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妮:从群体心理角度浅析不良会计行为的产生论文

杨丹妮:从群体心理角度浅析不良会计行为的产生论文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贸易发展的障碍大幅减少,经济活动也更加频繁和复杂。会计行为,作为经济活动记录的载体,其作用也日趋显著。会计行为多种多样,包括记录、确认、计量、记录、列报和披露。良好的会计行为,能真实公允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有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不良的会计行为,会使会计信息扭曲和失真,损害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更严重的可能会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

作为会计行为主体的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均会采取一定的会计手段来实践会计行为。会计机构是会计人员的群体。会计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会计人员,为了实现共同的会计目标,在行为上相互作用,心理上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工作团体。会计群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群体成员因共同的目标聚在一起,在群体活动中他们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增强了彼此间的情感联系。本文试图从会计人员的群体心理探讨不良会计行为的产生。

根据新时期全国水库移民工作的形势、目标与任务要求,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全国水库移民工作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内部管理面临着严峻挑战。这就要求对新时期全国水库移民工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认真的分析。

一、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又称为仿效心理,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和压力,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地效仿他人,力求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倾向。在一定范围内,人们的从众性会随着群体规模增大而增大。对同一个企业的不同会计人员来说,如果同事都造假舞弊而未受到制裁时,那么他们会认为,别人都这样做,我为什么不能做?通俗的来讲就是“随大流”。此外,从众行为可使会计人员获得一种安全感,满足其心理上的安全需要。群体成员都希望以自己的行为得到其他成员的认可和尊重,从众无疑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反之,会计人员如果不从众,可能影响到群体内部复杂的人际关系,甚至会出现被集体边缘化的现象。因此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许多会计人员知法犯法,虚增盈利,隐瞒亏损;虚列资产,低估负债……粉饰财务报表,对会计造假这类违规事件感到心安理得,因为大家都在做这类事情,我只是顺从主流,无可厚非。这无疑驱动着会计人员去选择从众不良的会计行为。

这种从众心理源于会计行为主体的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从内因看,造成这种心理主要是企业和会计人员放弃原则,有章不循,法律意识淡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利益诱惑随之产生。对于具有熟练记账操作技巧的会计人员而言,违规获得额外收益是有一定的诱惑力的。会计人员每天都与钱打交道,他们自认为若采用的手段高明,会计造假很难被查出,风险系数低。从外因看,我国有关财会法规执行力度不够,监督体系不健全。近些年,我国财务监督体制有弱化的趋势,航天通信7年间四度财务造假就是最好的证明。第一次航天通信将资金套出进行体外循环,只收到财政部下发的处罚决定;第二次通过关联方交易,虚增利润,浙江证监局只出具了相关监管意见函;第三次通过资产核算方法的调整,虚减成本,公司收到的仅是责令采取改正措施的文件;第四次,通过背靠背互开发票的方式进行虚假交易,这次违规公司收到的仍是责令采取改正措施的文件。可以看出航天通信除了遭受名誉上的损失,几乎是零成本。从成本效益角度考虑,会计造假不做白不做。鉴于上述分析,盲目跟风凌驾于制度的有效制约,这样无形中诱发和刺激了会计人员产生了“法不责众”、“跟风无过”的心理。

二、组织忠诚心理

任何会计人员都不可避免的要与他的领导产生工作上的人际交往关系。会计人际关系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最主要的莫过于空间因素和交往频率。人际交往空间位置的远近会影响人际关系。人都存在一定的惰性心理,更倾向于与自己空间距离较近的人从事共同活动,这样就不用花费太多的功夫。因此,双方会对彼此有更多的接触和了解,这就为双方深交奠定良好的基础。交往频率是与空间距离相联系的一个因素。一般来说,个体之间交往的频率越高,越容易产生亲密关系。会计部门的工作相对稳定性较强,长期的工作相处,增加了会计人员与领导之间的交往频率,双方容易产生亲近感,形成忠诚关系。不可否认,会计人员与领导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提高工作绩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凡事都有个度,否则过犹不及。在强调与领导关系重要性的今天,一旦这种情感形成支配行为的心理因素,忠诚关系极易演变成为抵制会计违规行为的消极力量。因为忠诚意味着对领导的服从,听从领导的安排和指示。长期下去,会计人员听命于领导成为了习惯,对领导产生依赖,而没有自己做事的原则与主见,形成一种盲从心理。在盲从心理的指导下,会计人员往往会丧失道德责任感,领导说什么我就做什么,无论这种行为是否合法,是否符合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此外,个体一般对自己所忠诚的对象有一种保护欲。当会计人员发现与自己有忠诚关系的领导出现会计违规行为时,他感到自己有责任使他们不要因会计违规行为而使利益受到损害。当会计人员在抵制领导的违规行为时,他们感觉自己好像背叛了领导,这是不忠诚的表现,不符合传统道德,应当受到谴责。这种心理作用使他们产生罪过感。因此,由这种忠诚关系所产生的罪过感削弱了会计人员抵制会计违规行为的正义感。最重要的是,会计违规行为可能会毁损企业的声誉,更严重的会导致企业的破产。与企业有关的这种忠诚关系也会降低抵制会计违规行为的积极性。会计人员出于对保持忠诚关系的考虑,往往以感情替代制度法规,采取一定的造假手段掩饰领导的违规行为,以维持企业的持续经营。

在许多会计造假案例里,动机通常都是会计人员追逐个人利益,但有时会计人员造假并不是出于主观意愿。此外,监管体系的漏洞和群体心理也是导致造假的重要原因。根据舞弊三角理论,企业舞弊的产生是由压力、机会和自我合理化三要素组成,缺少了任何一项要素都不可能真正形成企业舞弊。压力是舞弊者的行为动机,财务危机往往牵涉着众多利益关系,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一旦被披露,企业员工会面临失业的风险。此时会计人员被置于一个两难的境地:坚持职业道德还是造假以维护公司及企业员工的利益。机会是指可进行企业舞弊而又能掩盖起来不被发现或能逃避惩罚的时机,目前我国财务监督制度仍不健全,让许多会计人员存在侥幸心理,钻法律的空子。在面临压力、获得机会后,真正形成企业舞弊还有最后一个要素——自我合理化,即舞弊者找到某个理由,为舞弊行为披上合理的外衣。受从众心理和忠诚心理的影响,会计人员很容易形成这样一个观念:别人都在造假,且没有受到法律制裁,那我造假又有什么不对呢?更何况,我造假是为了维护领导的利益,确保企业的长期经营,这是忠诚的表现。

当今我国会计造假层出不穷,政府逐步加强会计师职业道德培训,完善财务监督体系。同时,企业也应该思考如何将群体心理的负效应转换成正效应来抵制不良会计行为的产生。

模型中,i和t分别表示不同省份和年份;C1、C2、C4分别表示投资、技术创新和人口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效应;C3表示非老龄人口比例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当C3>0时,表示老龄化程度越高,越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C5表示分配给劳动人口的资源比例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当C5<0时,表示分配给老龄人口的资源越多,越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标签:;  ;  ;  ;  ;  ;  ;  ;  ;  ;  ;  

杨丹妮:从群体心理角度浅析不良会计行为的产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