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势变化论文_胡晓张,王汉岗,杨聿,陈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河势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河口,黄河,长江,环流,宁夏,盐水,潮差。

河势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胡晓张,王汉岗,杨聿,陈军[1](2019)在《高强度人类活动引起的蕉门口河势变化及规划治理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对蕉门河口水文观测、资料分析、模型试验等手段,分析了高强度人类活动引起河势变化的大小及成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蕉门、虎门、伶仃洋功能定位,研究提出蕉门河口治理应控制和调整凫洲水道分流比,理顺凫洲水道右侧岸线,减轻凫洲水道出流与虎门落潮流相互干扰,维持虎门-伶仃洋潮汐通道稳定。文章还进一步研究了蕉门河口治理措施及治理效果,凫洲水道进口落急分流整治方案在不增加上游行洪压力的情况下,具有较好的治理效果。(本文来源于《水利规划与设计》期刊2019年01期)

朱磊[2](2018)在《河势变化下河口环流结构及变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口叁角洲区域不仅是人类生活的高密度聚居地,也是陆海相互作用最为敏感的地区。河口的物质输运是陆海相互作用的关键过程,河口的动力场是物质输运的关键驱动因素。受径流、潮流、波浪及盐淡水相互作用影响,河口的水动力异常复杂。多级分汊河口滩槽相间的地貌形态,进一步强化了河口动力的叁维特性。关于河口纵向环流,已有经典的动力解释和科学认识。近年来,针对河口环流结构与横向环流的研究也取得诸多进展,发现横向动力过程在河口分层、环流形成以及物质输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长江河口这样的多级分汊河口,受分流分沙比及多级分汊地貌格局的控制,各个汊道河口环流结构不同,频繁的滩槽交换导致不同汊道的水流相互影响。关于这种分汊河口的环流动力,尤其是横向环流结构及其给河口动力带来的影响仍然缺乏认识。以长江河口这类强动力分汊型河口为代表的的大型河口系统,开展叁维动力场结构的研究,不仅能丰富河口动力学的研究内容,而且对泥沙输移、污染物输运及地貌演变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建立长江河口叁维水动力数学模型,利用大量实测水位、流速和盐度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使之能够准确的反映长江河口的动力特征。利用模型计算分析刻画了长江口各主要汊道水体分层状态、河口环流结构和变化过程以及控制因子;利用动力平衡分析,论述了横向环流在驱动河口环流中的作用;采用机制分解的方法,阐述了河口环流变化对盐水输运的影响。基于不同年份的河口地形建立数学模型,讨论了人类活动驱动下河口动力场的改变,发现了横向动力差异减小和滩槽水流交换减弱对河口层化、河口环流的影响;分析计算结果还显示,深水航道工程对河口动力场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拦门沙河段,甚至会影响水下叁角洲前缘的冲淤格局。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总结如下:1.揭示长江河口各主要汊道河口环流结构及其转化机制。以往对河口环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沿河槽的方向,而忽略了河口环流的叁维结构。水体的层化程度决定了垂向的动量交换,使长江河口各汊道的河口环流展现出不同形态。北港的河口环流结构呈现“垂向梯度型(vertically sheared)”结构,即底层余流向陆,表层余流向海;北槽与南槽的向陆余流出现在河槽北岸并延伸至水体中上层,而向海余流则聚集靠近南侧浅滩的河槽中,河口环流结构为“横向梯度型(laterally sheared)”。受河口河势变化和大型工程影响,长江河口叁个主要入海汊道的分层均有所增强,水流紊动被抑制并减弱了上下层水体的动量交换,表底层动力差异增大,底层向陆余流向上层水体的延伸受限;同时河槽束窄,科氏力对潮流动力的横向分异作用趋弱。河口河槽窄深化导致北港河口环流结构的“垂向梯度型”特征进一步明显,南槽河道尚宽浅,仍然保持着“横向梯度型”结构,北槽的环流结构从“横向梯度型”转变为“垂向梯度型”。2.阐明多级分汊河口越滩水流产生的正压力是横向环流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横向环流改变水体层化过程。与差异平流为主的单汊道河口不同,分汊型河口的横向环流主要受横向水位梯度控制。在涨潮期间,潮流越过浅滩,在主槽水体表层产生由南向北的横向环流,横向盐度梯度产生的斜压力驱动底层水体由北向南运动;落潮时,越滩流消失,差异平流的作用使得横向环流形成了从深槽到浅滩的辐散型结构,其量值相比涨潮时大幅减小。关于水体的层化机制研究表明,纵向、横向的潮汐应变和对流作用,都会导致水体分层发生变化,其中纵向潮汐应变和对流占据主导作用。横向环流的垂向梯度与横向的盐度梯度相互作用产生横向潮汐应变,使水体在涨潮后期迅速趋于层化;发现大潮期间,因为横向环流垂向梯度和横向盐度梯度增加,横向潮汐应变的作用超过纵向,成为水体层化的主要控制因子。受河口大型工程和浅滩淤积的影响,横向水流交换受到阻碍,河口横向环流强度在各个河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大潮时,北港、北槽和南槽叁个主要河槽,横向环流量值分别减小28%、35%和27%,小潮分别减小22%、29%和26%。此外,盐度的横向梯度减小,横向潮汐应变作用减弱,河口层化主要纵向的物理过程控制增强。3.提出多级分汊河口横向环流产生的非线性对流加速度度是河口环流的重要驱动因子。动力平衡分析表明,非线性对流加速度度的最大值在北港、北槽与南槽叁个河槽分别为0.2×10~-44 m/s~2,0.4×10~-44 m/s~2和0.2×10~-44 m/s~2,具有与压力梯度相同的数量级,是河口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涨潮时,横向环流将浅滩的低流速水体输送至高流速的主槽,从而降低河槽南侧的涨潮流流速;在断面北侧,横向环流将深槽的高流速水体输运至浅滩,使涨潮流速增加。落潮期间,横向环流呈现由深槽向两侧浅滩的辐散型结构,横向环流的对流作用将深槽高流速水体输送至两侧浅滩,增加了两侧浅滩的落潮流速。从潮平均的时间尺度分析,由于涨潮期间的横向流速高于落潮,非线性对流加速度项增加了断面北侧的向陆余流与南侧的向海余流,成为河口环流的另一驱动因素。4.河口局地大型水利工程对动力场结构调整是冲淤格局转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以往对河口水下叁角洲前缘的冲淤研究主要聚焦在流域来沙减少的影响,而忽略了河口局地工程对冲淤格局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江入海泥沙通量从1986-1997年间的3.48×10~8 t/yr降低至1997-2010年间的2.17×10~8 t/yr,长江口水下叁角洲前缘仍然呈现淤积态势,但净淤积强度已经从5.78×10~8 m~3减小至3.74×10~8m~3,相应地,净淤积速率从16.7 mm/yr减小至9.1 mm/yr。在冲淤的空间分布特性上,潮滩在持续淤涨,而口外水下叁角洲前缘在近十年形成了南北走向的条带状冲刷区域。研究选用潮流能量耗散与侵蚀速率两个物理指标来衡量水下叁角洲前缘的动力场变化程度。结果表明,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已经显着改变了其周边水域的水动力场结构,并进而塑造了工程附近区域的地貌冲淤格局。研究证实,深水航道工程导致北槽与南槽出口的侵蚀率较原有自然条件的水平增大了90%,在北港口外的10-20 m等深线水域,侵蚀率增加了近30%。侵蚀率增加区域与1997-2010年间口外出现的冲刷带相一致,深水航道工程导致侵蚀率增加,是造成工程附近水域局地冲刷的主要动力机制。在导堤北侧的横沙浅滩,由于工程对潮波的阻挡作用,侵蚀率显着减小,则出现明显的淤积。(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周丽艳,陈翠霞,兰翔[3](2018)在《宁夏黄河干流床沙组成与河势变化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宁夏黄河干流床沙取样资料分析,卫宁段及青铜峡至仁存渡分汊型河段为卵砾石河床,粒径d>20.0 mm的卵石或碎石占全沙的百分数为80.9%~27.9%,呈沿程递减的趋势;仁存渡至石嘴山上段为过渡型河段,下段为游荡型河段,由粒径d<1.0 mm的砂壤土及黏土组成,其中粒径为0.005 mm<d<1.0 mm范围的泥沙占全沙的百分数为72.0%~92.6%,呈沿程增加的趋势。研究了床沙组成与河势变化的相关性,提出河势变化除与来水来沙条件、河道比降、河道工程、天然节点等因素有关外,还与床沙组成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泥沙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岳志春,马晓阳,田福昌[4](2018)在《黄河宁夏段近期水沙变化及河势演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黄河宁夏段水沙关系和河势演变,通过实测数据分析了近年来该河段水沙变化的特点,结合1993—2015年该河段地形图测绘及大断面套绘分析评估了河势状况。结果表明:黄河宁夏段水沙关系主要表现为水沙量大幅减少、年内水量的分配比例变化较大、来沙系数变化较大等特点。近年来,黄河宁夏段岸线有了较大变化,仁存渡以上河段河岸逐渐变窄,主槽摆动不大;仁存渡以下河段,河岸趋于展宽,主流摆动剧烈。从河相关系变化来看,下青段河相系数变化不大,断面仍保持较为窄深的状态,青石段河相系数总体上呈现逐年变大的趋势,主槽逐年淤高,断面更趋宽浅。2011—2012年,2012年洪水使得河道冲刷,断面变深,致使下青段和青石段河相系数均减小。从滩槽关系变化来分析,滩槽差在1~2 m之间是主槽偏移位移较大的区间,滩槽差越大,主槽偏移位移越小,河势越难摆动。(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吴焱[5](2017)在《长江口南北港分流口河段近期河势变化及对区域重大整治工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北港分流口河段近期河势发生新的变化,对区域重大涉水工程的安全稳定产生较大威胁,甚至可能给区域现状河势格局的稳定带来不利影响。通过多年实测水下地形资料对比分析,得知近期下扁担沙尾部南侧淤涨下延、新新桥通道逐步萎缩、新桥沙下移南压以及下扁担沙滩面串沟发育等,给维持南北港分流口现状河势格局的新浏河沙头部护滩工程、南沙头通道限流工程、中央沙头部圈围工程以及青草沙水源地工程等自身安全稳定带来较大压力,使南北港分流口现状河势格局的稳定存在隐患。(本文来源于《水运工程》期刊2017年07期)

曹双,胡纲,罗红雨[6](2017)在《港池维护性疏浚与河势变化影响相关性研究——以长江下游南京河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南京河段经过多年治理和开发,岸线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充分发挥了该段黄金水道的经济和社会功效。多年来南京河段河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经历了多次系统整治,但仍有某些深水港区变成了淤积区,需要依靠持续的年度疏浚来维持港区正常运行。以梅山港区为例,在南京河段系统整治后的边界条件基础上,通过分析河道演变、淤积物来源以及数学模型计算等,研究了港池维护性疏浚与河势变化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河势变化对港池淤积影响是显着的,港池维护性疏浚对河势变化影响是微弱的;经过多次治理之后,南京河段目前宏观上处于相对稳定态势,港池淤积物主要为汛期落淤悬沙,且疏浚量和回淤量相当。(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快报》期刊2017年06期)

鲍道阳,朱建荣[7](2017)在《近60年来长江河口河势变化及其对水动力和盐水入侵的影响Ⅲ.盐水入侵》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本系列论文Ⅱ中建立的长江河口水动力和盐水入侵叁维数值模式,模拟长江河口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和2012年盐水入侵,定量分析不同年代河势下盐水入侵状况和变化程度及其原因。在北支,不同年代盐水入侵的变化是由分流比和潮差共同作用造成的。50年代北支盐水入侵较强,70年代大幅下降,中上段出现淡水,2012年盐水入侵极为严重,整个北支被高盐水占据,上段出现强烈的盐度锋面。50年代和2012年,北支盐水倒灌南支,大潮期间远大于小潮期间,2012年远强于50年代,70年代没有北支盐水倒灌南支现象。在南支,50年代、70年代南支大部分为盐度都小于0.45的淡水,在2012年大潮期间由于出现了强烈的北支盐水倒灌,南支上段出现盐度大于0.45的盐水。在南北港,在50年代盐水入侵最严重;大潮期间,北港净分流比南港大21.6%,北港盐度小于南港盐度,外海盐水主要通过南港入侵,出现南港盐水倒灌进入北港的现象。至70年代,南支主流转向南港,南港净分流比增大,比北港大10.4%,南港盐度明显小于北港盐度;南北港盐水入侵较弱。在2012年,南支主流再次转向北港,北港分流比比南港大10.4%,南港的盐水入侵再次强于北港。小潮期间,50年代由于南港分流比相比于大潮时更小,南港盐水上溯距离更远,上段盐度比更大;至70年代,北港分流比减少,盐水入侵减弱;至2012年,由于大潮时期北支倒灌的盐水在小潮期间到达北港,北港净盐通量比大潮时期大。由于潮动力减弱,小潮期间各年代垂向盐度分层更明显,盐水入侵变化与大潮期间一致。(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鲍道阳[8](2017)在《长江河口河势变化对盐水入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口河势变化是河口盐水入侵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随着河势的改变,河口地区水动力产生相应变化,进而影响河口的盐水入侵。本文利用叁维河口海岸数值模式ECOM-si,针对十年和千年尺度长江河口河势下的水动力和盐水入侵进行数值模拟,比较分析不同河势下水动力和盐水入侵的变化,研究河势变化对盐水入侵的影响。对于十年尺度的河势变化,本文收集了长江河口 20世纪50年代、70年代的海图资料,数字化岸线和水深,加上2012年的实测岸线水深数据,模拟和分析这叁个年代的河势变化及其对水动力和盐水入侵的影响。对于河势变化的定量描述,本文将长江河口分为12个区域,计算各个区域的水深、面积和容积变化,结果表明,北支在近60年淤浅严重,50年代至70年代上、中、下段容积分别变化了-64.13、-306.60 和-639.27× 106 m3,对应变化率为-16.30%、-22.74%和-25.69%,70年代至2012年上、中、下段容积变化分别为-199.06、-504.61和-654.12 ×106 m3,对应的变化率为-60.45%、-48.44%和-35.38%。南支在徐六泾节点形成后河势保持稳定,50年代至70年代上、中、下段容积分别变化了-28.61、-35.69 和 126.43×106m3,相应的变化率为-1.30%、-2.12%和4.36%,70年代至2012年上、中、下段容积分别变化了 92.34、193.01和-163.62×106 m3,相应的变化率为4.24%、11.73%和-5.40%。北港受崇明浅滩以及横沙浅滩淤浅的影响,50年代至70年代上段和下段容积分别变化了 109.21和-797.14×106 m3,对应的变化率为5.01%和-15.25%,之后受青草沙水库、横沙东滩围垦的影响,70年代至2012年上段和下段容积分别变化了-154.64和-511.79×106 m3,对应的变化率为-6.75%和-11.55%。南港上段受河道淤浅的影响,下段受铜沙浅滩被冲开的影响,50年代至70年代上段、下段北和下段南容积分别变化了-238.95、203.58和153.34×106m3,对应的变化率为-8.96%、6.85%和3.26%,而70年代至2012年由于上段河道刷深,下段九段沙、南汇边滩的淤浅和围垦,上段、下段北和下段南容积分别变化了 136.39、-658.28和-1266.11 ×106 m3,对应的变化率为5.62%、-20.73%和-26.06%。对叁个年代的数值模拟中,径流设为枯季1月平均值11500m3/s,风场设为多年该月平均的定常北风5m/s,模拟结果表明,最大潮差主要变化在北支中段区域,50年代至70年代北支中段潮差减小,70年代至2012年北支中段潮差增大。单宽水通量在50年代北支上段量值很小,下段方向向上游,北港大于南港;在70年代北支上段方向向下游,下段量值较小,南港大于北港;在2012年整个北支方向向上游,南北港通量接近。叁个年代大潮北支净分流比分别为2.2%、6.8%和-2.5%,小潮期间分别为3.0%、5.0%和0.6%,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2012年北支大潮净通量为负,表明水体倒灌;叁个年代大潮北港净分流比为60.8%、44.8%和55.2%,小潮期间为61.2%、48.9%和56.0%,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其变化与上游南支主槽的变迁相一致;叁个年代涨潮、落潮、净通量和分流比的变化与河势变化、单宽水通量的分布变化一致。盐度的分布表明,在北支50年代盐水入侵较强,70年代大幅下降,2012年极为严重,50年代和2012年出现北支盐水倒灌南支现象,70年代并未出现盐水倒灌;在南支,50和70年代大部分为盐度小于0.45的淡水,而2012年受倒灌盐水的影响,南支北侧出现盐度大于0.45的盐水;在南北港,50年代盐水入侵最为严重,由于该年代南港分流比比北港小21.6%,加之外海盐水主要通过南港入侵,导致南港盐水入侵距离很长,出现南港盐水倒灌北港的现象;70年代由于南港分流比的增大,南港盐度减小,南北港盐水入侵减弱;在2012年,南港分流比的再次减小使南港盐水入侵再次强于北港。对于千年尺度的河势变化,本文利用10000年前、9000年前和8000年前的长江河口岸线水深数据,考虑海平面上升量,对古地形下的长江河口水动力和盐水入侵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口外陆架区域M2分潮在叁个千纪的传播形势变化不大,但在口门附近由于岸线的改变,潮波变化显着,10000年前和9000年前在南侧岸线产生无潮点,而8000年前由于海进岸线被淹没,无潮点消失;10000年前和9000年前口门北侧潮波振幅变化显着,8000年前为单一河口,口内振幅变化不大;叁个千纪都在黄海形成无潮点,且位置相同;10000年前和9000年前,在口内有两个岛,10000年前"外岛"北水道水深较深,北水道涨落潮流大于南水道,通量主要沿着北水道输运,9000年前的情况则与之相反,而8000年前长江河口是单一开阔河口,涨落潮流顺着河口方向,单宽通量出口门后成发散状;10000年前和9000年前,外海盐水主要从"外岛"北水道入侵,10000年前北水道较深,径流主要通过北水道入海,在北水道与外海盐水相遇,阻止了外海盐水上溯,而9000年前南水道较深,径流主要从南水道入海,外海盐水没有了阻碍,导致该千纪北水道盐水入侵非常剧烈,产生了极强的盐度锋面,且表底差异极大,8000年前单一河口下,盐度的分布与水深分布相一致。(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04-01)

郭宗明,郭瑞,庞小男,贾玉海[9](2017)在《浅析黄河河势变化对翟里孙控导工程的影响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年来,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黄河下游河段水沙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河势也随之变化,给沿岸护岸工程带来了深远影响。具体表现为由于主流的摆动产生新的崩岸段,有些已建护岸工程因主流脱溜淤积原有护岸工程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本文利用黄河高青段河势变化特征及机理,对护岸工程的影响及对策。1工程概况翟里孙控导位于淄博市河道,始建于1957年,滩桩号67+600-68+780,工程长1180米,护砌长1117米,平面布局形式为凹形,14段坝。其中,11号坝始建于1968年,圆形,坝长16米,护砌长93米,坝(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7年06期)

鲍道阳,朱建荣[10](2017)在《近60年来长江河口河势变化及其对水动力和盐水入侵的影响Ⅱ.水动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本系列论文Ⅰ中数值化的长江河口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海图获得的岸线和水深资料,以及2012年水深实测资料,设置不同年代模式网格,考虑径流量、潮汐和风应力作用,建立长江河口水动力和盐水入侵叁维数值模式,模拟和分析不同年代潮汐潮流、单宽余通量、分汊口水通量和分流比,及其河势变化对它们的影响。最大潮差在3个年代间的变化主要在北支区域,50年代至70年代,北支潮差减小,减小区域集中在北支中段,2012年相比70年代北支潮差增大。单宽水通量在50年代北港大于南港,北支下段向上游输运、上段量值较小,在70年代南港大于北港,北支下段量值较小、上段向下游,在2012年南北港水通量较为接近,北港稍大,整个北支水通量向上游。定量给出了50、70年代和2012年南北支、南北港大潮期间和小潮期间涨潮、落潮和净水量和分流比,结合河势变化分析了不同年代间的变化原因。(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河势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河口叁角洲区域不仅是人类生活的高密度聚居地,也是陆海相互作用最为敏感的地区。河口的物质输运是陆海相互作用的关键过程,河口的动力场是物质输运的关键驱动因素。受径流、潮流、波浪及盐淡水相互作用影响,河口的水动力异常复杂。多级分汊河口滩槽相间的地貌形态,进一步强化了河口动力的叁维特性。关于河口纵向环流,已有经典的动力解释和科学认识。近年来,针对河口环流结构与横向环流的研究也取得诸多进展,发现横向动力过程在河口分层、环流形成以及物质输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长江河口这样的多级分汊河口,受分流分沙比及多级分汊地貌格局的控制,各个汊道河口环流结构不同,频繁的滩槽交换导致不同汊道的水流相互影响。关于这种分汊河口的环流动力,尤其是横向环流结构及其给河口动力带来的影响仍然缺乏认识。以长江河口这类强动力分汊型河口为代表的的大型河口系统,开展叁维动力场结构的研究,不仅能丰富河口动力学的研究内容,而且对泥沙输移、污染物输运及地貌演变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建立长江河口叁维水动力数学模型,利用大量实测水位、流速和盐度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使之能够准确的反映长江河口的动力特征。利用模型计算分析刻画了长江口各主要汊道水体分层状态、河口环流结构和变化过程以及控制因子;利用动力平衡分析,论述了横向环流在驱动河口环流中的作用;采用机制分解的方法,阐述了河口环流变化对盐水输运的影响。基于不同年份的河口地形建立数学模型,讨论了人类活动驱动下河口动力场的改变,发现了横向动力差异减小和滩槽水流交换减弱对河口层化、河口环流的影响;分析计算结果还显示,深水航道工程对河口动力场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拦门沙河段,甚至会影响水下叁角洲前缘的冲淤格局。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总结如下:1.揭示长江河口各主要汊道河口环流结构及其转化机制。以往对河口环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沿河槽的方向,而忽略了河口环流的叁维结构。水体的层化程度决定了垂向的动量交换,使长江河口各汊道的河口环流展现出不同形态。北港的河口环流结构呈现“垂向梯度型(vertically sheared)”结构,即底层余流向陆,表层余流向海;北槽与南槽的向陆余流出现在河槽北岸并延伸至水体中上层,而向海余流则聚集靠近南侧浅滩的河槽中,河口环流结构为“横向梯度型(laterally sheared)”。受河口河势变化和大型工程影响,长江河口叁个主要入海汊道的分层均有所增强,水流紊动被抑制并减弱了上下层水体的动量交换,表底层动力差异增大,底层向陆余流向上层水体的延伸受限;同时河槽束窄,科氏力对潮流动力的横向分异作用趋弱。河口河槽窄深化导致北港河口环流结构的“垂向梯度型”特征进一步明显,南槽河道尚宽浅,仍然保持着“横向梯度型”结构,北槽的环流结构从“横向梯度型”转变为“垂向梯度型”。2.阐明多级分汊河口越滩水流产生的正压力是横向环流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横向环流改变水体层化过程。与差异平流为主的单汊道河口不同,分汊型河口的横向环流主要受横向水位梯度控制。在涨潮期间,潮流越过浅滩,在主槽水体表层产生由南向北的横向环流,横向盐度梯度产生的斜压力驱动底层水体由北向南运动;落潮时,越滩流消失,差异平流的作用使得横向环流形成了从深槽到浅滩的辐散型结构,其量值相比涨潮时大幅减小。关于水体的层化机制研究表明,纵向、横向的潮汐应变和对流作用,都会导致水体分层发生变化,其中纵向潮汐应变和对流占据主导作用。横向环流的垂向梯度与横向的盐度梯度相互作用产生横向潮汐应变,使水体在涨潮后期迅速趋于层化;发现大潮期间,因为横向环流垂向梯度和横向盐度梯度增加,横向潮汐应变的作用超过纵向,成为水体层化的主要控制因子。受河口大型工程和浅滩淤积的影响,横向水流交换受到阻碍,河口横向环流强度在各个河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大潮时,北港、北槽和南槽叁个主要河槽,横向环流量值分别减小28%、35%和27%,小潮分别减小22%、29%和26%。此外,盐度的横向梯度减小,横向潮汐应变作用减弱,河口层化主要纵向的物理过程控制增强。3.提出多级分汊河口横向环流产生的非线性对流加速度度是河口环流的重要驱动因子。动力平衡分析表明,非线性对流加速度度的最大值在北港、北槽与南槽叁个河槽分别为0.2×10~-44 m/s~2,0.4×10~-44 m/s~2和0.2×10~-44 m/s~2,具有与压力梯度相同的数量级,是河口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涨潮时,横向环流将浅滩的低流速水体输送至高流速的主槽,从而降低河槽南侧的涨潮流流速;在断面北侧,横向环流将深槽的高流速水体输运至浅滩,使涨潮流速增加。落潮期间,横向环流呈现由深槽向两侧浅滩的辐散型结构,横向环流的对流作用将深槽高流速水体输送至两侧浅滩,增加了两侧浅滩的落潮流速。从潮平均的时间尺度分析,由于涨潮期间的横向流速高于落潮,非线性对流加速度项增加了断面北侧的向陆余流与南侧的向海余流,成为河口环流的另一驱动因素。4.河口局地大型水利工程对动力场结构调整是冲淤格局转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以往对河口水下叁角洲前缘的冲淤研究主要聚焦在流域来沙减少的影响,而忽略了河口局地工程对冲淤格局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江入海泥沙通量从1986-1997年间的3.48×10~8 t/yr降低至1997-2010年间的2.17×10~8 t/yr,长江口水下叁角洲前缘仍然呈现淤积态势,但净淤积强度已经从5.78×10~8 m~3减小至3.74×10~8m~3,相应地,净淤积速率从16.7 mm/yr减小至9.1 mm/yr。在冲淤的空间分布特性上,潮滩在持续淤涨,而口外水下叁角洲前缘在近十年形成了南北走向的条带状冲刷区域。研究选用潮流能量耗散与侵蚀速率两个物理指标来衡量水下叁角洲前缘的动力场变化程度。结果表明,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已经显着改变了其周边水域的水动力场结构,并进而塑造了工程附近区域的地貌冲淤格局。研究证实,深水航道工程导致北槽与南槽出口的侵蚀率较原有自然条件的水平增大了90%,在北港口外的10-20 m等深线水域,侵蚀率增加了近30%。侵蚀率增加区域与1997-2010年间口外出现的冲刷带相一致,深水航道工程导致侵蚀率增加,是造成工程附近水域局地冲刷的主要动力机制。在导堤北侧的横沙浅滩,由于工程对潮波的阻挡作用,侵蚀率显着减小,则出现明显的淤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河势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胡晓张,王汉岗,杨聿,陈军.高强度人类活动引起的蕉门口河势变化及规划治理对策研究[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9

[2].朱磊.河势变化下河口环流结构及变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3].周丽艳,陈翠霞,兰翔.宁夏黄河干流床沙组成与河势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泥沙研究.2018

[4].岳志春,马晓阳,田福昌.黄河宁夏段近期水沙变化及河势演变分析[J].水利水电技术.2018

[5].吴焱.长江口南北港分流口河段近期河势变化及对区域重大整治工程的影响[J].水运工程.2017

[6].曹双,胡纲,罗红雨.港池维护性疏浚与河势变化影响相关性研究——以长江下游南京河段为例[J].水利水电快报.2017

[7].鲍道阳,朱建荣.近60年来长江河口河势变化及其对水动力和盐水入侵的影响Ⅲ.盐水入侵[J].海洋学报.2017

[8].鲍道阳.长江河口河势变化对盐水入侵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7

[9].郭宗明,郭瑞,庞小男,贾玉海.浅析黄河河势变化对翟里孙控导工程的影响及对策[J].科技视界.2017

[10].鲍道阳,朱建荣.近60年来长江河口河势变化及其对水动力和盐水入侵的影响Ⅱ.水动力[J].海洋学报.2017

论文知识图

南小堤上延至连山寺河段河势变化苏阁至伟庄河段河势变化图新康镇-二圣庙河势变化禅房至新店集河段河势变化图香炉洲-洪家洲河势变化朱家屋子至清2断面河段河势变化

标签:;  ;  ;  ;  ;  ;  ;  

河势变化论文_胡晓张,王汉岗,杨聿,陈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