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举办第十八届人文精神论坛
[摘 要] 当两种哲学传统进行思想交锋时,引用和参照其他哲学传统也即“它方资源”是十分必要的。这涉及到一个共同基础问题,只有在共同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中西比较哲学研究;还涉及两种思想交锋的问题,即在引用它方资源时如何保持自身思想独特性的问题。
[关键词]比较哲学 运用它方资源现象 共同基础 交锋
2019年6月19日,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的“比较哲学研究中的‘运用它方资源’现象”学术论坛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第十八届人文精神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主讲人为美国加州圣荷塞州立大学哲学系牟博教授,特邀评议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刘悦笛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系程乐松教授。论坛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孙伟研究员主持,讨论嘉宾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
对OGFC—13而言,同一轮胎花纹下,不同性质集料的摩擦系数差别较大。闪长岩在四种轮胎花纹下摩擦系数均为最小,说明闪长岩不适合OGFC—13这种级配类型;玄武岩-1和玄武岩-2的总体抗滑性能较好,以玄武岩-1抗滑性能更为突出。这主要是由于玄武岩-1的力学性质最优。对骨架-空隙型沥青混合料而言,粗集料的力学性质显著影响沥青混合料抗滑性能。
一般而言,比较哲学指不同哲学传统之间的比较研究,特别是中国哲学传统与西方哲学传统之间的比较研究。当前,中西比较哲学已成为哲学领域越来越兴盛的显学,而中西比较哲学的方法论是这一门学科的研究基础,意义重大。
一、“运用它方资源”的现象
牟博教授在本次论坛中着重讲述了比较哲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进行比较哲学研究时,或者当两种不同的哲学传统进行思想上的交锋时,若要更好地理解目标文本的思想和观念——比较研究中的内部资源,总免不了或多或少地引用和参照某种其他的哲学传统也即外部的资源。此时,这种外部的资源就是所谓的“它方资源”,而“运用它方资源”现象,也就是运用外部资源现象。
怎样看待“运用它方资源”现象,是比较哲学研究领域里一个值得思考而且无法绕过的论题。在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中,如何看待和运用外部资源也就是西方哲学的资源,至今都是一个悬而未解的难题。因此,“运用它方资源”现象在哲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一种在哲学研究中被广泛运用的反思性实践类型,而且对于如何进行哲学研究以及如何进行比较哲学研究也起着规范性作用。
《哲学动态》编辑部王正副编审认为,比较哲学到底怎么做,关键点还是一个史和论的关系问题。当代中国从事比较哲学研究的学者,尤其是非中国传统哲学专业的学者,他们对中国传统哲学比对西方哲学更加陌生。虽然比较研究以论为主,但要通过比较研究达到对哲学本身的丰富和深化,对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都必须有深刻的了解。否则就只能让西方哲学驾驭或吞没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则无法对西方哲学产生刺激,反而沦为西方哲学的注脚。
二、“共同基础”(commongrounding)问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为了促进华裔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帮助他们找到文化归属,必须大力发展华文教育。然而,在东南亚华人社会,由于老一辈华族逐渐作古、华文教育人才有限、教学方式落伍、教学方法不当、教学资金有限,虽然经过十多年的华文开放,华族子弟并没有在语言、思想、传统礼仪、族群精神上发生多少改变。
优质护理服务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护理模式,具有较好的护理效果。此次研究选取了我院收治的84例动静脉内瘘术后血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实验组中42例患者实施了优质护理服务,不但使护理满意度得到提高,同时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具体报告如下。
北京大学哲学系程乐松教授认为,比较研究首先要有“差异化”,建立一个“他者”,但前提是要有一个共通的基础。我们现在理解的“比较”通常是不同文化、不同传统之间的比较,问题是怎么确定这个文化或传统的融贯性呢?事实上,方法是相当模糊的。由于它关涉到比较哲学研究的正当性问题,因此确定比较研究的共同基础很重要。程乐松指出,common grounding就是牟博所指出的构成西方哲学和其他哲学传统的体系性资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共同的关切点,共同的哲学问题,共同的反思起点;二是理性能力;三是精神性的、心灵的东西。
北京市社科院哲学所孙伟研究员提出,对中西比较哲学的方法论探讨,有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其一以安乐哲为代表,认为中西哲学具有不同的哲学和文化背景,很难寻找到一个“共同基础”。因此,与其费力地寻找“共同基础”,不如直接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去寻找彼此能够互相补益的方案。另一种观点以牟博为代表,认为东西方哲学、思想之间有一个深远的、共同的形而上学或伦理学基础。因此,中西哲学之间是可以在承认各自文化背景差异的前提下寻找到一个共同关注的哲学问题或共同基础来进行比较的。唯有对中西方哲学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才能对思想家或文本本身的观点乃至其内在隐含的观点进行深入探讨和发掘,使得一方哲学为另一方哲学中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和途径。甚至运用“它方资源”,还可以对思想家或文本自身的观点进行更加清晰连贯的阐释和呈现。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尹景旺副教授认为,对两个文本或文化进行比较是两个内核之间的碰撞,是在不断地架构桥梁和通道。这种桥梁和通道是通过表现、叙事、修辞、隐喻等来达到的,因此是不稳定的。它不是“共同基础”,而是“共同的桥”,可能随时都会因为一些新的历史证据、文学的理解、语言学词源的理解而遭到破坏。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任蜜林副研究员谈到,中国哲学就是胡适、冯友兰等参照西方哲学建构起来的,所以有些人认为,中国哲学本身就是一门比较哲学。但是没有人认为西方哲学是一门比较哲学。为什么胡适、冯友兰等按照实用主义或西方哲学框架写作的中国哲学史能够得到广泛流传,而仅仅从中国思想的视角出发书写的中国哲学史却无法产生范式上的影响,这个问题至今也没有得到解决。比较哲学若真正建立起来,需要一个共同的基础,但是这个共同的基础如何奠定,也是很难解决的问题。
三、比较哲学研究中的中西之辩
该教学楼建于1996年,依据GB 50023—200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规定,其后续使用年限为40年,鉴定方法可按B类建筑的要求进行。
牟博指出,很多学者认为引用外部资源进行比较哲学研究是不可行的,会产生很多的问题,比如“不对称”现象或趋向。有些学者甚至因有疑问而任意减少或漠视“它方资源”,这势必会造成研究中的困境。事实上,在比较哲学研究中,运用“它方资源”进行文本分析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
北京市社科院哲学所王玉峰副研究员认为,总要区分出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是很不应该的。哲学是一门最高的普遍意义上的严格的科学。哲学把握的都是一些普遍性的真理,东方的圣人和西方的圣人,心同此理。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是不存在区分的,存在的仅仅是哲学本身。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比较哲学,为什么会出现比较研究的问题?若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在哲学和思想之间做出界定和区分。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刘悦笛研究员认为,比较哲学一定要“建桥”,而“建桥”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跨”,一个是“交互”。信广来的观点是“跨”,牟博主张“交互”。牟博讲的有两点很重要,一是“介入”“交锋”,二是“建构”。比较哲学在比较研究时,就是要介入,然后在介入的基础上进行建构。比较研究一直有一个问题,即到底是“从外而内”,还是“从内而外”。从胡适到冯友兰,一直都是“从外而内”。而现在的介入性研究则是“从内而外”,即把中国哲学介绍到“他者”那里。但介入的过程中有两个基本倾向:一个是介入的过多了,比如有些汉学家包括安乐哲,他的很多中国哲学概念的译法都是针对西方来书写的;一个是国内一些做中国哲学研究的学者,对介入方法的运用是不充分的。还有无法相互交锋的困境,尤其国内做比较研究、介入性研究的时候,常常没有和西方当代主流思想形成对话,没有做到真正的参与,造成我们很多思想译成英文之后传导不出去。所以,中国思想怎样内置于西方的思想中,内置于他者中,怎样既介入又建构,这才是比较哲学真正应该去做的。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袁程副教授认为,运用“它方资源”现象在比较哲学中很普遍但也很成问题。有比较粗糙的版本,比如西方有逻各斯,中国有道;也有高级的版本,比如通过和它方的细致比较及类比来自证我方的高明、高妙。这种外在化的比较实际上缺乏实质性的建构,不能形成真正的对话。比较哲学除了方法论上的研究,还应重视比较意趣。与他者相逢带来的摩擦、陌异、惊诧等智性上的挑战和吸引,才是推动比较的内在动力。
果然,川矢一挥手,几名鬼子就下了刁德恒的枪,将之摁倒在地。川矢走过去,一脚踩在刁德恒的脸上,拔出军刀说:“你的,八格牙路!死啦死啦的!”
北京市社科院哲学所王双洪副研究员也认为,做哲学研究是离不开比较的,不可能仅仅就自身而研究自身,必须要引用外部的资源,进行不同文本、不同思想和文化之间的比较研究。
北京市社科院哲学所程倩春研究员认为,比较哲学存在的合法性就存在于比较哲学的方法论之中。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各有其独特的方法论,但关于比较哲学的研究方法仍然在探索中。因此,比较哲学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论。
论坛对中西比较哲学方法论问题的充分探讨,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比较哲学研究的途径和进路,也促进了国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关注,对比较哲学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TheReviewof“OntheVeryPhenomenonof‘One-sidedness’inComparativePhilosophy”Forum
LI Wan-li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Beij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101,China)
Abstract:When the engagement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ies happened, it is important to quote another philosophy resources, in other words, the one-sidedness resources, to support the target text. “The one-sidedness phenomenon” involves two questions, one is “the common grounding”, the other is how to think about the engagement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ies.
Keywords:Comparative Philosophy;the one-sidedness phenomenon;common grounding;engagement
[收稿日期]2019-07-03
[作者简介]李婉莉(1972-),女,北京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B014
[文章编号]1002- 3054(2019)08-0126-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262/j.bjsshkxy.bjshkx.190812
标签:哲学论文; 中国论文; 资源论文; 方法论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哲学理论论文; 哲学基本问题论文; 哲学的对象论文; 目的与方法论文; 《北京社会科学》2019年第8期论文;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