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京胡伴奏艺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京胡,艺术,高胡,黄梅戏,赣剧,演奏员,民族音乐。
京胡伴奏艺术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苗欢欢[1](2018)在《徐兰沅京胡伴奏艺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京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在中国戏曲艺术中树立了典范,素有“国粹”之称,深受赞誉。京剧的发展固然离不开京胡伴奏,京胡伴奏在京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京胡以其明亮、高亢、圆润的音色成为京剧音乐主要伴奏乐器,在京剧艺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京剧唱腔与京胡伴奏密不可分,京胡伴奏对唱腔起着“烘云托月”的作用。因此,京胡伴奏在京剧中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京胡大师徐兰沅,他不仅熟谙戏里,在京剧音乐伴奏、曲牌的选择、京剧音乐设计以及与唱腔协调上均有研究,而且还丰富了京剧传统伴奏方法,对京剧音乐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被誉为“六场通透”的乐师。对于这样一位在戏曲乃至在中国京剧艺术发展中具有深厚造诣的艺术家而言,对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音乐形态学和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对徐兰沅京胡伴奏艺术进行专题性、系统性研究。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和结语单独成一,分别从历史形态、伴奏技巧以及伴奏关系和美学特征等方面,对徐兰沅京胡伴奏艺术的历史渊源、音乐形态、伴奏技术和美学特征进行初步整理和探析。第一部分是追溯京剧伴奏的历史发展,梳理京胡随着历史变迁和京剧诞生逐渐崛起的过程。首先,从自身的起源、京胡主奏地位的确立,再到京胡的转变进行说明。其次,将京胡演奏家徐兰沅至于大的历史背景中进行叙事,对他的艺术生涯和艺术成就进行铺垫。第二部分着重探讨徐兰沅京胡伴奏技术特征。主要从京胡伴奏的定弦与定调、指法与弓法、板眼与板式以及在伴奏中特殊技巧的运用几个方面着手,结合相关谱例详细分析徐兰沅在京胡伴奏中独特的见解,提炼、总价他在京胡伴奏着的技术特征。第叁部分是对徐兰沅京胡伴奏艺术形态进行深入的探讨。京胡伴奏音乐形态主要包括曲牌、过门以及保调与乐队配合等。从京胡演奏曲牌分类、用法和过门的分类、结构功能基本伴奏织体进行分析,然后对徐兰沅在京剧伴奏中“托腔保调”主要职能的发挥以及他在京胡伴奏中“气口”处理、“加花”伴奏和“低翻高、高翻低”方法的处理、乐队的紧密配合进行论述,总结徐兰况在京胡伴奏中的艺术形态。第四部分从徐兰沅与梅兰芳合作的角度出发,选取梅兰芳演绎的经典剧目《贵妃醉酒》和《宇宙锋》作为个案。通过对剧目简单介绍、剧情和结构的分析,深入了解剧目主要内容,对徐兰沅京胡伴奏进行深入挖掘。最终剖析琴师在京胡伴奏中的角色担当和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说明京胡伴奏的重要性。第五部分是通过以上对徐兰沅京胡伴奏技巧和音乐形态的分析,总结徐兰沅京胡伴奏的美学品格。首先,分析徐兰沉在京胡伴奏中的风格特点,在深入探析徐兰沅京胡伴奏艺术风格、特点基础上总结其审美特征。京胡通过自然通透的音色和不断变化的旋律突出伴奏的特点,传达出京剧的审美韵味。第六部分是对徐兰沅京胡伴奏艺术价值和影响的理论总结。徐兰沅精湛的伴奏技巧为后人在学习上提供了有力的参照,并且为研究和学习京胡伴奏提供了较好的研究素材,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他作为伴奏琴师在京胡艺术中发挥着独特功能,在京胡伴奏生涯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为京胡伴奏和创新树立了典范,对未来京胡伴奏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他在京剧音乐设计和京胡伴奏创新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为京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王文倩[2](2017)在《黄梅戏中高胡伴奏艺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梅戏高胡作为黄梅戏伴奏中的主奏乐器,即“主胡”,在黄梅戏伴奏中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在黄梅戏音乐中,黄梅戏高胡伴奏与唱腔密不可分,黄梅戏高胡伴奏音乐不仅是唱腔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演员演唱的效果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黄梅戏高胡伴奏艺术,对黄梅戏高胡伴奏自身规律、黄梅戏表演及黄梅戏演唱风格的认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黄梅戏高胡的历史沿革与正式确立、过门与托腔音乐、二度创作、演奏主体以及艺术发展等多层角度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对黄梅戏高胡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做了初步的论述。全文包括叁个部分:第一章黄梅戏高胡确立之历史沿革:本章从黄梅戏的起源、最初伴奏形式、弦乐伴奏的探索到最终主胡的确立对黄梅戏艺术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并以“京徽合演”为时间节点明确了黄梅戏高胡成为主奏乐器的缘由。第二章黄梅戏高胡的伴奏艺术:本章以黄梅戏音乐为基础,首先概括了黄梅戏高胡在黄梅戏中使用的定弦与演奏技法;同时分别详细阐述了黄梅戏高胡的过门音乐、托腔音乐及其在唱腔与艺术表现中的二度创作。第叁章黄梅戏高胡伴奏琴师现状分析:本章首先是对黄梅戏高胡伴奏主体一一琴师的研究。分别从角色地位、素质结构、技艺传承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分析了黄梅戏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个人设想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7-05-16)
熊樱侨[3](2016)在《论京胡在生行流派唱腔中的伴奏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流派艺术多样化形成是京剧艺术成熟的标志,各流派争奇斗艳对京剧艺术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京剧生行唱腔曲调丰富、韵味讲究。各流派唱腔在旋律及演奏技法上也各具特色。本文围绕京胡伴奏,论生行流派"杨、马、言"派唱腔中京胡运用的个性化风格及手法。(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6年24期)
吴旭彤[4](2016)在《略谈板胡伴奏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板胡与二胡、京胡、中胡、高胡,都属于中国乐器"四大家族"中的拉弦乐器。板胡声音清脆嘹亮,适于表现激越的情绪和情感。板胡既可以激情独奏,又经常在评剧、京剧等演出中参与伴奏。板胡伴奏既是技术又是艺术,既为演员表演服务,又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要搞好板胡伴奏,板胡演奏员要把握好以下几点要领。首先是精湛的板胡演奏技艺戏曲伴奏是以唱腔设计为基础,以司鼓为指挥,以锣鼓经为统领的器乐合奏。参与伴(本文来源于《剧作家》期刊2016年05期)
陈锦华[5](2013)在《黄梅戏高胡伴奏艺术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简要梳理了黄梅戏主胡伴奏的发展历程,认为从早期的"叁打七唱"无旋律乐器阶段发展到"京徽合演"用京胡伴奏阶段直至最终确立高胡为黄梅戏主胡伴奏阶段。黄梅戏高胡伴奏同其唱腔一样,有着较为严谨的伴奏方法,其中"包、托、领、垫"是黄梅戏高胡伴奏的基本手法。(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上半月)》期刊2013年11期)
李东璟[6](2012)在《赣胡伴奏艺术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赣剧作为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艺术魅力,使之成为江西最具代表的地方大戏剧种,于2011年被列入国务院颁布的第叁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中。“赣剧”之名是由20世纪50年代赣东北地区的“饶河戏”和“信河戏”合流而定名的。在其发展的进程中逐渐融入高腔、乱弹腔、昆腔等,形成了一个多声腔的剧种。它除了在语言、声腔、音乐旋律等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外,为唱腔伴奏的主奏乐器——赣胡,也在其形制、音色及伴奏手法上,形成了自身所独有的特征。因此,作为赣剧音乐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赣胡的演奏及伴奏艺术进行全面的研究,无论从赣胡这一乐器的角度出发,还是对赣剧音乐中唱腔、曲牌及舞台表演的认识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赣剧及其音乐为基础,对赣胡的构造、演奏技法、伴奏手法,以及赣胡所演奏的过门、曲牌和其他音乐在剧种中所起的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对赣胡发展现状和前景做了初步的论述。全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章赣剧的渊源及其音乐构成:本章从赣剧的起源、发展及其音乐艺术特征上对赣剧艺术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并明确赣胡在赣剧音乐中所起的作用。第二章赣剧主奏乐器赣胡的演奏艺术:本章分析赣胡成为主奏乐器的源由,并对赣胡的构造与演奏技法及其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第叁章赣剧主奏乐器赣胡的伴奏艺术:本章以赣剧音乐为基础,分析了赣胡所演奏的过门在唱腔中的程式性特点;为烘托唱腔旋律,以“同音伴腔”为主,“同中有异”为辅的伴奏手法,使赣胡的伴奏旋律与唱腔旋律产生交错的融合,凸显了唱腔与伴奏的不可分割性;同时,赣胡在演奏曲牌和其他音乐时在唱腔中所起到前奏、间奏及尾奏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伴奏特点。第四章赣剧主奏乐器赣胡的艺术发展:本章分析了在赣胡艺术发展现状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2-03-01)
王世萍[7](2009)在《浅谈京胡伴奏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京胡是京剧伴奏的主要乐器,在京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京胡伴奏强调了它的"伴"字。(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信息》期刊2009年16期)
李晓姝[8](2006)在《京剧中京胡伴奏的艺术手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民族拉弦乐器中,各自有着独特的演奏手法和惯用技巧,如果用演奏京胡的手法和技巧来演奏二胡或是板胡就行不通。反之,用演奏二胡或板胡的手法演奏京胡,也会失去京胡特有的韵味。在京剧音乐的伴奏中对于京胡特有的韵味,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因为京胡的这种韵味对演员的(本文来源于《戏曲艺术》期刊2006年02期)
赵志安[9](2002)在《传统京剧京胡伴奏艺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首次对传统京剧时期京胡伴奏艺术规律作一次多层、全面的揭示: 首先,对京胡自身形制构造发展、成熟的过程,以及京胡在京剧皮黄腔伴奏乐队中“主奏地位”确立的历程作了系统的概述和梳理;在对京胡历史沿革的考察过程中,初步解答了京胡具有“清脆、明亮”的音色、独特的形制构造、以及能够成为京剧剧种风格代表的“主奏乐器”的原因。 其次,深入分析了京胡伴奏音乐的宫调、技法、一般形态特征以及个性流派风格等京胡伴奏音乐形态层面艺术规律的构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这些艺术规律形成的过程和产生的原因。并且联系京胡伴奏的艺术实践,探讨了京胡伴奏音乐形态规律的运用与艺术表现需要之间的密切联系。 再次,笔者在传统已有的琴师传记资料的基础上,以较大的篇幅对传统京剧中琴师的职能、以及琴师自身进行了多维分析。其中,通过对作为“主奏者”的琴师在传统京剧所承担的多重职能、以及实施其职能的行为和过程的认识,进一步揭示了传统京剧伴奏艺术乃至表演艺术的风格特征,而通过对琴师主体自身的多维分析,更深入地认识了传统京剧的戏班乐队组织、经济基础、演出、伴奏机制和习惯、演出中的演员、乐手和观众的沟通方式等等。 最后,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美学高度来揭示京胡伴奏艺术最为突出的“主奏性”和“程式性”等审美特征。进而推绎出:京胡伴奏艺术中“主奏性”与“程式性”这一对共生的审美特性,在传统戏曲伴奏艺术中具有普遍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02-04-01)
京胡伴奏艺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梅戏高胡作为黄梅戏伴奏中的主奏乐器,即“主胡”,在黄梅戏伴奏中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在黄梅戏音乐中,黄梅戏高胡伴奏与唱腔密不可分,黄梅戏高胡伴奏音乐不仅是唱腔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演员演唱的效果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黄梅戏高胡伴奏艺术,对黄梅戏高胡伴奏自身规律、黄梅戏表演及黄梅戏演唱风格的认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黄梅戏高胡的历史沿革与正式确立、过门与托腔音乐、二度创作、演奏主体以及艺术发展等多层角度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对黄梅戏高胡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做了初步的论述。全文包括叁个部分:第一章黄梅戏高胡确立之历史沿革:本章从黄梅戏的起源、最初伴奏形式、弦乐伴奏的探索到最终主胡的确立对黄梅戏艺术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并以“京徽合演”为时间节点明确了黄梅戏高胡成为主奏乐器的缘由。第二章黄梅戏高胡的伴奏艺术:本章以黄梅戏音乐为基础,首先概括了黄梅戏高胡在黄梅戏中使用的定弦与演奏技法;同时分别详细阐述了黄梅戏高胡的过门音乐、托腔音乐及其在唱腔与艺术表现中的二度创作。第叁章黄梅戏高胡伴奏琴师现状分析:本章首先是对黄梅戏高胡伴奏主体一一琴师的研究。分别从角色地位、素质结构、技艺传承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分析了黄梅戏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个人设想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京胡伴奏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1].苗欢欢.徐兰沅京胡伴奏艺术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8
[2].王文倩.黄梅戏中高胡伴奏艺术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3].熊樱侨.论京胡在生行流派唱腔中的伴奏艺术[J].北方音乐.2016
[4].吴旭彤.略谈板胡伴奏艺术[J].剧作家.2016
[5].陈锦华.黄梅戏高胡伴奏艺术探究[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
[6].李东璟.赣胡伴奏艺术之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
[7].王世萍.浅谈京胡伴奏艺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
[8].李晓姝.京剧中京胡伴奏的艺术手法[J].戏曲艺术.2006
[9].赵志安.传统京剧京胡伴奏艺术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