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中的返校节故事

现代文学中的返校节故事

一、现代文学中的还乡故事(论文文献综述)

邓芳宁[1](2021)在《论“还乡”母题在“70后”小说中的嬗变》文中研究指明"还乡"母题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归宁安居""报本追源""衣锦还乡"和"功成身退"四种叙事模式,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体现为"弃旧图新"和"文化寻根"两种叙事模式,在"70后"小说中则衍生出"赎罪之旅""隐秘恋歌"和"归来‘志异’"三种变体形式。对文学母题形态嬗变的梳理,有助于研究者对"70后"小说的成败得失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谢小平[2](2021)在《现代文学中的乡绅书写研究》文中提出“乡绅”在现代文学是一种多元而复杂的存在。作为“历史的中间物”,乡绅形象因时空的区隔和作家独特的创作理念,而呈复杂样态。本文以现代文学中的乡绅书写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文本细读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着力探析乡绅在现代文学里的复杂样态是如何建构与流变的。在此基础上,由形象建构、话语模式推及叙事伦理。由前所述,本文认为,乡绅书写以多元而复杂的风貌丰富了现代文学的创作实践。而就其文学史的意义而言,既在于它对“人”与人性内在的深度探寻,还在于它独特的美学品格给今日文学创作和研究以丰厚滋养。本文由三部分组成,绪论、论文主体五章以及结论。绪论部分首先陈述了选题来由及意义。其次,是对乡绅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类概述。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对象进行概念界定。论文主体部分共五章。第一章立足于文本细读,从“关系”着手,分别从家庭、族群以及城乡三个维度出发,重点挖掘乡绅的多元面相及其身份复杂性。第二章重点从社会学与文学相结合的跨学科视野出发,着重探查乡绅与乡村秩序在政治、文化以及经济三个维度上的互动。较之于前两章的动态考察特征,第三章和第四章则试图沉静下来,从静态角度切入。通过不同创作视角的切近,探察乡绅的主体性身份与其背后精神空间、物质空间的关联;探察不同作家对乡土社会的整体感知,及其在乡绅形象差异化建构背后的个性化创作追求。在互文性参照中,探析现代乡绅形象书写的不同特征。在第三章的基础上,第四章重在探析作家在文本创作里所持之叙事伦理。最后,我们结合前四章的研究内容,对现代文学的乡绅形象,及乡绅形象书写的社会意义,文学审美价值得失,作整体把握。为扩充研究的纵深视野,本文从文学史的纵向视野出发,爬梳文学发展脉络,进一步探讨了乡绅形象在当代文学中的变体——新乡贤。结语部分,本文从文学史的视野出发,就现代文学中的乡绅书写的艺术特性和价值意义等作了一定的归纳总结。

牛浩宇[3](2021)在《1930年代施蛰存创作的审美革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施蛰存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核心作家,他的创作为中国文坛开辟了新的美学形态,浸润着传统和现代相融合的美学精神,显现出对生命感性独有的审美偏好。他的审美革新以创作者、文本、欣赏者和文化等因素互渗的动态方式源源不断地流溢感性。既是他尊重文学本身和在乎现代文学发展前途的理想追求,又是聚焦生命个体的感性状态和重视充斥于字里行间的感性经验的表现。本文的主体部分共四章:第一章就施蛰存创作过程中所表现的审美革新的内涵和理念进行梳理,这一内涵和理念构成了将审美作为策略进行文学革新的基础。没有留学经历的他对传统美学和古事题材天然贴近,把它们和世界性的文学思潮一起作为发展自由创作和追寻审美独立的现代性资源进行转换,追求新奇的审美风格,消减了学院主义意识,以抽象的自由和破坏性的先锋为出发点进行创作。第二章从审美对象具体审视施蛰存创作中所包蕴的审美革新之内在本质。在以感性为主题词灌注的记忆、情感、爱欲和精神下,采集了江南古镇、收藏物、身体、怪异幻象四个审美对象详细观照。揭示了它们寄托的不同的文学意义和主观价值,有的表现远离货币体系的无功利倾向,有的显露自由真实的生命本能,有的传达生命迷狂下的内在反应。第三章从审美方式继续审视施蛰存创作中所包蕴的审美革新之内在本质。在内容上,指出施蛰存在创作中舒展生命的审美方式,主要包括重视生命感觉、保持内心救赎和实现游戏人生等,展现个体的生命感性。在内容和形式的共存上,揭示出施蛰存将诗和心理学嵌入到文学的创作方式,既是一种象征性的表现方法,又记录生命思索和深层意蕴。第四章对施蛰存创作的审美革新之价值从几个方面进行评析。由于对当时文坛固守的创作方式表示不满,施蛰存将审美革新作为策略尝试改变这一现状,但又遵从一定的文学组织方式和生产方式,使他的创作成为“冲突”与“效忠”的曲折表达。一面透过文本传达现代文化的感性经验,一面通过欣赏者和文化背景对之进行增补,对审美文化充满反思和救赎的力量。

张庆[4](2020)在《1990年代以来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还乡”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知识分子还乡”叙事开始于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它承载着启蒙知识分子对自身与乡村关系的反思,其中虽然也隐含着传统诗词中游子漂泊的文化“乡愁”,但更多的是对于现实人生的思考、对于民族命运的担忧。还乡之后知识分子的再度离去宣告了启蒙者的精神困境以及故乡寻梦的破灭。这种“(离去)-归来-再离去”的还乡叙事模式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小说文本中,得到不断的继承与发展,由此形成了一种经典的文学叙事传统。1990年代以来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还乡”叙事在接续这一文学传统的同时,也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发展出了新的文化内涵。从叙事的情节模式来看,1990年代以来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还乡”叙事可分为主动还乡和被动还乡两大类,这是根据农裔知识分子主人公返乡的情境来划分的。他们当中,在城市有着稳定的生存发展空间的,往往是主动还乡,这里面又有两种情况:候鸟式还乡、寻梦式还乡。反之,在城市失去生存发展空间的知识分子,则多是被动还乡。还乡后,要么对现实失望,落荒而逃;要么退无可退、委曲求全、暂时驻留。透过这些情节模式,可以见出时代变动下,农裔知识分子的生存现状及其对于故乡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立场。从叙事的主题向度来看,1990年代以来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还乡”叙事在知识分子关于自我身份的思考,以及知识分子主体对待现实乡村的情感态度这两个方面都有非常深入的开掘。作品紧扣还乡知识分子同时拥有的“地之子”与知识分子的双重身份,充分展现了他们在回到故乡后不可避免地遭遇到的一些矛盾和尴尬、在现代和传统之间的徘徊挣扎、以及他们对自我身份的归属所产生的认同危机。同时,也充分表现了他们面对现实中溃败的乡土文明与乡村政治,所表示出的强烈的忧思和批判意识,揭示了新的时代语境中知识分子与乡村关系的某些本质,即乡村不再有“本源”的神圣性与“疗愈”的能力,知识分子还乡更多是出于一种亲情伦理的束缚,或者是对现实失望,而转向理想家园的想象与追寻。整体来看,1990年代以来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还乡”叙事,在展现当前乡土中国现状、考察当代知识分子与乡村之间的关系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批判意义与文学价值。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如叙事的知识分子主观立场过于强烈、对当下农村问题的分析不够透彻;表现方式比较单一等等,在思想和艺术手法上都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

邵文文[5](2020)在《现代性焦虑与反思 ——论新世纪以来“70后”女作家笔下的小城书写》文中指出小城作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过渡社会,承载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新世纪以来,一群有着小城生活的成长背景和文化基因,并在大城市居住的“70后”女作家将创作目光放置在了中国的小城社会,关注其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发展悖论:一方面它渴望实现自身的现代化,一方面,它又对这一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变革充满疑惧而徘徊不前。同时,“70后”女作家在对小城的现代化看法出现了矛盾点:一方面对其追求现代化过程中的异化景观和行为进行了批判和排斥,而对前现代文明充满想象和赞美;另一方面又对小城落后的现状以及自我束缚感到担忧,渴望实现诗意的现代化改造。这一矛盾的态势是基于作家现代性焦虑的压抑性表露,以及现代性反思的外在表达,进而这种现代性的焦虑和反思也成为了小城书写的内在驱动力,生成了丰富复杂的文本世界,同时也成为我们对其文本分析的一个有益视角和理论。“小城”是包含作家在内的现代人的故乡家园,既有时间和空间等层面的物质因素,又涉及记忆和伦理等精神领域,既有着现实的存在感知,也有抽象意义上的情感依托。当在以追求经济效率、崇尚技术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语境下,故乡的时空转向与衰落成为现代化追求中的必然结果。因此这种空间层面上的家园不在的危机感,时间层面上的家园异化的陌生感,成为了现代人最具有代表性的焦虑情绪,即空间焦虑和时间焦虑成为了现代性焦虑的重要表征。外在时空的焦虑将我们引向内在的伦理;外在时空的无序,使我们渴望内在伦理的有序,“70后”女作家对小城的内在伦理进行反思,并在传统伦理的回归与想象中,表达了对于建立新的伦理秩序的诉求。然而无论是时空焦虑的表达,还是小城伦理的反思和重建,也都隐含了“70后”女作家内在的现代化追求。本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从空间焦虑的角度对新世纪“70后”女作家的现代小城书写进行了多维探究。在对女作家笔下小城地理空间书写的分析上,分别从批判性现代景观(发廊、工厂)和诗意性的小城风景(街道、门口、庭院)这两组相对立的小城景观空间出发,表现了小城生存空间的异化,以及作家对小城空间诗意性想象;然后通过小城人情感空间“突围”和“阻隔”两种转移模式的书写,展现了当代小城人无根的生存焦虑;最后通过对比“我城”和“他城”两种叙事空间中所描述的小城形象的不同,表达了作家对小城的情感矛盾。第二章从时间焦虑的角度入手,对小城两种相悖的生活时间和发展速度进行对比,一种是日常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凝滞的时间;另一种是对于现代化的迫切要求而导致的小城时间和发展的快慢失衡。当小城现代化求“快”的线性发展与小城日常生活的缓慢速度相碰撞,小城自身的慌张和焦虑便由此产生。在这种慌张和焦虑的影响下,作家陷入了对过去的怀旧之中,以此来反抗现代时间的线性发展。第三章探究在现代性焦虑的情绪中,作家对小城伦理进行了深刻的反思。“70后”女作家在对旧的封建伦理或者不合理的现代伦理的反思中,叙写了小城性别伦理的苦闷性以及生存伦理的矛盾性,从而重新回归到割裂了的传统中去,在祛魅的现代社会中去找寻生命伦理的敬畏感,在工具理性至上的现代性中重建民间伦理的包容性。在对小城伦理的反思中,体现了作家对现代道德的反思精神,表达了作家对于建立伦理新秩序的急切诉求。第四章深入到女作家的精神主体中,探析其小城书写的现代意义和追求。“70后”女作家在小城的书写中潜在地表现了对自然和谐生态美学的倾向,强调在现代化工业发展中,对生态文明的保护,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的维护;她们主动地对自然人性进行观照,在现代理性文明的对比下,彰显了小城以善为根基的自然人性;她们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追忆以及对其现代社会尴尬处境的反思,旨在新世纪全球化,文化多元的时代语境中,树立起对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我们将其总结为作家在小城的文学文本中,体现出对生态美学的文学追求、对自然人性的人文观照、对传统文化的艰难坚守,这些也正是“70后”女作家现代性的反思精神和现代性追求的内在体现,以及作家对于小城现代化良性发展的期望与寄予。论文从“70后”女作家笔下的小城书写出发,以现代性焦虑和反思为切入点,深入到“70后”女作家的现代性精神中去。以小城现代化的种种矛盾和发展悖论,作家回归到小城文明的淳朴自然中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去寻求当代精神支撑和情感慰藉,并在时空的焦虑中和伦理的反思中,以辩证的眼光和角度去重新审视和观照小城在现代化发展中所面临的有关生态、社会、文化的危机,从而表达以及对小城未来、小城现代化良性发展的美好期盼。

赵曼曼[6](2020)在《论师陀1930-1940年代小说中的还乡书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游子还乡”是文学创作中一个经久不衰的母题,这一古老母题在二十世纪中国作家的笔下获得了全新的呈现,既有“五四”后的启蒙者对乡土生活的落后与病态的揭示;也有左翼乡土作家对农村社会的革命性分析;还有京派作家对古朴乡村中的人性美的努力发掘。师陀的还乡书写并不是要表达左翼式的革命与批判意识,也无意于揭露农村社会的窳败和愚昧,与京派田园牧歌式的乡土故事形同而质异。他用全新的眼光注视着故乡,那是一种面对时光流逝与世事变幻的哀愁与悲悯。师陀醉心于乡土小说的创作,他以独特的创作风格描绘出一个别样的乡土世界,丰富了“游子还乡”母题的内涵。论文以师陀三四十年代小说中的乡土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漂泊游子的归家路。从还乡者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比不同身份还乡者还乡后的遭遇,归纳出他们殊途同归的命运。第二章,乡土中国“浮世绘”。将眼光移至广大的乡土社会,从乡景与乡民两个角度呈现古老民族的生存环境与生存现状。第三章,来去之间的跋涉。论述还乡书写所采用的还乡模式,以鲁迅首创的经典还乡模式为切入点,分析师陀笔下还乡者的现实还乡与精神还乡。第四章,师陀小说中还乡主题的书写意义。从系列小说的运用、乡愁的表达和作家的自我反思三方面入手,探讨师陀还乡书写的深层意义。

刘玄德[7](2020)在《新世纪乡土小说中城乡书写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世纪之初至今,中国社会结构在不断起伏中趋于稳定。在这一过程中,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创作很大程度上依托城乡关系的变化,围绕着流动于城乡之间的不同群体形成多种城乡书写模式。本文对新世纪以来乡土小说中的城乡书写模式进行分类概括、分析,从不同的城乡书写模式中探求城乡关系的衍变在乡土小说中形成的影响。文章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首先指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城乡关系书写模式的特征及意义。其次,简要分析不同时期乡土文学中对城乡关系的叙述方式,梳理现当代文学中城乡书写模式的发展脉络。最后,概括新世纪乡土小说中不同城乡书写模式的特征,明确新世纪以来城乡书写模式发展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并引入有关城乡书写模式的研究综述,阐释本文的研究思路、目的以及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以“进城”模式为主要研究对象。第一节主要分析作家在创作中选择“进城”模式的动因,并且根据作家笔下进城群体的不同动机进行分类,指出作家创作背后的文化意识和思想动态。根据叙述对象的群体性变化,指出进城群体的观念变化在文本中表现为:从“物质求生”到“精神入城”的意识转变。第二节从作家的创作观念入手,以城乡二元对立背景下的“城优乡劣”观念为主要分析方向。通过分析文本中城市人对进城者的态度以及进城者自我的认知定位,分析“城优乡劣”作为一种城乡意识形态在作家创作观念和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产生的影响。第三节就“进城”模式所形成的美学价值进行探讨。通过分析作家在“进城”模式下对进城者命运的呈现以及对城乡矛盾的挖掘与探究,提出在乡土小说中的“进城”模式中形成了悲剧性的美学特征。第二章以“返乡”模式为主要研究对象。第一节针对“返乡”模式的形成以及作家的创作观念等问题进行分析,主要立足于返乡群体不同的价值选择,围绕“逃离城市”与“精神返乡”两种不同的返乡方式分析“返乡”模式背后的文学和社会因素。第二节从文本叙述方式的视角切入。根据“返乡”模式在城乡二元对立姿态下对乡土社会的侧重,指出作家对诗意乡土的叙述具有“理想化”的主观倾向。第三节针对“返乡”模式所体现的劳动美学的审美特征,指出作家在“返乡”模式下对诗意乡土的重现和对乡土传统劳作方式的重视等叙述方式,在文本中表现为艺术审美层面上对劳动美学的想象性建构。第三章以“漂泊于城乡”模式为主要研究对象。第一节根据“漂泊于城乡”模式中群体性的往返,指出文本中形成了“进不去的城”和“回不去的乡”两种不同的叙述空间,并以此为基础呈现漂泊者在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失根引起的情感波动和精神异变。第二节从作家叙述视角着手。指出作家自我身份确认的焦虑,在作品中表现为漂泊者对自身身份的寻找,并逐渐变为“城市里的乡下人”或“乡村中的城市人”这一尴尬身份。第三节从“漂泊于城乡”模式中抽象出双重困境下的“新乡愁”的审美概念。围绕漂泊者在城乡间的往返中表现出的“恋乡”与“弃乡”共存的矛盾状态,指出文本中形成的双重困境下的“新乡愁”这一美学特征。第四章以“城乡融合”模式为主要研究对象。第一节根据作家创作倾向的转变和创作意识的显现,指出“城乡融合”作为新的城乡书写模式已经逐渐形成规模,并从现代化进程下的城乡关系出发,对乡土现代化过程中新的城乡关系在文本中形成的“城乡融合”模式进行概述与论证。第二节提出二元对立的城乡关系在“城乡融合”模式中已经逐渐为多元共存的城乡关系所替代。作家创作观念的转变在文本中表现为:对乡土现代化发展的叙述由表层的空间改造深入到城乡文化和人们意识的转型。第三节根据“城乡融合”模式对乡土传统的挖掘与再现,提出新的书写模式在艺术层面对以往表现城乡关系的乡土小说审美单一化、同质化等问题的纠偏,并在承接乡土小说传统美学的同时进行了新的探索与尝试,为乡土小说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结语部分总述文章研究主旨,再次表述文章核心观点,展示论证结果,指出新世纪以来乡土小说中不同城乡书写模式表现出的内在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乡土小说未来的发展提出设想和展望。

高琦[8](2020)在《现代文学中的清末民初士绅书写新论》文中指出本文考察中国现代文学书写中的清末民初士绅形象,所涉作品涵盖1917年至1949年间的现代白话文学作品。士绅阶层与士紧密相关,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统,清末民初以来,伴随经济转型和文化变迁,曾经稳固的士绅阶层走向了分化和消亡。仰赖功名和土地的传统士绅已经失去了其所依赖的政治和文化空间;随着工商业受到重视,新式教育蔚为风潮,商绅学绅等新型绅士大量涌现;在波谲云诡的政治乱象中,相当数量的劣绅占据了传统乡绅在政治基层的核心位置,成为乡村的实际管理人。现代文学作家敏锐地观察着时代变革中的情景,书写了清末民初时期士绅的变动与分化,这是现代文学书中难以被忽视的书写现象。士绅阶层的历史命运关涉中国思想文化界和社会制度结构的改变,也反映出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嬗变交替之时的心态变迁。20世纪之初,中国在时代剧变中经历着更新的阵痛,知识分子作家内心亦充满矛盾和不安,他们或是以现代性的眼光,在文学书写中对士绅阶层进行激烈的批判,试图在一个晦暗未明的时代里彻底脱离旧中国的胞衣,创造一个崭新的时代;或是留恋于传统的绅民关系,在变动的时代中追忆旧日的乡土中国,构建想象的乌托邦。本文将梳理现代文学作品所呈现的士绅形象,关注士绅阶层的变动如何在文学中呈现。现代知识分子与传统的“士”已迥然不同,却又分享着“士”的精神信念,关注知识分子作家在士绅书写中的创作动机和心理状态也是本文的追求之一。论文主体部分为三章,第一章总体考察现代文学所呈现的社会转型期的士绅群体,分析作家书写士绅大族嬗变时内心的复杂情感,以及文学叙事隐含的丰富历史信息。第二章具体关注作品中的乡绅群体,即生活于乡土农村的士绅。本章重点分析启蒙语境和革命语境下的乡绅书写,以及文本如何在虚构中再现真实。第三章剖析作家对城绅群体书写,分析文学如何表现士绅群体迁往城市后的心灵感受和精神状态。三章总分结构,力求较为全面地审视现代文学作品中城乡两类士绅的形象变迁和其承载的文化内涵。

敬玥[9](2020)在《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家庭叙事》文中认为“家庭”是古今中外许多作家热衷书写的话题,也因此成为了文学写作传统中经久不衰的母题之一。沈从文作为现代中国一位独具反叛精神的作家,却执着于书写这一传统的叙事主题。因此,探究沈从文小说中的家庭叙事则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文学意义。本文选取“沈从文小说中的家庭叙事”作为沈从文小说研究的一个切入点,以乡村家庭题材和都市家庭题材的小说为例,对文本中呈现出的典型家庭伦理关系进行归类和整合,分析不同空间影响下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特征和人性内涵,通过对沈从文小说中家庭伦理叙事的阐述,更好地把握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从而体味沈从文的“传统文化秩序的现代传承”、“重铸民族性格”的文学理想。论文以沈从文小说的细读为主,运用文学伦理学、叙事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沈从文小说中的家庭叙事进行深度剖析。整篇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第二、三、四章为正文内容,第五章为结语。第一章,绪论。对沈从文的小说创作概貌、沈从文小说研究以及对于小说中家庭叙事的研究状况等进行梳理,提出“家庭叙事”这一选题,以后章节将围绕沈从文小说中的“家庭叙事”来展开分析。第二章,将沈从文的家庭叙事放置于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家庭叙事的长河中去考察,体味其独特魅力,并深入剖析这种独特性背后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内涵。首先,对现代文学的家庭叙事的背景做了一个宏观的介绍,为后文的现代文学中批判型家庭叙事形成的原因做了背景的说明;其次,将沈从文小说的家庭叙事放置到现代文学的长河中,分析现代文学中主流的家庭叙事和沈从文小说的家庭叙事的区别,从而肯定沈从文小说家庭叙事的独特性;最后,分析沈从文小说家庭叙事独特性形成的原因,阐释其具体特点,指明后两章将围绕沈从文小说家庭叙事的特点来详细论述。第三章,主要探讨沈从文笔下的城市家庭叙事形态的书写,指出这是沈从文看到的当时中国社会的症结,也是从反面论证彰显他对至善至美的传统伦理文化秩序的推崇。首先,在对沈从文笔下的都市家庭小说整体把握后,分析出都市家庭伦理呈现“变异与残破”的形态。其次,从血亲伦理、婚恋伦理两个小节来具体地论述都市家庭叙事形态。第四章,主要探讨沈从文笔下的乡村家庭叙事形态的书写,指出乡村家庭文化和传统伦理是沈从文对症结所开的药方,这也是从正面论证彰显他对至善至美的传统伦理文化秩序的推崇。首先,在对沈从文笔下的乡村家庭小说整体把握后,分析出乡村家庭伦理呈现出“悲凄与温情”的形态。其次,为了比较不同空间下的家庭伦理形态的差异,本章节依旧按照上一章节的结构,从血亲伦理、婚恋伦理两大方面来阐述乡村家庭叙事形态。第五章,结语。围绕“沈从文的意义与寂寞”进行总结升华。

杜淑文[10](2019)在《“70后”作家小城镇书写研究》文中提出小城镇作为连接都市与乡村的中间地带,为作家带来写作灵感,提供精神园地。新世纪以来,“70后”作家的小城镇题材创作愈加多元,在记录小城镇变迁的同时也丰富了小城镇世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70后”作家的小城镇书写切入,通过溯源与比较探讨二十一世纪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小城镇中“城”的发展与“人”的真实生存样态,深入剖析“70后”作家小城镇书写的意象书写和叙事艺术。除去绪论本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重点探讨“70后”作家小城镇书写的生成语境和主体特征。外在环境方面,政治上,政府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为小城镇发展保驾护航;经济上,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快速发展开始了现代化建设的急剧转型,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上,改革开放以后描写小城镇改革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随后过渡到上世纪末文化界刮起怀旧之风,人们面对周遭环境的改头换面又开始怀念往日的小镇生活,以上背景都影响着“70后”作家的小城镇写作。主体特征着重从作家身份、作家创作的精神指向和文学追求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以便更好地突出“70后”作家的小城镇书写特质。第二部分探讨了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70后”作家小城镇书写中的“城”与“人”。具体从“70后”作家笔下变革中的城镇书写和人物形象塑造两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城”的挖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小城镇生活节奏的变化,由过去的安稳与日复一日的停滞到如今的快速变动。二、小城镇道德伦理的变迁,世风变化使小城镇人的观念接受由保守走向开放,小城镇伦理秩序也从一开始的暧昧游移逐步走向混乱失范。三、小城镇人际关系的变革,由曾经聚居环境下的熟人社会体系向重视业缘关系的倾向过渡。四、小城镇消费模式的转换,展示了小城镇人消费观念的转型、消费欲望的膨胀与小城镇发展的不平衡矛盾的显现。在“70后”作家小城镇书写的人物分析中,围绕三类代表形象展开:一是小城镇中流动的城镇青年形象。“流动”是在转型时代背景下城镇青年所具有的的共性特征,一类青年在小城镇中流动,一类在小城镇与都市之间流动,形成了迥然不同的人物特征和成长路线。他们都有着远大的志向与成功的雄心,却总在实现理想的路途中遭遇重重阻力。二是固守的小城镇中坚。他们是土生土长的小城镇人,长期的小城镇生活经验使这类人物熟悉小城镇的生存法则,是最具有小城镇人格特征的一类人物形象,外在看似碌碌无为,但在他们的平淡生活下总掩藏着秘密的波涛汹涌。三是无助的乡村外来者形象。他们是小城镇流动人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城镇稳定秩序中的异质分子,他们对于不公平待遇的反抗,也加速了小城镇秩序的失序。第三部分从意象研究出发,对“70后”作家笔下的小城镇样态一分为二,一方面用田园牧歌式的小城镇的书写,来探究街道、河流、杂货铺等意象在古朴婉约的小城镇乌托邦建构下的特殊意义;另一方面则从都市挤压下的现实城镇创作,细化镇口公路、地图、厂区、玻璃屋等意象在小城镇现实书写中所承担的重要作用。通过意象的挖掘,探讨不同样态下作家创作的意蕴指向,加深对于小城镇的过去与当下的理解。第四部分着重剖析“70后”作家小城镇书写的叙事艺术。将“70后”作家小城镇书写所展现的突出特质概括为以下方面:一、“离去-归来”叙事模式的继承与创新,“70”后作家擅长利用这种模式以全球化的视野审视小城镇的发展,建立城与人的牵系。二、用死亡窥视城镇的叙事策略,“70后”作家的小城镇书写频繁地用死亡叙事加深读者对于小城镇人精神困顿的思考,用死亡结局印证小城镇阶级伦理环境长期以来对人的禁锢。三、灵活交错的叙事视角,作家通过小说中不定式内聚焦视角的频繁运用和内聚焦、外聚焦视角的灵活转换来塑造多元化的小镇人物,深入小城镇生活的细部,打造多样化的叙事效果。本章从三个叙事层面的角度,分析“70后”作家对于小城镇社会环境和内部人性的塑造,形成了立体化的小城镇图景建构,阐释了作家对于小城镇世界的多维思考。第五部分围绕“70后”作家小城镇书写的价值意义与反思展开论述。在价值意义上,小城镇创作领域的开掘一方面是“70后”作家为了摆脱身体写作的喧嚣的自省与反拨;另一方面也迎合了当下“人的城镇化”的发展策略,为大众重新关注当下小城镇发展问题提供了一个多元的窗口。同时,值得反思的是,部分“70后”作家在创作中缺乏历史意识的介入、政治层面上的阐释,沉溺于“小叙事”的日常描写,造成文本存在感性情绪的泛滥,容易流于自我精神园地的圈禁,这些不足都需要“70后”作家在日后的创作中不断强化自我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增强作品的社会深度与穿透力。

二、现代文学中的还乡故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文学中的还乡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1)论“还乡”母题在“70后”小说中的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赎罪之旅
二、隐秘恋歌
三、归来“志异”
结语

(2)现代文学中的乡绅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由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第一章 “关系”场域下的乡绅
    第一节 家庭“关系”中的乡绅
    第二节 族群“关系”里的乡绅
    第三节 城乡“关系”间的乡绅
第二章 乡绅书写与乡村秩序变迁
    第一节 乡绅身份递变与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动
    第二节 乡绅文化嬗变与乡村文化秩序的变迁
    第三节 乡绅功能转型与乡村秩序的变动
第三章 多重乡绅形象的建构与乡村图景
    第一节 文化权威生活其间的凋敝乡土
    第二节 “自在”个体栖居的诗性家园
    第三节 土豪劣绅逼迫下的动荡乡村
第四章 乡绅书写的多维话语模式与叙事伦理
    第一节 启蒙话语背负着的家国伦理
    第二节 民间话语言说中的民间伦理
    第三节 阶级视域下的革命伦理
第五章 乡绅书写的价值与美学反思
    第一节 乡绅书写的社会价值
    第二节 乡绅书写的文学史价值
    第三节 乡绅书写的美学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3)1930年代施蛰存创作的审美革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述评
第一章 施蛰存创作的审美革新的内涵和理念
    第一节 审美革新的内涵
        一、审美革新的起点:追索新奇
        二、审美革新的聚集:进入现时
        三、审美革新的冒险:改造古事
        四、审美革新的核心:保持先锋
    第二节 审美革新的理念
        一、非学院派思维的自由创作
        二、召唤文学自主的审美独立
        三、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性转化
        四、建构现代文化的感性经验
第二章 从审美对象看施蛰存创作的审美革新
    第一节 记忆寻求的审美对象:江南古镇
        一、外观:江南古镇的文化气息
        二、内视:江南古镇的心灵诗学
    第二节 情感凝结的审美对象:收藏物
        一、表层情感:收藏物的自然格调
        二、情感升华:收藏家的自我完成
    第三节 爱欲释放的审美对象:身体
        一、身体的外部书写与美感
        二、身体的内在体验与快感
    第四节 精神变异的审美对象:怪异幻象
        一、怪异幻象的“震惊”气息
        二、怪异幻象的“理性”反抗
第三章 从审美方式看施蛰存创作的审美革新
    第一节 生命的感性舒展
    第二节 诗意气氛的捕捉
        一、布置诗情、烘托气氛
        二、亲近本源,召唤本真
    第三节 内在真实的显现
        一、心灵摹仿的“真实观”
        二、主观幻想的超现实因素
第四章 施蛰存创作的审美革新的价值
    第一节 “冲突”与“效忠”的曲折表达
    第二节 感性经验的传达和增补
    第三节 审美文化的反思与救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本论文关涉的施蛰存相关的作品和着作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1990年代以来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还乡”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1990年代以来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还乡”叙事的范围界定
        1.2.1 “知识分子”界定
        1.2.2 “知识分子还乡”叙事的界定
        1.2.3 1990年代以来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还乡”叙事的范围
    1.3 理论资源和研究方法
    1.4 国内“知识分子还乡”叙事的研究现状
第2章 “知识分子还乡”叙事的成因
    2.1 乡土中国现代化转型的时代背景
    2.2 当代知识分子与故乡之间关系的变化
第3章 “知识分子还乡”叙事的情节模式
    3.1 主动还乡的两种情节模式
        3.1.1 候鸟式还乡—有规律的间歇性驻留
        3.1.2 寻梦式还乡—驻留/失望离去
    3.2 被动还乡的两种情节模式
        3.2.1 被迫还乡—无法驻留—落荒而逃
        3.2.2 被迫还乡—暂时驻留
第4章 “知识分子还乡”叙事的主题向度
    4.1 “还乡”与自我认同危机
        4.1.1 “地之子”的彷徨与挣扎
        4.1.2 知识分子启蒙话语的无力
    4.2 现实忧思和批判
        4.2.1 对乡村溃败的忧思
        4.2.2 对乡村阴暗面的批判
    4.3 理想家园的守望与追寻
        4.3.1 精神家园与审美乌托邦的建构
        4.3.2 知识分子拯救乡村的自我想象
第5章 “知识分子还乡”叙事的反思与评价
    5.1 “知识分子还乡”叙事的意义
        5.1.1 展现当前乡土中国的现状
        5.1.2 知识分子与乡村之间关系的启示
    5.2 “知识分子还乡”叙事的局限性
        5.2.1 思想上的缺陷
        5.2.2 技巧上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5)现代性焦虑与反思 ——论新世纪以来“70后”女作家笔下的小城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第一章 空间焦虑:现代小城的多维探究
    第一节 地理空间的建构
        一、批判性的小城景观
        二、诗意化的小城风景
    第二节 情感空间的转向
        一、空间突围:由小城到大都市的逃离路径
        二、空间阻隔:由大都市到小城的回归困境
    第三节 叙述空间的并列
        一、我城: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
        二、他城:城市视角凝视故园
第二章 时间焦虑:现代小城的潜在矛盾
    第一节 时间凝滞的日常生活
    第二节 快慢失衡的小城社会
    第三节 怀旧情绪中对时间的反抗
第三章 小城伦理:焦虑情绪下的反思意识
    第一节 封建伦理与时代弊病的反思
        一、性别伦理的苦闷感
        二、生存伦理的矛盾性
    第二节 传统伦理的挖掘与想象
        一、生命伦理的敬畏感
        二、民间伦理的包容性
第四章 精神旨归:作家主体的现代化追求
    第一节 生态美学的文学倾向
    第二节 自然人性的人文关照
    第三节 文化传统的艰难坚守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6)论师陀1930-1940年代小说中的还乡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漂泊游子的归家路
    1.1 底层民众
    1.2 知识分子
    1.3 殊途同归的命运
2 乡土中国“浮世绘”
    2.1 乡情:热爱与憎恨相交织
    2.2 乡景:旖旎与萧瑟的反差
    2.3 乡民:各有各的不幸
3 来去之间的跋涉
    3.1 离去——归来——再离去
    3.2 经典还乡模式的转化
    3.3 漂泊者的精神还乡
4 还乡主题的书写意义
    4.1 系列小说的运用
    4.2 师陀式的乡愁表达
    4.3 从启蒙到自我启蒙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新世纪乡土小说中城乡书写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二、概念的释义
    三、乡土文学中城乡书写模式研究综述
    四、论文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向城而生:“乡下人进城”的“亚主流”叙述
    第一节 “物质求生”与“精神入城”的观念转变
    第二节 “城优乡劣”意识下的偏见
    第三节 悲剧性的审美建构
第二章 由城返乡:“理想化”的返乡书写
    第一节 从“逃离城市”到“精神返乡”
    第二节 诗意乡土的“理想化”呈现
    第三节 劳动美学的想象性重构
第三章 漂泊于城乡:双重失根下的城乡往返
    第一节 “进不去的城”与“回不了的乡”
    第二节 城乡视角下的身份焦虑
    第三节 双重困境下的“新乡愁”
第四章 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的书写趋向
    第一节 乡土现代化趋势下的城乡融合
    第二节 “二元”转向“多元”的创作观念
    第三节 乡土美学的纠偏与新变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现代文学中的清末民初士绅书写新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缘起与“士绅”概念界定
    二 士绅、士绅书写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三 本文的研究重点和研究路径
第一章 危机与转变:帝国崩溃之时士绅家族的命运书写
    第一节 士绅家族的衰落叙事与士绅传统式微的书写
    第二节 士绅阶层的历史嬗变与文学呈现
第二章 虚构中的再现:乡土书写中的士绅
    第一节 五四乡土叙事中的乡绅书写
    第二节 “革命”语境中的乡绅书写
第三章 现代转型:城市文学中的士绅
    第一节 由乡到城:士绅与城市文明的遭遇
    第二节 反叛与守旧:知识士绅的矛盾与困境
结语
附录:本文所涉主要作品的创作或发表时间和人物年代背景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家庭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沈从文小说创作概况及研究现状
        1.1.1 沈从文小说创作概况
        1.1.2 沈从文小说研究现状
        1.1.3 沈从文小说家庭叙事的研究现状
        1.1.4 研究不足
    1.2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1.2.1 研究意义
        1.2.2 创新点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结构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阐释
        1.4.1 家庭
        1.4.2 家庭叙事
2 沈从文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家庭叙事
    2.1 中国现代文学家庭叙事的背景
    2.2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家庭叙事
    2.3 中国现代文学背景下沈从文的家庭叙事
3 城市家庭叙事形态:变异与残破
    3.1 血亲关系的淡薄
        3.1.1 亲子关系:父母与子女的疏远
        3.1.2 亲属关系:隔阂失序
    3.2 婚恋关系的变异迷失
        3.2.1 婚恋围城:无爱的困顿与爱的畸变
        3.2.2 婚外情:肉体型与灵肉合一型
4 乡村家庭叙事形态:悲凄与温情
    4.1 血亲关系的浓厚
        4.1.1 亲子关系:父慈子孝
        4.1.2 亲属关系:友善和谐
    4.2 婚恋关系的琴瑟和鸣与悲凄恸人
        4.2.1 普通民众的婚恋生活:琴瑟和鸣
        4.2.2 边缘群体的婚恋生活:悲凄与缠绵
5 结语:沈从文的意义与寂寞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10)“70后”作家小城镇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70后”作家及小城镇书写的概念界定
    0.2 小城镇书写的现代流变
    0.3 选题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0.4 研究价值与意义
1 “70后”作家小城镇书写的生成语境与主体特征
    1.1 急剧变化的小城镇世界
        1.1.1 政府政策的推动:从“大问题”到“大战略”
        1.1.2 经济板块的突起:从“中间发展带”到“三元结构”
        1.1.3 文化症候的时移:从改革实验探索到怀旧文化倾向
    1.2 集体书写的内在特质
        1.2.1 作家身份:“生在红旗下,长在物欲中”的小镇青年
        1.2.2 精神指向:立足小城镇人个体价值的文本表达
        1.2.3 文学追求:重构都市“漂泊者”的精神返乡之所
2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70后”小城镇书写中的“城”与“人”
    2.1 世纪之交变动中的小城镇
        2.1.1 小城镇生活节奏的打破:从“日月缓慢”到日新月异
        2.1.2 小城镇道德伦理的变迁:从暧昧到失范
        2.1.3 小城镇人际网络的过渡:从熟人社会到业缘交际
        2.1.4 小城镇消费模式的转换:从满足温饱到“仿都市而近乡村”的劣质效仿
    2.2 人口大流动中的小城镇群像
        2.2.1 “心如天鹅,命如土狗”——流动中的城镇青年
        2.2.2 “有秘密的普通人”——平凡多面的城镇中坚
        2.2.3 “摘不掉的土帽子”——无助的乡村外来者
3 “70后”作家小城镇书写两极样态下的意象生成
    3.1 乌托邦勾勒下的小城镇意象
        3.1.1 河流与石板街、青石巷:“此处心安是吾乡”的归属
        3.1.2 “里居外店”的店铺:小城镇人的生活王国
    3.2 都市挤压下的小城镇意象
        3.2.1 镇口公路、地图:建立与外在世界的联系
        3.2.2 “臭鸡蛋味儿”的厂区和“城不城,乡不乡”的高楼:粗放式发展的恶果
        3.2.3 玻璃屋、“发光的云”:回归质朴的渴望
4 “70后”作家小城镇书写的叙事艺术
    4.1 “离去—归来”:以都市为参照视野的叙事模式
        4.1.1 融不进的都市:全球化视野中的“离去”
        4.1.2 回不去的家乡:“归来”后的城镇审视
    4.2 “另类的灰”——用死亡窥视小城镇的叙事策略
        4.2.1 压抑致死:用死亡挖掘小城镇人物精神困顿
        4.2.2 流言致死:用死亡讽刺小城镇社会阶级伦理
    4.3 城镇“浮生散记”:灵活交错的叙事视角
        4.3.1 “生活如结,无法打开”不定式内聚焦组合生活矛盾
        4.3.2 “近山浓抹,远树轻描”外聚焦和内聚焦视角的转换
5 “70后”作家小城镇书写的价值意义与创作反思
    5.1 “70 后”作家“小城镇世界”文学建构的价值意义
        5.1.1 代际群体内部的自省与反拨
        5.1.2 观照小城镇问题,响应“人的城镇化”
    5.2 “70 后”作家小城镇书写的创作反思
        5.2.1 历史意识的缺乏:自我精神园地的圈禁
        5.2.2 “小叙事”的沉溺:小城镇书写深度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四、现代文学中的还乡故事(论文参考文献)

  • [1]论“还乡”母题在“70后”小说中的嬗变[J]. 邓芳宁.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
  • [2]现代文学中的乡绅书写研究[D]. 谢小平.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1930年代施蛰存创作的审美革新研究[D]. 牛浩宇.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4]1990年代以来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还乡”叙事研究[D]. 张庆. 湘潭大学, 2020(02)
  • [5]现代性焦虑与反思 ——论新世纪以来“70后”女作家笔下的小城书写[D]. 邵文文.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论师陀1930-1940年代小说中的还乡书写[D]. 赵曼曼.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新世纪乡土小说中城乡书写模式研究[D]. 刘玄德.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8]现代文学中的清末民初士绅书写新论[D]. 高琦. 南开大学, 2020(02)
  • [9]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家庭叙事[D]. 敬玥.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10]“70后”作家小城镇书写研究[D]. 杜淑文. 辽宁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现代文学中的返校节故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