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流现象论文_任贺,王赫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渗流现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孔隙,疏水,介质,溶质,水合物,现象,油藏。

渗流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任贺,王赫宇[1](2016)在《渗流现象对地埋管井群换热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垂直埋管为前提,研究了无渗流、水平渗流、垂直渗流叁种情况对地埋管井群换热的影响。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建立叁维模型,引入Darcy-Forchheimer修正方法进行修正,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温度场的分布。计算结果表明:相比无渗流情况,渗流现象的存在更有利于地埋管井群换热,虽然水平渗流和垂直渗流换热方向不同,但换热程度都非常明显;随着渗流速度增大,土壤温度升高,温度场越快达到稳定,井群换热越明显,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效果越好。渗流现象对实际工程具有重要意义,将盘管埋在有渗流而且流速较大的土壤中,可以增强埋管换热器的换热效果。(本文来源于《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期刊2016年06期)

高振凯[2](2015)在《均质孔隙介质渗流实验中的非均匀渗流现象的定量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水资源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约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地下水污染形式严峻,尤其是孔隙介质地下水的污染,而且对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迁移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进行孔隙介质的水文地质室内实验,是研究孔隙介质地下水中溶质迁移规律的重要手段,实验中常采用均质介质来进行研究,认为均质介质中的渗流也应该是均质的,但是大量实验证明,即使是均质介质,也可能发生非均匀渗流现象,该种现象一旦发生,对地下水渗流和溶质的时空分布,都将产生必然的影响,进而影响人们正确的处理实验结果,因此非均匀渗流现象应该引起相关科学工作者的重视。本文通过均质中砂、粗砂不同水力梯度下的六组渗流实验,经过反复试验,研究了均质介质中非均匀渗流现象的规律、影响因子,通过SPSS统计软件中计算分析,得到渗流过程中不同观测位置的边界影响函数,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1、对于均质的中砂、粗砂介质,其渗流过程中的溶质运移状态并不是理想条件下的活塞式运移状态,而是会发生非均匀渗流现象。2、在渗流槽上游,由于溶质均匀进入,渗流槽内的浓度分布方式也为均匀分布,表现为活塞式运移,各组实验中上游观测孔两侧边界区域与中间主流向区域出现示踪剂浓度峰值的时间差在0~10min以内,但是随着溶质运移距离的增加,开始出现非均匀渗流现象,表现为靠近边界的溶质运移速度较远离边界的中间主流向快,这种差距从上游到下游变的越来越大,两侧边界与中间主流向观测孔出现峰值浓度的时间差也逐渐增大,从0~10min增大到50~100min,根据观测孔数据计算的渗流速度和弥散系数发现,介质中的弥散度变化不大,而渗流速度则是靠近边界渗流速度快,中间主流向慢。3、基于渗流与溶质运移的非均匀特征定性分析,理论分析并构建了非均匀渗流的校正函数范型,利用实验示踪剂浓度监测数据,基于统计学方法,确定了不同方案的非均匀渗流的校正函数(即边界影响函数)。4、将构建的非均匀渗流校正函数耦合到水动力弥散模型的解析解中,应用于不同实验中预测各观测点的浓度变化,通过对比耦合数据与实际数据绘制的浓度曲线图和浓度等值线图,验证了耦合函数对实验的预测与实际结果相符,说明了考虑渗流非均匀特征的水动力弥散解析解模型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可以用于相应方案不同时刻溶质空间运移的预测。5、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数值计算得出,在均质介质中,非均匀渗流现象是存在的,并且这种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构建校正函数,对理想条件的对流弥散方程进行校正可以科学正确预测渗流过程中的非均匀渗流现象,对于孔隙介质室内实验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5-01)

张旸[3](2014)在《渗流相变现象的行为特征与演化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复杂网络上的渗流相变问题是统计物理领域研究最为广泛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于认识复杂网络的结构演化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人们发现通过动态选择性连边规则,渗流相变可以出现不同于传统模型的一系列新现象,如爆炸性渗流、多重巨大连通分支等。本文基于这一热点问题,围绕随机网络上动态选择性渗流模型的相变现象,对其临界性质、行为特征和演化机制等展开深入研究。通过引入融合概率和研究最大分支增长的不同机制,我们给出了产生多重稳定巨大连通分支的一个充分条件。基于这些结论,我们对BFW模型和本文提出的multi-ER模型进行了分析,厘清了两个模型产生多重巨大分支的机制。进一步,我们发现许多模型中多重巨大分支的规模存在较大波动性,但类似于传统渗流中唯一巨大分支的规模,多重巨大分支规模之和表现出自平均性质。而且,我们讨论了不同巨大分支的增长模式,并发现规模的较大波动主要是由于模型在临界窗口内演化的随机行为造成。对BFW模型和multi-ER模型的数值模拟有力的验证了以上的分析。对融合概率及最大分支增长机制的研究为认识渗流过程中多重巨大分支出现的本质提供了途径,并对包含多个大规模分支的现实网络的建模与分析有重要启发式作用。为研究多重巨大分支的临界性质和标度行为,我们构造并分析了一个3节点的Achlioptas连边规则,发现其相变后可以出现两个巨大连通分支。通过引入参数p可以控制连边的偏向性,随着p增大相变更加剧烈。运用有限规模标度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临界点和临界指数,比较临界指数可以发现不同巨大分支具有一样的临界相变性质。但当选边规则偏向性较强时,临界指数的标度关系不再满足,且不同系统规模下的标度函数不收敛,这表明系统在临界窗口和超临界区域可能满足不同的标度形式。进一步,我们根据标度函数的发散情况可以将模型在不同参数区间的标度行为划分为叁个不同的相。这些Achlioptas过程中的奇异标度行为,特别是由参数p决定的叁个不同的相的发现,有助于我们建立Achlioptas渗流过程的完整标度理论,同时也对深入理解Achlioptas过程达到临界点处的加速相变特性有重要指引。最后,我们对动态选择性规则下发生严格不连续渗流相变的机制做了初步研究。我们引入了前α比例集合这一概念,并基于此分别给出了一个必要条件和一个充分条件,说明前α比例集合内部的连接机制是不连续相变产生的关键。我们用已知具有连续性和不连续性相变的动态选择性模型对给出的条件进行了验证。本文从多角度阐释了随机网络上动态选择性渗流模型的行为与机制,对深入理解认识渗流过程的临界相变性质有重要理论价值,对分析现实网络的演化也有较大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4-04-29)

刘国强,刘国良[4](2011)在《渗流现象与渗流量观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任何水工建筑物的修建均要考虑建址区域的工程地质以及构建土石坝和堤防工程的土粒组成级配、土壤性质,从而妥善解决坝体渗透,坝基渗透以及高水位运行时出现的渗流情况。文章阐述了渗流的概念,进行渗流观测的目的、方法和资料分析的途径。(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水利科技》期刊2011年04期)

雷晓,邓建强[5](2011)在《海底地层内CO_2渗流与水合耦合现象初步研究——热-流-固耦合数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CO_2以超临界状态被注入深海沉积地层封存,CO_2在地层下具有泄漏的风险。适当的地层物理环境具备CO_2水合物生成条件,CO_2的运移、水合物形成和分解呈现为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针对CO_2在海底地层内的渗流运移问题,分析、归纳了CO_2在海底地层中的水合演化规律,考虑到CO_2水合物生成具有化学热效应,所生成水合物晶体会引起海底地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的改变,构建了反映可变形多孔地层中多相多组分热流固耦合渗流运移的数学模型,给出了变形场、渗流场和温度场的相互耦合关系以及孔隙度、渗透率的动态演变等数理分析。(本文来源于《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1-04-28)

王志国,王家征,张雪莲,宋美,杨文哲[6](2010)在《油藏多孔介质渗流过程优先流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优先流现象是油藏多孔介质油气渗流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它是多孔介质内渗流过程由均质走向非均质、由平衡走向非平衡的标志。目前油气渗流过程优先流现象研究的不够深入,还没有真正的定义。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油藏多孔介质油气渗流过程的优先流现象定义,对优先流类型及现象表述、目前的研究方法、存在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等进行了探讨,为今后精确描述油气渗流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10年17期)

杨大勇,刘莹[7](2010)在《微通道中电渗流滑移现象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疏水表面微通道中电渗流(EOF)的输运及滑移特性,针对具有特定滑移长度的疏水表面微通道,建立了微通道EOF的控制方程。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微通道EOF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微通道高度、外加电场强度和固液界面边界滑移长度等对EOF的影响。结果表明,疏水表面和亲水表面微通道EOF的瞬态过程相似,稳态时间尺度在毫秒量级,大小与微通道尺度的平方成正比,符合黏性扩散定律;EOF速度大小与电场强度和边界滑移长度成正比,与微通道高度无关。(本文来源于《润滑与密封》期刊2010年05期)

曹青,宋义虎,谭业强,朱健辉,郑强[8](2009)在《HDPE/CB体系的热致渗流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电阻与动态流变同步测量技术,研究了炭黑(CB)填充高密度聚乙烯(HDPE)复合材料在热处理过程中的导电与流变行为,发现热致动态导电(DC)与动态模量(DM)渗流现象,讨论了温度与炭黑含量对DC、DM渗流的影响。DC渗流具有强烈的温度、炭黑含量依(本文来源于《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期刊2009-08-18)

郑贞宝,屠毓敏,刘国华,李富强,王振宇[9](2009)在《龙凤山水库土石坝渗流混水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龙凤山土石坝在运行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坝后排水沟出现严重的混水现象,该现象白天呈周期性变化。利用原子吸收法和X-荧光光谱分析法,对坝后排水沟中的水及析出物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研究坝基析出物化学成分的演变规律。研究表明,水质中富含Ca,析出物中富含Fe和Mn。在坝基地下水渗流过程中,地下水与坝基岩石产生物理化学作用,从而导致化学潜蚀。地下渗流水的化学潜蚀作用与坝基岩石性质密切相关。在基性类岩石中,由于富含铁、锰等深色元素,在酸性环境中很容易迁移,因而排水沟中出现Fe2O3和MnO2絮凝状沉淀物,导致排水沟出现混水现象。(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09年04期)

孙其诚,黄晋,王光谦[10](2008)在《液态泡沫强制渗流波迭加现象及其能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液态泡沫是大量气泡密集堆积在微量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形成的复杂体系,探讨其稳定性是近20年来泡沫物理研究的重点,其中渗流(亦即内部微量溶液的流动)对泡沫稳定性的影响已得到深入研究.基于前期泡沫结构、渗流力学和能量分析等一系列工作,数值模拟了一维多重渗流波的传播和重迭现象,发现了波速的线性迭加规律,这是液态泡沫强制渗流所特有的;理论分析了渗流波重迭前后黏性耗散和表面能的变化.(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8年13期)

渗流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下水资源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约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地下水污染形式严峻,尤其是孔隙介质地下水的污染,而且对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迁移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进行孔隙介质的水文地质室内实验,是研究孔隙介质地下水中溶质迁移规律的重要手段,实验中常采用均质介质来进行研究,认为均质介质中的渗流也应该是均质的,但是大量实验证明,即使是均质介质,也可能发生非均匀渗流现象,该种现象一旦发生,对地下水渗流和溶质的时空分布,都将产生必然的影响,进而影响人们正确的处理实验结果,因此非均匀渗流现象应该引起相关科学工作者的重视。本文通过均质中砂、粗砂不同水力梯度下的六组渗流实验,经过反复试验,研究了均质介质中非均匀渗流现象的规律、影响因子,通过SPSS统计软件中计算分析,得到渗流过程中不同观测位置的边界影响函数,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1、对于均质的中砂、粗砂介质,其渗流过程中的溶质运移状态并不是理想条件下的活塞式运移状态,而是会发生非均匀渗流现象。2、在渗流槽上游,由于溶质均匀进入,渗流槽内的浓度分布方式也为均匀分布,表现为活塞式运移,各组实验中上游观测孔两侧边界区域与中间主流向区域出现示踪剂浓度峰值的时间差在0~10min以内,但是随着溶质运移距离的增加,开始出现非均匀渗流现象,表现为靠近边界的溶质运移速度较远离边界的中间主流向快,这种差距从上游到下游变的越来越大,两侧边界与中间主流向观测孔出现峰值浓度的时间差也逐渐增大,从0~10min增大到50~100min,根据观测孔数据计算的渗流速度和弥散系数发现,介质中的弥散度变化不大,而渗流速度则是靠近边界渗流速度快,中间主流向慢。3、基于渗流与溶质运移的非均匀特征定性分析,理论分析并构建了非均匀渗流的校正函数范型,利用实验示踪剂浓度监测数据,基于统计学方法,确定了不同方案的非均匀渗流的校正函数(即边界影响函数)。4、将构建的非均匀渗流校正函数耦合到水动力弥散模型的解析解中,应用于不同实验中预测各观测点的浓度变化,通过对比耦合数据与实际数据绘制的浓度曲线图和浓度等值线图,验证了耦合函数对实验的预测与实际结果相符,说明了考虑渗流非均匀特征的水动力弥散解析解模型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可以用于相应方案不同时刻溶质空间运移的预测。5、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数值计算得出,在均质介质中,非均匀渗流现象是存在的,并且这种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构建校正函数,对理想条件的对流弥散方程进行校正可以科学正确预测渗流过程中的非均匀渗流现象,对于孔隙介质室内实验有着积极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渗流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1].任贺,王赫宇.渗流现象对地埋管井群换热性能的影响[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6

[2].高振凯.均质孔隙介质渗流实验中的非均匀渗流现象的定量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5

[3].张旸.渗流相变现象的行为特征与演化机制研究[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

[4].刘国强,刘国良.渗流现象与渗流量观测[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1

[5].雷晓,邓建强.海底地层内CO_2渗流与水合耦合现象初步研究——热-流-固耦合数学模型[C].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2011

[6].王志国,王家征,张雪莲,宋美,杨文哲.油藏多孔介质渗流过程优先流现象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

[7].杨大勇,刘莹.微通道中电渗流滑移现象的数值模拟[J].润滑与密封.2010

[8].曹青,宋义虎,谭业强,朱健辉,郑强.HDPE/CB体系的热致渗流现象[C].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2009

[9].郑贞宝,屠毓敏,刘国华,李富强,王振宇.龙凤山水库土石坝渗流混水现象研究[J].岩土力学.2009

[10].孙其诚,黄晋,王光谦.液态泡沫强制渗流波迭加现象及其能量分析[J].科学通报.2008

论文知识图

4-7非均质模型水驱渗流现象一1HDPE熔体渗流现象,一11孔隙中的微观指进渗流现象4-23水驱前缘突破后转注聚合物驱的聚...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中的渗流现象4-21水驱前缘突破前转注聚合物驱的聚...

标签:;  ;  ;  ;  ;  ;  ;  

渗流现象论文_任贺,王赫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