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靶向核糖核酸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核糖核酸,靶向,病毒,乙型肝炎,活性,载体,导向。
靶向核糖核酸酶论文文献综述
李坤,丁宁[1](2014)在《靶向人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双抗性的shRNA逆转录病毒载体构建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靶向人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hRI)新霉素-潮霉素B双抗性的shRNA逆转录病毒载体,为探讨人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抗肿瘤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用亚克隆法,将潮霉素B抗性基因hygr从载体pIRES-hygr2克隆到pLNCX-pKD-dsRI-neor与pLNCX-pKD-neor上,用酶切筛选得到阳性重组质粒pLNCX-pKD-dsRI-neor-hygr与pLNCX-pKD-neor-hygr。转染时设干扰组、空载体组和空白组。用脂质体法将pLNCX-pKD-dsRI-neor(干扰组)、pLNCX-pKD-neor-hygr(空载体组)转染到人肝癌细胞SMMC77细胞中,未处理的细胞作空白组,用400 mg/L G418和200 mg/L潮霉素B筛选3~4周产生稳定的细胞克隆后,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表达的变化。结果酶切结果证明重组质粒构建成功;Western blotting表明,与空白组(0.1810±0.015)和空载体组(0.1951±0.027)相比,干扰组RI表达(0.0311±0.048)明显下调(P<0.05)。结论成功构建的靶向人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新霉素-潮霉素B双抗性的shRNA逆转录病毒载体能下调RI基因的表达。(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李英辉,黄豫晓,赵亚,刘军,薛采芳[2](2008)在《乙型肝炎病毒靶向核糖核酸酶及其突变体的原核表达和活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原核表达的乙型肝炎病毒(HBV)靶向核糖核酸酶(RNase)及其突变体(点突变失去RNase活性)的活性。方法:将构建的靶向核糖核酸酶及其突变体基因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以IPTG诱导融合蛋白(HBV核心蛋白与人嗜酸性粒细胞来源的神经毒素的融合蛋白)的表达;表达产物经包涵体纯化、SDS-PAGE和Western印迹鉴定,将纯化的蛋白用透析方法复性;以酵母tRNA为作用底物,应用复性的蛋白进行RNase活性分析。结果:纯化和复性了HBV靶向核糖核酸酶及其突变体;复性的HBV靶向核糖核酸酶可以降解酵母tRNA且具有剂量依赖性,而复性后的突变的靶向核糖核酸酶体不具有RNase活性。结论:原核表达的HBV靶向核糖核酸酶具有较强的RNase活性,为探索HBV靶向核糖核酸酶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机理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讯》期刊2008年02期)
宫卫东,李鹏,赵亚,刘军,薛采芳[3](2006)在《腺病毒介导的靶向核糖核酸酶抑制HBV复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Linker介导的乙型肝炎靶向核糖核酸酶(HBV-TRL)重组腺病毒载体(RAd)对HBV复制的抑制作用。方法使用构建载体pcDNA3.1(-)/TRL、TR、TRmut、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HBVc)、人嗜酸性粒细胞来源的神经毒素(hEDN),分别将各目的片段亚克隆入穿梭质粒pDC316,与辅助质粒用磷酸钙法共转染HEK293细胞,分别产生载体RAd/TRL、RAd/TR、RAd/TRmut、RAd/HBVc、RAd/hEDN,其中RAd/TRL组为实验组,其余为对照组。感染HepG2.2.15细胞,应用RT-PCR、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TRL的表达,放免法测定细胞上清中HBsAg、HBeAg的含量。结果成功获得了含TRL、TR、HBVc、hEDN等不同目的片段的RAd,在HepG2.2.15细胞中得到有效表达,并且明显降低了细胞上清中HBsAg、HBeAg的含量。结论腺病毒载体介导的乙肝靶向核糖核酸酶具有明显的抑制HBV复制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李英辉[4](2005)在《靶向核糖核酸酶抗乙肝病毒作用的研究和抗乙肝病毒机制的初步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乙肝病毒感染是一个世界范围的卫生问题。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3.5亿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者,我国约有1.2亿,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特别是围产期/幼年期乙肝病毒感染者会迁延转变成为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者肝癌。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虽然疫苗计划免疫降低了急、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发生率,但是现有的数目庞大的感染人群、约5%的对疫苗无应答者以及逃避疫苗诱导免疫的乙肝病毒突变株,都表明急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的治疗,目前临床应用的α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有一定疗效,但是干扰素有效率不高(约为30%-40%),耐受性差,价格昂贵,副作用和禁忌症都较多;核苷类似物包括lamivudine、famciclovir等停药后部分患者的病情会复发,而长期用药又会导致耐药株的出现。因此,目前的治疗乙肝病毒感染的方法并不令人满意,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基因治疗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也为乙型肝炎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1991年,Natsoulis和Boeke在Nature杂志首次提出一种新的抗病毒的策略:核衣壳导向的病毒灭活(capsid-targeted viral inactivation,CTVI)并将其应用于逆转录病毒的实验治疗。乙肝病毒的复制过程类(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05-05-01)
丁劲,刘军,薛采芳,李英辉,赵亚[5](2005)在《TatPTD介导HBV靶向核糖核酸酶进入肝细胞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HIV-Tat蛋白转导域(proteintransductiondomain,PTD)高效的跨膜转导特性,探索将乙肝病毒靶向核糖核酸酶(targetedribonuclease,TR)导入肝细胞的新途径.方法:将TR基因克隆入含TatPTD的pTAT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DE3)LysS内诱导融合蛋白表达并进行纯化.将纯化的Tat-TR加入培养的HepG2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其导入HepG2细胞的效率,MTT法检测其对细胞生长代谢的影响.将Tat-TR加入培养的HepG2.2.15细胞,定量PCR法检测HBVDNA水平并以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将Tat-TR经尾静脉注入小鼠体内2h后,对小鼠肝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TatPTD能否在体内介导TR进入肝细胞.结果:成功地制备了Tat-TR融合蛋白,其纯度为90%.间接免疫荧光及MTT的检测结果证实Tat-TR可以跨膜导入HepG2细胞且对细胞生长没有影响.SPSS统计分析显示Tat-TR可以抑制HBV的复制.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TatPTD在体内也可以介导TR进入肝细胞.结论:Tat-HBV靶向核糖核酸酶的制备及活性鉴定,为应用靶向核糖核酸酶治疗乙肝病毒感染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世界华人消化杂志》期刊2005年08期)
李英辉,刘军,赵亚,薛采芳,丁劲[6](2005)在《HBV靶向核糖核酸酶基因的原核表达和纯化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旨在获得HBV靶向核糖核酸酶,并制备其兔的多克隆抗体。方法:将构建好的HBV靶向核糖核酸酶基因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DE3),以IPTG诱导6×His融合蛋白的表达并经Ni2+亲和层析纯化。通过SDS PAGE和Westernblot鉴定后,用纯化的蛋白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并以复性的蛋白作为抗原,用ELISA测定抗体的效价。结果:成功地纯化和复性了HBV靶向核糖核酸酶,获得了较高效价的抗血清。结论:获得纯化并复性的HBV靶向核糖核酸酶和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05年04期)
李英辉,刘军,薛采芳,丁劲,赵亚[7](2004)在《HBV靶向核糖核酸酶及突变体的原核表达和RNase活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原核表达的HBV靶向核糖核酸酶(HBV核心蛋白与人嗜酸性粒细胞来源的神经毒素的融合蛋白)及其突变体(点突变失去核酸酶活性)的RNase活性。方法首先,将构建好的靶向核糖核酸酶(TR)及突变体(TRm)基因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DE3)。以IPTG诱导融合蛋白的表达,经过包含体纯化、Ni2+亲和层析柱纯化,并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纯化的蛋白用透析的方法复性。后以hepG2细胞总RNA和Yeast tRNA为作用底物,应用复(本文来源于《第6次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4-12-01)
刘军,宫卫东,赵亚,李英辉,丁劲[8](2004)在《重组腺病毒载体介导的靶向核糖核酸酶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重组腺病毒载体介导的靶向核糖核酸酶(HBV核心蛋白与人嗜酸性粒细胞来源的神经毒素的融合蛋白)对乙肝病毒复制的影响。方法:首先将已经构建好的下列基因克隆入腺病毒穿梭质粒:带有柔性连接区的靶向核糖核酸酶(TR-L)、靶向核糖核酸酶(TR)、点突变失去核酸酶活性的靶向核糖核酸酶(TRm)、HBV核心蛋白(HBVc)、人嗜酸性粒细胞来源的神经毒素(hEDN)。然后将上述重组穿梭质粒分别与腺病毒骨干质粒共同转染293细胞,通过细胞内重组形成含有TR-L、TR、TRm、HB-Vc、hEDN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TR-L、AdTR、AdTRm、AdHBVc、AdhEDN)。同时单独以腺病毒骨干质(本文来源于《第6次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4-12-01)
刘军,丁劲,薛采芳,李英辉,宫卫东[9](2004)在《带有蛋白转导域的靶向核糖核酸酶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表达并纯化了带有蛋白转导域HIV—TAT的靶向核糖核酸酶,将其加入到2.2.15细胞的培养上清液中,观察其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影响及对细胞有无毒性,以便为靶向核糖核酸酶用于临床治疗HBV感染奠定基础。 1.材料与方法:(1)质粒、菌株与试剂:带有蛋白转导域HIV—TAT的原核表达载体pTAT—HA由美国Dowdy博士惠(本文来源于《中华肝脏病杂志》期刊2004年06期)
宫卫东[10](2004)在《Linker插入的乙肝病毒靶向核糖核酸酶的构建及其抗病毒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HBV感染是当今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常会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目前主要的预防策略是接种疫苗,但有5%的人对疫苗不反应。 目前针对HBV感染的治疗有四大类方法:1)α-干扰素。其有效率仅为30%—40%;2)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如拉米呋啶、泛昔洛韦等需长期用药,而长期用药可诱导HBV产生耐药性;3)免疫学治疗。慢性乙肝的发生与细胞免疫功能不全有关。应用免疫学的方法来阻止感染后免疫耐受的产生,包括治疗性疫苗,免疫活细胞移植及免疫细胞因子。但这些手段均处于实验阶段;4)基因治疗。如核酶、反义寡核苷酸、显性负性突变体及siRNA等,这些方法也均是在细胞模型或动物模型体内进行,离临床应用尚有漫长的道路。总之,现有的各种手段对于预防和治疗乙肝病毒的感染有一定的效果,但仍迫切需要探索治疗的新方法。 本研究室根据核衣壳导向的病毒灭活(CTVI)这一抗病毒策略设计了HBVc与hEDN的融合蛋白,即靶向核糖核酸酶(targeted-ribonuclease,TR), 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在体外细胞模型用真核表达载体peDNA3 .l(一)转染已成功地抑制了乙肝病毒的复制。为进一步探索提高TR的抗HBV效率,我们在HBVc和hEDN之间引入了经典的linker一一(Gly4Ser)3,即为TR一L,以期通过更好地维持两个功能域HBVc和hEDN的天然构象,减低它们的空间位阻来增强融合蛋白的抑制效率。同时为了进一步将其应用于小动物模型,并为将来可能的临床应用作准备,本研究中还构建了TR一L的重组腺病毒载体RAd,并在细胞模型上检测了其抗HBV的效率。 首先,将合成的两条寡聚核昔酸链退火形成hnker,克隆入peDNA3 .1C)汀R中形成peDNA3.l介)舰Be一linker质粒。以peDNA3.l〔)/TR为模板,PeR扩增hEnN并克隆入peDNA3.lC)舰Be一linker形成peDNA3.l卜)舰Be一L一hEDN质粒[peDNA3.l〔)/TR一L』,即为有linker插入的乙肝病毒靶向核糖核酸酶真核表达载体。其中靶向分子HBVc与效应分子hEDN之间为hnke:隔开。经转染2.2.巧细胞后,IFA显示,转染peDNA3.1(~)汀又一L的2.2.巧细胞出现较强绿色荧光,说明peDNA3.1(.)汀R.L在2.2.巧细胞内有表达。转染peDNA3.1(.)几又.L、peDNA3.1(.)厅R、peDNA3.l(.班卫mut、PcDNA3.l(一)舰BVc、peDNA3.1(.冲£ DN以及空载体peDNA3.l(一)至2.2.巧细胞同时设立空转染为全阴性对照,48小时后取细胞上清,应用犯A测定HBsAg、HBeAg含量:TR~L及仪组的细胞上清中HBsAg、HBeAg的浓度与其它对照组相比有明显下降(尸<0.01),各对照组细胞上清中浓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5);TR-L组与TR组相比有差异(尸<0.05)。TR一L组与空转染组相比,上清中HBsAg、HBeAg的浓度分别下降了 51 .9%、61.4%。荧光定量PCR法测定上清HBV-DNA含量显示:实验组细胞上清中HBV-DNA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下降 (尸<0.01),各对照组细胞上清中含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5):TR.L组与TR组相比有差异(P<0.05)。TR一L组与空转染组相比,浓度下降了49.9%。各组转染后观察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M仃比色分析显示,各组 4 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细胞增殖并没有受抑制。 为了更好的观察和证实我们构建的乙肝病毒靶向核糖核酸酶在体内的作用,本实验换用重组腺病毒载体RAd为后续的体内试验及功能研究打下基础。 首先构建带目的片段的腺病毒穿梭质粒,将各目的片段TR一L、TR、TRlnut、HBVe、hEDN,克隆入腺病毒穿梭质粒pDC3 16。在293细胞中包装形成含目的片段重组腺病毒、鉴定、扩增及滴度测定。获得的各病毒滴度分别为(107p细ml):RA出TR一L:4.1:RA价R:4.5;KA盯Rxnut:3.7:RAd儿EDN:5.6:RA出HBVc:6.3:RA出空:5.7。用获得的重组腺病毒感染2.2.巧细胞后,IFA显示,感染RAdjTR一L的2.2.巧细胞出现较强绿色荧光,说明RA山叮R一L在2.2.巧细胞内有表达。以重组腺病毒分别感染2.2.巧细胞,同时设立空感染为全阴性对照,48小时后提取细胞上清,应用IUA测定HBsAg、HBeAg含量显示,RAd/TR一L及RA山丁R细胞上清中HBsAg、HBeAg的浓度与其它对照组相比有明显下降(尸<0.01),各对照组浓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5):TR一L组与TR组相比有差异(尸<0.05)。TR一L组与空感染组相比,上清中HBsAg、HBeAg的浓度分别下降了65.3%、62.7%。荧光定量PCR法测定上清HBV-DNA含量:TR一L组与TR组细胞上清中HBV-DNA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下降 (P<0.01),各对照组含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5):TR一L组与TR组相比有差异(P<0.05)。TR一L组与空感染组相比,浓度下降了59.9%。各组细胞感染后观察形态与感染前无差别,M竹比色分析显示,各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细胞增殖未受抑制。 以上结果表明,linke:的插入可能通过优化HBVc和hEDN分子之间的空间构象降低其空间位阻而增强TR的抗HBV效率。尽管诸多实验条件如细胞状态、细胞数量、细胞代数等不同,但从TR.L真核表达载体及TR.L重(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04-04-01)
靶向核糖核酸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原核表达的乙型肝炎病毒(HBV)靶向核糖核酸酶(RNase)及其突变体(点突变失去RNase活性)的活性。方法:将构建的靶向核糖核酸酶及其突变体基因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以IPTG诱导融合蛋白(HBV核心蛋白与人嗜酸性粒细胞来源的神经毒素的融合蛋白)的表达;表达产物经包涵体纯化、SDS-PAGE和Western印迹鉴定,将纯化的蛋白用透析方法复性;以酵母tRNA为作用底物,应用复性的蛋白进行RNase活性分析。结果:纯化和复性了HBV靶向核糖核酸酶及其突变体;复性的HBV靶向核糖核酸酶可以降解酵母tRNA且具有剂量依赖性,而复性后的突变的靶向核糖核酸酶体不具有RNase活性。结论:原核表达的HBV靶向核糖核酸酶具有较强的RNase活性,为探索HBV靶向核糖核酸酶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机理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靶向核糖核酸酶论文参考文献
[1].李坤,丁宁.靶向人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双抗性的shRNA逆转录病毒载体构建及鉴定[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4
[2].李英辉,黄豫晓,赵亚,刘军,薛采芳.乙型肝炎病毒靶向核糖核酸酶及其突变体的原核表达和活性分析[J].生物技术通讯.2008
[3].宫卫东,李鹏,赵亚,刘军,薛采芳.腺病毒介导的靶向核糖核酸酶抑制HBV复制的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6
[4].李英辉.靶向核糖核酸酶抗乙肝病毒作用的研究和抗乙肝病毒机制的初步探索[D].第四军医大学.2005
[5].丁劲,刘军,薛采芳,李英辉,赵亚.TatPTD介导HBV靶向核糖核酸酶进入肝细胞的研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
[6].李英辉,刘军,赵亚,薛采芳,丁劲.HBV靶向核糖核酸酶基因的原核表达和纯化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5
[7].李英辉,刘军,薛采芳,丁劲,赵亚.HBV靶向核糖核酸酶及突变体的原核表达和RNase活性分析[C].第6次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
[8].刘军,宫卫东,赵亚,李英辉,丁劲.重组腺病毒载体介导的靶向核糖核酸酶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C].第6次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
[9].刘军,丁劲,薛采芳,李英辉,宫卫东.带有蛋白转导域的靶向核糖核酸酶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影响[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
[10].宫卫东.Linker插入的乙肝病毒靶向核糖核酸酶的构建及其抗病毒活性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