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VB实现采集器与SQL Server之间的数据传输(论文文献综述)
贾超[1](2021)在《便携式ABI检测系统上位机设计与开发》文中认为动脉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一大诱因,踝臂指数(ABI)检测是动脉硬化临床上最常用的预警、筛查及术后疗效评估的检查手段,而ABI的测量准确度取决于人体实时血压测量的准确度。由于人体血压受诸多因素影响,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采用传统的袖带式血压测量方案可能无法准确监测人体血压的动态变化情况。本文基于实验室课题组研发的脉搏波(PPG)采量设备,通过Visual Studio开发平台和.Net Framework框架,采用C/S架构,设计和开发了一款便携式ABI检测系统上位机软件。软件实现的功能包括建立连接、数据通信、实时显示和存储等,此外为提高测量准确度,设计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血压预测模型,作为软件数据处理算法。本文具体工作内容如下。首先,分析了软件总体设计需求,将软件设计任务分为低功耗蓝牙通信通道建立、传输协议制定、血压预测模型算法设计和数据存储与查询四部分,并对各部分的具体设计需求进行分析。然后,在调研ABI检测的技术现状以及分析现有血压预测模型的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多参数优化的BP神经网络血压预测模型,并阐述了模型的预测原理和流程。对模型初步评估表明,所提出模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表现良好,可应用于便携式ABI检测系统上位机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接下来,根据需求分析结果和血压预测模型原理,对便携式ABI检测系统上位机软件各功能的实现进行详细流程化设计,主要包括:利用Windows平台的BLE的通用属性接口建立了四路双向BLE数据传输通道;基于数据传输协议实现数据的收发、信息识别并制定显示策略;以提出的血压预测模型为蓝本对数据进行处理;在后台连接SQL Server并建立用户表、测量数据表进行实时数据存储,以实现历史记录多元条件查询及注册登录等功能;BLE的MAC地址和数据库库名等参数自定义功能等。开发完成后,对软件客户端以及检测系统整体进行了测试。经过软件客户端“黑盒测试”和系统测量准确度测试,所设计的软件在所有模拟场景下输出均符合预期,且血压测量误差满足医学仪器促进协会(AAMI)的标准,ABI的测量偏差小于6%,可满足一般自主测试要求。
冯俊涛[2](2021)在《RV减速器性能监测与预警系统研究》文中认为RV减速器具有体积小、传动比大、传动性能好等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数控机床、机器人、智能制造生产线等高精密传动系统领域。RV减速器的运行性能影响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的工作性能,因此,非常有必要对RV减速器传动性能进行实时监测。为此,通过搭建RV减速器监测现场设备的平台,并进行远程监测与预警,为远程工作人员提供RV减速器工作状态的传动误差曲线,从而实现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的工作性能的实时监测。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在分析RV减速器远程监测与预警系统需求的基础上,设计远程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总体结构方案。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实现数据的远程传输和状态监测。利用云服务器数据库的中转功能,通过Socket技术、Lab SQL数据库访问技术、SQL Toolkit数据库连接技术、Data Socket技术,用户在电脑联网的情况下获取RV减速器的运行数据,实现对RV减速器工作状态的监测。在信号采集端搭建RV减速器信号采集实验台,实现RV减速器的数据采集。信号采集端通过TCP协议建立与云服务器端的连接,信号采集端分别通过Lab SQL数据库访问技术、SQL Toolkit数据库连接技术、Data Socket技术,将采集的数据远程传输至云服务器数据库,信号采集端管理云服务器数据库。确定云服务器的具体选型,对不同数据库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并根据本系统的情况选择SQL Server数据库。设计信号采集端处理模块和远程监测端处理模块,利用Socket实现云服务器端同信号采集端和远程监测端的通信,并将信号采集端上传的数据存储到云服务器端。设计RV减速器远程监测端。远程监测端利用Socket实现与云服务器端的通信,采用Lab SQL数据库访问技术、SQL Toolkit数据库连接技术,分别将云服务器数据库存储的RV减速器数据进行下载,通过Lab VIEW软件编程对下载的数据存储、分析。设计基于Lab VIEW的振动信号分析与预警系统,包括时域的有量纲参数分析和无量纲参数分析,频域的傅里叶变换分析和幅值谱分析。通过对生成仿真振动信号进行分析,以此验证基于Lab VIEW的振动信号分析与预警系统的有效性。
段华伟[3](2020)在《基于MES的自动灌装生产线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业4.0”的理念广泛传播,中国制造业正实现由制造到智造的转变,MES是企业信息化的关键部分,对企业生产智能化、信息化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企业的制造和管理能力,也是帮助企业完成智能制造转型必不可少的技术之一。国内越来越多高校相继开设了有关MES技术的课程,但由于缺乏相应的MES教学平台,无法满足课程教学实训的需要。面对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领域对信息化人才的迫切需求,亟需开发一套面向高校的MES教学实训平台。本文以引进的FESTO公司自动化灌装生产线为研究对象,研究设计了一套实用可靠的MES控制系统,为高校和企业提供学习和研究MES及其应用的技术平台。在服务高校教学科研的同时,模拟实际工业生产过程,探索自动灌装MES系统优化设计,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对自动灌装生产线硬件系统进行研究和分析,根据现代流程工业典型的生产形式,对过程自动化工作单元、灌装和包装工作单元、传输和物流工作单元进行研究和分析,结合教学实训MES系统应用场景,分析生产线各工作单元的功能结构、控制方式,奠定MES系统开发的硬件环境。其次,结合国际标准下MES系统相关理论架构,设计了MES系统整体方案,明确项目开发目的,对自动灌装生产线MES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进行了设计,对MES系统的开发环境进行配制,对MES系统的生产管理、订单管理、质量管理和数据库管理进行了详细设计。并依据数据库开发规范,对MES系统后台数据库进行设计。再者,对MES实时数据采集系统和通信网络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对数据采集的实现流程以及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数据采集的关键技术与理论:提出基于OPC UA技术和RFID系统的数据采集方法。并实现PLC与MES的通信,构建生产线组网通信。最后,以Windows系统为开发平台,采用C/S体系架构,以Visual Studio 2010作为开发工具,用户接口使用VB.NET进行开发,将Access 2010作为系统实现的后台数据库,PLC控制器通过TCP/IP协议和数据库进行通讯,MES软件基于ODBC开放数据库连接技术对后台数据库进行访问,实现生产数据的存储与查询。通过研究和设计MES控制系统,使之成为自动灌装生产线生产信息化教学实训平台,满足高校对MES系统教学实训平台的需求。
易晓露[4](2020)在《机床设备通信及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在制造业蓬勃发展时期,为提升企业自身在全球化市场中的竞争力,很多制造业公司提出了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打造数字化工厂的目标。由于近年来数控设备类型多样、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数控系统在可靠性及效率性等方面也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机床设备发生故障的机率也相对增加。如何设计一套监控设备运行情况的管理系统,利用数据分析及实时监控减少数控机床故障、保证加工质量、提高机床利用率等已逐渐成为制造企业的难题。本文以某传感器制造公司数控车间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结合公司需求成立设备联网项目,统一将两个厂区车间的需求监控设备进行网络集成通信,并为管理者研究开发了数字化车间制造过程数据采集与智能管理系统,提高生产车间透明化、智能化、便捷化。系统采集的数据可供管理者做决策优化与分析,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及质量,从而提高企业生产车间的管理水平及生产效率。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对涉及该课题的公司需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此次研究内容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设备改造技术、数据传输速度同步技术、设备通信技术、网络编程技术等。应用流行的网络编程通信技术建立了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结合的技术架构,阐述了选择Socket接口类型为TCP流式套接口类型来保证数据传输与准确性的优缺点,选择了SQL Server 2000版数据库进行搭建,并选择了B/S结构作为软件架构。然后,基于应用需求及现场情况分析,对设备需要采集的参数进行调研,在现有网络架构基础上规划了用于车间数据采集的网络总拓扑设计;研究了数控机床数据采集方法,实现了基于网口、串口、电器电路三种方式的数据采集,设计开发了采集数据接口的采集程序;重点对数控机床采集服务器平台及线程程序进行了分析设计,实现了数据采集服务配置工具对数控程序的应用支持及数据采集的支持。最后,在以上需求与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MDA(Manufacturing data acquisition,设备数据采集)数据采集系统网页前端,介绍了系统的开发和运行的环境,并对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了重点介绍,并对系统功能模块进行了测试,验证了数据采集准确性、有效性及对生产效率的提升度。研究及实验结果证明,该系统能实时采集并按要求展示数据,实现车间现场数字化屏幕更新展示设备机台状态,通过图表数据分析设备产量、利用率等参数。该系统可协助该传感器制造企业做出生产决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韩晨[5](2021)在《船舶轴系工艺数据库系统构建及数据集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轴系作为船舶动力传递的核心部分,是船舶正常运转的关键保障。而船舶轴系运转的健康与否,取决于轴系校中设计是否合理、轴承负荷测量是否精准。目前,轴系校中以及负荷测量过程中大多采用人工处理数据的方式,不仅管理效率比较低下,而且导致现有轴系在设计以及安装过程中所存在的数据信息利用率不高,未能被有效运用于帮助后续相似结构轴系的理论设计。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同时出于推进船舶轴系校中及轴承负荷测量数字化的需要,本文着手构建一套船舶轴系工艺数据库系统,将数据库技术同轴系校中理论以及轴承负荷测量技术相结合,不仅可以方便数据的处理及管理,提高轴系校中及轴承负荷测量的效率,还能够将现有轴系数据有效利用起来,提供轴系设计参考依据和安装质量评价标准。首先,通过对船舶轴系校中以及轴承负荷测量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展开分析,研究了系统的结构划分以及各模块应该具备的功能,并依据此设计了系统的运行过程;基于系统的数据需求,确定了数据表的数量及内容,结合数据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设计了数据库关系图,在此基础上采用了基于中间层的物化集成方案。其次,按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中的开发技术路线图,对系统进行实际开发;基于系统规模、成本控制以及可扩展性方面的需要,采用VB.NET编程语言进行前端编译,选择SQL Server数据库软件作为船舶轴系工艺数据库系统的管理系统;依照数据结构,构建系统管理数据库以及轴系项目模板数据库,并完成数据库内数据表的建立;通过用户权限设置,实现数据库分级维护和管理,有效保护了数据的鲁棒性;采取项目分库的方式,减少数据过于堆积的情况,显着提高了数据读取效率。最终,基于三层C/S架构模式,采取ADO.NET连接技术以及框架式页面设计,完成了船舶轴系工艺数据库系统的开发,并以轴系试验台及实船测量数据进行了系统实际验证。船舶轴系工艺数据库系统的建立大大推动了船舶轴系领域内实践工作数字化、智能化以及现代化的进程,对提高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给船舶轴系校中以及负荷测量技术未来的研究工作带来了积极影响。
张超[6](2020)在《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测控系统开发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化石能源过度消费引起的环境污染及能源匮乏问题日益突出。太阳能是一种绿色可持续能源,具有资源丰富、能源质量高、经济可靠等优点,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是解决能源匮乏及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充分利用夏季太阳能资源与用冷需求匹配度较高的特点,用“蓄冷”代替“蓄电”,不仅能节省运行成本,还能有效地减少“光-电-冷”能量转换损失,提高光伏制冷效率。现阶段国内外对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的研究着重于不同类型光伏制冷空调应用的可行性,缺乏对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的测控系统以及系统各部件运行特性研究。研究工作旨在搭建一套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研发相应的测控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PVsyst软件平台,对云南省昆明市的光伏电池板与水平面最佳倾斜角以及前后排光伏电池板间距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季(6月~8月)光伏电池板与水平面的最佳倾斜角为10°,在10°倾角下光伏阵列前后排间距为4m时,遮光损失率低至0.3%。(2)阐述了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的结构与原理,搭建了一套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实验系统;测试表明:光伏发电系统、制冷蓄冷系统、供冷循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建立了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能量传递模型,提出了性能评价标准,为系统优化设计提供依据。(3)对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测控系统的功能、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了需求分析,提出了测控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开发了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测控系统软件,实现了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历史查询和设备控制等功能。(4)对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测控系统硬件进行了运行测试,结果表明:各模块及电气电路达到预定设计要求,功能性、安全性、可靠性良好;对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测控软件进行黑白盒测试及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测控软件按照设定逻辑执行,数据传输实时性高,稳定性强。
赵磊[7](2020)在《基于云平台的温室智能灌溉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也是我国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淡水资源匮乏与传统农业用水需求量大的矛盾,以及我国温室智能化灌溉管理需求与灌溉管理技术落后的矛盾日渐突出,而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推进,这些问题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上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为增强我国农业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本文着力于温室灌溉系统中采集、传输、处理、决策、控制等一系列问题,并基于无线传感网络技术、云平台技术和Web技术等,研究和开发易于建设、推广和拓展的温室智能灌溉系统以及信息化管理平台。本文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1)对系统的智能灌溉决策进行研究。针对智能灌溉系统的特性分析,并综合我国传统的灌溉管理方式难以顾及温室灌溉中存在的大惯性、滞后性和非线性的特点,研究和设计基于模糊推理的智能灌溉模糊控制器。同时考虑到模糊控制器设计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采用GA优化隶属函数和控制规则实现模糊控制器的优化,以便更好应用于那些无良好理论归纳和经验总结的作物。(2)为满足系统中作物适时适量灌溉和环境参数采集的基础建设需求,采用“LoRa+GPRS”的通信技术方案,构建了温室现场的无线传感网络,并对其中的数据采集节点、阀门控制节点和网关节点的软硬件分别进行设计。(3)基于阿里云服务器构建温室灌溉系统的数据中心和服务中心。基于关系数据库模型研究系统的数据信息关系,并在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中构建关系数据表,不仅增强数据运用效率同时还减少数据存储冗余。此外,利用C#语言开发服务器应用程序,实现通信管理、数据解析处理以及灌溉决策控制等任务。(4)为使用户能够随时随地对温室进行监管,基于ASP.NET框架技术在Visual Studio 2015平台下,开发B/S结构的远程灌溉和信息管理Web应用平台,并结合表格、图像、曲线等多重元素实现了人与系统的良好交互,为用户提供了实时监测、灌溉控制、数据分析和系统信息管理等功能。(5)最后,针对系统进行多项测试,测试主要从通讯测试、软件发布和访问测试以及综合灌溉测试对系统的功能与性能进行了验证,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设计可行性高、运行良好,基本达到预期的目标。
梁文献[8](2019)在《新型集抄系统中电表故障自动诊断和变更识别算法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在电力企业供电管理中,传统的点对点人工抄电表方式经常会出现错抄、估抄、漏抄和计算错误等问题,严重降低了电力服务水平,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电力企业管理的需求。远程集中抄表(简称集抄)系统不仅能够全方位满足用电用户对于获取自家电量的需求,实现“一户一表”的目标,而且通过远程招测数据,能够避免大量的人力读表以及操作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但当遇到换表、拆表、更改电表的电源点等现象时,现有集抄系统的软件平台和硬件系统无法自行进行上述现象识别,只能依靠工作人员的现场勘查才能发现上述问题。同时,用户电表档案变更时导致集中器记录的信息与用户档案不一致而出现离线状态,不仅集抄成功率降低,而且明显增大了后期维护的工作量。此外,集抄系统也会由于现场设备损坏或通信通道中断等故障的发生而导致抄不到数据。本文针对上述问题主要研究电表故障自动诊断算法和变更识别算法,将其应用到开发的新型集抄系统中进行实验测试,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首先,本文分析了新型集抄系统的功能需求及基础数据需求,对系统进行了总体框架设计,主要包括系统逻辑框架、物理框架、软件构架、通信模式等的设计。其次,本文分析了常见的电表故障情形以及常用的电表故障诊断方法,并对本方案中新型集抄系统采取的电表故障诊断方法进行了设计,包括针对电表自身故障的诊断方法以及针对窃电引发电表异常的诊断方法。接着,本文基于分簇算法给出了一种电表变更识别的方法,并以此设计一款带有自动搜表功能的集中器,通过对电表逻辑地址的搜索,解决电表变更的识别问题。最后,本文将两种功能算法在新系统中进行了实际应用,并通过试点测试对算法的实用性和可行性进行了验证。
宋成智[9](2019)在《地下停车场区域车位显示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近些年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化进度的不断加速,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引发了非常严峻的停车问题,给交通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本文就当前地下停车场出现的找空车位困难问题,设定了一套较为完善、全面的车位使用状态采集以及显示系统,同时在该系统添加了广告显示的功能,在解决泊车者寻找车位困难的问题的同时,对当前停车场的功能进行不断改善与丰富,实现其经济收益的增长。就当前停车场出现的停车困难等问题,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智能停车场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然后研究了 ARM11处理器和ASP.NET技术,并了解了无线传输技术,在此基础上,本文设定并实现了地下停车场空车位信息检测及显示系统。本文首先设计并实现了以单片机为核心的车位信息检测模块和以ARM11处理器为核心的车位集群器的软硬件设计,各模块之间利用nRF905数传电台及RS-485建立无线通信,同时在各模块之间设计了无线通信协议,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显示设备采用通用网络广告机进行车位信息显示,完成了广告机与服务器之间接口的设计;最后,利用ASP.NET技术通过C#语言设计了区域车位信息显示界面以及与广告界面的动态切换和显示功能。通过相关测试得出,此次设计有着非常稳定的硬件性能,能够实现信息的搜集与传递,车位信息显示界面能够得到数据库中的车位信息并将其实现动态呈现,广告界面可以正确显示广告并根据入场信息切换两个界面,达到了设计要求,为目前停车困难的问题和单一的停车场功能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式。
于晖[10](2019)在《铁路贯通线故障监测与管理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沿铁路线架设的电力贯通(自闭)线是电气化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架设环境复杂,地形多变,贯通线多采用架空线与电缆混合方式,由于架空线路的暴露性和电缆线路设备老化问题,在运行期间难免发生故障。一旦出现故障,铁路信号装置将不能正常运行,进而影响铁路的正常运输。因此,当故障发生时,应尽快掌握故障信息,并排除故障。目前,针对铁路贯通线路并没有成熟的故障监测与管理系统。本文在原铁路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开发了一套能够直观显示线路状态和故障情况的贯通线故障监测管理系统,对提高铁路运行的可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西北某铁路局的实际需求出发,该区段内的贯通线由架空线和电缆组成,全长63.017km。根据线路的实际参数和结构特点,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了 10kV线-缆混合线路仿真模型,并仿真了不同工况下的故障情况,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为后续故障测距方案的研究提供了模型基础。根据混合线路波速度不统一的特点,本文在双端测距方法的基础上,推导了多段混合线路的测距公式,并通过小波变换模极大值方法来获取奇异点,并标定波头位置,实现故障测距。在不同故障条件下进行仿真测试,并分析了故障初始相角和过渡电阻对测距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故障测距,误差距离均维持在500 m以下,相对误差最大为0.967%。基于所研究的故障测距方法,本文设计开发了一套铁路贯通线故障监测管理系统,系统由VB.NET与MATLAB混合编程实现,并以SQL Server 2008作为后台数据库。系统结构包括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其中硬件部分负责数据的实时采集和继电器输出控制,软件部分包括数据库设计、人机界面设计和系统功能实现,主要负责线路状态的监测显示、故障数据的处理、开关的操作与控制,相关信息的查询与管理,报告的生成与打印。采用黑盒测试方法对系统进行测试,并在现场试运行,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界面简单直观,功能丰富流畅,并能够长期稳定运行,符合铁路电力贯通线监控调度运行习惯。目前,系统已在配电所正式使用。
二、利用VB实现采集器与SQL Server之间的数据传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VB实现采集器与SQL Server之间的数据传输(论文提纲范文)
(1)便携式ABI检测系统上位机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便携式ABI检测仪 |
1.2.2 基于PPG的无创血压监测算法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便携式ABI检测系统上位机软件需求分析 |
2.1 便携式ABI检测系统硬件 |
2.2 软件功能需求分析及设计方案 |
2.2.1 BLE通信 |
2.2.2 上下位机通信协议 |
2.2.3 基于神经网络的血压预测模型 |
2.2.4 基于SQL Server数据库的用户数据存储 |
2.3 开发环境简介 |
2.3.1 Visual C# |
2.3.2 SQL Server数据库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参数MIV优化BP神经网络血压预测模型 |
3.1 相关原理 |
3.1.1 脉搏波传导时间PWTT与血压 |
3.1.2 BP神经网络 |
3.2 PPG特征提取和神经网络训练与优化 |
3.2.1 原始信号采集 |
3.2.2 PPG特征和PWTT的提取 |
3.2.3 神经网络训练和MIV优化 |
3.2.4 预测效果评估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便携式ABI检测系统上位机软件功能设计 |
4.1 系统总运行流程设计 |
4.2 上位机软件功能设计 |
4.2.1 基于GATT API的BLE通信通道 |
4.2.2 数据实时监测及显示策略 |
4.2.3 特征提取和血压预测 |
4.2.4 数据库存储和历史记录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客户端功能介绍和系统测试 |
5.1 客户端功能介绍 |
5.1.1 软件UI界面 |
5.1.2 下位机状态监控 |
5.1.3 血压实时曲线和检测结果 |
5.1.4 数据库历史记录功能和条件查询 |
5.1.5 参数自定义设置 |
5.2 系统测量准确度和客户端功能测试 |
5.2.1 系统测量准确度测试 |
5.2.2 客户端功能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RV减速器性能监测与预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RV减速器远程监测与预警系统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监测与预警系统 |
1.2.2 远程监测系统 |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RV减速器远程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 |
2.2 系统设计原则 |
2.3 系统结构模式的设计 |
2.4 关键技术研究 |
2.5 系统各部分主要的任务 |
2.5.1 数据传输 |
2.5.2 数据存储系统 |
2.5.3 远程监测端 |
2.5.4 振动信号分析与预警系统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RV减速器远程监测系统信号采集端设计 |
3.1 RV减速器信号采集系统的组成 |
3.1.1 信号采集实验方案 |
3.1.2 数据采集硬件设备 |
3.2 RV减速器信号采集过程 |
3.3 网络通信模块 |
3.4 信号采集端与服务器端通讯 |
3.4.1 LabSQL远程传输数据至云数据库 |
3.4.2 SQL Toolkit远程传输数据至云数据库 |
3.4.3 DataSocket远程传输数据至云服务器 |
3.4.4 信号采集端管理云数据库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RV减速器远程监测系统云服务器端设计 |
4.1 云服务器总体设计 |
4.1.1 云服务器优势分析 |
4.1.2 云服务器选型 |
4.2 云服务器数据库的设计 |
4.2.1 数据库分析与选取 |
4.2.2 信号采集端与云数据库的配置设计 |
4.2.3 云数据库结构设计与实现 |
4.3 云服务器Socket通信 |
4.3.1 Socket传输协议 |
4.3.2 Socket通信过程 |
4.3.3 TCP连接过程 |
4.4 程序设计 |
4.4.1 设计思路 |
4.4.2 设计流程 |
4.5 云服务器端测试 |
4.5.1 LabSQL远程传输数据至云数据库测试 |
4.5.2 SQL Toolkit远程传输数据至云数据库测试 |
4.5.3 DataSocket远程传输数据至云服务器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RV减速器远程监测系统远程监测端设计 |
5.1 远程监测端总体设计 |
5.1.1 主体界面设计 |
5.1.2 LabSQL数据读取、存储与分析模块的设计 |
5.1.3 SQL Toolkit数据读取、存储与分析模块的设计 |
5.2 远程监测端测试 |
5.2.1 LabSQL数据读取、存储与分析模块的测试 |
5.2.2 SQL Toolkit数据读取、存储与分析模块的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LabVIEW的振动信号分析与预警系统的设计 |
6.1 机械振动信号的分析 |
6.1.1 时域分析模块中的特征参数 |
6.1.2 信号预处理 |
6.1.3 频域分析 |
6.2 振动信号分析模块的设计 |
6.2.1 振动信号分析模块的介绍 |
6.2.2 时域分析模块的设计 |
6.2.3 频域分析模块的设计 |
6.3 仿真振动信号的生成与波形调理 |
6.3.1 仿真振动信号的生成 |
6.3.2 仿真振动信号的波形调理 |
6.4 振动信号分析与预警系统测试 |
6.4.1 仿真振动信号时域分析结果 |
6.4.2 仿真振动信号频域分析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基于MES的自动灌装生产线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自动灌装生产线介绍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2 MES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课题来源及论文结构 |
第2章 自动灌装生产线硬件系统分析 |
2.1 自动灌装生产线总体分析 |
2.2 自动灌装生产线各工作单元研究与分析 |
2.2.1 过程自动化工作单元分析 |
2.2.2 灌装和包装工作单元分析 |
2.2.3 运输和物流工作单元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自动灌装生产线MES系统总体设计 |
3.1 设计目标 |
3.2 MES系统总体架构及开发环境 |
3.2.1 系统常见架构分析 |
3.2.2 MES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3.2.3 MES系统开发环境 |
3.3 MES系统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
3.3.1 系统功能模块总体架构设计 |
3.3.2 系统功能详细设计 |
3.4 数据库的设计 |
3.4.1 数据库设计基本步骤 |
3.4.2 概念结构设计 |
3.4.3 数据库逻辑设计 |
3.4.4 数据库表的设计 |
3.5 数据库访问接口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据采集系统和通信网络设计 |
4.1 基于OPCUA技术的数据采集 |
4.1.1 OPCUA原理概述 |
4.1.2 OPCUA层次模型与规范 |
4.1.3 OPC UA客户端与OPC UA服务器的通信概述 |
4.1.4 OPC UA客户端与OPC UA服务器的通信测试 |
4.1.5 OPC UA客户端与OPC UA服务器的通信实现 |
4.2 基于RFID技术的数据采集 |
4.2.1 RFID概述及系统组成 |
4.2.2 RFID基本原理 |
4.2.3 RFID系统在灌装站中的应用 |
4.2.4 RFID的 PLC程序设计 |
4.3 PLC与 MES的通信实现 |
4.3.1 MES与 PLC通信设计 |
4.3.2 PLC的调用查询设计 |
4.4 生产线组网设计与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
5.1 软件结构及其功能体系 |
5.2 软件系统实现 |
5.2.1 关键软件功能界面功能设计 |
5.2.2 MES软件工具菜单栏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FB1100函数块SCL程序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4)机床设备通信及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课题研究意义及实现目标 |
1.3.1 课题来源 |
1.3.2 研究意义及目标 |
第2章 技术基础 |
2.1 设备改造技术 |
2.2 传输速度匹配技术 |
2.3 设备通信技术 |
2.4 网络编程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设备联网方案 |
3.1 应用需求及现场情况分析 |
3.1.1 数控机床及现场生产数据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2 设备参数采集需求 |
3.1.3 基础网络拓扑规划分析 |
3.2 设备数据采集方式的建立 |
3.2.1 数控机床数据采集方法分类 |
3.2.2 基于网口设备数据采集方式 |
3.2.3 基于电气电路信号的数据采集方式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通信采集平台与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 |
4.1 设计整体项目概要 |
4.2 数据传输通信平台设计 |
4.3 数控程序传输通信平台设计思路 |
4.4 数控程序传输通信平台的程序设计 |
4.5 机床事件数据采集服务配置工具平台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Badex-MDA客户端智能管理软件的设计 |
5.1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5.1.1 软件设计原则 |
5.1.2 软件的结构设计 |
5.2 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 |
5.2.1 数据库的选择 |
5.2.2 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
5.3 后台数据库与客户端双向数据传输通信测试 |
5.3.1 客户端数据请求 |
5.3.2 后台数据库数据写入数据 |
5.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及功能实现 |
5.4.1 功能模块设计 |
5.4.2 功能模块实现 |
5.5 重点功能系统验证 |
5.5.1 采集数据验证 |
5.5.2 稼动率数据验证 |
5.6 上线作用及意义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及应用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船舶轴系工艺数据库系统构建及数据集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数据库技术发展现状 |
1.2.2 轴系校中发展现状 |
1.2.3 轴承负荷测量发展现状 |
1.2.4 轴系数据库发展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船舶轴系工艺数据库系统分析 |
2.1 系统可行性研究 |
2.2 轴系工艺知识简介 |
2.2.1 轴系校中原理 |
2.2.2 顶举法测量技术 |
2.2.3 电阻应变片法测量技术 |
2.3 系统开发技术路线 |
2.4 系统需求分析 |
2.4.1 系统功能需求 |
2.4.2 系统数据需求 |
2.4.3 系统性能需求 |
2.5 本章小结 |
3 船舶轴系工艺数据库系统设计 |
3.1 系统功能设计 |
3.1.1 系统功能模块 |
3.1.2 系统运行流程 |
3.2 系统数据结构设计 |
3.3 系统架构模式设计 |
3.4 系统数据集成方案 |
3.4.2 数据集成概述 |
3.4.3 集成方案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船舶轴系工艺数据库系统开发 |
4.1 系统开发工具 |
4.1.1 系统编程语言 |
4.1.2 系统数据库软件 |
4.2 系统数据访问方式 |
4.3 系统页面框架设计 |
4.4 系统功能实现 |
4.4.1 数据库连接模块 |
4.4.2 用户管理模块 |
4.4.3 工程管理模块 |
4.4.4 数据管理模块 |
4.4.5 负荷测量与计算模块 |
4.4.6 日志管理模块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测控系统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光伏制冷空调发展现状与趋势 |
1.3 光伏空调测控系统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设计 |
2.1 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结构与原理 |
2.2 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的搭建 |
2.2.1 光伏阵列最佳倾角及最佳间距研究 |
2.2.2 双通道蒸发器与蓄冷桶的制作 |
2.2.3 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电气设计 |
2.2.4 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选型与搭建 |
2.3 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能量分析与评价标准 |
2.3.1 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能量传递模型 |
2.3.2 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性能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光伏制冷空调测控系统总体设计 |
3.1 测控系统需求分析 |
3.1.1 功能需求分析 |
3.1.2 非功能需求分析 |
3.2 测控系统架构以及工作原理 |
3.2.1 测控系统整体架构 |
3.2.2 系统监控关键数据与监测方法 |
3.3 测控系统软件开发平台与运行环境 |
3.3.1 测控系统运行环境 |
3.3.2 系统软件开发平台 |
3.3.3 数据库平台选择 |
3.3.4 开发语言及工具 |
3.4 测控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
3.4.1 测控系统硬件选型 |
3.4.2 电源模块设计 |
3.4.3 通讯模块设计 |
3.4.4 开关量模块设计与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测控软件开发 |
4.1 测控系统软件总体架构 |
4.2 数据库原理与设计 |
4.2.1 数据库表设计 |
4.2.2 数据库访问与优化 |
4.3 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
4.3.1 测控系统数据处理流程 |
4.3.2 Serial Port控件应用与优化 |
4.3.3 数据通讯及校验算法实现 |
4.3.4 标尺转换实现 |
4.3.5 限幅平均滤波算法实现 |
4.3.6 光伏制冷空调性能评价计算 |
4.4 测控系统功能实现 |
4.4.1 Flash动态显示设计与实现 |
4.4.2 传感器可视化标定设计与实现 |
4.4.3 历史查询功能设计与实现 |
4.4.4 参数设置与故障报警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测试与分析 |
5.1 测控系统测试环境 |
5.2 测控系统硬件测试 |
5.2.1 通讯模块可靠性测试 |
5.2.2 现场设备功能性测试 |
5.2.3 传感器准确性测试 |
5.3 测控系统软件测试 |
5.3.1 功能性测试 |
5.3.2 软件稳定性测试 |
5.3.3 最小采集周期测试 |
5.3.4 软件测试结果分析 |
5.4 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运行测试 |
5.4.1 光伏发电系统运行测试 |
5.4.2 制冷蓄冷系统运行测试 |
5.4.3 供冷循环系统运行测试 |
5.4.4 实验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基于云平台的温室智能灌溉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智能灌溉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云平台的发展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1.1 智能灌溉系统功能需求 |
2.1.2 智能灌溉系统性能需求 |
2.2 系统的技术方案选择 |
2.2.1 无线传感网络方案 |
2.2.2 LoRa网络拓扑方案 |
2.2.3 云服务器方案 |
2.2.4 数据信息存储方案 |
2.2.5 应用软件体系结构方案 |
2.3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温室智能灌溉策略研究 |
3.1 温室智能灌溉策略分析 |
3.1.1 灌溉系统特性分析 |
3.1.2 温室灌溉策略选择 |
3.2 模糊控制介绍 |
3.2.1 模糊控制理论 |
3.2.2 模糊推理系统 |
3.3 智能灌溉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3.3.1 输入输出变量论域和模糊语言变量 |
3.3.2 量化、比例因子和隶属函数 |
3.3.3 模糊控制规则建立 |
3.3.4 模糊推理与解模糊 |
3.4 GA优化模糊控制器 |
3.4.1 优化分析 |
3.4.2 模糊控制器优化过程 |
3.5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温室智能灌溉系统硬件设计 |
4.1 系统总体硬件结构 |
4.2 数据采集节点硬件设计 |
4.2.1 MCU模块选型与设计 |
4.2.2 传感器模块选型与设计 |
4.2.3 SX1278通信模块设计 |
4.2.4 数据采集节点电源模块设计 |
4.3 阀门控制节点硬件设计 |
4.3.1 电磁阀模块选型与设计 |
4.3.2 阀门控制节点电源模块设计 |
4.4 网关节点硬件设计 |
4.4.1 SX1301通信模块设计 |
4.4.2 GPRS模块设计 |
4.4.3 网关节点电源模块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温室智能灌溉系统软件设计 |
5.1 数据帧格式设计 |
5.2 无线传感网络节点软件设计 |
5.2.1 数据采集节点工作流程 |
5.2.2 阀门控制节点工作流程 |
5.2.3 网关节点工作流程 |
5.3 智能灌溉云平台构建 |
5.3.1 智能灌溉云平台结构 |
5.3.2 阿里云配置 |
5.3.3 数据库设计 |
5.3.4 服务器应用程序设计 |
5.4 Web应用的设计与开发 |
5.4.1 身份验证模块 |
5.4.2 实时数据监测模块 |
5.4.3 灌溉控制模块 |
5.4.4 数据查询与分析模块 |
5.4.5 系统信息管理模块 |
5.4.6 系统日志模块 |
5.5 本章小节 |
第6章 温室智能灌溉系统的测试与分析 |
6.1 通讯测试 |
6.1.1 LoRa通讯测试 |
6.1.2 网关与服务器应用程序通讯测试 |
6.2 Web应用的发布与访问测试 |
6.3 系统综合灌溉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新型集抄系统中电表故障自动诊断和变更识别算法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外内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集抄系统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总体架构 |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框架 |
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2 系统构架设计 |
2.2.1 系统逻辑框架设计 |
2.2.2 系统物理构架设计 |
2.2.3 系统部署模式 |
2.3 系统软件构架设计 |
2.3.1 系统主站层面构造搭建 |
2.3.2 系统功能层面构造搭建 |
2.4 系统通信模式设计 |
2.4.1 远程通信模块搭建 |
2.4.2 本地通信结构搭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表故障自动诊断算法 |
3.1 常见的电表故障情况分析 |
3.2 常用电表故障诊断算法 |
3.2.1 基于关联规则的电表故障诊断算法 |
3.2.2 基于贝叶斯网络(BN)的电表故障诊断算法 |
3.3 本文设计的电表故障自动诊断算法 |
3.3.1 针对电表本身故障的自动诊断算法 |
3.3.2 针对窃电引发电表异常的自动诊断算法 |
3.3.3 电表故障综合诊断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表变更识别算法 |
4.1 电表变更识别的基本思路 |
4.2 本文设计的电表变更识别算法 |
4.2.1 分簇算法的简介 |
4.2.2 基于分簇算法的电表地址搜索方法 |
4.3 集中器的设计 |
4.3.1 集中器硬件设计 |
4.3.2 集中器软件设计 |
4.3.3 集中器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两种算法在新型集抄系统中的应用 |
5.1 新型集抄系统的功能 |
5.1.1 系统功能结构 |
5.1.2 功能特色 |
5.1.3 新型集抄系统功能使用简介 |
5.2 新型集抄系统的运行环境简介 |
5.2.1 硬件环境 |
5.2.2 软件所需环境 |
5.2.3 开发技术 |
5.3 新型集抄系统运行流程及两种算法的应用 |
5.3.1 新型集抄系统程序 |
5.3.2 电表故障自动诊断算法的应用 |
5.3.3 电表变更识别算法的应用 |
5.4 算法的实验测试 |
5.4.1 电表故障自动诊断测试及结果分析 |
5.4.2 电表变更识别测试及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地下停车场区域车位显示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发展现状 |
1.2 课题设计主要内容 |
1.3 课题设计意义 |
2 课题涉及关键技术 |
2.1 嵌入式开发技术 |
2.2 ASP.NET技术 |
2.3 系统涉及通信技术 |
2.3.1 串口通信技术 |
2.3.2 局域网技术 |
2.4 SQL server技术 |
3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和硬件部分设计 |
3.1 系统总体设计 |
3.1.1 系统设计需求 |
3.1.2 系统设计方案 |
3.2 信息检测模块硬件设计 |
3.2.1 车位采集器传感器电路设计 |
3.2.2 nRF905无线数传模块 |
3.2.3 入场信息检测模块电路设计 |
3.3 外围硬件电路设计 |
3.4 车位集群器电路设计 |
4 系统软件设计 |
4.1 软件设计任务 |
4.2 采集器嵌入式软件设计 |
4.2.1 车位采集器嵌入式软件设计 |
4.2.2 入场信息检测模块嵌入式软件设计 |
4.3 车位集群器嵌入式软件设计 |
4.3.1 Linux系统GPIO驱动设计 |
4.3.2 Linux系统网络驱动设计 |
4.3.3 RS232接口软件设计 |
4.4 广告机显示软件设计 |
4.4.1 车位信息显示界面设计 |
4.4.2 广告界面的设计 |
4.4.3 数据库表设计 |
4.5 无线通信协议设计 |
5 系统测试 |
5.1 硬件测试 |
5.2 信息显示界面测试 |
5.2.1 车位信息显示界面测试 |
5.2.2 广告界面与车位信息显示界面切换测试 |
5.3 整体测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铁路贯通线故障监测与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故障测距研究现状 |
1.2.2 故障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2 基于MATLAB/Simulink的线路仿真模型 |
2.1 贯通线与自闭线概述 |
2.1.1 供电方式 |
2.1.2 结构特点 |
2.2 贯通线仿真模型搭建 |
2.3 贯通线仿真分析 |
2.3.1 正常运行仿真 |
2.3.2 故障仿真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行波法的混合线路故障测距 |
3.1 行波测距原理 |
3.1.1 波过程 |
3.1.2 行波的折反射 |
3.1.3 行波测距方法 |
3.2 小波变换方法 |
3.2.1 小波变换基本概念 |
3.2.2 信号的奇异性与小波变换模极大值 |
3.2.3 小波基的选取 |
3.3 混合线路测距方法实现 |
3.3.1 相模变换 |
3.3.2 混合线路测距公式 |
3.4 仿真分析 |
3.4.1 仿真计算 |
3.4.2 故障初始相角和过渡电阻对测距结果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贯通线故障监测管理系统开发 |
4.1 系统整体架构 |
4.1.1 系统开发环境 |
4.1.2 系统总体结构 |
4.1.3 系统功能设计 |
4.2 系统硬件设计 |
4.2.1 DAM-3208D采集卡 |
4.2.2 DAM-3200C继电器控制卡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概念结构设计 |
4.3.2 逻辑结构设计 |
4.3.3 数据库的维护 |
4.4 人机界面设计 |
4.4.1 用户登录界面 |
4.4.2 监控主界面 |
4.4.3 线路设置界面 |
4.4.4 系统管理界面 |
4.4.5 记录查询界面 |
4.4.6 打印报告界面 |
4.5 系统功能实现 |
4.5.1 数据通信 |
4.5.2 图形显示 |
4.5.3 访问SQL Server数据库 |
4.5.4 VB.NET与MATLAB的混合编程 |
4.5.5 数据导出 |
4.6 本章小结 |
5 系统测试与现场试验 |
5.1 系统测试 |
5.2 现场试验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利用VB实现采集器与SQL Server之间的数据传输(论文参考文献)
- [1]便携式ABI检测系统上位机设计与开发[D]. 贾超.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RV减速器性能监测与预警系统研究[D]. 冯俊涛.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3]基于MES的自动灌装生产线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段华伟.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4]机床设备通信及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易晓露. 广西大学, 2020(02)
- [5]船舶轴系工艺数据库系统构建及数据集成[D]. 韩晨.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6]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测控系统开发与应用[D]. 张超.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7]基于云平台的温室智能灌溉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赵磊.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8]新型集抄系统中电表故障自动诊断和变更识别算法的研究与应用[D]. 梁文献.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9]地下停车场区域车位显示系统研究[D]. 宋成智.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10]铁路贯通线故障监测与管理系统研究[D]. 于晖.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