘤靶向喜树碱前药CPT-X;同时为了更好地研究前药的PSMA靶向性,我们合成8种前药CPT-X的PSMA代谢产物CPT-MX;采用PSMA过表达的人前列腺癌LNCaP-FGC(PSMA+)细胞和多种PSMA阴性表达的肿瘤细胞(MCF-7、HepG2、Hela、PC-3和DU145)和人正常肝细胞(L02)评价CPT-X和CPT-MX的细胞毒活性和PSMA靶向性;采用流式细胞分析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一步验证前药CPT-W12的细胞毒选择性和PSMA靶向性;利用重组人PSMA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裸鼠移植瘤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评价前药CPT-W12的体外靶向释放和体内靶向分布特性;采用BALB/c小鼠评价前药CPT-W12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性;采用人乳腺癌细胞MCF-7裸鼠移植瘤模型评价前药CPT-W12的体内抗肿瘤活性和安全性;采用免疫组化研究前药CPT-W12对肿瘤组织中Ki-67、Caspase-3、Bcl-2和MMP-2蛋白表达情况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成功设计并合成了 12种全新的水溶性肿瘤靶向喜树碱前药CPT-X和8种PSMA水解产物CPT-MX。(2)体外细胞毒活性和PSMA靶向性研究表明前药CPT-X对各种肿瘤细胞均表现出一定的增殖抑制活性,但活性显着低于原药CPT;大部分前药CPT-X对PSMA过表达的人前列腺癌细胞LNCaP-FGC的增殖抑制活性显着强于PSMA阴性表达的肿瘤细胞MCF-7、PC-3、DU145、HepG2和Hela,同时对人正常肝细胞LO2毒性较低,表现出较好的细胞毒选择性和PSMA靶向性;流式细胞分析和激光共聚焦荧光观察进一步验证了前药CPT-W12良好的细胞毒选择性和PSMA靶向性,其能显着诱导LNCaP-FGC(PSMA+)细胞凋亡,而对HepG2(PSMA-)凋亡诱导活性较弱;同时CPT-W12能够有效地在LNCaP-FGC(PSMA+)细胞内聚集,而在HepG2(PSMA-)聚集较少。(3)体内外稳定性、靶向性和初步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前药CPT-W12具有较好的PSMA敏感性和缓冲盐稳定性,其能被rh PSMA特异性水解;CPT-W12还具有良好的体内靶向性,其能有效地在肿瘤部位聚集和滞留;与喜树碱相比,其体内半衰期显着延长。(4)体内抗肿瘤活性评价表明前药CPT-W12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裸鼠移植瘤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低剂量CPT-W12(110mg·kg-1)、中剂量CPT-W12(30mg·kg-1)和高剂量CPT-W12(60mg·kg-1)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51.67%、57.78%和65.00%,中剂量CPT-W12组抑瘤率和阳性药伊立替康组(10mg·kg-1)相当,高剂量CPT-W12组抑瘤率优于伊立替康组。血液生化和组织病理学研究发现前药CPT-W12能显着降低喜树碱的肾毒性,即使CPT-W12给药剂量达到伊立替康的6倍,仍未发现明显的系统毒性。(5)体内抗肿瘤机制研究表明前药CPT-W12可以有效降低Ki-67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此外CPT-W12还能通过降低MMP-2的表达,抑制肿瘤的转移和肿瘤血管的新生。研究结论:本论文以PSMA作为靶点,在前药原理的指导下,成功设计并合成了12种肿瘤靶向的水溶性喜树碱前药CPT-X;前药CPT-X在体外表现出较强的细胞毒选择性、PSMA靶向性和稳定性;同时CPT-X在体内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肿瘤靶向性和安全性,其能有效地在肿瘤部位聚集并发挥抗肿瘤作用,其抗肿瘤活性与阳性药伊立替康相当,但是无明显的系统毒性;前药CPT-X成功克服喜树碱水溶性、稳定性及靶向性差的缺陷,同时显着延长了喜树碱的半衰期。本研究证明了基于PSMA的肿瘤靶向前药设计策略是有效、可行的,本研究有望为传统细胞毒药物的研发提供一个新思路,特别是中药中的一些难溶性的细胞毒药物;同时有望为临床乳腺癌等实体瘤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分子靶向药物。(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01)
严茗,黄兵,赵其平,韩红玉,朱顺海[6](2019)在《利用BiFC技术研究柔嫩艾美耳球虫顶膜抗原1结构域Ⅰ与棒状体颈部蛋白2互作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验证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顶膜抗原1结构域Ⅰ(apical membrance antigen 1 domain I,Et AMA1-DⅠ)与棒状体颈部蛋白2(rhoptry neck protein 2,Et RON2)的互作关系,以柔嫩艾美耳球虫子孢子cDNA为模板,PCR扩增出492 bp的Et AMA1-DⅠ片段和1395 bp的Et RON2片段,并与pGEM-T-easy载体连接构建相应重组质粒。获得的阳性重组质粒及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的真核表达载体pBiFC-VN155和pBiFC-VC155用Eco RⅠ和BgI II进行双酶切,将Et AMA1-DⅠ、Et RON2分别与pBiFC-VN155、pBiFC-VC155连接,构建真核重组质粒pBiFC-VN155-Et AMA1-DⅠ和pBiFC-VC155-Et RON2。将2个真核重组质粒分别转染BHK细胞进行表达,经间接免疫荧光鉴定,可在BHK细胞中成功表达。将2个真核重组质粒共转染至BHK细胞中,同时将pBiFC-bJunVN155和pBiFC-bFos(deltaZIP)VC155、pBiFC-bJunVN155和pBiFC-bFos(delta)VC155共转染至细胞中分别作为阳性和阴性对照组。BiFC结果发现真核重组质粒共转染组和阳性对照组的BHK细胞均产生绿色荧光,而阴性对照组无荧光,表明Et AMA1-DⅠ与Et RON2蛋白之间存在互作关系。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Et AMA1及Et RON2在球虫入侵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凌华,李丽雅,何耀祖,胡凤玉,兰芸[7](2019)在《南方地区低CD4~+T淋巴细胞艾滋病病人筛查马尔尼菲蓝状菌抗原和隐球菌荚膜抗原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我国南方地区低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艾滋病病人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前筛查马尔尼菲蓝状菌抗原和隐球菌荚膜抗原(CrAg)的临床意义。方法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36例艾滋病病毒1型阳性且CD4细胞<100个/μL的初诊病人为研究对象,检测其外周血马尔尼菲蓝状菌特异性甘露糖蛋白(Mp1p)和半乳甘露聚糖(GM)及CrAg,分析这些检测抗原的临床意义。结果 236例病人,男194例,女42例,平均年龄(41.21±13.13)岁,CD4细胞计数均<100个/μL,中位数24个/μL。检测Mp1p阳性者46例(19.49%),GM阳性38例(16.10%),CrAg阳性8例(3.39%)。CD4细胞计数<50个/μL组与≥50个/μL组比较,有临床症状组与无症状组比较,其外周血Mp1p和GM抗原阳性率更高(P均<0.05),但CrAg抗原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均≥0.05)。共44例Mp1p阳性、38例GM阳性及8例CrAg阳性病人接受病原检测,分别97.73%(43/44)、78.95%(30/38)发现马尔尼菲蓝状菌,62.50%(5/8)发现新型隐球菌。共131例Mp1p阴性、137例GM阴性及167例CrAg阴性病人接受病原检测,分别4.58%(6/131)与13.87%(19/137)发现马尔尼菲蓝状菌,无一例发现新型隐球菌。Mp1p阳性组和CrAg阳性组1年时的死亡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均<0.05),但外周血GM阳性组和阴性组12周及1年时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我国南方低CD4细胞艾滋病病人接受HAART前筛查马尔尼菲蓝状菌抗原和CrAg,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降低死亡率。(本文来源于《中国艾滋病性病》期刊2019年01期)
王静楠,臧洁,李方,朱朝晖[8](2018)在《靶向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的核医学精准诊疗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以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rostate-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 PSMA)为靶点,针对去势难治性前列腺癌的分子影像精准诊断和核素靶向治疗技术发展迅速。中国科学院发布的《2017研究前沿》中,"放射性核素标记PSMA PET显像在前列腺癌诊疗中的应用"成为临床医学领域排位第一的国际热点前沿。本文将围绕靶向PSMA的分子影像诊断和核素治疗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靶向PSMA的系列核医学分子探针在前列腺癌的诊断、分期及再分期中显示了较大的临床价值,对指导诊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以PSMA为靶点的特异性核素治疗也获得了显着的效果。68Ga-PSMAPET/CT指导下的177Lu-PSMA治疗正成为难治性前列腺癌精准诊疗的重要方向。(本文来源于《现代仪器与医疗》期刊2018年06期)
傅顺金,许攀峰,周华,周建英[9](2018)在《52例肺隐球菌病的临床及影像特点与隐球菌荚膜抗原检测结果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在肺隐球菌病(PC)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提高对PC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7年4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确诊的52例非HIV感染非器官移植P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结果,分为抗原阳性组和抗原阴性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临床症状主要为咳嗽咳痰、胸闷气促、胸痛、痰中带血、发热;影像学表现有:单发或多发结节、肿块影,浸润实变影,混合病变;本研究中血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阳性患者占63.46%(33/52),其中有咳嗽咳痰者(24/32,75.00%,P=0.0288)、影像表现为浸润实变者(19/24,79.17%,P=0.0295)抗原阳性率较高,结节或肿块型患者(13/27,48.15%,P=0.0171)抗原阳性率较低。结论 PC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不易,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有快速简便、无创、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的特点,在PC的早期诊断中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18年22期)
严茗,李志行,黄兵,韩红玉,朱顺海[10](2018)在《顶膜抗原1不同结构域对球虫子孢子入侵的影响以及互作蛋白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属于顶复器门原虫,严重危害养鸡业。顶膜抗原1(Apical membrane antigen-1,AMA1)是顶复器门原虫入侵宿主细胞前形成运动连接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了DⅠ、DⅡ、DⅢ及信号肽四个结构域。为了探究AMA1不同结构域对球虫子孢子入侵的影响,本实验体外表达AMA1 DⅠ结构域,人工合成DⅢ和信号肽结构域,并制备相应抗体,对不同结构域进行抗体入侵抑制实验。结果显示,虫体入侵率都有明显降低,表明Et AMA1中的DⅠ、DⅢ、信号肽在虫体入侵过程中均发挥了一定作用。通过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 Bi FC-VN155-Et AMA1-DⅠ、p Bi FC-VC155-Et RON2,转染BHK细胞,利用间接免疫荧光(IFA)对其表达情况进行鉴定,结果检测到特异性的绿色荧光,表明构建的重组质粒p Bi FC-VN155-Et AMA1-DⅠ、p Bi FCVC155-Et RON2在真核细胞BHK中表达。通过Bi FC技术对Et RON2与Et AMA1-DⅠ相互作用关系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共转染的p Bi FC-VN155-Et AMA1-DⅠ和p Bi FC-VC155-Et RON2组、p Bi FC-b Jun VN173和p Bi FCb Fos VC155阳性对照组均出现特异性绿色荧光,而阴性对照组未激发出绿色荧光,说明Et AMA1-DⅠ和Et RON2之间存在互作关系。因此,推测Et AMA1-DⅠ与Et RON2发生互作形成复合体,在球虫入侵宿主细胞中发挥重要功能。已有研究表明,AMA1能与多个虫体蛋白形成复合物,是虫体成功入侵细胞的关键。但至今尚无AMA1与宿主蛋白互作蛋白的报道。通过构建的原核表达质粒GST-Et AMA1进行重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将GST-Et AMA1蛋白、GST蛋白和PBS分别与谷胱甘肽琼脂糖共孵育后,分别与DF-1细胞蛋白共孵育,洗脱液经SDS-PAGE分析筛选出差异蛋白条带并质谱分析,结果显示叁者之间的条带明显不同,质谱分析蛋白质肽段与Uniprot中鸡蛋白质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初步获得14个Et AMA1胞外域与DF-1细胞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潜在蛋白,包括肌动蛋白、微管蛋白、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核糖体蛋白以及一些保守蛋白等。以上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球虫子孢子入侵宿主细胞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寄生虫学青年工作者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8-08-10)
膜抗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指南旨在为~(68)Ga-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ET/CT检查在前列腺癌诊治中的应用提供操作规范,主要内容包括检查适应证、医务人员岗位职责、检查操作规范(包括病史采集、患者准备和检查注意事项、放射性药物、图像采集和图像判断标准)、报告、质量控制和显像过程中的辐射安全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膜抗原论文参考文献
[1].刘特立,刘辰,张羽琪,邓虞娇,朱华.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ET/CT特异性分子显像在非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J].肿瘤防治研究.2019
[2].陈跃,霍力,兰晓莉,朱艳,刘建军.~(68)Ga-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ET/CT前列腺癌显像操作指南[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9
[3].张骥,许晓平,刘成,张建平,罗建民.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显像剂~(68)Ga-PSMA11标记和小动物显像研究[J].肿瘤影像学.2019
[4].冯婷婷,高首勤,王堃.基于金纳米颗粒的比色传感体系用于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的检测[J].化学学报.2019
[5].徐冰.基于前列腺膜抗原的肿瘤靶向喜树碱前药设计、合成及活性评价[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6].严茗,黄兵,赵其平,韩红玉,朱顺海.利用BiFC技术研究柔嫩艾美耳球虫顶膜抗原1结构域Ⅰ与棒状体颈部蛋白2互作关系[J].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2019
[7].李凌华,李丽雅,何耀祖,胡凤玉,兰芸.南方地区低CD4~+T淋巴细胞艾滋病病人筛查马尔尼菲蓝状菌抗原和隐球菌荚膜抗原的临床意义[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9
[8].王静楠,臧洁,李方,朱朝晖.靶向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的核医学精准诊疗进展[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8
[9].傅顺金,许攀峰,周华,周建英.52例肺隐球菌病的临床及影像特点与隐球菌荚膜抗原检测结果的关系[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
[10].严茗,李志行,黄兵,韩红玉,朱顺海.顶膜抗原1不同结构域对球虫子孢子入侵的影响以及互作蛋白的筛选[C].第十一届全国寄生虫学青年工作者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