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红
(大名县万堤中学河北大名056900)
1.了解作者生平,加深感情纽带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被文以入情”,这充分说明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功能。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契机,使受教育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通过熏陶和潜移默化,进一步加强对作者所处年代的了解,从而设身处地把握文章的背景,为真正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含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文章是作者内心独自的载体,也是作者内心独白真实的流露,文章的好坏不仅在于作者对人物惟妙惟肖的刻画和对事件细致入微的描写,而且还与作者当时的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众多的读者中,往往会存在着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作者充满强烈的激情与满腔的仇恨,却在作品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教师有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有时被恼怒得咬牙切齿,而学生却茫然不以为然,竟不为之触动,为之所感。这是教与学的怪圈,只所以产生这样的怪圈,从根本上说是学生从未真正地走进作者生存的时代背景,从而未能从作者的角度来设身处地考虑文章的内含,进而形成了这种见怪不怪的现象,由此可见这样的教学效果会理想吗?这样的讲解能在受教育者的心中起到德育教育的作用吗?一味地机械性的读文章从而让读者与作者之间产生了时代的鸿沟,并未能撞击受教育者心灵深处的火花,这是常规教学中情感教学的失败。
在中国的文坛,先后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在这些文人中有许多都具鲜明的时代正如“作品要合时而作”,才能体现它的真正价值像中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如《纪念刘和珍君》、《拿来主义》、《论雷锋塔的倒掉》等,在当时,人称插入国民党内部的一把把钢刀,时时处处都在抨击当时反动统治者,从而渴望推翻一切黑暗统治,建立民主共和的新主张,而作为现在的受教育者要追溯过去的岁月,在作者的时代背景里理解文章的真谛,品味作者那种特殊的心情,了解作者生平经历,在理解中拉近和缩短与作者的感情距离缩小心理隔阂,感情就自然相互沟通了。
2.情景的感染
在许多的文学作品中,像散文、诗歌、戏剧、小说等文体形式对情景的运用却是惟妙惟肖,真正让学生带着情感走进课堂,以情动情,以情动人,使受教育者置身于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之中,通过对人物外部环境的描写刻画,渲染和衬托,使每位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历其事,从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充分接受文学的感染,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例如《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教师在备课时应详尽地讲解周总理生平经历,使周总理伟大的人格,非凡的才能,超人的智慧都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从而使学生想到周总理几十个春秋南征北战、戎马倥偬,想到周总理把骨灰撒向祖国大江南北的嘱托、吟诵之心悲痛欲绝,用泪水写下教育,上课时真正做到了“如出我心,如出我口”,热泪伴着声音走,呼唤起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高潮处,师生终于抑制不住感情的闸门,课堂上响起了悲痛的哭声,形成了作者、教师、学生三者内心世界的强烈的感情共鸣,其渗入其中的思想教育自然而然地入脑入耳,真正实现了作者、教师、学生同操一把情弦,实现内心情感与审美教育和谐统一。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借助音响和声像设备引人入境,从而展开丰富联想和想象。在讲解《孔雀东南飞》时,我们可以插播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让学生随着那如泣如诉的音乐,带入那摧残爱情的吃人的封建制度之中,进而为主人公焦中卿与刘兰之的不幸的遭遇而流下同情的泪水,从而也唤起读者对封建礼教制度的憎恨,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3.加强对文章关键语句的理解和掌握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作为一篇文章来说则也有它的文眼。所谓文眼,指能起到概括中心和统领全文的语句,它就像一双眼睛,去透视文章的内涵,鲜明生动地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在朱自清写的《春》这篇文章中,就有这样一段话: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技招展地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教师在讲解时,要紧抓这一段关键的语句,把握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分别从“新”、“美”、“壮”三个不同方面来描绘春天,春天的“新”,突出了“生长”,让人振奋,给人希望;春天的“美”,突出了“活”,给人以美的感受,让人充满活力。像健壮的青年,突出了春天的“壮”,突出了“力”,春天使人健壮,给人以奋进的力量。
如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名言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名句一直脍炙人口,诵传成千上百年,其根本原因是它揭示了一个人远大志向和抱负,实现作者远大的志向和抱负,突出作者高尚的情操和责任感,教师在分析这句话时,要从作者所处的生存环境,设身处地讲这句话的内涵和外延,来生动形象地刻画作者被贬官后,那种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进而产生这样远大的志向谋利于苍生,幸福天下的鸿鹄之志,却不失为后人所敬仰和传诵。
由此可见,耐心细致地讲解文章的中心语句,确实能对文章内容的了解起到一定的作用,并能将作者的思想情操与愿望同教育者的思想情操二者进行有机地结合,引导广大学生认识人生的真谛,陶治其道德情操,实现了语言教育与德育的统一的完美结合。
总之,教育工作者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断加强对青少年道德品质教育,使它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使他们每个人都能在和谐的人际中通过耳濡目染,自身修养来锻炼自己,使自己成长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