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油冷却器的底板组件论文和设计-黄雪江

全文摘要

一种机油冷却器的底板组件,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顶部设有凸座,所述凸座与底板为一体式结构,所述凸座包括平直的顶部和倾斜的侧壁部,所述顶部和侧壁部形成机油冷却器的底芯片的顶部和侧壁部,所述底板上设有孔体以形成所述机油冷却器的进出油孔、进出水孔,且所述孔体向上贯通所述凸座;所述凸座的顶部设置有纵横交错连通的凹槽,所述凹槽与相应的进出油孔或进出水孔连通,且所述凹槽与凸座顶部的边缘部留有距离。机油冷却器的底板组件具有重量轻、省材、制作低成本的优点。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机油冷却器的底板组件,包括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顶部设有凸座,所述凸座与底板为一体式结构,所述凸座包括平直的顶部和倾斜的侧壁部,所述凸座的顶部和侧壁部形成机油冷却器的底芯片的顶部和侧壁部,所述底板上设有孔体以形成所述机油冷却器的进出油孔、进出水孔,且所述孔体向上贯通所述凸座;所述凸座的顶部设置有纵横交错连通的凹槽,所述凹槽与相应的进出油孔或进出水孔连通,且所述凹槽与凸座顶部的边缘部留有距离。

设计方案

1.一种机油冷却器的底板组件,包括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顶部设有凸座,所述凸座与底板为一体式结构,所述凸座包括平直的顶部和倾斜的侧壁部,所述凸座的顶部和侧壁部形成机油冷却器的底芯片的顶部和侧壁部,所述底板上设有孔体以形成所述机油冷却器的进出油孔、进出水孔,且所述孔体向上贯通所述凸座;所述凸座的顶部设置有纵横交错连通的凹槽,所述凹槽与相应的进出油孔或进出水孔连通,且所述凹槽与凸座顶部的边缘部留有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油冷却器的底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出油孔沿凸座的长度方向分居于凸座后部的两端,所述进出水孔沿凸座的长度方向分居于凸座前部的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机油冷却器的底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中位于凸座顶部最前端的横向凹槽的两端分别与相应的进出水孔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油冷却器的底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横截面呈下窄上宽的梯形,且凹槽的底壁与侧壁连接处形成圆弧过渡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机油冷却器的底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底部延伸至所述的底板的中下部。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油冷却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机油冷却器的底板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机油冷却器一般包括底板、堆叠安装在底板上的芯片、位于芯片与芯片之间的冷却翅片。就芯片而言,一般包括有平直的底部和围设在底部周边缘的围板。对于以开口朝下堆叠设置的芯片,为增加最底层芯片(即底芯片)的承载强度,一般需要在最底层芯片上配装一块厚质铁板。而铁板增设后,一方面使得重量增加,另一方面因铁板尺寸大,整体比较费材,成本相应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机油冷却器的底板组件。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机油冷却器的底板组件,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顶部设有凸座,所述凸座与底板为一体式结构,所述凸座包括平直的顶部和倾斜的侧壁部,所述凸座的顶部和侧壁部形成机油冷却器的底芯片的顶部和侧壁部,所述底板上设有孔体以形成所述机油冷却器的进出油孔、进出水孔,且所述孔体向上贯通所述凸座;所述凸座的顶部设置有纵横交错连通的凹槽,所述凹槽与相应的进出油孔或进出水孔连通,且所述凹槽与凸座顶部的边缘部留有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出油孔沿凸座的长度方向分居于凸座后部的两端,所述进出水孔沿凸座的长度方向分居于凸座前部的两端,而所述的凹槽与进出水孔连通,由此,整体结构紧凑、简洁,且使得冷却水从凸座的一端进入后,沿着凸座长度方向流通后,便可从凸座的另一端流出,流通路径大,冷却效果明显。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中位于凸座顶部最前端的横向凹槽的两端分别与相应的进出水孔连接。通过最前端的横向凹槽与相应的进出水孔连接后,便可实现所有凹槽与进出水孔的连接,从而使得凹槽内的介质能通过进出水孔而实现流通,便于顺利流入、流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的横截面呈下窄上宽的梯形,且凹槽的底壁与侧壁连接处形成圆弧过渡壁,增加了凹槽顶部开口尺寸,便于介质流通,且便于凹槽的开设,同时圆弧过渡壁设置后使得介质流通速度不受影响,介质能顺畅流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的底部延伸至所述的底板的中下部,进一步增加了凹槽的深度,提高了冷却效率,同时也合理的实现了减重、省材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机油冷却器的底板组件,通过凸座于底板上进行一体成型的设置,也就是说将机油冷却器的底芯片连同铁板一起直接成型到底板上,并形成一体式结构,一方面省却了将底板与底芯片及铁板的焊接,另一方面直接在底板上成型出所需的底芯片及铁板结构,形成的一体式结构,具备更高的强度。由此,在凸座上开设凹槽,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材料的使用,达到省材、减重的目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增加介质的流通通道,提高冷却效率,另一方面,凹槽设置后,因为底板与凸座为一体式结构,即使开设了凹槽,仍能满足其承载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机油冷却器的底板组件,在凸座设置后,因凸座包括平直的顶部和倾斜的侧壁部,顶部和侧壁部形成机油冷却器的底芯片的顶部和侧壁部,底板上设有孔体以形成所述机油冷却器的进出油孔、进出水孔,故机油冷却器的芯片仍可采用开口朝下的方式堆叠在凸座上,同样可组装形成所需的机油冷却器。

本实用新型的机油冷却器的底板组件,因凹槽本身纵横交错连通,且凹槽与相应的进出油孔或进出水孔连通,由此,凹槽内的介质仍可流出或流入,不会妨碍介质的流通。

附图说明

下面,参考附图更详细地并且通过非限制性的示例方式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透彻理解。需要说明的是,各个附图所示的特征和结构并不一定代表相应的部件和元件的实际形状和尺寸,而仅仅是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原理。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机油冷却器的底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机油冷却器的底板组件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1底板,2凸座,201顶部,202侧壁部,3孔体,4凹槽,401横向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的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应当理解,附图仅仅是示意性的并且未按比例绘制。还应当理解,相同的附图标记贯穿附图用于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不局限于以下所列举的示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或精神可以对所描述的各实施例进行修改和变型,得到形式不同的其它实施例,显然,这些实施例都落入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参考的附图是为了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需要,附图所体现的每个部件的形状、尺寸以及不同部件之间的连接仅仅用于示意性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附图1-2所示,提供了一种实施例中的机油冷却器的底板组件,该机油冷却器的底板组件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作为机油冷却器的承载部件,采用实体板材制作而成,材质可以是铁板、不锈钢板等强度好的材质。

所述底板1的顶部设有凸座2,所述凸座2与底板1为一体式结构。所述一体式结构指的是底板1和凸座2为同一块板材制作而成,为一个整体,不是通过焊接、铆接等连接方式进行连接而成。这样的一体式结构,通过实验验证,相比拼装焊接而成的组装件,在承载强度方面要突出得多。

所述凸座2包括平直的顶部201和倾斜的侧壁部202,所述顶部201和侧壁部202形成机油冷却器的底芯片的顶部和侧壁部。也就是说顶部201和侧壁部202代替了机油冷却器原有的底芯片,这样就无需再设置底芯片,且也无需再设置铁板。换句话说,就是将原有的底芯片和铁板直接通过凸座2的设置而进行替代。

同时,所述底板1上设有孔体3以形成所述机油冷却器的进出油孔、进出水孔,且所述孔体3向上贯通所述凸座2。进出油孔、进出水孔设置后,为介质于机油冷却器中的流通提供了进出通道。

所述凸座2的顶部设置有纵横交错连通的凹槽4,所述凹槽4与相应的进出油孔或进出水孔连通,且所述凹槽4与凸座2的顶部201的边缘部留有距离。凹槽4与进出油孔、进出水孔中的一种连通后,凹槽4内的介质便可与相应孔体连通而实现介质的流入和流出,同时凹槽4与凸座2的顶部201的边缘部留有距离,也就是说没有贯通顶部201的边缘部,这样凹槽4内的介质便不会从边缘部流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出油孔沿凸座2的长度方向分居于凸座2后部的两端,所述进出水孔沿凸座2的长度方向分居于凸座2前部的两端,而所述的凹槽4与进出水孔连通。由此,实现了介质从凸座2的一端流通至另一端,提高了冷却的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凹槽4中位于凸座2顶部最前端的横向凹槽401的两端分别与相应的进出水孔连接,通过横向凹槽来实现与相应的进出水孔连通后,充分利用布设的方位,实现便捷连通。

对于凹槽4的形状,所述凹槽4的横截面呈下窄上宽的梯形,且凹槽4的底壁与侧壁连接处形成圆弧过渡壁。圆弧过渡壁设置后,避免了介质形成紊流,利于介质的顺畅流通。

对于凹槽4的深度,所述凹槽4的底部延伸至所述的底板1的中下部,凹槽4的深度足够深,所容纳介质多,冷却效果进一步增加,且同时对于省材、减重方面进一步作出了贡献。

以上已经参照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但是,应该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用来举例说明而不是限制本实用新型,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能够设计许多替代性实施例而并未脱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在权利要求中,词语“包括”并未排除除了权利要求中所列举的那些之外的元件或步骤的存在。元件之前的词语“一”或“一个”并未排除多个这样的元件的存在。某些特征被记载在相互不同从属权利要求中这一纯粹事实并不意味着这些特征的组合不能被有利地使用。

设计图

一种机油冷却器的底板组件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1938249.1

申请日:2019-11-1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7(宁波)

授权编号:CN209801133U

授权时间:20191217

主分类号:F16N39/02

专利分类号:F16N39/02

范畴分类:27H;

申请人:宁波路润冷却器制造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宁波路润冷却器制造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15151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鄞江镇澄浪潭路555号

发明人:黄雪江;徐涛;徐泉国

第一发明人:黄雪江

当前权利人:宁波路润冷却器制造有限公司

代理人:彭鼎辉

代理机构:33228

代理机构编号:宁波市鄞州甬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8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一种机油冷却器的底板组件论文和设计-黄雪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