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离子纳米粒论文_高悬,邹建中,蒋冰蕾,徐蝶,罗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阳离子纳米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纳米,阳离子,脂质,紫杉醇,姜黄,载体,阿霉素。

阳离子纳米粒论文文献综述

高悬,邹建中,蒋冰蕾,徐蝶,罗勇[1](2019)在《双歧杆菌联合包裹液态氟碳阳离子脂质纳米粒增加HIFU消融效果: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双歧杆菌联合包裹液态氟碳的阳离子脂质纳米粒对HIFU消融荷瘤鼠肿瘤组织的影响。方法培养双歧杆菌,并制备包裹液态氟碳的阳离子脂质纳米粒,检测体外连接率。建立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荷瘤鼠模型,将48只荷瘤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前后2次经尾静脉注射不同物质(间隔2天),其中A组(PBS组)2次均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B组(双歧杆菌组)分别注射双歧杆菌、PBS,C组(阳离子脂质纳米粒组)分别注射PBS、阳离子脂质纳米粒,D组(双歧杆菌+阳离子脂质纳米粒组)分别注射双歧杆菌、阳离子脂质纳米粒。第2次注射完成后24 h,对荷瘤鼠肿瘤组织行HIFU辐照,分析肿瘤组织灰度变化。分别于HIFU辐照前1 h和辐照后1天行组织学检查,观察双歧杆菌的肿瘤靶向性,并测算肿瘤组织凝固性坏死体积和能效因子(EEF),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双歧杆菌革兰染色呈蓝紫色的长棒状,表面电位-29 mV;阳离子脂质纳米粒呈球形,分布均匀,平均粒径(280.21±60.20)nm,表面电位25 mV。各组间灰度变化值(F=143.40)、凝固性坏死体积(F=243.20)、EEF(F=56.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灰度变化值及凝固性坏死体积A组<B组<C组<D组,EEF:A组>B组>C组>D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组荷瘤鼠心、肝、脾、肺、肾组织及A、C组肿瘤组织中均无双歧杆菌生长;B、D组肿瘤组织中可见大量双歧杆菌。结论双歧杆菌联合包裹液态氟碳的阳离子脂质纳米粒可增强HIFU对荷瘤鼠肿瘤组织的消融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期刊2019年05期)

李良萍[2](2019)在《共载阿霉素和siRNA的自组装叶酸—生物素—季铵化阳离子淀粉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协同抗肿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恶性肿瘤已成为我国致死率最高的病症之一,由于其致病因素的复杂性、病情发展的交互性和变化性,以及患者个体特征造成的各种不确定性,使癌症的治疗难度倍增。已有的临床治疗药物和主流治疗方法如手术治疗、化疗和放疗,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联合应用,均难以取得理想的疗效,无法有力遏制恶性肿瘤的恶化和高致死率。面对严峻的治疗现状,新的、高效的治疗手段和药物制剂的研制一直是癌症治疗努力探索的方向。化疗是癌症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应用于大多数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阶段的治疗。化疗药物可以通过干扰核酸的合成代谢、抑制有丝分裂、抑制蛋白质合成等机制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有效杀灭癌细胞。但肿瘤细胞的抗凋亡机制以及快速产生的多药耐药性,使化疗收效甚微。加上化疗药物的全身性分布,常常在抑癌过程中对其它正常组织器官造成严重损伤,给患者带来很多难以承受的副作用。基因治疗常被用于致癌基因的敲除(或沉默)和抑癌基因的导入或激活,从而达到抑制肿瘤发生发展的治疗目的。但基因药物极易在生物体内降解、失活,且无肿瘤靶点特异性和募集能力。运用具有肿瘤靶向性的纳米载体系统包载化疗药物和基因制剂,进行两种药物制剂的肿瘤细胞靶点共输送,实现化疗和基因治疗协同抑癌,是非常值得期待的癌症治疗途径,也是当前癌症治疗的研究热点。该治疗方法可以避免化疗药物和基因制剂的全身性分布,减少用药带来的毒副作用和药物制剂的大量损耗,能够提高药物制剂的肿瘤靶点募集度,提高药物的疗效。基于肿瘤组织的增强的渗透及滞留效应(EPR效应)和叶酸与特异性受体间的亲和作用,本论文设计、制备了一种新的共载抗癌药物和siRNA的肿瘤靶向递送纳米载体,即叶酸-生物素-季铵化淀粉纳米载体(FBqS NPs)。该载体具有两亲性质,在水溶液中可自组装成为核壳型球状聚合物纳米粒,其内核可通过疏水性相互作用包载化疗药物,而阳离子亲水外壳借静电吸附包载siRNA,实现化疗药物和siRNA的共包载及递送。我们以疏水性小分子药物阿霉素(DOX)为化疗的模式药物进行FBqS NPs的内核包载,以可降解1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IGF1R)靶基因转录产物mRNA的siRNA~(IGF1R)为基因药物,FBqS NPs带正电荷的亲水外壳静电吸附包载荷负电的siRNA~(IGF1R),制备DOX和siRNA~(IGF1R)共载的siRNA~(IGF1R)/DOX/FBqS NPs。通过一系列实验,观察和评估siRNA~(IGF1R)/DOX/FBqS NPs的理化性质以及DOX和siRNA~(IGF1R)协同作用下的体外肿瘤细胞抑制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参照已有研究的制备方法,进行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双因素交互实验,在实验室制备出高取代度季铵化阳离子淀粉,元素分析测得季铵化基团取代度为0.59。以叶酸、生物素和季铵化淀粉为原料,通过“一步法”酯化合成叶酸-生物素-季铵化淀粉两亲性高分子聚合物(FBqS),在水溶液中经超声处理,自组装成为叶酸-生物素-季铵化淀粉纳米微粒(FBqS NPs)。对FBqS NPs的理化性质进行了一系列表征,结果显示FBqS NPs为球形的核壳结构纳米微粒,平均粒径为109nm,多分散系数为0.183,Zeta电位为28.59mV。通过超声波处理和静电吸附,FBqS NPs被制备成DOX和siRNA~(IGF1R)共包载的siRNA~(IGF1R)/DOX/FBqS NPs。DOX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均较理想,分别为5.9%和70.7%。凝胶电泳实验测得DOX/FBqS NPs完全包载siRNA~(IGF1R)的质量比为40/1,FBqS NPs可以在高浓度血清中有效保护siRNA~(IGF1R)免于核糖核酸酶降解长达48小时以上,siRNA~(IGF1R)/DOX/FBqS NPs的血液相容性明显优于游离DOX。siRNA~(IGF1R)/DOX/FBqS NPs的DOX和siRNA~(IGF1R)的释放行为均为pH敏感型,酸性环境更有利于DOX和siRNA~(IGF1R)的释放。2)共载DOX和siRNA~(IGF1R)的FBqS NPs用于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内DOX和siRNA~(IGF1R)的靶向递送,siRNA~(IGF1R)/DOX/FBqS NPs的细胞毒性、靶向配基竞争性、细胞增殖抑制、细胞的摄入、胞吞机制和目标蛋白表达抑制被充分论证,与其它几种不同药物剂型相比,siRNA~(IGF1R)/DOX/FBqS NPs显示出最高的A549细胞毒性,且游离叶酸对该细胞毒性呈剂量依赖型的竞争性抑制,A549细胞与siRNA~(IGF1R)/DOX/FBqS NPs孵育时表现出最低的细胞增殖能力。能量依赖的、小窝蛋白和网格蛋白介导的细胞内吞是siRNA~(IGF1R)/DOX/FBqS NPs的主要胞吞途径,siRNA~(IGF1R)/DOX/FBqS NPs显着抑制A549细胞的目标蛋白IGF1R表达。(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期刊2019-04-01)

邹宏密,黎梦,周希瑗,王志刚,简嘉[3](2018)在《包裹吲哚菁绿的靶向相变型阳离子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显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一种包裹吲哚菁绿(ICG)的靶向相变型阳离子脂质纳米粒(INP),连接CD105抗体,检测其光热效应、体外相变、光声及超声显像规律。方法采用双乳化法制备包裹ICG及液态氟碳的INP;链霉亲和素法连接CD105抗体,流式细胞仪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INP与抗体结合情况;脉冲激光激发观察其光热效应及相变情况;体外低强度聚焦超声辐照,记录各时间点超声显影效果;光声成像仪检测其光声显像能力。结果制备的INP平均粒径(354.20±93.85)nm,平均电位(25.20±3.29)m V,测得ICG包封率为(89.56±0.79)%;与CD105抗体结合率为99.89%。纳米粒具有良好光热效应,其中在浓度5 mg/ml、功率2 W/cm2激光辐照180 s时其温度可升至63℃;可发生液气相变。体外低强度聚焦超声于3 W功率作用0.5、2.5、5.0、7.5 min,B-mode模式及Contrast模式均显示5 min时回声强度升至最高。光声信号随纳米粒浓度升高而增强,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成功制备了包裹ICG的靶向相变型阳离子INP,其与CD105抗体结合率高,且光热效应好,光声及超声显影效果均佳。(本文来源于《临床超声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冯海亮[4](2018)在《聚阳离子内核结构对pH响应纳米粒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刺激响应性纳米药物递送载体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发展。其中,pH响应纳米药物载体是研究最为广泛的一类纳米载体。而pH响应纳米药物载体的设计关键在于找到一个窄的恰当的pH响应窗口的聚合物,以实现纳米载体对肿瘤部位梯度弱酸环境的响应。聚N-(2-羟乙基)六亚甲二胺甲基丙烯酸乙酯(PAEMA)的p Ka介于pH 6.5到pH 6.7之间,恰好介于肿瘤细胞外环境(pH=6.5-6.8),具有设计pH响应纳米载体理想的pH窗口。因此,本文基于可降解材料聚乙二醇/聚己内酯嵌段共聚物(PEG/PCL)和pH响应聚合物PAEMA,研究含聚阳离子的疏水内核的结构对药物递送纳米载体的影响。本文首先通过开环聚合反应(ROP)和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反应制备了聚乙二醇单甲醚-b-聚ε-己内酯-b-聚N-(2-羟乙基)六亚甲二胺甲基丙烯酸乙酯(m PEG113-b-PCLx-b-PAEMAy,PELAz)叁嵌段共聚物;采用纳米沉淀技术分别制备PELAz NPs-pH7.4和PELA4 NPs-pHx纳米粒以及负载CUR的PELAz NPs-pH7.4和PELA4 NPs-pHx纳米粒;研究了PAEMA链段长度、制备纳米粒的pH值对PELAz纳米粒的基本特性、药物释放、细胞摄取和细胞毒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正常生理条件下(pH=7.4),PELAz NPs-pH7.4和PELA4NPs-pHx纳米粒形貌结构密实,粒径在90-100 nm之间,随着pH值的降低,PELAz NPs-pH7.4和PELA4 NPs-pHx纳米粒的粒径和电位开始明显增大,并呈现正电性;另外,在pH 6.5条件下制备的负载CUR的PELA4 NPs-pH6.5纳米粒能够明显增强HepG-2细胞的胞吞能力和CUR的细胞毒性。本文还采用开环聚合反应(ROP)和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ATRP)制备了pH响应的嵌段-接枝聚合物,即m PEG113-b-(PCL23-g-PAEMA48)(PEBA4);采用纳米沉淀技术在pH 6.5条件下制备PEBA4 NPs-pH6.5纳米粒;并与PELA4NPs-pH6.5纳米粒对比,研究了支链结构对PEBA4 NPs-pH6.5纳米粒的特性、药物释放细胞摄取以及细胞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PELA4 NPs-pH6.5纳米粒相比,正常生理条件下(pH=7.4),PEBA4 NPs-pH6.5纳米粒同样是粒径在100nm左右的紧密球形结构,但随着pH值的降低,PEBA4 NPs-pH6.5纳米粒的膨胀速率更快;同时,负载CUR的PEBA4 NPs-pH6.5纳米粒可以进一步增强CUR对HepG-2细胞的细胞毒性。(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8-05-01)

李文婷[5](2018)在《基于DMP阳离子纳米粒递送siRNA体外抗小鼠结肠癌活性及姜黄素纳米粒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肿瘤的治疗是世界医学研究的重点,而抗肿瘤药物及其递送系统的研究则是肿瘤治疗的关键。在对抗肿瘤中药有效成分与传统药物的研究中,由于其稳定性差、代谢过快、体内生物利用度低而限制了它们的应用,而对于基因药物来说,同样它们存在体内不稳定,易被核酸酶降解,细胞摄取率低等问题使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因此,建立和寻求合适的载药系统成为了发展抗肿瘤中药有效成分、传统药物和基因药物实现安全有效的肿瘤治疗共同的需求。在前期的研究中,结合(2,3-二油酰基-丙基)-叁甲胺(DOTAP)和甲氧基聚乙二醇-聚己内酯MPEG-PCL制备了混合型纳米粒(DMP)。然而,DMP作为基因载体仅限于质粒DNA的递送,DMP用于siRNA的递送从未被报道过。在本文中,通过优化DMP的制备工艺,制备得到适于递送siRNA的DMP,并用DMP递送MCL1 siRNA(DMP/siMCL1)和Bcl-xl siRNA(DMP/siBcl-xl)至C26细胞中对其体外抗小鼠结肠癌活性进行研究。姜黄素具有显着的抗肿瘤活性,但由于其稳定性差、难溶于水、体内生物利用度低而限制了姜黄素在体内的抗肿瘤作用。因此,本研究用聚合物纳米粒MPEG-PCL包裹姜黄素制备成姜黄素纳米粒,改善姜黄素的水溶性并提高其作用效果。首先对制备的阳离子纳米粒DMP的相关参数指标来对其理化性能特征进行评价:粒径分布、电位大小、复合siRNA能力、细胞毒性高低以及血清条件下的稳定性和递送能力。通过对DMP的制备工艺进行筛选得到最佳制备工艺,制备所得的纳米粒具有46.4nm的平均粒径和44.1mV的zeta电位,带正电荷,均匀分散在水溶液中,多分散系数PDI为0.215。通过凝胶阻滞实验证明DMP具有负载siRNA的能力。细胞毒性实验表明,与PEI25K相比,DMP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在体外血清转染实验中DMP显示低细胞毒性和高转染效率,有血清转染组与无血清转染组的转染效率差别不大,DMP的转染效率不受血清浓度的影响。其次,本实验使用MCL1 siRNA和Bcl-xl siRNA作为治疗靶点,研究它们体外抗小鼠结肠癌活性。在体外基因沉默表达检测实验中,用MCL1 siRNA和Bcl-xl siRNA对C26细胞进行处理,通过荧光定量PCR法对其相应表达的mRNA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经过MCL1siRNA和Bcl-xl siRNA转染的实验组,C26细胞表达的mRNA含量水平明显减少。在体外抗肿瘤活性的研究中,通过MTT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来对细胞增殖能力进行考察。MTT实验结果表示,DMP/siMCL1与DMP/siBcl-xl的细胞生存率均低于对应相同浓度的DMP组,表明DMP/siMCL1与DMP/siBcl-xl能抑制C26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能力。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中,DMP/siMCL1和DMP/siBcl-xl具有较高的克隆形成抑制率,对C26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显示出较强的抑制作用。在凋亡实验中,我们用流式法对体外抗肿瘤细胞凋亡进行定量的测定,DMP/siMCL1与DMP/siBclxl的细胞凋亡率明显的高于相应的对照组与其他实验组,具有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Western Blot实验表明,相对于control、DMP以及DMP/Scramble siRNA组,DMP/siBcl-xl组明显的降低了Bcl-xl的蛋白水平的表达,且高浓度的DMP/siBclxl组作用更加明显。姜黄素具有显着的抗肿瘤活性,但由于其稳定性差、代谢过快、体内生物利用度低而限制了姜黄素在体内的抗肿瘤作用。为了实现以DMP纳米粒为基础的中药有效成分与基因药物的联合使用增强抗肿瘤的治疗效果,我们使用MP纳米粒包裹姜黄素改善其水溶性。所制备的姜黄素纳米粒的平均粒径38.65nm,呈电中性,多分散系数PDI为0.386,可均匀分散在水溶液中,平均包封率达92.8%,平均载药量为1.5%。本课题中,DMP具有传输不同siRNA的能力,能安全高效地将MCL1 siRNA以及Bcl-xl siRNA分别递送至C26细胞中。DMP/siMCL1和DMP/siBcl-xl具有体外抗小鼠结肠癌活性,能够抑制小鼠结肠癌细胞的生长与增殖。姜黄素纳米粒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与体外抗小鼠结肠癌活性。基于DMP,通过评价其递送基因药物siRNA与中药有效成分姜黄素的相关活性,为DMP装载姜黄素制备的纳米粒与siRNA进行协同治疗以增强抗肿瘤治疗效果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4-01)

Kü?üktürkmen,B,王盈[6](2018)在《用于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培美曲塞和miR-21反义寡核苷酸共递送阳离子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研制和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固体脂质纳米粒与基于miRNA的治疗相结合的研究目前尚不多见,本研究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了载培美曲塞和抗miR-21寡核苷酸的共递送阳离子固体脂质纳米粒(cSLNs)。所得制品的平均粒径为(124.9±1.6)nm,ζ电位为(27.3±1.6)mV。透射电镜(TEM)观察结果表明该制品呈球形。继续考察了该(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工业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高璇[7](2017)在《低分子明胶修饰的阳离子多功能脂质纳米粒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乳腺癌已经成为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第一号杀手,乳腺癌发生癌转移是其临床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纳米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给药手段,在抑制恶性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课题借助药剂学、分析化学、细胞生物学、药效学等手段,制备了低分子明胶修饰的包载多烯紫杉醇(DTX)、槲皮素(Quercetin)和伊马替尼(Imatinib)的阳离子多功能脂质纳米粒,系统的考察了纳米粒的理化性质并对其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能力进行了初步评价。建立了多烯紫杉醇(DTX)、槲皮素(Quercetin)和伊马替尼(Imatinib)的体外HPLC检测分析方法,本课题采用改良的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进行纳米粒的制备,并通过单因素实验对处方进行优化,进一步确定最优的制备流程。本课题制备的纳米粒平均粒径为112.8?6.2 nm,Zeta电位为-3.27?0.15 mV,DTX、Quercetin、IMA的包封率分别为89.54±5.16%、98.95±8.22%、60.13±6.42%,载药量分别为1.62±0.36%、0.83±0.11%、1.06±0.32%。用TEM观察纳米粒形貌良好,呈近圆球形,且粒子之间几乎无粘连。体外释放实验结果显示,纳米粒在pH7.4的PBS缓冲液中释放平稳缓慢,而在胶原酶Ⅰ存在的情况下,药物在PBS缓冲液中的释放效果明显提高。流式细胞仪和激光共聚焦实验表明4T1细胞对GNP纳米粒的摄取量明显高于NLC纳米粒,MTT实验结果显示,相同浓度下,GNP纳米粒表现出最强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细胞凋亡实验和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显示,GNP纳米粒给药组的凋亡蛋白(Csapase-3、Caspase-9)的表达情况明显高于游离药物组,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低于其他给药组,且诱导4T1细胞发生凋亡的作用最强。通过细胞划痕实验和Western Blotting实验考察了纳米粒抑制4T1细胞运动和转移的能力,与游离药物组相比,纳米粒组抑制乳腺癌4T1细胞转移的效果更加显着,且MMP-9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制备的GNP脂质纳米粒的表现出最强的抑制4T1细胞转移的能力。体内药效学实验结果表明,与游离药物相比,GNP多功能脂质纳米粒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以及肺部转移灶的形成。GNP纳米粒组的瘤体积抑制率最高,可达到64.97%,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其肺转移抑制率可达到72.5%,且未产生明显的体内毒性。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本课题制备的低分子明胶修饰的GNP多功能脂质纳米粒具有良好的理化特征,在抑制乳腺癌生长和转移中具有明显的潜在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7-02-01)

张宽宽,陈丹飞,张蓉蓉,肖世庚,徐骏军[8](2016)在《口服葛根素阳离子介孔硅纳米粒的研制及体外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Stober法合成了氨基修饰的阳离子介孔硅纳米粒(CMSN)。所得的CMSN呈圆整球形、介孔明显,粒径为(98.4±2.8)nm,ζ电位为(13.2±1.8)m V,在0~20mg/ml范围内对Caco-2细胞无明显的细胞毒性。以CMSN为载体,采用饱和溶液吸附法反复吸附葛根素(1)7次达到满载,载药量约为18%。在含有2%十二烷基硫酸钠的磷酸盐缓冲液(pH7.4)中,1-CMSN中1的体外释药行为符合Weibull模型(R~2=0.923 6)。Caco-2肠壁单层模型中,1-CMSN的跨膜吸收和分泌表观渗透系数P_(app)(×10~(-6) cm/s)为23.89±1.22和17.03±1.21,流出率(ER)为1.403,与1原料药有显着差异(P<0.05)。(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工业杂志》期刊2016年05期)

胡玥,陈周,罗晓星,薛小燕[9](2016)在《1,2-二亚油酸-3-二甲基氨丙烷类阳离子脂质纳米粒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阳离子脂质纳米粒具有安全、高效和粒径可控的优点,现已成为核酸药物体内外递送载体的研究热点。该纳米粒的重要组分为阳离子脂质,其中以1,2-二亚油酸-3-二甲基氨丙烷(DLin DMA)及其衍生物为代表的新型材料,因递药效能高,生物相容性好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此类阳离子脂质的结构及特点,并对Dlin DMA纳米粒的构造、药物递送机制和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科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宋佳[10](2015)在《透明质酸修饰的阳离子纳米粒克服CYP1B1介导的肿瘤多药耐药》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课题制备透明质酸修饰的双载药多烯紫杉醇(DTX)和CYP1B1酶抑制剂α-萘黄酮(ANF)的阳离子PLGA纳米粒。以期将DTX靶向于肿瘤部位,克服肿瘤多药耐药,从而达到抗肿瘤效果。通过对该纳米粒体内外多项指标的评价,探索其对肿瘤的抑制和对肿瘤多药耐药的逆转。方法:建立多烯紫杉醇和α-萘黄酮的体外分析方法。通过单因素法对纳米粒处方进行优化,以PLGA为载体材料包载DTX和ANF,利用改良后的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HA/PEI-(DTX+ANF)-NPs。采用激光粒度仪测定纳米粒的粒径和Zeta电位,透射电镜观察其外观形态,HPLC法测定其包封率和载药量。利用透析法考察HA/PEI-(DTX+ANF)-NPs在中性释放介质中体外释药行为。在MCF-7细胞和MCF-7/1B1细胞中对纳米粒进行细胞水平评价:MTT法测定细胞毒性,Annexin V/PI双染法测定细胞凋亡,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观察和测定细胞摄取。采用尾静脉注射,考察HA/PEI-(DTX+ANF)-NPs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结果:建立了测定DTX和ANF的HPLC体外分析方法。经单因素法优化处方,制备得到呈类圆球形大小较为均一,平均粒径为(184.8±8.7)nm,Zeta电位为(-16.31±1.28)m V,DTX、ANF包封率分别为(82.76±6.08)%、(90.67±8.22)%,载药量分别为(1.14±0.18)%、(1.56±0.20)%的HA/PEI-(DTX+ANF)-NPs纳米粒。体外释放实验结果表明,在p H 7.4的释放介质中纳米粒的释放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在MCF-7细胞和MCF-7/1B1细胞中,MTT实验显示HA/PEI-(DTX+ANF)-NPs细胞毒性最强;细胞凋亡实验显示,HA/PEI-(DTX+ANF)-NPs促进MCF-7/1B1细胞凋亡作用要明显高于DTX和ANF原药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实验显示,HA修饰的纳米粒比其余对照组更容易进入细胞,能显着提高细胞摄取量。药代动力学实验显示,HA/PEI-(DTX+ANF)-NPs具有缓释作用,能明显提高原药的生物利用度。结论:本课题制备的透明质酸修饰的包载多烯紫杉醇(DTX)和α-萘黄酮(ANF)的阳离子纳米粒具有靶向、缓释作用,能提高DTX的生物利用度,并且克服肿瘤多药耐药。(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5-12-01)

阳离子纳米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恶性肿瘤已成为我国致死率最高的病症之一,由于其致病因素的复杂性、病情发展的交互性和变化性,以及患者个体特征造成的各种不确定性,使癌症的治疗难度倍增。已有的临床治疗药物和主流治疗方法如手术治疗、化疗和放疗,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联合应用,均难以取得理想的疗效,无法有力遏制恶性肿瘤的恶化和高致死率。面对严峻的治疗现状,新的、高效的治疗手段和药物制剂的研制一直是癌症治疗努力探索的方向。化疗是癌症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应用于大多数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阶段的治疗。化疗药物可以通过干扰核酸的合成代谢、抑制有丝分裂、抑制蛋白质合成等机制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有效杀灭癌细胞。但肿瘤细胞的抗凋亡机制以及快速产生的多药耐药性,使化疗收效甚微。加上化疗药物的全身性分布,常常在抑癌过程中对其它正常组织器官造成严重损伤,给患者带来很多难以承受的副作用。基因治疗常被用于致癌基因的敲除(或沉默)和抑癌基因的导入或激活,从而达到抑制肿瘤发生发展的治疗目的。但基因药物极易在生物体内降解、失活,且无肿瘤靶点特异性和募集能力。运用具有肿瘤靶向性的纳米载体系统包载化疗药物和基因制剂,进行两种药物制剂的肿瘤细胞靶点共输送,实现化疗和基因治疗协同抑癌,是非常值得期待的癌症治疗途径,也是当前癌症治疗的研究热点。该治疗方法可以避免化疗药物和基因制剂的全身性分布,减少用药带来的毒副作用和药物制剂的大量损耗,能够提高药物制剂的肿瘤靶点募集度,提高药物的疗效。基于肿瘤组织的增强的渗透及滞留效应(EPR效应)和叶酸与特异性受体间的亲和作用,本论文设计、制备了一种新的共载抗癌药物和siRNA的肿瘤靶向递送纳米载体,即叶酸-生物素-季铵化淀粉纳米载体(FBqS NPs)。该载体具有两亲性质,在水溶液中可自组装成为核壳型球状聚合物纳米粒,其内核可通过疏水性相互作用包载化疗药物,而阳离子亲水外壳借静电吸附包载siRNA,实现化疗药物和siRNA的共包载及递送。我们以疏水性小分子药物阿霉素(DOX)为化疗的模式药物进行FBqS NPs的内核包载,以可降解1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IGF1R)靶基因转录产物mRNA的siRNA~(IGF1R)为基因药物,FBqS NPs带正电荷的亲水外壳静电吸附包载荷负电的siRNA~(IGF1R),制备DOX和siRNA~(IGF1R)共载的siRNA~(IGF1R)/DOX/FBqS NPs。通过一系列实验,观察和评估siRNA~(IGF1R)/DOX/FBqS NPs的理化性质以及DOX和siRNA~(IGF1R)协同作用下的体外肿瘤细胞抑制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参照已有研究的制备方法,进行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双因素交互实验,在实验室制备出高取代度季铵化阳离子淀粉,元素分析测得季铵化基团取代度为0.59。以叶酸、生物素和季铵化淀粉为原料,通过“一步法”酯化合成叶酸-生物素-季铵化淀粉两亲性高分子聚合物(FBqS),在水溶液中经超声处理,自组装成为叶酸-生物素-季铵化淀粉纳米微粒(FBqS NPs)。对FBqS NPs的理化性质进行了一系列表征,结果显示FBqS NPs为球形的核壳结构纳米微粒,平均粒径为109nm,多分散系数为0.183,Zeta电位为28.59mV。通过超声波处理和静电吸附,FBqS NPs被制备成DOX和siRNA~(IGF1R)共包载的siRNA~(IGF1R)/DOX/FBqS NPs。DOX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均较理想,分别为5.9%和70.7%。凝胶电泳实验测得DOX/FBqS NPs完全包载siRNA~(IGF1R)的质量比为40/1,FBqS NPs可以在高浓度血清中有效保护siRNA~(IGF1R)免于核糖核酸酶降解长达48小时以上,siRNA~(IGF1R)/DOX/FBqS NPs的血液相容性明显优于游离DOX。siRNA~(IGF1R)/DOX/FBqS NPs的DOX和siRNA~(IGF1R)的释放行为均为pH敏感型,酸性环境更有利于DOX和siRNA~(IGF1R)的释放。2)共载DOX和siRNA~(IGF1R)的FBqS NPs用于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内DOX和siRNA~(IGF1R)的靶向递送,siRNA~(IGF1R)/DOX/FBqS NPs的细胞毒性、靶向配基竞争性、细胞增殖抑制、细胞的摄入、胞吞机制和目标蛋白表达抑制被充分论证,与其它几种不同药物剂型相比,siRNA~(IGF1R)/DOX/FBqS NPs显示出最高的A549细胞毒性,且游离叶酸对该细胞毒性呈剂量依赖型的竞争性抑制,A549细胞与siRNA~(IGF1R)/DOX/FBqS NPs孵育时表现出最低的细胞增殖能力。能量依赖的、小窝蛋白和网格蛋白介导的细胞内吞是siRNA~(IGF1R)/DOX/FBqS NPs的主要胞吞途径,siRNA~(IGF1R)/DOX/FBqS NPs显着抑制A549细胞的目标蛋白IGF1R表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阳离子纳米粒论文参考文献

[1].高悬,邹建中,蒋冰蕾,徐蝶,罗勇.双歧杆菌联合包裹液态氟碳阳离子脂质纳米粒增加HIFU消融效果:实验研究[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9

[2].李良萍.共载阿霉素和siRNA的自组装叶酸—生物素—季铵化阳离子淀粉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协同抗肿瘤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9

[3].邹宏密,黎梦,周希瑗,王志刚,简嘉.包裹吲哚菁绿的靶向相变型阳离子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显像[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8

[4].冯海亮.聚阳离子内核结构对pH响应纳米粒性能的影响[D].天津大学.2018

[5].李文婷.基于DMP阳离子纳米粒递送siRNA体外抗小鼠结肠癌活性及姜黄素纳米粒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8

[6].Kü?üktürkmen,B,王盈.用于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培美曲塞和miR-21反义寡核苷酸共递送阳离子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研制和表征[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8

[7].高璇.低分子明胶修饰的阳离子多功能脂质纳米粒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

[8].张宽宽,陈丹飞,张蓉蓉,肖世庚,徐骏军.口服葛根素阳离子介孔硅纳米粒的研制及体外评价[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6

[9].胡玥,陈周,罗晓星,薛小燕.1,2-二亚油酸-3-二甲基氨丙烷类阳离子脂质纳米粒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6

[10].宋佳.透明质酸修饰的阳离子纳米粒克服CYP1B1介导的肿瘤多药耐药[D].上海交通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阳离子纳米粒传输进入细胞内的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纳米粒与质...一4Gd一DT队体外显影与浓度相关性结果阳离子纳米粒DMP的细胞毒性Fig6...纳米粒在0%、10%、20%、30%血清条件...3-10.体内接种阳离子脂质聚合物纳米...

标签:;  ;  ;  ;  ;  ;  ;  

阳离子纳米粒论文_高悬,邹建中,蒋冰蕾,徐蝶,罗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