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夏译本中的两篇《六韬》佚文(论文文献综述)
梁丽莎[1](2019)在《英藏黑水城文献中夏译汉籍六考》文中提出本文对尚未被准确考释的英藏夏译汉籍进行完整录文、解读并考证,以验证或修正前人的拟题、定名结果。本文新发现原拟题为“佛经”的英藏Or.12380-1922号残片,实际是不同于俄藏本《孙子传》的夏译《孙子传》楷书写本,所记为“马陵之战”的故事;原拟题为“佛经”的英藏Or.12380-1935号文献,实际摘编自《庄子》“让王”篇,从而为西夏文献补充了一个新的种类。本文考订原拟题为“佛经”的英藏Or.12380-542号残片,实际出自《贞观政要·政体第二》;原拟题为“残片”的英藏Or.12380-516号残片,实际出自《六韬·虎韬》中“绝道”末至“略地”首,并恰好可补俄藏所缺,而非前人指出的“金鼓”和“略地”篇;原拟题为“佛经”的英藏Or.12380-872号残片,实际出自夹注本《黄石公三略·下略》的最后部分;英藏Or.12380-2636号写本与俄藏夏译《新集文词九经抄》刻本相应部分文字重合,但形制不同,应属于不同版本的同题文献;而原定名为“太宗择要文”的英藏Or.12380-3494号残片,其条目出自《论语·颜渊第十二》,与俄藏夏译《新集文词九经抄》在语言风格、思想主题、版式形制上均存在一致性,可能是俄藏本《新集文词九经抄》尾佚的某一页。本文利用收藏品之间互补、互现乃至于填补空白的重要联系,对英藏夏译汉籍的文献价值作全面、客观的评介。英藏独有的夏译玄宗《孝经注》是理想的草书解读材料;夏译《庄子》是西夏文献新种类;夏译《将苑》是现今可见《将苑》的最早版本;夏译《新集文词九经抄》写本内容与俄藏刻本互现,主要是以汉文敦煌蒙书《新集文词九经抄》为基础编译而成的;夏译《论语全解》可与俄藏本补缀,修正汉文本错误;夏译《贞观政要》、夏译《孙子兵法》(虚实篇至军争篇)、夏译《六韬》与俄藏本互补,所据底本皆为于今失传的珍贵古本;原定名“太宗择要文”的英藏西夏文文献可与俄藏《新集文词九经抄》刻本补缀;夏译《孙子兵法》(行军篇)、夏译《黄石公三略》与相应俄藏本内容重合、形制相同,可补充夏译汉籍的存世数量;夏译《孝经传》楷书写本可作为识读俄藏《孝经传》草书写本的参照;英藏《孙子传》楷书写本的形制不同于俄藏本《孙子传》,但内容有重合,可以相互对照研究。
梁松涛[2](2018)在《四十年来西夏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十年来,西夏文学研究经历了起步、发展与相对成熟三个阶段。《俄藏黑水城文献》、《英藏黑水城文献》、《中国藏西夏文献》等系列文献的相继出版,对西夏文学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使其由对传世汉文文献的研究逐渐转移到对西夏文文学作品的研究。由于出土文献的特殊性,在研究中还主要以文献解读为主,对文学作品以外的历史文化研究关注不够,因此需要克服碎片化倾向,在关注微观的同时开展宏观论述。西夏文学与西夏历史等跨学科研究的不断加强,西夏文学与音韵、文字、宗教、文化等学科的交融将是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高奕睿,汤君[3](2017)在《夏译中原兵书的异同》文中指出本文考察夏译中原兵书里的异文。中原古书中的同一段话在不同西夏译本中的译文不同,即使是诸葛亮的名字也是每次出现都有不同译法,这表明西夏并没有标准的兵书译本,诸葛亮在那里也是不为人知。现存的西夏兵书译本是互不相干的,并没有表现出像中原《武经七书》那样的内部关联。
彭向前[4](2017)在《夏译汉籍的学术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用西夏文翻译的汉文典籍,简称"夏译汉籍",是西夏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夏译汉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平常所说的"夏译汉籍",往往是就其狭义而言的,仅指世俗文献,包括译自汉文的儒经《论语全解》《孟子》《孟子传》《孝经传》,兵书《三家注孙子》《六韬》《黄石公三略》《将苑》,史书《十二国》《类林》《贞观政要》,童蒙读本《经史杂钞》以及西夏人依据汉文典籍编译而成的《新集慈孝传》等。广义的"夏译汉籍"还应包括宗教文献,主要指
邵鸿,张海涛[5](2015)在《西夏文《六韬》译本的文献价值》文中提出本文比较了西夏译本和宋代形成的今本《六韬》在分卷、篇目、文字方面的差异,进而探讨了西夏文《六韬》的文献价值。认为宋元丰年间《武经七书》颁布后,虽然具有正统和支配地位,但并没有立即完全取代其他版本,直到南宋时期还有一些与官本不尽相同的《六韬》流传于世。西夏译本即为其中之一,但它不是宋明以来主要《六韬》版本的祖本并且较早亡佚。然而元丰时期的官方定本《六韬》有可能是在包括西夏译底本在内的多个版本基础上整理校定的,其改变程度可能没有过去认为的那么大。此外,西夏译本《六韬》还有一定的训诂学价值。
刘春生[6](2015)在《西夏文本《孙子兵法》的文献研究》文中指出黑水城西夏文《孙子兵法》的底本是北宋或北宋以前的珍贵古本,久已失传,20世纪初重新发现,为研究、整理现存宋本《孙子兵法》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具有极为重要的文献价值。依据《孙子兵法》西夏文本不仅可以校订宋本正文的讹误,还可以校订曹操、李筌、杜牧三家注的错误,同时也为三家注的辑佚提供了文献依据。
高奕睿,张笑峰[7](2014)在《夏译汉文军事典籍中的一致性》文中提出夏译汉文军事作品是现存西夏文典籍中比较重要的类型。从《孙子兵法三家注》、《孙子传》、《六韬》、《黄石公三略》、《将苑》等西夏译本中选取三个多次出现的短语作为范例,对夏译汉文军事典籍中的一致性进行了考察。
潘超[8](2012)在《敦煌吐鲁番本兵书文献探微》文中认为目前所知,敦煌吐鲁番出土的兵害文献,共有6种、8个卷号,数量不多,亦不甚为人所重,故其研究亦尚多有未尽之处。本文在前贤畴彦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封敦煌吐鲁番本兵害文献提出一些新的看法。本文绪输部分简单介绍了唐前兵书文献的源流。第一章简要说明了敦煌吐鲁番本兵书文献出土地、现藏地以及既有研究情况。第二三、四、五章则就具体问题展开讨论。本文主要研究了敦煌吐鲁番本兵害文献舆这些兵书其他出土、傅世版本之间的关系,并且利用敦煌吐鲁番文献重新封输了《握奇经》、《黄石公三略》、《素害》的成害时代。本文首次校缘了敦煌文献P.4837A,指出其引文的来源,说明其性质,并考定其撰作峙代。此外,本文还讨论了敦煌文献中异文校语混入正文的现象。
贾常业[9](2011)在《西夏文译本《六韬》解读》文中研究指明西夏文译本《六韬》有别于存世的汉本,是中华优秀历史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夏译本《六韬》不仅在卷目体例上与存世的汉本不同,而且在内容上增加了不见于存世汉本的"一战"与"攻城"篇,即使在与汉文本相同的篇名中,其实际内容也有差异,所以,夏译本《六韬》这份文献显得尤为珍贵。鉴于此,本文试图对其进行全文点校、解读,旨在反映夏译本《六韬》及汉籍古本的概貌。同时,研究、解读夏译本《六韬》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文献价值。
沙梅真[10](2011)在《敦煌本《类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类林》是一部唐初私撰小型类书,作者是唐初宰相于志宁之子于立政。该书原本已经失传,近代考古发现的西夏文本和敦煌手抄本两个异本以及金王朋寿的增补本,成为后世研究的珍贵资料。敦煌本《类林》残存的数量与原书相比较只是很少一部分,仅一万多字,但文书保存了很多重要的信息,研究价值很高。通过现存三种版本的内容、分类、语言、规模、版式等各方面的比较研究,可以见证《类林》以及《类林》系类书的产生、发展、变化、流传等诸多方面的情形,更进一步了解古代小型类书发展变化的特征和轨迹。文章通过上篇研究篇和下篇校注篇两部分,对敦煌写本《类林》进行校注、整理,结合西夏文本和增广本以及复原本等几个版本的内容,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类林》的作者、成书年代、成书背景、分类特征、流传状况、引书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对《类林》流传轨迹的认识,展示了私撰小型类书在古代文化传播和推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通过研究,不仅对《类林》的版本、内容、成书背景以及流传过程中的变化等各个方面都有了进一步认识,而且《类林》原本的恢复也更趋完善,使其在类书研究以及古代文献的流传、思想知识的传播等研究中,起到增砖添瓦的作用。
二、西夏译本中的两篇《六韬》佚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夏译本中的两篇《六韬》佚文(论文提纲范文)
(1)英藏黑水城文献中夏译汉籍六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英藏夏译汉籍新考二则 |
(一)英藏西夏文《孙子传》残片考释 |
(二)英藏西夏文《庄子》残片考释 |
二、英藏夏译汉籍补考四则 |
(一)英藏西夏文《贞观政要》残片考释 |
(二)英藏西夏文《六韬》残片考释 |
(三)英藏西夏文《黄石公三略》残片考释 |
(四)英藏西夏文《新集文词九经抄》残片考释 |
三、英藏夏译汉籍的文献价值 |
(一)英藏独有的夏译汉籍 |
(二)与俄藏同一版本的英藏夏译汉籍 |
(三)与俄藏不确定版本关系的英藏夏译汉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2)四十年来西夏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西夏文学的概括性研究 |
二、利用出土文献对西夏文学及文化的研究 |
(一) 对出土汉文文学作品的研究 |
(二) 对出土西夏文文学作品的研究 |
1. 夏译汉籍文学作品与文化的研究 |
2. 西夏文文学作品与文化的研究 |
(三) 对佛教文学的研究 |
三、西夏文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4)夏译汉籍的学术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夏译汉籍是打开西夏语法大门的钥匙 |
二夏译汉籍的版本价值 |
三夏译汉籍的校勘价值 |
四夏译汉籍的训诂价值 |
五夏译汉籍中的史料价值 |
(6)西夏文本《孙子兵法》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夏文献的出土与西夏文本《孙子兵法》的整理研究 |
二、西夏文本《孙子兵法》的底本探讨 |
(一) 西夏文本《孙子兵法》的基本面貌 |
(二) 宋及宋以前没有与西夏文本相应的曹操、李筌、杜牧《三家注孙子》的文献着录 |
(三) 现存宋本不是西夏文本的底本, 西夏文本的底本是北宋或北宋以前的古本 |
三、西夏文本《孙子兵法》的校勘价值 |
(一) 西夏文本校订现存宋本讹误举例 |
(二) 西夏文本校订宋本曹操、李筌、杜牧三家注错误举例 |
(三) 西夏文本为曹操、李筌、杜牧三家注的辑佚提供了文献依据 |
四、西夏文本《孙子兵法》有待探讨的问题 |
(一) 多处宋本原文在西夏文本中没有相应的译文或者译文的内容与现存宋本不相对应, 也有多处曹操、李筌、杜牧三家注的译文与现存宋本不相对应 |
(二) 西夏文本中有的李筌注属作曹操注, 有的曹操注属作李筌注, 有的曹操、李筌合注只属曹操注或只属李筌注 |
(三) 西夏文本注中有一些宋本注文为西夏文本所无, 也有大段文字为宋本所无 |
(7)夏译汉文军事典籍中的一致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夏译汉文军事典籍 |
(一) 《孙子兵法三家注》 |
(二) 《孙子传》 |
(三) 《六韬》 |
(四) 《黄石公三略》 |
(五) 《将苑》 |
二、翻译中的一致性 |
三、实例分析 |
四、结论 |
(8)敦煌吐鲁番本兵书文献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敦煌吐鲁番本兵书文献叙录 |
第一节 敦煌本兵书文献叙录 |
第二节 吐鲁番本兵书文献叙录 |
第二章 敦煌本《六韬》研究 |
第一节 敦煌本《六韬》与诸本关系 |
第二节 敦煌本《六韬》中的“师尚父” |
第三节 敦煌本《六韬》与《逸周书》 |
第三章 P.4837A《八阵》(拟)及相关问题研究 |
第一节 P.48 37A《八阵》(拟)校录、结构复原和断代 |
第二节 P.48 37A《八阵》(拟)与《握奇经》之关系 |
第三节 《握奇经》成书时代新论 |
第四章 敦煌本《黄石公三略》、吐鲁番本《孙子兵法》研究 |
第一节 《黄石公三略》诸本关系 |
第二节 吐鲁番本《孙子兵法》与诸本关系 |
第五章 敦煌类书与兵书文献 |
第一节 敦煌类书《蒙求》注引《六韬》考论 |
第二节 由《兔园策府》注关于《黄石公记》的记载看《黄石公三略》成书时代 |
第三节 敦煌类书《应机抄》与黄石公《素书》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10)敦煌本《类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上篇 研究篇 |
绪论 |
第一章 敦煌本《类林》的基础研究 |
第一节 《类林》的命名 |
第二节 《类林》的作者 |
第三节 《类林》的成书年代 |
第二章 《类林》的编撰背景 |
第一节 于立政的家族及成书时的政治背景 |
第二节 《类林》成书的社会背景 |
第三节 《类林》成书的条件 |
第四节 《类林》编撰的思想基础探析 |
第三章 《类林》的分类特征以及性质 |
第一节 《类林》的分类特征和意义 |
第二节 《类林》的类文特征 |
第三节 《类林》与古代小说的关系 |
第四节 敦煌本《类林》中故事的叙事特点 |
第五节 《类林》的史类特征 |
第四章 《类林》引书研究 |
第一节 《类林》的明引书籍 |
第二节 不引书名但可考典籍 |
第五章 《类林》的流传 |
第一节 《类林》的版本流传 |
第二节 敦煌本《类林》在传播过程中的功能变化 |
下篇 录文校笺篇 |
凡例 |
校释正文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图版 |
二、碑铭录文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西夏译本中的两篇《六韬》佚文(论文参考文献)
- [1]英藏黑水城文献中夏译汉籍六考[D]. 梁丽莎.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2]四十年来西夏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梁松涛. 西夏研究, 2018(04)
- [3]夏译中原兵书的异同[J]. 高奕睿,汤君. 西夏研究, 2017(02)
- [4]夏译汉籍的学术价值[J]. 彭向前. 文史知识, 2017(03)
- [5]西夏文《六韬》译本的文献价值[J]. 邵鸿,张海涛. 文献, 2015(06)
- [6]西夏文本《孙子兵法》的文献研究[J]. 刘春生. 孙子研究, 2015(02)
- [7]夏译汉文军事典籍中的一致性[J]. 高奕睿,张笑峰.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4(01)
- [8]敦煌吐鲁番本兵书文献探微[D]. 潘超. 浙江大学, 2012(01)
- [9]西夏文译本《六韬》解读[J]. 贾常业. 西夏研究, 2011(02)
- [10]敦煌本《类林》研究[D]. 沙梅真. 兰州大学,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