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耐铝毒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植物胚胎晚期富集蛋白,铝毒,紫花苜蓿,氧化系统
耐铝毒性论文文献综述
刘星辰,吕爱敏,邢强,安渊,周鹏[1](2019)在《转紫花苜蓿MsLEA2基因提高拟南芥耐铝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MsLEA2基因是从紫花苜蓿中克隆到的胚胎晚期富集蛋白基因,属于LEA_2家族。以转基因拟南芥T_3代植株的3个株系为材料,从表型、生理和分子生物学叁个方面研究铝胁迫下转MsLEA2基因拟南芥的耐铝毒性能。结果表明:铝胁迫下转基因株系的脯氨酸含量高于对照(野生型),丙二醛含量和电导率则低于对照且差异显着(P<0.05),CAT、POD和SOD活性显着高于对照。初步证明转MsLEA2基因拟南芥的耐铝毒性能明显高于对照,紫花苜蓿的MsLEA2基因具有提高植物耐铝毒胁迫的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崔翠,程闯,赵愉风,郜欢欢,王瑞莉[2](2019)在《52份豌豆种质萌发期耐铝毒性的综合评价与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土壤酸化的日益加重,铝毒成为影响作物种子萌发质量以及产量的重要胁迫因子之一。本研究采用单项耐铝毒系数(AC值)、综合耐铝毒系数(CAC值)、平均隶属函数值(ASF值)、耐性综合评价值(A值)等指标及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综合评价豌豆种质萌发期铝毒耐性,建立综合筛选评价体系,并筛选萌发期耐铝毒豌豆种质。利用筛选出的适宜浓度40 mg L–1Al3+处理52份豌豆品种(系)种子,结果显示,萌发期8个相关性状在处理组及对照组品种间均存在显着差异,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介于1.43~2.03和1.51~2.06之间。基于AC值聚类分析, 52份豌豆种质可被分为3个耐性级别,其中,第I级含2份,为耐铝毒品种(系);第II级含19份,为敏感品种(系);第III级含31份,为铝毒极敏感性品种(系)。利用豌豆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芽长、根长、芽干重、根干重7项指标,结合最优回归方程可初步鉴定豌豆萌发期耐铝毒特性。通过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筛选出萌发期铝毒耐性极强的种质C175和C145,可作为豌豆铝毒耐性育种和耐性机制研究的重要资源。(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孙建,乐美旺,饶月亮,颜廷献,颜小文[3](2014)在《芽期Al~(3+)胁迫对芝麻幼苗生长的影响及种质资源耐铝毒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铝毒害是影响江西省红壤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解铝对芝麻生长的毒害,发掘耐铝毒种质资源,用Al2(SO4)3·18H2O溶液模拟发芽期Al3+胁迫研究不同浓度Al3+对芝麻品种赣芝9号和赣芝12成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Al3+浓度在0~100mg/L时,随着Al3+浓度的增加,成苗率、芽长、根长和苗鲜重均不断下降,且根长下降最为明显;而浓度在250~1 000mg/L时,芝麻难以成苗。Al3+浓度在50mg/L时,成苗率、芽长、根长和苗鲜重等测定指标均急剧下降,因此可认为50mg/L的Al3+浓度胁迫可以作为芝麻种质耐铝毒性筛选鉴定的参考浓度。进而在50mg/L Al3+胁迫下评价96份芝麻种质[含39个改良品种(系)和57份地方种质],可将它们聚为3类,即包含21份耐铝毒种质、37份中等耐铝毒种质和38份不耐铝毒种质;发掘出赣芝9号、金黄麻、武宁黑等21份耐铝毒种质。比较分析表明,地方种质资源的平均耐铝毒特性要优于改良品种(系),且除成苗率外,地方种质耐铝毒性的其他指标的变异系数和多样性指数均大于改良品种(系)。(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齐波,赵团结,盖钧镒[4](2007)在《中国大豆种质资源耐铝毒性的变异特点及优选》一文中研究指出铝毒害是酸性土壤中限制大豆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探讨我国不同生态区大豆种质资源耐铝毒害性的遗传变异特点对于大豆耐铝毒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各生态区选出509份种质资源,采用苗期营养液砂培鉴定方法,以株高、叶龄、地上部干重和地下部干重的平均隶属函数值(FAi)作为耐铝毒性的指标,分析不同生态区品种对铝毒的耐性表现。结果表明,全国栽培大豆种质资源的耐铝毒隶属函数值存在相当大的变异,变幅为8.59%~74.83%,呈现出中间多、两头少的单峰态分布;各生态区内均存在与全国相同的变异特点,生态区间的变异比较小,平均数变幅仅为39.24%~41.65%,区内变异明显地大于区间变异;大豆耐铝毒性的强弱具有一定的相对性,根据参考文献所选的对照品种在509份资源中都处于中间状态,说明大豆种质资源耐铝毒性存在更大的耐铝毒和敏感性的变异;按照FAi>65%(1级),遴选出了15份强耐铝毒资源,占所选资源总数的2.95%,分别来自Ⅰ、Ⅱ、Ⅲ、Ⅳ、Ⅵ生态区;按照FAi<15%(5级),遴选出5份强敏感性材料,占资源总数的0.98%,分别来自Ⅱ、Ⅲ、Ⅳ、Ⅵ生态区,可供大豆耐铝毒性遗传育种研究利用。(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07年06期)
齐波[5](2007)在《我国大豆种质资源耐铝毒性的变异、遗传与基因定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Glycine max(L.)Merr.]原产于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植物蛋白与食用植物油的来源。我国南方的酸性土壤主要是红壤,遍及15个省份,总面积1.28亿hm~2,占全国总面积的22.7%,铝毒害已成为该地区限制大豆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造成大豆产量的严重降低。因此,选育大豆耐铝毒品种对于提高我国大豆产量,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关于大豆耐铝毒性的研究,国内外主要侧重于铝胁迫下形态学性状和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且多限于区域内少量材料;有关大豆耐铝毒遗传机制的研究非常少。本文旨在利用我国丰富的大豆种质资源,进一步系统研究我国各生态区大豆种质资源耐铝毒性的变异特点,探讨其遗传机制,定位该性状QTL,筛选与之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发掘优异资源,为不同生态区域大豆耐铝毒性育种提供参考。2006年夏,在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种质库保存的15000余份资源材料中,按不同来源地抽取各类具有代表性的栽培大豆509份,采用苗期营养液盆栽砂培,裂区设计,主区为铝胁迫(28ppm)与非胁迫(等量清水),副区为品种。以株高、叶龄、地上部干重和地下部干重的隶属函数(FAi)作为耐铝毒性的表现值,按盖钧镒(2001)的生态区划结果,分析不同生态区大豆耐铝毒性的遗传变异特点。结果表明:(1)全国栽培大豆种质资源的耐铝毒隶属函数值存在相当大的变异,变幅为8.59%~74.83%,呈现出中间多、两头少的单峰态分布;各生态区内均存在与全国相同的变异特点,生态区间的变异比较小,平均变幅仅为39.24%~41.65%,区内变异明显地大于区间变异,说明各生态区内均存在较为丰富的遗传变异;(2)大豆耐铝毒性的强弱具有一定的相对性,根据参考文献所选的对照品种在509份资源中都处于中间状态,说明大豆种质资源耐铝毒性还存在更大的耐铝毒性和敏感性的变异;(3)按照FAi>65%(一级),遴选出了15份强耐铝毒资源,占所选资源总数的2.95%,分别来自Ⅰ、Ⅱ、Ⅲ、Ⅳ、Ⅵ生态区;按照FAi<15%(五级),遴选出5份强敏感性材料,占资源总数的0.98%,分别来自Ⅱ、Ⅲ、Ⅳ、Ⅵ生态区,可供大豆耐铝毒性遗传育种利用。在资源筛选中,科丰一号与南农1138-2的耐铝毒性差异较大,隶属函数值分别为57.23%和35.55%,二者之间的变异幅度覆盖了全部资源变异幅度的32.73%。因此,选择科丰一号×南农1138-2衍生的重组自交系为基础,以它的3个世代:P_1、P_2、F_(7:11)家系为材料,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大豆耐铝毒性的遗传机制。结果表明:大豆耐铝毒性受2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40.55%,多基因遗传率为47.81%。大豆耐铝毒性的遗传涉及到主基因和多基因,其主基因遗传率较低,且存在多基因的修饰,因此,改善大豆耐铝毒性在基于研究主基因利用的同时,也要注重多基因的积累。在遗传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提供的遗传图谱,采用WinQTL Cartographer 2.5,开展了大豆耐铝毒的QTL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检测到5个控制耐铝毒性的QTL(qFAi-1,qFAi-2,qFAi-3,qFAi-4,和qFAi-5),分别位于4个不同的连锁群上(B1,D1b2,D2,和L),表型贡献率为5.20%~9.07%;多区间作图法(MIM)检测到5个控制耐铝毒性的QTL(qFAi-1,qFAi-5,qFAi-6,qFAi-7,和qFAi-8),分别位于4个不同的连锁群上(B1,L,D1b2和I),表型贡献率为5.70%~24.60%。其中,有2个QTL(qFAi-1,和qFAi-5)区间相同,分别位于2个不同的连锁群上(B1,和L)。利用MIM法还检测到与CIM区间相近的1个QTL,位于D1b2连锁群上,有待于进一步验证。在CIM中,检测到区间相邻的2个QTL,二者置信区间出现重迭,可能是1个QTL,有待于进一步验证。两种方法检测到的其他QTL也需要进一步验证。(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7-07-01)
耐铝毒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土壤酸化的日益加重,铝毒成为影响作物种子萌发质量以及产量的重要胁迫因子之一。本研究采用单项耐铝毒系数(AC值)、综合耐铝毒系数(CAC值)、平均隶属函数值(ASF值)、耐性综合评价值(A值)等指标及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综合评价豌豆种质萌发期铝毒耐性,建立综合筛选评价体系,并筛选萌发期耐铝毒豌豆种质。利用筛选出的适宜浓度40 mg L–1Al3+处理52份豌豆品种(系)种子,结果显示,萌发期8个相关性状在处理组及对照组品种间均存在显着差异,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介于1.43~2.03和1.51~2.06之间。基于AC值聚类分析, 52份豌豆种质可被分为3个耐性级别,其中,第I级含2份,为耐铝毒品种(系);第II级含19份,为敏感品种(系);第III级含31份,为铝毒极敏感性品种(系)。利用豌豆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芽长、根长、芽干重、根干重7项指标,结合最优回归方程可初步鉴定豌豆萌发期耐铝毒特性。通过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筛选出萌发期铝毒耐性极强的种质C175和C145,可作为豌豆铝毒耐性育种和耐性机制研究的重要资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耐铝毒性论文参考文献
[1].刘星辰,吕爱敏,邢强,安渊,周鹏.转紫花苜蓿MsLEA2基因提高拟南芥耐铝毒性研究[J].中国草地学报.2019
[2].崔翠,程闯,赵愉风,郜欢欢,王瑞莉.52份豌豆种质萌发期耐铝毒性的综合评价与筛选[J].作物学报.2019
[3].孙建,乐美旺,饶月亮,颜廷献,颜小文.芽期Al~(3+)胁迫对芝麻幼苗生长的影响及种质资源耐铝毒性评价[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4
[4].齐波,赵团结,盖钧镒.中国大豆种质资源耐铝毒性的变异特点及优选[J].大豆科学.2007
[5].齐波.我国大豆种质资源耐铝毒性的变异、遗传与基因定位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
标签:植物胚胎晚期富集蛋白; 铝毒; 紫花苜蓿; 氧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