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损伤变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损伤,变量,底板,白质,深度,力学,数值。
损伤变量论文文献综述
张岩,薛齐文[1](2019)在《基于复变量求导及Levenberg-Marquardt法对梁的损伤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结合复变量求导方法,利用Levenberg-Marquardt算法,构建了一种损伤识别模式,并以此实现对简支梁结构的损伤识别。该模式以单元弹性模量的减少模拟损伤,采用有限元方法获得结构的振动加速度响应,构造用振动响应与计算响应差值的最小二乘函数作为目标函数的识别依据。在识别过程中,采用Levenberg-Marquardt算法进行弹性模量的迭代计算,引用复变量求导法解决在识别过程中灵敏度计算困难的问题,并通过极小化目标函数求得损伤的弹性模量。分析了不同工况中有无噪声条件下梁的损伤识别效果。数值算例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鲁棒性。(本文来源于《交通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李凯,刘红岩,何健[2](2019)在《渗压作用下非贯通节理岩体损伤变量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渗压环境下节理引起的岩体损伤变量,首先基于损伤力学损伤应变能释放率与断裂力学附加应变能增量相关联的原理,推导了渗压环境下节理岩体损伤变量计算公式;其次,根据断裂力学理论推导了渗压作用下非贯通节理尖端Ⅰ、Ⅱ型应力强度因子计算方法,进而建立了渗压作用下非贯通节理岩体损伤变量的计算方法。最后对该计算公式进行了验证分析,渗压环境下损伤变量随节理半长的增大逐渐增大;随渗透水压的增大,损伤变量逐渐增大;随节理内摩擦角及节理面软化系数的增大,损伤变量逐渐减小。(本文来源于《煤矿安全》期刊2019年07期)
崔崧,吕嫣,李慧玲[3](2018)在《双轴压力下的压缩损伤变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损伤力学主要研究材料内部的微缺陷的形成和演化对各项机械性能的影响。对于脆性材料,其内部的各微裂纹的形状、大小和方向的分布是杂乱无章的,因此在复杂加载条件下会表现出非常复杂的力学行为。其中,各微裂纹面是否闭合,以及闭合裂纹面间的正应力和剪应力数值上的差异,是造成这种复杂性的原因之一。解决这类问题,可以从分析闭合裂纹间的正应力出发,在弹性力学理论的基础上,考虑一个含裂隙的受双轴压力的代表性单元,通过分析裂纹面上的正应力的影响,利用某种平均化方法得到单元体在边界和裂纹面上的平均位移,从而推导出该单元在双轴压力下的应力应变本构关系以及对应的损伤变量。计算结果表明,与侧压有关的裂纹面间的正应力对受压缩时材料的损伤变量数值,以及承载能力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陈悦,苑仲伯,左宏,李群[4](2018)在《基于构型力内变量的界面损伤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基于材料构型力的基本理论和损伤力学中含有内变量的热力学框架,提出了新的损伤变量定义方式,为研究界面损伤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首先,基于双相弹性体的能量分析,给出材料构型力表达式,通过构型力的离散化方法,实现了其在有限元中的数值计算.其次,定义构型力为界面损伤内变量,进而提出一种新的损伤演化模型,并采用刚度劣化的方法,对该界面损伤模型进行数值实现.最后,通过对复合材料界面损伤问题(有裂纹或无裂纹)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其界面损伤发展趋势,探讨了此模型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基于构型力内变量的界面损伤模型,可为复合材料的界面损伤失效问题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本文来源于《固体力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刘启蒙,刘瑜,张缓缓[5](2017)在《基于损伤变量的煤层底板采动破坏深度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采动破坏深度计算中认为底板结构完整,未考虑实际岩体损伤。以淮南潘北矿11113工作面A组煤开采为背景,利用FLAC3D对完整与损伤底板采动应力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推导并计算了底板岩层损伤变量与底板破坏深度。此外,为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对比分析了计算结果与测量结果。结果表明:采动应力的最大值出现在煤壁前后方,底板完整时为14.8 MPa,底板损伤时为17.5 MPa;底板岩层损伤变量D为0.574,基于损伤变量计算得出的底板最大破坏深度为16.15 m,对比并行电法探测结果 16.00 m,该方法的计算准确率高。研究结果为快速准确确定底板采动破坏深度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煤田地质与勘探》期刊2017年06期)
Z.C.Tang,Z.Y.Liu,R.L.Li,X.Yang,X.W.Cui[6](2017)在《未经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HIV病人脑白质损伤的DTI数据的多变量模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目的通过对扩散张量成像(DTI)数据的多变量模式分析(MVPA),识别出未经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的HIV病人的大脑白质损伤。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了33例(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刘启蒙,李鹏飞,张缓缓,陈秀艳[7](2017)在《损伤变量在煤层底板开采破坏深度计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煤层底板破坏深度的计算很少考虑实际存在的采动损伤的现状,以某矿A组煤开采为背景,提出一种基于数值模拟与理论计算的底板岩层损伤变量,进而确定底板破坏深度的方法。通过在该矿工作面巷道特定位置施工井下钻孔,采用并行电法探测技术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底板应力在推进至断层附近时达到峰值19.70 MPa,底板岩层等效损伤变量D'=0.79;基于损伤变量计算得出的底板岩层的最大破坏深度为20.27 m,对比井下实测结果,其准确率达到93.32%。研究结果为快速准确地确定底板采动破坏深度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矿业安全与环保》期刊2017年05期)
刘启蒙,李鹏飞,张缓缓,陈秀艳[8](2017)在《基于损伤变量的煤层底板开采破坏深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底板破坏深度计算很少考虑实际存在的采动损伤的现状,以某矿A组煤开采为背景,提出一种基于数值模拟与理论计算的底板岩层损伤变量,进而确定底板破坏深度的方法。通过在该矿工作面巷道特定位置施工井下钻孔,采用并行电法探测技术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底板应力在推进至断层附近时达到峰值19.70MPa,底板岩层损伤变量D′=0.79:基于损伤变量计算得出的底板岩层的最大破坏深度为20.27m,对比井下实测结果,其准确率达到93.32%。研究结果为快速准确地确定底板采动破坏深度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本文来源于《2017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地质保障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7-07-26)
李鹏飞,刘启蒙,陈秀艳[9](2017)在《基于数值模拟的煤层底板损伤变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损伤变量计算方法的局限性,以潘二矿11223工作面3~#煤开采为例,提出一种基于FLAC~(3D)数值模拟软件,结合岩石力学参数计算底板岩层损伤变量的方法。11223工作面3#煤底板岩层损伤变量值为0.785,进而计算得出底板采动破坏深度为20.27 m,与现场实测结果19 m较为接近,表明利用FLAC~(3D)计算损伤变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为确定损伤变量进而计算底板破坏深度提供了一种较为简便的方法。(本文来源于《煤炭技术》期刊2017年07期)
杨芬[10](2017)在《基于潜变量分析的青少年视力损伤危险因素探讨及视力防治干预效果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视力损伤(Visual Impairment,VI)是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良好的视力对学龄期的学生至关重要,故青少年的VI问题是一个全世界需关注的问题;据WHO估计,2010年全球范围内儿童约有1900万VI患者,其中1200万是由屈光不正引起,较易诊断和治疗。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视力是有一定的可逆性的,积极有效的干预可预防VI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必须要采取措施对青少年的视力进行有效的干预以减轻其危害,而了解青少年视力损伤的危险因素,探索其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是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必要条件和基础保障。本研究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探讨青少年VI的主要相关危险因素。(2)应用中介效应分析BMI影响VI的作用机制。(3)评估青少年视力防治干预项目的效果,探讨潜在不同类型人群干预效果的差异、变化趋势及人群特征,为后期制定个体化的干预方案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随机抽取武汉市黄陂区24所中小学3771名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自制问卷了解学生视力的相关因素,包括一般情况、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运用体重身高测量仪测量学生的身高体重,并据此算出其BMI;通过视力检查测量每个学生的裸眼视力和日常生活视力;用Epidata3.1软件录入数据,运用 EmpowerStates 和 R 软件(http://www.R-project.org)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具体方法有方差分析、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2)为了解BMI影响作用于VI的具体作用机制和机理,我们应用潜变量分析思路,使用混合模型中介效应分析进而探讨其作用机制,分析BMI具体是通过什么中间变量影响VI的发生发展,其中介效应作用大小到底是多少,不同BMI水平的青少年其影响效益是否有差异;应用混合模型的潜在类别分析将青少年人群进行分类,进而计算出不同特征的各类人群的BMI作用于视力损伤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大小及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期后期有针对性的针对不同特征人群制定有针对性的视力防治计划和措施。运用Mplus 7.4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的统计分析包括混合模型分析、潜在类别模型和中介效应分析。(3)本研究用混合模型潜变量转换分析影响青少年视力防治的干预实施效果。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武汉市黄陂区接受了一年视力防治干预的5533名学生在干预前后分别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一般情况、用眼相关知识行为、干预实施情况等。运用Mplus 7.4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将问卷涉及的条目分为用眼习惯改变和用眼行为改变两个维度;运用潜在转换分析青少年视力干预前后用眼习惯和用眼行为的改变,及哪些一般人口学特征会影响这些转变的发生;通过潜在类别分析将干预学生具体分为不同的潜在人群,看哪一类人群的变化最大,干预效果最好;探讨这一类人群的特征是什么,即具体有哪些特征的人群适合此类干预方法,干预的效果最好。研究结果(1)VI的影响因素分析。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重点探讨了叁个主要影响VI的因素:BMI、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和每天做作业时间。VI的发生率与学生的年级成正比(高中生高于初中生、初中生高于小学生,P<0.001)。在调整了各自相关混杂因素后,BMI与VI之间仍存在曲线关系:当BMI到达拐点(BMI=19.81kg/m2)以后,发生VI的风险随着BMI的增加而增加。当BMI<19.81kg/m2时,二者的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几乎成一条直线;然而,当BMI高于19.81kg/m2时,VI随着BMI的增加而增加(相关系数β=1.20,9S%CI:1.15-1.25);即当 BMI 高于 19.81kg/m2 时,BMI 每增加 1kg/m2 发生 VI 的风险就增加20%。户外活动时间与VI之间呈曲线关系:当户外活动时间到达拐点(户外活动时间=2.40h/d)以后,发生VI的风险与户外活动时间的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基本呈一条直线;但当户外活动时间<2.40h/d时,VI的发生率随户外活动时间的增加而降低(相关系数β=0.06,95%CI:0.05,0.08);即当户外活动时间<2.40h/d时,户外活动时间每增加1h发生VI的风险就降低94%。根据小学、初中、高中分层做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每天在家做作业时间越长,发生视力损伤的危险性就越高,当做作业的时间超过2h/d时,发生视力损伤的风险增加 60%(OR=1.60,95%CI=1.22,2.12;P=0.0008)。(2)混合模型中介效应分析发现,BMI通过户外活动时间作用于VI。在小学生中,BMI与户外活动时间都与VI呈负相关,在消瘦的人群BMI作用于视力损伤的效应有89.54%%是通过户外活动时间起的作用,而在肥胖人群中BMI作用于视力损伤的效应只有9.91%是通过户外活动时间起的作用;在初高中生中,大多体重偏正常,BMI和VI呈正相关而户外活动时间与VI呈负相关,BMI作用于视力损伤的效应有41.77%是通过户外活动时间起的作用。其中户外活动时间对所有人群视力均起保护性作用。(3)潜在转换分析将干预人群用眼习惯改变分为4个潜在类别:第一类有1656人(29.93%),表现为干预前后无改变,都表现很差;第二类为1602人(28.95%),这一类学生干预前表现差,干预后用眼习惯变好;第叁类仅有10人,他们干预前表现好,干预后反而变差;第四类为2265人(40.94%),这一类人干预前后均表现很好。干预前后用眼行为改变的趋势也可分为四类不同的人群:第一类有1874(33.87%)名学生,他们干预前后均表现的好;第二类为1784(32.24%)人,干预前科学用眼,干预后反而变差;第叁类303人(5.48%),干预前表现差,干预后效果显着变好;第四类1572名学生(28.41%%),干预对这些人行为改变无影响,前后均表现差。年级和年龄与干预效果成反比,年龄、年级越高的学生改变的机会越小,干预的效果越差;小学生的干预效果要优于中学生;普通学校学生的干预效果要好于重点学校;城市好于农村学生;周末不参加辅导班的学生干预效果更好;超重和肥胖的学生干预效果要差于体重正常的学生;每年的干预次数至少在2-3次,采用多种方式的综合干预效果更佳。研究结论(1)BMI和视力损伤的发生密切相关,当BMI大于19.81kg/m2时,二者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剂量反应关系。户外活动时间是视力保护性因素。在排出混杂因素的影响后,每天户外活动时间的长短和VI间存在曲线关系,其拐点在2.4h/d。当户外活动时间<2.40h/d时,户外活动时间每增加1h发生VI的风险就降低94%。中小学生每天做作业时间与视力损伤的发生成负相关,若每天做作业的时间超过2h时,发生视力损伤的风险将增加60%。(2)本研究首次运用潜变量混合模型中介效应分析探讨了 BMI作用于VI的内部机制机理,研究结果发现BMI影响VI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户外活动时间的中介效应起作用的,并且BMI水平不同的学生,其中介效应的大小不一致,BMI越高的人其中介作用的效应越小。潜变量混合模型中介效应分析能够深度剖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部机制问题,而且考虑了不同潜在人群之间差异性,对于分析某些变量之间的内部因果关系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3)本研究首次采用混合模型潜在转换分析评估了青少年视力防治干预效果的动态演变阶段特征,并分析影响各阶段干预效果转换的因素。混合模型潜在转换分析非常适合分析干预先后个体的变化情况,它可以帮助分析出哪些潜在类别的人群会随着干预的进行发生改变的概率比较大;同时可以预测干预效果明显变化的人群特征有哪些;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针对有这些特征的潜在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干预,从而提高干预效果。(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7-03-01)
损伤变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渗压环境下节理引起的岩体损伤变量,首先基于损伤力学损伤应变能释放率与断裂力学附加应变能增量相关联的原理,推导了渗压环境下节理岩体损伤变量计算公式;其次,根据断裂力学理论推导了渗压作用下非贯通节理尖端Ⅰ、Ⅱ型应力强度因子计算方法,进而建立了渗压作用下非贯通节理岩体损伤变量的计算方法。最后对该计算公式进行了验证分析,渗压环境下损伤变量随节理半长的增大逐渐增大;随渗透水压的增大,损伤变量逐渐增大;随节理内摩擦角及节理面软化系数的增大,损伤变量逐渐减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损伤变量论文参考文献
[1].张岩,薛齐文.基于复变量求导及Levenberg-Marquardt法对梁的损伤识别研究[J].交通科技.2019
[2].李凯,刘红岩,何健.渗压作用下非贯通节理岩体损伤变量计算方法[J].煤矿安全.2019
[3].崔崧,吕嫣,李慧玲.双轴压力下的压缩损伤变量[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4].陈悦,苑仲伯,左宏,李群.基于构型力内变量的界面损伤问题研究[J].固体力学学报.2018
[5].刘启蒙,刘瑜,张缓缓.基于损伤变量的煤层底板采动破坏深度计算[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7
[6].Z.C.Tang,Z.Y.Liu,R.L.Li,X.Yang,X.W.Cui.未经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HIV病人脑白质损伤的DTI数据的多变量模式分析[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7
[7].刘启蒙,李鹏飞,张缓缓,陈秀艳.损伤变量在煤层底板开采破坏深度计算中的应用[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7
[8].刘启蒙,李鹏飞,张缓缓,陈秀艳.基于损伤变量的煤层底板开采破坏深度研究[C].2017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地质保障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
[9].李鹏飞,刘启蒙,陈秀艳.基于数值模拟的煤层底板损伤变量研究[J].煤炭技术.2017
[10].杨芬.基于潜变量分析的青少年视力损伤危险因素探讨及视力防治干预效果评估[D].武汉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