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性审美与其他心理现象一样,其发生发展都会受到审美心理结构及其内在动力的影响。研究大学生性审美心理结构及内其内在动力的特点,能使大学生性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及超越性。性审美心理结构由性审美心理倾向、性审美认知、性审美情感构成,其中性审美需要是性审美活动的内在的动力,对人的性审美活动起着决定作用。在身体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大学生性审美动力表现出追求视觉快感、性别美塑造及追求审美自由等特点。
关键词:身体美学;性审美;心理动力
人类的性作为复杂的一种客观存在,是情与欲、灵与肉、理性与感性的复合体,是生理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综合。从生理属性角度上看,性及相关性行为无所谓对错美丑,而从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角度上看,性及相关性行为就必须接受当时社会道德及审美观的评判。据此,性教育应该是致知、传道与冶情、育美的统一,即性生理教育、性道德教育和性审美教育的综合。[1]根据教育源于生活,基于生活,关照和融入生活这一特性,大学生的性教育应该与中小学重视性知识、性道德的性教育有所不同,应该突出审美心理结构建构的性审美教育。性审美作为以男人或女人作为审美的主体或客体,在审美心理倾向、审美认知、审美情感等的影响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动态的心理过程,与其他心理现象一样,其发生发展都会受到审美心理结构及其内在动力的影响。[2]因此,只有深入研究大学生性审美心理结构及内其内在动力的特点,才能使大学生性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及超越性。
一、性审美心理结构及其内在动力
性审美心理结构是指性审美主体内部反映客观事物的审美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心理活动结构。性审美心理结构是主体与客体发生审美关系的中介,也是主体进行性审美活动的心理机制。[3]性审美心理活动与其他心理活动相比有其独特性:一是,性审美心理活动不仅是事物形象与快感的联系,更是一种理性的美感。康德等美学家认为,审美心理发生活动时,感受器接受和传入的都是事物形象,而效应器表现的活动则是快感。性审美过程中,个体除了获得快感还能获得审美情感的愉悦。由于快感与美感不同,快感是生理机体的舒适感觉,而美感则是一种精神的愉悦,不是物质情欲的发泄,所以美感包含了丰富的理性因素。[4]也即并非客观有美,主体就相应地获得美感。性审美心理活动亦是如此。因此,人们常常疑惑:同样事物的刺激,个体的性审美反应是一样的吗?事物的什么因素和特征能够刺激性美感的产生?性审美的情感体验一定与事物本身美感有关吗?它可不可以是与事物本身美感无关的因素(如性道德、性文化、性审美价值观等)?如果有,那么两者之间又有什么关联?二是,性审美心理活动是以潜意识方式存在的。在性审美活动发生之前,我们并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审美需要、审美期望、审美标准,而一旦客观事物刺激我们的感官时,无需判断、无需思考、无需联想,我们的审美情感就会油然而生,而且还让我们很难理清此时此刻快感发生的心理缘由。如,一见钟情、欲罢不能。基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性审美心理结构应与其他心理活动不同。“性”是人与生俱有的自然本性,“美”是个体成长中为获得富于情感性的、肯定性的精神价值而追寻的自由的心灵活动,追求美是人的天性。作为人性中最基本的要素,“美”与“性”总在人的一生发展中相伴相随,两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性是美的基础,美彰显着性的光辉,个体在对性的追求、对美的追求的同时才引发了一系列的审美认识、审美情感活动。[5]所以,性审美心理结构应由性审美心理倾向、性审美认知、性审美情感构成。
性审美心理倾向包括性审美需要、性审美期望。性审美需要不仅是人类生命活动过程中必然的生命需要,更是个体的成长性需要。个体不仅用自己认可的性审美标准衡量他人,获取愉悦的性审美情感体验,从而愿意积极地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同时也用此标准评价自己、建构自己、完善自己、实现自我,以此获取他人审美的认可并体现自我价值的意义。[6]所以,性审美需要是个体成长性需要,也是个体性审美心理活动发生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性审美期望是个体在性审美活动之前,根据个体已知信息和经验对即将出现的性审美对象的一种准备状态。根据管理心理学理论:激动力量=期望值×效价。调动个体积极性,激发个体内部潜力的激发力量的大小取决于个体期望值与效价的乘积,而个体期望值与效价均与个体的性审美需要密切关联。[7]与性审美需要、性审美期望紧密联系的是性审美认知。性审美认知包括性审美感知、性审美想象和性审美理解。只有在性审美感知、理解、想象的基础上,才能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判断和评价,才能完成对审美对象的欣赏过程。个体在性审美认知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性审美情感体验,性审美情感体验的发生又影响着性认知的发生、发展。
总之,性审美心理倾向、性审美认知、性审美情感构成的性审美心理结构是性审美活动得以发生、开展、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但在性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的性审美需要不仅是触发性审美活动开展的动力,而且还影响着审美主体的审美期望、认知过程、情感过程的发生发展。不仅如此,在性审美认知、性审美情感过程中,由于个体审美需要的不同,必然会带来审美个体审美感受和审美愉悦的不同,而审美感受和审美愉悦的不同势必会影响个体审美期望、审美判断及审美趣味的发展,而这些又将积淀于其审美心理结构之中并影响着其性审美活动的发生,使其面对同样的刺激,产生不同的性审美反映。基于以上论述可见,性审美需要是性审美活动的内在的动力,对人的性审美活动起着决定作用。
(4)烘干转筒内有专门的烟气通道管,沸腾炉烟气首先通过烘干转筒中间的中空管到达烘干转筒的尾部,然后又从烘干转筒尾部沿烘干转筒内圆四周布置的管道返回转筒头部,经排烟口排出。物料不与烟气接触,只与灼热的烟气管接触,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二、身体美学思想视角下大学生性审美心理动力的探讨
在自媒体时代以前,媒介只为人们审美提供一定的渠道和形式,且控制权还只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因此,人们只能接受媒介传递的信息,而媒介为保证其传递的正面教育效果,在性审美的传递过程中更多注重精神层面的审美教育。在当今自媒体环境中,媒介不仅是人们接受信息的通道,而且也成为了人们自我诉求和自我表现的有效途径,个体既是信息获得者,也是信息提供者,媒介的控制权也从少数人手中落到大众手中,如全民DIY。大众可以随时随地随意地通过手机、互联网等获取外部信息、分享自己的认知与体悟,包括人们的审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人们掌握了自己的审美主动权,个体可以按照自己的审美需要随时随地进行审美活动。个体对审美对象的构建方式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自主的选择审美对象,一种是主动的创造审美对象。但是,不论哪种构建方式,审美对象的构建都与个体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自我生活的表露成为审美的主要内容。为了满足信息交流速度与频率的提升,人们总是选择微、小、精的生活经验置于审美内容之中,使人们的审美活动呈现出“微形式”审美,如抖音。而自媒体技术手段又为人们随心所欲地制造出符合自己理想中的审美对象、帮助人们实现完美展现自我的愿望提供了技术支持,使人们审美呈现出“媒介化”审美,如美图秀秀。总之,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快感的需要,当今自媒体环境所导致的“微形式”审美以及“媒介化”审美使得人们审美方式发生了“自我暴露”“过度爆料”“求异心理”“多元化审美”及“碎片化审美”的嬗变,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大学生在性审美过程中关注个体内在必然性生命需要的性审美需要走向了极致,使大学生性审美动力表现为出追求视觉快感、性别美塑造等特点。
QN-06V井地质录井主要工作是岩屑录井,钻时录井和岩、煤芯录井,在施工过程中由专人负责,严格按照设计和规范的要求,对各项原始资料进行录取。数据全面、详细、准确。
(一)大学生性审美动力表现为追求视觉快感、性别美塑造等特点
随着时代的进步,年轻人在享受现代科技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科技发展带来的快节奏的生活压力所导致失望、焦躁、压抑等负面情绪,使得他们很难静下心来追求事物的真善美,而自媒体的科技平台提供的强大技术支撑,也促使了年轻人审美发生了追求即时快感以满足情绪宣泄的心理变化。在这种背景下,身体美学关于“身体本身直接影响并制约着审美感知和审美愉快的性质,美学应当回归身体”的思想使大学生性审美动力表现为追求视觉的快感。如热播的电视剧《琅琊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延禧攻略》,尽管故事老套,但唯美的画面,尤其是电视剧里的帅哥美女吸引了众多大学生的眼球。而在大学生择偶心理的调查中,85%的大学生不加掩饰地表明:只有先看的顺眼,才有深入了解的必要。
性审美是我们人类认识、理解我们自身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这个词组中“审”是一个动词,就使得性审美过程,从对审美对象本身美的属性的审美上升到根据人自身的性审美需要而发生的深层思考和评价。人自身的性审美需要也即性审美的动力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与性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也即人在按照“性审美需要”进行性审美活动过程中,不断地体验到审美情感,当感受到愉悦时,引发这种愉悦情感的事物特点就会融入到人们的性审美心理结构及其内在动力之中,指导或引发着其后的性审美活动。性审美动力就是在性审美主体以审美实践为中介的双向转化与建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8]既然以审美实践为中介,性审美动力的形成与发展就应该是建立在生理基础上的历史文化、社会思潮与社会习俗、个体认知与情感特点的沉淀。作为大众文化语境下、消费主义思潮蔓延下的中国美学界的前沿美学思想——“身体美学”对当代大学生性审美心理动力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呢?使得当代大学生性审美心理动力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呢?
性审美需要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首先,性审美需要是人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具有根植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其次,性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精神享受。[9]在传统文化、二元论意识(身体和意识分离)美学及鲍姆加通经典美学“感性学”(鲍姆加通认为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科学。美学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之上的,美学的目的在于研究感性认识并完善感性认识。但他认为身体是一种低级的官能,不足以帮助人们获得科学的感性认识[10])的影响下,人们对审美有了这样的普遍认识:审美活动虽然基于感性的基础之上,但却不能停滞在感性的生命体验上,而是一定要上升到精神层面和社会性层面时,这时才算体验到了审美的快感,才算完成了审美活动。也即在以往的审美过程中,审美的快感应该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人们精神上的慰藉,“自我实现”是审美的高级阶段,也是审美所追寻的最终目标。审美活动如此,性审美活动亦是如此,人们将引发性审美活动的动力更多地限制在人们的精神需要范围之内,性审美更多是道德伦理、自我实现等精神之审美。如,人们在择偶时更多提出的审美标准是:心地善良、勤劳、勇敢、温柔贤淑等等。即使是对人的生理属性之美进行欣赏也必须要借助精神需要范畴的内容来进行,如你眼底的温柔打动了我的内心。这种忽略了人本身生命需要、必须与精神需要相联系的性审美活动严重地割裂了自身与现实的关系,使得性审美活动向着一个不断脱离自身感受、自身情感体验、自我不断完善的方向发展,造成了人们性审美活动由于抗拒个体审美经验、身体欲望等内在必然的生命需要而导致性审美的“贫乏性收缩”,不仅在人们的服饰上,就连音乐、舞蹈等艺术领域都可以看见性审美的乏味。忽略人本身生命需要的性审美不论从理论还是实践都走向了“美是身心愉悦”的对立,性审美理论与实践研究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震荡,甚至出现了动摇和崩塌,迫切需要突破和重建。[11]伊格尔顿认为鲍姆加通创建“美学”,虽然革命性地开拓了人的感觉领域,但忽视了人的肉体和官能等生物性、生理性的领域。因为人们以生理欲望、原始冲动、感官快适、自然本能等为表现形式的感性生活,无一不是建立在人们的肉体和官能的基础之上的。生理欲望、原始冲动、感官快适、自然本能等生命需要本身应该是人们审美的最初的、最原始的动力。所以以舒斯特曼为代表的身体美学思想认为:感觉当然属于身体(包括感官、肢体、肌肉、内脏器官、生理系统等)并深深地受身体条件(结构、活动和变化)的影响。身体的状况、身体怎样的感觉和运行,身体的所欲、所为和所受都对感性认识产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12]身体美学思想强烈呼吁审美必须要走出经典美学的围城,审美必须做到满足有机体应付环境的需要,必须做到满足增进有机体的生命和发展的不断需要。身体美学思想对生命的回归影响着大学生性审美需要也即性审美动力的形成与发展。大学生性审美在身体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开始关注个体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开始认识到性审美需要不能将身体、官能和欲望截然排除在外,恰恰相反,这些生物性、生理性的内在的必然性生命需要往往作为一种基本的、基础的因素参与其中并发挥作用。在身体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大学生性审美从精神需要层次引向了关注个体内在必然性生命需要层次。
身体美学思想其目的是把美学从理论引向践行,把美学从艺术引向生活。正如舒斯特曼所说,“美学的最高作用,是增进我们对艺术和美的经验,而不是制造关于这些概念的语言定义。”彭锋更是将身体美学思想总结为:生活艺术的哲学最好是通过在场的身体示范来进行教育,而不是通过不在场的文字来进行教育。[13]身体美学思想的核心是要把美学从纯粹的理论中解放出来,让美学从纯粹艺术走向生活并“改善”生活,也即美学应该是注重“践行”的美学,这也是大学生性审美动力表现为追求视觉性别美塑造的原因。在大学生择偶心理的调查中可以发现:许多大学生将大量的金钱消费在追求时尚美丽的身体、对身体的照料和装饰上,性别美的塑造已然成为当今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大学生性审美动力表现为追求审美自由的特点
人类的性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受当时的社会关系影响和个体心理状态支配,承载着人类社会特有的理性色彩、道德理想和审美期望等的复杂体系。性审美需要和一般审美需要一样,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只有上升到精神和社会性时,才有可能成为审美的快感,但由于性审美活动与人自身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因此,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审美需要,它是人性态度、性价值观、性道德伦理性想象能力、性实践能力和性创造能力尤其是婚姻行为的基础,健康的性审美需要能够帮助大学生以自信、健康、积极、美好的心情面对自已的性及性行为。陀斯妥耶夫斯基甚至说过:“美可以拯救世界。”正确的性审美同样可以拯救迷失的灵魂。这些对人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作用也决定了性审美需要比其他审美行为更多、更容易接受当时社会主流文化和社会思潮的影响。
身体美学代表人物舒斯特曼指出:审美的意义是通过人的生活实践活动,改善人的生活质量和提高人类的幸福。而身体则是我们日常生活实践的真正载体,所以,审美必然要回归到身体自身,这个回归则必然要通过人的审美实践活动。[14]而人的审美实践活动只有在自由的情形下,才能真正达到自我精神的满足,才能自由的塑造我们的身体和陶冶我们的心灵,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从而真正达到审美的目的。不仅如此,身体美学思想认为:身体既不是与心灵对立的身体,也不是作为心灵的具体化的身体,而是身心并存且互通的身体。[15]身体作为审美的主体与客体都是自由的。受此思想的影响,大学生在性审美过程中追求审美自由,注重自我的感受、理解、想象和内心的情感体验,不愿接受外界的约束和教导。正如克鲁格所说:当我们的各种精神器官能不经过反省就领略到这些意义与价值而整个心灵深处对之采取欣赏态度时,深刻的体验就随之产生。这种体验的最高的境界便是审美自由感,是一种感性的体会,是没有约束的。[16]而自媒体环境中,互联网及手机的深入普及不仅使大学生享受到自媒体带来的便捷的生活,也不断强化着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了大学生对于自身价值的关注度,促使了大学生在性审美的内在动力表现出追求审美自由的特点。如,不把身体视为心灵的牢笼、丧志的玩物及堕落的深渊,能够不受他人影响对自己和他人的身体进行审美和塑造;能够随着“自媒体”数字技术日益的智能化和人性化及个人审美素养的提升,追求性审美对象及审美过程的完美化。追求性审美对象及审美过程的完美化是人们审美的最终诉求,但也能带来“精神洁癖”的负面作用,可能为婚姻关系中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与沟通带来不利的影响。
水稻拔节后,对感病品种要即早检查,如发现发病中心,应立即施药防治;感病品种稻田在大风雨后要施药。发病初期,对稻苗喷20%氟硅唑咪鲜胺800~1000倍液,注意观察变化视病情可隔5-7天施一次。发病中期,20%氟硅唑咪鲜胺1000倍液+2%氨基寡糖素1200倍液,5-7天用药1次,连用2-3次。
参考文献:
[1][5]黎钰林.试论大学生性教育审美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7.
[2][3]马德邻.审美认识动力机制论[J].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生院学报,1989,(06):52-54.
[4]张法.身体美学的四个问题[J].文艺理论研究,2011,(04):2-6.
[6]吕汉东.论巴金的审美心理结构[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2,(02):1-4.
[7]罗之前.基于复杂人假设的西方激励理论演进与发展[J].中国职工教育,2014,(16):130-131.
[8][9]张玉能.审美心理结构的动力学[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2,(04):194-196.
[10]姚文放.肉体话语、身体美学、身体的审美化——晚近对于经典美学的三次挑战及其学术意义[J].江海学刊,2012,(01):182-193.
[11]程相占.论身体美学的三个层面[J].文艺理论研究,2011,(06):42-47.
[12]赵歌,赵广涛.身体意识、身体训练与自我关怀——基于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06):35-41.
[13]王卢.自媒体时代大众审美心理的发展[D].西安体育学院,2016.
[14]王澄霞.情色话语:男权与女体——当代大众审美文化批评三题[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2):22-26.
[15][16]李婷.舒斯特曼身体美学思想探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69(2019)-01-0001-05
收稿日期:2018-12-19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身体美学思想对大学生性审美心理影响的研究”(SXJYB1702)阶段性研究成果。本课题由四川省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沈明泓(1968-),女,四川阆中人,四川轻化工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性教育。
(责任编辑:代琴)
标签:美学论文; 身体论文; 心理论文; 个体论文; 动力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美学与现实社会生活论文; 《昌吉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论文; 四川省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身体美学思想对大学生性审美心理影响的研究”(SXJYB1702)阶段性研究成果 四川省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资助论文; 四川轻化工大学论文; 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论文;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