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银行不良资产的博弈论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张屹峰[1](2020)在《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及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将呈现两种趋势,一是新经济产业持续蓬勃发展,成为引领经济前进的新引擎,二是传统经济产业可能因经济周期调整面临较高的经营压力,由此造成不良资产规模上升。据银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到2.37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320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86%,较上季末增加0.05个百分点。同时,伴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使金融不良资产不断暴露。据此,金融行业的不良资产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仍处于上升阶段,为保障我国经济和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提高金融行业的抗风险能力,深化国家经济结构性改革,完善不良资产价值评估及处置的方法极为重要。目前,国内不良资产评估还没有较为完整科学的标准和体系,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现有的不良资产评估方法展开研究,结合国内不良资产特性,探索适用于我国金融不良资产的研究方法。本文针对我国金融不良资产评估,采用文献综述法、定性定量研究法、案例分析方法,首先分析了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研究的问题、思路和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金融不良资产的界定、分类、特征、处置方式;评析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的评估方法,分析了资产评估传统三大评估方法,介绍分析了适合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的主要方法及其适用性;其次,引入并介绍了层次分析法基本理论,结合层次分析发和专家打分法针对债权类金融不良资产构建评估模型。再次,本文中结合评估案例对模型进行验证,证明该模型具有合理性和现实意义。最后,本文得到了研究债权类金融不良资产需要利用层次分析法考虑偿债意愿因素的主要结论。并从三个方面向我国的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给出建议。
许斌[2](2019)在《假设清算法应用于银行不良资产评估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银行不良资产的总量以及处置问题关乎一个国家的金融稳定,我国金融市场稳定与否对我国的改革发展有重要影响。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政府顺势提出三去一补一降的新政策,由此企业过往经营中的过剩产能与高杠杆风险大量释放,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规模增加。在不良资产体量扩大的同时,不良资产率也在随之上升。提升银行不良资产价值评估效率,有助于银行高效处置不良资产,提高风险抵抗能力,进而为国家经济结构改革和国民经济健康运行保驾护航。本文立足于银行不良资产评估问题开展研究,兼具较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对已有文献进行回顾后,通过对银行不良资产价值评估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综合分析银行不良资产评估中常用方法的优缺点,剖析其体量不断增大原因的同时研究不良资产评估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发现虽然假设清算法的适用性更强,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在使用假设清算法评估银行不良资产时,直接在假设债务人破产清算的情况下对不良资产进行评估,忽略了非财务因素对估值影响的考量,易导致标的资产价值低估问题。对此,本文尝试对假设清算法的理论框架与测算模型进行优化设计,提出将银行不良资产评估分成两部分计算:一是通过传统假设清算法测算不良资产价值中可回收的底线价值;二是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其中的非财务因素进行量化并测算不良资产价值中不确定的风险价值。其中,通过对实际相关金融资产收购和处置的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和挖掘,选出银行不良资产定价的关键性非财务因素。在此基础上,以江苏常州**公司拖欠银行贷款成为不良资产为例,将优化后的假设清算法应用于其不良资产评估并展开案例分析。研究认为,优化后的假设清算法与传统假设清算法在适用范围上实际形成互补关系,对二者进行合理选择,有利于提高银行不良资产价值评估的合理性。
温泉[3](2019)在《基于修正假设清算法的国有银行不良资产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九大后防范金融风险成为国家顶层安排,也是当前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处置银行不良资产作为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一环成为当前金融业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要在金融行业中妥善、快速地处置不良资产,前提是要准确评估它们。本文以金融不良资产的化解为研究目的,运用修正的假设清算法研究了国有银行不良贷款评估问题。首先,在对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界定了金融不良资产的概念、价值形态、实现路径以及当前主要的资产评估方法和银行不良资产评估方法。其次,运用大数据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内部、外部两个角度分析了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影响因素,总结了国有银行不良贷款评估的现状,在通过对几种现有不良资产评估方法进行适用性分析比较后本文发现假设清算法是最适用于评估本案例的方法;再次,本文运用优化后的假设清算法进行了案例分析,应用层次分析法,通过考虑债务企业偿还意愿影响因素对假设清算法进行优化,并将修正后的模型运用于实际案例为其处置定价提供参考,经过计算分析发现,运用修正后的假设清算法评估得出的结果比修正前的假设清算法评估的结果更为合理、更接近实际变现价值;最后,从多个角度提出了若干关于银行不良资产评估的政策建议,以期能为银行不良资产评估方法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做出贡献。本文尝试把债务人偿债能力和债务人偿债意愿两个对不良债权变现价值有着直接联系的因素综合起来分析,对假设清算法在实务中的运用进行了优化,具体地,采用参数修正的方式对其评估值测算框架进行优化,以使评估结果更为科学、客观,并引入了层次分析法对还款意愿及偿债能力进行综合考量,以此评估不良资产的变现价值。通过对比修正前后的评估值与实际尽职调查值发现:评估的结果更加接近实际回收值,说明了修正后的假设清算法在评估实务中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
冉静[4](2019)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价值评估的方法改善及应用研究 ——以抵押实物类资产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在全球化浪潮下,我国的金融市场推动着我国经济迅速增长。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迈入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这其中金融市场无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商业银行是一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国的金融安全和稳定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过去几十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银行管理制度上的缺陷,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总量日益增长。不良资产的处置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处置不当将会给银行体系乃至整个金融市场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不良资产的处置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给不良资产定价,这就需要资产评估来发挥作用了。从已获知的文献来看,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不良资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在许多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了很多理论上的支持和方法上的指导。深入阅读和分析已有文献,通过纵向对比,大量文献的研究集中在概念上的界定、不良资产的处置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相关建议,但对于不良资产的评估方法研究却相对较少。实践运用中,假设清算法和信用评价法对于不良资产的评估方法有非常重要的补充作用,但因为方法的特殊性也导致其固有的局限性,不能无条件满足不良资产评估的要求。此外,国内外研究学者所处国情和政策环境的差异性,我们也不能盲目照搬他人的研究成果。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金融产品的创新,寻找合适的不良资产评估方法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乃至金融市场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价值评估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就显得非常迫切了。抵押资产的评估价值不能等同普通资产的价值,评估时需要考虑的特殊因素较多一定程度上增大了评估工作难度。且不良资产变现折扣率的选取主要依赖于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以往经验,导致其结果往往出现偏高或者偏低。本文拟以抵押实物类不良资产为例对实务工作中不良资产价值评估方法做一个合理优化,通过分析影响不良资产变现的主要因素,构建层次分析法模型计算不良资产的变现折扣率,让以往不良资产变现折扣率的选取由主观层面转换到客观数据,让评估过程和方法更具科学性和可移植性,希望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丹[5](2018)在《优化后的假设清算法在A银行不良资产评估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它关乎一国的金融稳定和社会安定。近年,由于我国的经济增速换档和供给侧改革,企业的过剩产能与高杠杆经营带来的风险大量释放,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余额和不良资产率呈现双升态势。为提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推进国家经济结构性改革,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快速高效的评估和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不良资产在当下经济时代的重要角色,本文对不良资产评估方法展开研究,探索适合我国不良资产特性的评估方法。本文基于上述研究背景,首先,对不良资产的相关文献与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与总结,明确了不良资产评估的特殊性。其次,分析了不良资产常用的方法,并着重分析了假设清算法,主要从理论基础、涉及的三种清算价格以及方法步骤三个角度对假设清算法进行了总结。再次,分析了假设清算法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从还款意愿的角度对假设清算法进行了优化,主要考虑从内外部环境充分分析了影响企业还款的因素,并引入层次分析法将影响还款意愿的因素指标进行量化,得出还款意愿系数,分析优化后的假设清算法的适用性。最后,运用优化后的假设清算法对A银行不良资产评估案例进行了分析,对比分析了优化前后的结果,进而得出结论。以期为不良资产价值评估提供更具操作性的参考思路,进一步完善不良资产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李娟[6](2017)在《银行不良资产的价值评估研究 ——基于优化的假设清算法》文中认为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它关乎一国的金融稳定和社会安定。近年,由于我国的经济增速换档和供给侧改革,企业的过剩产能与高杠杆经营带来的风险大量释放,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余额和不良资产率呈现双升态势。为提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推进国家经济结构性改革,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快速高效的评估和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不良资产在当下经济时代的重要角色,木文对不良资产评估方法展开研究,探索适合我国不良资产特性的评估方法。在已有假设清算法的基础上,从价值构成、还款能力影响因素等方面对从不良资产评估方法进行了改进优化,为不良资产价值评估提供更具操作性的参考思路,进一步完善不良资产评估的理论和实践。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学习回顾,对不良资产价值理论及现有评估方法进行分析,综合不良资产市场现状和现有多种方法的适用性,得出假设清算法目前在我国适用性较强的结论。在分析假设清算法的使用难点限制后,从不良资产价值构成的角度出发,将不良资产的价值分块,弥补假设清算法假设严苛、缺乏对非财务因素考虑的缺点,将不良资产价值分为可回收底线价值和可回收不确定价值,先运用假设清算法在清算假设下评估不良资产的底线价值,即最低可回收价值,再引入层次分析法将影响不良资产回收率的非财务因素与财务因素结合考量,得出不良资产的不确定回收价值,基于不同层面将不良资产的价值进行直观展示,改进了实务中仅用传统假设清算法不能"因地制宜"评估不同价值模块的缺点。最后将该优化改进方法运用于实际案例,得到改进的方法适用于银行不良资产价值评估的结论。
张婷[7](2009)在《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问题的信息经济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助学贷款是国家通过商业银行向高校生活困难学生发放助学补助金的个人信用贷款,然而,在近几年的实施过程中违约率一直居高不下。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无法对个人信用风险进行评估。要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必须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对个人信用进行科学评估,从源头上控制信用风险;同时,应采取有效的奖惩制度和风险分担机制,减少违约行为的发生。
周建生,侯青[8](2006)在《助学贷款中还贷比率不高的博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助学贷款的开展,许多的问题逐渐涌现出来了,其中还贷比率不高是制约助学贷款开展的最严重的一个问题。文章从博弈论的角度来对该问题做出分析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关于提高助学贷款还贷比率的建议。
余卫平[9](2004)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效应分析与评价》文中提出国有企业改革,这种以改变无效率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为基本出发点,以实现政府和企业职能合理定位为中心环节的改革,不仅直接摧毁了“三位一体”的传统体制,而且一次又一次地改写了中国社会经济体制的基本面貌。从宏观整体角度来审视国有企业改革,笔者发现: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分析涉及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方面的现实判断和理论分析,而且,具体的国有企业改革政策的历史选择还有很多偶然事件爆发和随机心理变动的影响。鉴于此,本课题研究从国有企业改革价值的逻辑审视和综合判断开始,以改革政策后果的现实表现与改革主体博弈的策略均衡为基本的分析对象,借助于制度变迁博弈的演进均衡和认知均衡的分析方法,构建了一个面向宏观整体环境且具有连贯一致性逻辑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绩效分析框架。 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在于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改革主体及相关利益结构的形成、变化和发展过程,而进一步的理论分析是围绕产权制度改革的主体博弈及其均衡特征来展开的。在分别探讨了产权制度改革的主体规范效应、社会稳定效应和经济安全效应之后,针对云南铜业集团公司的改革实践,探讨了三种产权制度改革效应的现实表现。同时,还指出了资源性国有企业改革对于我国经济安全的特殊价值。本课题研究的落脚点是产权制度改革的博弈机制与效应评价。通过把国有企业改革的绩效分析置于制度变迁博弈的理论框架中,改革
朱莉,匡建超[10](2004)在《从资产评估的角度解读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问题》文中研究说明帮助中国银行业走出困境的方法之一就是剥离不良资产。以企业价值为参照 ,考查了银行不良资产的价值评估特征 ,提出了为银行不良资产处理专门立法 ,明确赋予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重组企业资产的权利 ;由于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集中于大企业、大项目 ,可考虑先剥离这类单位的不良资产进行评估重组 ;协调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的关系等对银行不良资产价值评估工作的若干建议。
二、银行不良资产的博弈论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行不良资产的博弈论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思路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基础分析 |
2.1 金融不良资产界定及分类分析 |
2.1.1 金融不良资产界定 |
2.1.2 金融不良资产分类 |
2.2 金融不良资产特征分析 |
2.3 金融不良资产处置方式 |
2.3.1 内部处置方式 |
2.3.2 外部处置方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方法分析 |
3.1 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准则解读 |
3.2 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方法评析 |
3.2.1 传统的评估方法 |
3.2.2 适合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的四种主要方法评析 |
3.2.3 适合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的其他方法评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债权类不良资产评估模型构建—融合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 |
4.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理论 |
4.2 模型构建过程 |
4.2.1 模型构建思路 |
4.2.2 偿债能力的影响因素 |
4.2.3 偿债意愿的影响因素 |
4.2.4 建立偿债能力函数 |
4.2.5 建立偿债意愿函数 |
4.3 建立债权类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模型 |
4.3.1 确定模型 |
4.3.2 模型应用的注意事项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债权类金融不良资产的模型验证 |
5.1 案例背景 |
5.1.1 债务人情况 |
5.1.2 委托人情况 |
5.1.3 待评估不良贷款情况 |
5.2 运用模型评估案例 |
5.2.1 计算债务企业偿债能力函数 |
5.2.2 计算债务企业偿债意愿函数 |
5.2.3 计算评估结果 |
5.2.4 评估结论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假设清算法应用于银行不良资产评估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银行不良资产理论概述与现状分析 |
2.1 银行不良资产的来源和现状分析 |
2.1.1 银行不良资产的来源 |
2.1.2 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分析 |
2.2 银行不良资产的价值形态 |
2.2.1 债权类银行不良资产的价值形态 |
2.2.2 物权类银行不良资产的价值形态 |
2.2.3 股权类银行不良资产的价值形态 |
2.3 银行不良资产价值的实现路径和处置方式 |
2.3.1 银行不良资产价值的实现路径 |
2.3.2 银行不良资产价值的处置方式 |
第3章 银行不良资产评估方法的分析与比较 |
3.1 银行不良资产评估的特殊性和评估难点 |
3.1.1 国内银行不良资产评估的特殊性 |
3.1.2 国内银行不良资产评估难点 |
3.2 基于不同分析范围的银行不良资产评估方法分析 |
3.2.1 以债务人和债务责任关联方为分析范围的具体评估方法 |
3.2.2 以债权本身为分析范围的具体评估方法 |
3.3 基于不同评估目的的银行不良资产评估方法应用 |
3.3.1 以收购为目的的银行不良资产评估方法应用 |
3.3.2 以管理为目的的银行不良资产评估方法应用 |
3.3.3 以处置为目的的银行不良资产评估方法应用 |
3.4 银行不良资产评估方法的比较及选择 |
3.4.1 银行不良资产评估方法的比较 |
3.4.2 银行不良资产评估方法的选择 |
第4章 假设清算法应用于银行不良资产评估的优化设计 |
4.1 优化假设清算法评估银行不良资产的理论框架构建 |
4.1.1 假设清算法的优化思路、步骤及总体模型设计 |
4.1.2 假设清算法优化过程中的调整因素 |
4.1.3 假设清算法优化后的适用范围 |
4.2 优化假设清算法中底线价值测算模型构建 |
4.2.1 拍卖部分的底线价值测算模型构建 |
4.2.2 清算部分的底线价值测算模型构建 |
4.3 优化假设清算法中风险价值测算模型构建 |
4.3.1 风险价值测算模型构建 |
4.3.2 风险价值测算模型中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 |
第5章 基于优化假设清算法的银行不良资产评估案例分析 |
5.1 案例背景信息 |
5.1.1 面临破产清算样本公司基本信息 |
5.1.2 银行不良资产基本情况 |
5.1.3 抵押情况及担保情况 |
5.2 基于优化假设清算法的评估计算过程 |
5.2.1 底线价值测算 |
5.2.2 风险价值测算 |
5.3 评估结果及案例分析结论 |
5.3.1 评估结果 |
5.3.2 案例分析结论 |
第6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与建议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修正假设清算法的国有银行不良资产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综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1.4 贡献与不足 |
第二章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评估的理论基础 |
2.1 银行不良资产概论 |
2.1.1 银行不良资产的界定 |
2.1.2 银行不良资产的价值形态 |
2.1.3 银行不良资产价值实现路径 |
2.2 银行不良资产评估概述 |
2.2.1 银行不良资产评估的意义 |
2.2.2 现有不良资产评估方法介绍 |
第三章 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及其评估方法分析 |
3.1 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及其成因 |
3.1.1 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现状 |
3.1.2 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影响因素 |
3.2 不良贷款评估方法比较分析 |
3.2.1 现有不良资产评估方法适用性分析 |
3.2.2 假设清算法的适用性 |
第四章 基于假设清算法的评估方法修正 |
4.1 修正原理 |
4.2 修正路径 |
4.2.1 偿债意愿影响因素的选择 |
4.2.2 模型构建 |
4.2.3 相关参数设计与计量 |
第五章 修正的假设清算法评估的案例分析 |
5.1 案例简介 |
5.1.1 债务人基本情况 |
5.1.2 评估案例介绍 |
5.2 运用修正后的假设清算法评估该案例 |
5.2.1 有效资产价值分析 |
5.2.2 有效负债价值分析 |
5.2.3 偿债能力分析 |
5.2.4 偿债意愿分析 |
5.2.5 特定债权综合受偿额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适用性分析 |
6.2.1 评估方法 |
6.2.2 评估结果 |
6.3 展望与建议 |
6.3.1 拓宽假设清算法的用途 |
6.3.2 建立更加完备的债务人数据库 |
6.3.3 完善假设清算法相关理论和操作准则 |
6.3.4 制定更高标准、更严要求的行业准入门槛 |
6.3.5 重视对债务方财务资料的审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国有银行不良债权变现价值影响因素权重比较调查问卷 |
附录二:各影响因素二级指标赋值表 |
附录三: 不良债权变现价值影响因素各指标判断矩阵计算表 |
(4)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价值评估的方法改善及应用研究 ——以抵押实物类资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思路 |
1.2.3 研究框架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2 不良资产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 |
2.1 资产价值构成理论 |
2.1.1 劳动价值论 |
2.1.2 效用价值论 |
2.1.3 新古典经济学的价值论 |
2.2 资产定价理论 |
2.2.1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
2.2.2 套利定价理论 |
3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评估对象的分类及评估方法 |
3.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概述 |
3.1.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原因 |
3.1.2 不良资产评估对象的定义 |
3.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主要类型 |
3.2.1 债权类不良资产 |
3.2.2 股权类不良资产 |
3.2.3 抵押实物类不良资产 |
3.2.4 本文重点探讨的不良资产 |
3.3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价值评估方法 |
3.3.1 债权类不良资产价值评估方法 |
3.3.2 股权类不良资产价值评估方法 |
3.3.3 抵押实物类不良资产价值评估方法 |
3.3.4 抵押实物类不良资产价值评估存在的问题 |
4 抵押实物类不良资产评估方法优化—基于变现折扣率的改善 |
4.1 优化思路 |
4.2 变现折扣率影响因素 |
4.3 变现折扣率优化方法 |
5 优化后的抵押实物类资产评估方法应用—以RJ水泥厂为例 |
5.1 不良资产基本情况 |
5.1.1 抵押资产概况 |
5.1.2 抵押资产可变现净值的测算 |
5.2 变现折扣率系数选取分析过程及评估结果 |
5.3 评估结果的合理性分析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变现折扣率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5)优化后的假设清算法在A银行不良资产评估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银行不良资产成因的研究 |
1.2.2 银行不良资产估值方法的研究 |
1.2.3 银行不良资产评估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
1.2.4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不良资产相关理论及评估方法 |
2.1 不良资产的相关理论 |
2.1.1 不良资产的定义 |
2.1.2 不良资产的特点 |
2.1.3 不良资产的价值形态 |
2.2 不良资产的评估方法 |
2.2.1 不良资产评估与一般资产评估的区别 |
2.2.2 不良资产的一般评估方法 |
2.2.3 假设清算法 |
第3章 假设清算法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 |
3.1 假设清算法存在的问题 |
3.2 假设清算法的优化 |
3.2.1 优化思路 |
3.2.2 影响债务企业还款意愿的因素 |
3.2.3 还款意愿模型的建立 |
3.3 优化后的假设清算法的适用性分析 |
3.3.1 优化后的假设清算法的适用条件 |
3.3.2 运用优化后的假设清算法需注意的问题 |
第4章 采用优化后的假设清算法对A银行不良资产的评估 |
4.1 A银行不良资产的简介 |
4.1.1 委托方与受托方简介 |
4.1.2 BK公司不良资产的现状分析 |
4.1.3 评估要素的选择 |
4.2 BK公司不良资产的价值分析 |
4.2.1 债务人有效资产价值分析 |
4.2.2 债务人有效负债价值分析 |
4.2.3 优先扣除项目 |
4.2.4 未来新增收益的可能性分析 |
4.3 优化后的假设清算法的运用 |
4.3.1 还款意愿系数估算 |
4.3.2 估算BK公司偿债能力 |
4.4 优化前后不良资产评估结果对比分析 |
4.4.1 基于优化前的假设清算法的价值评估 |
4.4.2 优化前后不良资产评估结果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银行不良资产的价值评估研究 ——基于优化的假设清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学术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现实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思路框架 |
1.4 研究创新点及局限性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1.4.2 研究的局限性 |
2 文献综述 |
2.1 银行不良资产的相关研究 |
2.1.1 国外银行不良资产的相关研究 |
2.1.2 国内银行不良资产的相关研究 |
2.2 银行不良资产评估的相关研究 |
2.2.1 国外银行不良资产评估的相关研究 |
2.2.2 国内银行不良资产评估的相关研究 |
2.3 文献述评 |
3 不良资产评估的理论基础 |
3.1 银行不良资产的价值理论 |
3.1.1 银行不良资产的界定 |
3.1.2 不良资产的价值形态 |
3.1.3 银行不良资产价值的实现路径 |
3.2 银行不良资产评估方法理论 |
3.2.1 传统评估方法及其适用性 |
3.2.2 现有不良资产评估方法 |
3.2.3 假设清算法在评估实务中的优化 |
4 基于假设清算法的评估方法优化 |
4.1 优化原理 |
4.2 优化方法及过程 |
4.2.1 不良资产价值分块 |
4.2.2 底线价值的评估 |
4.2.3 偿债能力及还款意愿因素量化评估 |
4.3 优化后的假设清算法及其计算 |
5 优化的假设清算法评估的案例分析 |
5.1 案例简介 |
5.1.1 委托方与产权持有方简介 |
5.1.2 不良资产现状简介 |
5.1.3 评估要素的选择 |
5.2 价值评估计算过程 |
5.2.1 V_(物权)的计算 |
5.2.2 V_(清算)的计算 |
5.2.3 V_(var)的计算 |
5.3 评估结论及适用性分析 |
5.3.1 评估结论 |
5.3.2 适用性分析 |
6 结论及建议 |
6.1 本文结论 |
6.2 本文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问题的信息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助学贷款违约与信息不对称 |
(一) 逆向选择问题 |
(二) 道德风险问题 |
三、解决违约问题的建议 |
(一) 建立起比较完整的诚信系统, 完善信用体系 |
(二) 加强配套的法律支持 |
(三) 利用强大银行网点实施跟踪催收 |
(8)助学贷款中还贷比率不高的博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博弈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一)假设前提 |
(二)模型分析 |
R时'>2.若R1+R2>R时 |
三、提高还贷比率的建议 |
(一)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信用体系 |
(二)加强配套的法律支持 |
(三)降低银行催收贷款的成本 |
(9)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效应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导论 |
1.1 研究目的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程序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6 创新意义 |
2.国有企业改革试点与利益主体结构 |
2.1 国有企业改制上市与政府主体理性 |
2.1.1 国有企业改制上市的策略选择 |
2.1.2 国有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 |
2.1.3 国有企业改制上市与政府改革行为的理性选择 |
2.2 分立式重组与企业主体理性 |
2.2.1 分立式重组与扩张性重组 |
2.2.2 企业规模与制度安排的相互作用 |
2.2.3 经营者主体地位优化的制度安排 |
2.3 “债转股”试点与多元化主体因素 |
2.3.1 债转股的基本做法 |
2.3.2 影响债转股的主体因素分析 |
2.3.3 债转股试点的主体利益多元化 |
2.4 年薪制、股票期权与企业家主体地位 |
2.4.1 “经营者年薪制”试点 |
2.4.2 年薪制的具体做法 |
2.4.3 股票期权试点 |
2.4.4 国有企业经营者经营才能的量化 |
2.5 小结 |
3.产权制度改革的主体规范效应 |
3.1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政府行为调整 |
3.1.1 传统企业体制中政府行为及效应 |
3.1.2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政府行为动机 |
3.1.3 政府行为方式的相应调整 |
3.2 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与政府行为规范 |
3.2.1 政府参与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动因 |
3.2.2 政府参与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目标 |
3.2.3 政府参与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行为特征 |
3.2.4 政府在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中的角色定位 |
3.3 改革主体博弈与主体规范效应 |
3.3.1 政府与企业博弈的一般性描述 |
3.3.2 银企债务重组博弈 |
3.3.3 均衡选择之下的改革主体理性 |
3.4 小结 |
4.产权制度改革的社会稳定效应 |
4.1 社会稳定的产权基础 |
4.1.1 产权效率 |
4.1.2 产权公平 |
4.2 产权制度改革中的社会稳定机制 |
4.2.1 改革进程的社会分化作用 |
4.2.2 产权制度改革与社会稳定 |
4.2.3 产权制度改革的公平效率与效率公平 |
4.3 改革寻租博弈与社会稳定效应 |
4.3.1 国有企业改革的寻租活动 |
4.3.2 国有企业改革的寻租博弈分析 |
4.3.3 寻租博弈的社会稳定效应 |
4.4 小结 |
5.产权制度改革的经济安全效应 |
5.1 矿产资源安全与可持续利用 |
5.1.1 矿产资源安全问题 |
5.1.2 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5.2 产权制度对矿产资源利用的影响 |
5.2.1 传统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 |
5.2.2 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变迁的选择 |
5.2.3 自然资源公有制对资源利用的影响 |
5.3 矿产资源性国有企业改革的特殊价值 |
5.3.1 产权制度改革的资源保护增强效应 |
5.3.2 经济安全效应的博弈论思考 |
5.4 小结 |
6.产权制度改革的博弈机制与效应评价 |
6.1 国有企业改革博弈的一般描述 |
6.1.1 国有企业改革的“逻辑起点” |
6.1.2 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化轨迹 |
6.2 产权制度改革的博弈机制 |
6.2.1 产权制度改革博弈的概念模型 |
6.2.2 产权制度改革的演进机制 |
6.3 产权制度改革的效应评价 |
6.3.1 主体规范效应及其博弈评价 |
6.3.2 社会稳定效应及其博弈评价 |
6.3.3 经济安全效应及其博弈评价 |
6.4 小结 |
7.云南铜业集团公司的改革实践 |
7.1 行政主导下的公司集团化与上市融资 |
7.1.1 公司集团化与“4+1+2”管理模式 |
7.1.2 上市融资及其成效 |
7.1.3 行政主导的表现特征 |
7.2 “稳定第一”的改革原则 |
7.2.1 “债转股”改革试点 |
7.2.2 关闭破产战略选择 |
7.2.3 社会稳定效应与经济安全效应 |
7.3 “主辅分离”、“做大做强”与主体规范 |
7.3.1 “主辅分离”改革 |
7.3.2 “做大做强”战略 |
7.3.3 主体规范和寻租价值 |
7.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10)从资产评估的角度解读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影响银行不良资产价值的因素 |
1.体制惯性 |
2.变现环境 |
二、银行不良资产价值评估中的问题 |
1.企业价值的多元贡献与投资者一元所有的矛盾 |
2.企业价值的自然资源资本化贡献加速形成与自然资源市场配置理论和评估方法研究相对落后的矛盾 |
3.企业价值评估结果的确定性与影响潜在获利能力诸要素不确定性的矛盾 |
4.评估工作的时间、费用、条件及评估师能力的有限性与判定企业价值所需信息系统的复杂性及评估结果要求的准确性的矛盾 |
5.用收益法判定企业获利能力的现实合理性与该方法应用缺陷的矛盾 |
6.采用 |
7.企业价值评估的预期原则与会计处理的谨慎原则的矛盾 |
8.企业产权交易中有形资产易于变现的安全效用与无形资产决定于超额收益的获利预期的矛盾使得评估方法的选择陷入两难境地 |
9.企业持续经营方式的多样性与评估结论唯一性的矛盾 |
10.企业价值评估的一般规则与企业跨国经营出现的国别差异的矛盾 |
三、对银行不良资产价值评估工作的若干建议 |
四、银行不良资产的博弈论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方法研究[D]. 张屹峰. 天津商业大学, 2020(12)
- [2]假设清算法应用于银行不良资产评估的优化研究[D]. 许斌.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3]基于修正假设清算法的国有银行不良资产评估研究[D]. 温泉.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4]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价值评估的方法改善及应用研究 ——以抵押实物类资产为例[D]. 冉静. 重庆理工大学, 2019(08)
- [5]优化后的假设清算法在A银行不良资产评估中的应用[D]. 李丹. 湖南大学, 2018(02)
- [6]银行不良资产的价值评估研究 ——基于优化的假设清算法[D]. 李娟.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1)
- [7]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问题的信息经济学分析[J]. 张婷. 经济研究导刊, 2009(08)
- [8]助学贷款中还贷比率不高的博弈分析[J]. 周建生,侯青.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6(01)
- [9]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效应分析与评价[D]. 余卫平. 中南大学, 2004(11)
- [10]从资产评估的角度解读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问题[J]. 朱莉,匡建超.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