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吸附模型论文_杨耀杰,王观石,龙平,曹小晶,张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态吸附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型,动态,废水,复合材料,西平,纤维,陶粒。

动态吸附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杨耀杰,王观石,龙平,曹小晶,张超[1](2019)在《离子型稀土矿浸矿过程的线性可逆动态吸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硫酸铵为浸取剂,对离子型稀土矿进行不同硫酸铵浓度、不同粒级的动态浸出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反应时间下,硫酸铵浓度越高,液相稀土离子浓度越高;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稀土离子浓度先迅速升高,后趋于稳定。将离子交换过程分解为固相稀土离子的解吸和液相铵根离子的吸附两个过程,采用线性可逆动态吸附模型描述液相铵根离子的吸附过程,并考虑固相稀土离子的解吸对液相铵根离子吸附的影响,建立了离子型稀土矿浸矿过程的线性可逆动态吸附模型。结合试验数据,发现模型中参数λ1随着硫酸铵浓度的升高而减小。(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期刊2019年09期)

李亚娟,赵传起,杨悦锁,王园园,宋晓明[2](2018)在《石墨烯基铁氧化物对水体中草甘膦的动态吸附性能及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热沉积法制备出石墨烯/四氧化叁铁(RGO-Fe_3O_4)复合材料,针对草甘膦(GLY)污染水体,开展该吸附材料对GLY的动态柱实验,通过考察污染物浓度、pH、流速、柱高等因素对穿透过程的影响,研究复合材料对GLY的动态吸附性能,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全自动比表面和孔隙分析仪(BET)等表征手段和Thomas、Yoon-Nelson和Yan等吸附模型分析吸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柱高增加,穿透时间延长,吸附柱对GLY的吸附总量增大;随着GLY初始浓度的升高,穿透时间缩短,吸附柱对GLY的吸附总量增大;随着流速和pH的升高,穿透时间缩短,吸附柱对GLY的吸附总量减小。此外,Thomas、Yoon-Nelson和Yan模型拟合得到的R~2均大于0.9,且理论单位吸附量均与实际值相差不大,即3种模型均可较好地描述石墨烯复合材料对GLY的动态吸附过程。本实验的研究对石墨烯材料的推广应用及实际GLY污染水体的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李艳红[3](2018)在《桉树木材和毛竹竹材模板Fe/C复合材料对水中砷磷锑的动态吸附模型和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砷、磷和锑是位于元素周期表15(VA)族的元素,化学性质较为接近,也是水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污染物。近年来,含砷、磷和锑废水的处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吸附法以其成本低廉、操作简单、处理效率高、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而备受关注。吸附技术所面临的困难之一是开发高效、廉价和可以装柱(床)实际应用的吸附剂。广西是速生林桉树和毛竹种植及利用的大省之一,林业剩余物的资源化利用和水污染控制新材料、新技术的研究是关乎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的两项重要内容。本研究利用桉树和毛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料为植物模板,通过改性工艺制备具有桉树木材和毛竹竹材多空显微结构的PMC-Fe/C-E(B)(Porous Modified Composite of α-Fe2O3/Fe3O4/C by Eucalyptus(Bamboo)Template),并研究了其对模拟废水和实际糖蜜酒精废水中As(V)、P(V)和Sb(III)的动态吸附、解吸性能和影响因素,用Thomas模型、Yoon-Nelson模型、Adams-Bohart模型、BDST模型、Wolborska模型拟合计算出吸附反应过程的关键参数。同时,利用基于PHREEQC 的电荷分布多位络合模型(Charge Distribution Multisite Complexation Model,CD-MUSIC)对PMC-Fe/C复合材料的表面特性及吸附数据进行拟合计算,确定PMC-Fe/C复合材料对As(V)、P(V)和Sb(III)吸附的表面络合物形态、表面络合常数,并预测各络合物形态随pH改变时的变化趋势,结合吸附前后材料的表征,进行吸附过程推断和吸附机制分析,为吸附材料在水污染控制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SEM-EDS、XRD、XPS、FT-IR、BET 等分析结果表明,两种 PMC-Fe/C 复合材料均精确保留了原有植物模板的分级多孔结构,PMC-Fe/C-E和PMC-Fe/C-B块状材料的孔隙率分别为43.95%和69.51%,不同粒径下的BET比表面积分别为73.1516m2/g~121.6829m2/g 和 138.17m2/g~186.66m2/g,孔容分别为 0.039916cm3/g~0.056035cm3/g 和 0.07487cm3/g~0.11938cm3/g,中孔孔隙分别占 79.4~86.1%和74-81.3%,平均含Fe量分别为23.65%和67.05%,pHPZC分别为3.3和3.2,氧化铁的晶型均为α-Fe203和Fe304。PMC-Fe/C可以高效地吸附去除废水中的As(V)、P(V)和Sb(III),PMC-Fe/C-B的吸附性能优于PMC-Fe/C-E。增加PMC-Fe/C投加量(吸附柱层高)和减小吸附剂的粒径,可以有效地延长吸附柱的穿透和衰竭时间。增加进水浓度和流速会加速柱的衰竭,偏酸条件(pH 2~4)有利于As(V)、P(V)的吸附。在进水As(V)、P(V)和Sb(III)的浓度分别为20mg/L、10mg/L和20mg/L,pH分别为3(As和P)和8(Sb),进水流速为5.136mL/min,吸附剂粒径<100目和吸附温度为35℃,以及投加量分别为2.0g(PMC-Fe/C-E)和0.5g(PMC-Fe/C-B)的优化实验条件下,PMC-Fe/C-E和PMC-Fe/C-B吸附As(V)的穿透时间分别为110min(257BV),50min(184BV),qe,exp分别为 14.99mg/g和21.00mg/g,Thomas模型和Yoon-Nelson模型可以很好地拟合As(V)的动态吸附实验数据(R2>0.9);PMC-Fe/C-E和PMC-Fe/C-B吸附P(V)的穿透时间分别为68min(159BV)和21min(77BV),qe,exp分别为7.74mg/g和12.36mg/g,在一定浓度范围内,Thomas模型、Yoon-Nelson模型和Clark模型能较好地拟合P(V)动态吸附实验数据(R2>0.9)。PMC-Fe/C-E和PMC-Fe/C-B吸附Sb(III)的穿透时间分别为 178min(415BV)和36min(132BV),qe,exp分别为18.47mg/g和 19.28mg/g。Thomas模型、Yoon-Nelson模型和Clark模型能较好地拟合Sb(III)的动态吸附实验数据(R2>0.9)。Adams-Bohart模型和Wolborska模型只适合于描述穿透曲线的初始部分。PMC-Fe/C-B可以高效去除实际糖蜜酒精废水中的As(V)、P(V)和Sb(III)。在进水流速为5.136mL/min,pH为3.0,吸附剂投加量为1.0g,粒径<100目,吸附温度为35℃,进水As(V)、P(V)和Sb(III)浓度分别为 11.22μg/L、2.4mg/L和25.13μg/L的优化条件下,qe,exp分别为37.97μg/g、6.98mg/g和37.46μg/g,达到穿透时出水分别为 1247BV、880BV和 1834BV。Adams-Bohart模型、Wolborska模型和Clark模型适用于描述糖蜜酒精废水中As(V)的吸附过程;Thomas模型、Yoon-Nelson模型和Clark模型可以很好地用于描述糖蜜酒精废水中P(V)吸附过程;Adams-Bohart模型和Wolborska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糖蜜酒精废水中Sb(III)的吸附过程。吸附As(V)、P(V)和Sb(III)后的PMC-Fe/C复合材料SEM-EDS、FT-IR、XRD和XPS分析结果表明,As(V)和Sb(III)主要吸附在PMC-Fe/C表面丰富的纹孔和微孔上,P(V)主要以成团的磷化合物沉积在PMC-Fe/C的纤维壁上。PMC-Fe/C表面的含Fe、O、C官能团是吸附的主要活性位点,且在吸附过程中材料表面有酸碱离解行为。吸附As(Ⅴ)、P(V)和Sb(Ⅲ)后,PMC-Fe/C-E表面的氧化铁晶型未发生改变,主峰强度降低,推断部分Fe(Ⅱ)或Fe(Ⅲ)与溶液中的As(Ⅴ)、P(Ⅴ)和Sb(Ⅲ)发生了离子交换反应或表面络合反应,造成铁组分的流失;吸附As(Ⅴ)、P(Ⅴ)和Sb(Ⅲ)后,PMC-Fe/C-B的氧化铁晶型发生了改变,表明吸附时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部分Fe(Ⅱ)被氧化为Fe(Ⅲ)。PMC-Fe/C-E吸附As(Ⅴ)后,Fe和O作为电子受体,起到了Lewis酸的作用,As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PMC-Fe/C-B吸附As(Ⅴ)后,O和Fe的化学态没有发生改变。PMC-Fe/C-E吸附P(Ⅴ)后,O作为一个电子受体,起到了Lewis酸的作用,Fe没有参与化学反应,PMC-Fe/C-E对P(Ⅴ)的吸附有可能是HPO42-与OH-发生离子交换反应。PMC-Fe/C-B吸附P(Ⅴ)后O原子对外提供电子,作为一个电子供体,起到了Lewis碱的作用,Fe没有参与化学反应。PMC-Fe/C吸附Sb(Ⅲ)后,Sb以Sb205的形式存在,吸附过程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Sb、O提供电子,Fe接受电子,Fe和Sb、O分别起了Lewis酸和Lewis碱的作用。CD-MUSIC模型模拟计算出PMC-Fe/C-E和PMC-Fe/C-B的表面活性位密度分别为0.8site/nm2和2.5site/nm2,PMC-Fe/C复合材料吸附As(Ⅴ)时,材料表面的络合形态主要有≡FeOAsO2OH、≡Fe2O2AsOOH和≡Fe202AsO2,并在比较广的pH范围内以≡FeOAsO2OH占优势;吸附P(Ⅴ)时,材料表面的络合形态主要有-FeOPO3、≡Fe202POOH、≡Fe202P02,pH<6时Fe202POOH占优势,在pH为6~13时≡FeOPO3占优势;吸附Sb(Ⅲ)时,材料表面的络合形态主要有≡FeOSbOOH、≡FeOSb(OH)2,并且在pH<5时≡FeOSbOOH占优势,在pH>5时≡FeOSb(OH)2占优势。耦合PMC-Fe/C吸附As(Ⅴ)和P(Ⅴ)的CD-MUSIC表面络合模型与As(Ⅴ)和P(Ⅴ)在水溶液的迁移扩散模型(TRANSPORT),可以很好地模拟柱状动态吸附的反应迁移过程和穿透曲线。经对比,PMC-Fe/C复合材料的吸附容量高于大部分文献中的同类吸附剂,同时,利用NaOH可以将吸附的As(V)、P(V)和Sb(Ⅲ)有效解吸下来,再生效率均较高,说明吸附剂可以反复应用,显示出了优越的工程应用潜能。(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8-06-01)

陈林[4](2018)在《基于动态吸附模型的改进型主动式活性炭测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美国环境保护局(EPA)在2003年的报告,氡是导致肺癌的第二大主要原因,仅次于吸烟,也是不吸烟者罹患肺癌的最主要原因。氡气除了对人体健康有害之外也有一些应用价值,例如,测量地下氡浓度可以判断铀矿的存在;监测地下水氡浓度的变化可以预测地震等。因此,氡气测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现有的氡测量方法众多,主动式活性炭测氡方法由于其采样时间短,成本低等特点在近几年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利用Yoon-Nelson模型分析了活性炭对氡的动态吸附过程,并根据分析结果及现有的主动式活性炭测氡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改进型主动式活性炭测氡方法,推导了该方法的两个重要参数(刻度因子和最短采样时间)的计算表达式。改进型主动式活性炭测氡方法利用吸附饱和状态下的吸氡量与氡浓度的正比关系测氡,克服了现有方法中对活性炭吸附效率的依赖(要求吸附效率达到100%)以及温度对吸附效率的影响等。设计实验测量了活性炭对氡动态吸附的穿透曲线,研究了温度、气体流量、活性炭用量等因素对动态吸附穿透曲线的影响,分析了其对Yoon-Nelson动态吸附模型的两个重要参数(半穿透时间τ和k值)的影响。实验发现半穿透时间τ随温度升高而减小,与气体流量成反比关系,与活性炭用量成正比关系,不随氡浓度变化而变化;k值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有比较好的线性关系。通过活性炭对氡动态吸附实验得到的半穿透时间τ和k值,计算不同条件下的最短采样时间,研究了温度、气体流量和活性炭用量等因素对最短采样时间的影响,给出确定采样时间的方法。通过在不同氡浓度条件下进行改进型主动式活性炭测氡实验,验证了计数率和氡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得到了基准温度(20℃)下的刻度因子为1.05932 Bq·m-3.cpm-1。实验得到了刻度因子的温度修正表达式,并与理论推导的刻度因子温度修正表达式进行对比,发现两式的系数差别不到7%,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8-03-19)

刘川琦[5](2017)在《基于超临界吸附模型的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开采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页岩气可采资源量丰富,位居世界前列,经济价值巨大。页岩气藏不同于常规气藏,其赋存形式与渗流机理复杂,主要以游离态和吸附态存在于多孔孔介质中,包含吸附气解吸特征和达西、滑脱和扩散等渗流特征。页岩气吸附解吸现象对页岩气藏的开发开采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页岩气在地层条件下的超临界吸附解吸现象以及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开采动态,对于经济高效地开发页岩气资源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首先,开展了页岩气等温吸附实验,并推导出高温高压条件时页岩气处于超临界状态下的等温吸附模型,并进行验证。同时,建立了适用于页岩气藏的多尺度综合渗流方程,在考虑气体解吸、多重流动机制以及压裂水平井生产的基础上,建立了页岩气藏气-水两相叁维计算机模型,并进一步探讨了Knudsen扩散和滑脱效应、等温吸附参数、超临界等温吸附模型、气-水两相流动以及压裂增产措施对压裂水平井产量的影响。本文主要的工作与结论如下:(1)对页岩气储层微观孔隙结构、气体储集方式以及运移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分别从不同尺度对页岩气的运移及产出机理进行了物理描述及数学表征。(2)开展了页岩气等温吸附实验。测试不同的页岩岩样在不同温度下的等温吸附曲线。页岩气等温吸附曲线表明,当实验压力由OMPa升高到3MPa时,页岩气的吸附量成指数式上升;随着压力的继续增大,页岩气吸附量的增长速度逐渐变缓。页岩气吸附量随着温度的增加而降低。当温度从25℃升高到40℃时,四块页岩岩样吸附气量平均减少了 12.23%;当温度从40℃升高到60℃时,页岩气吸附量平均减少了 38.86%。(3)在超临界状态下测定的页岩气的吸附量为过剩吸附量,结合Gibbs吸附与Langmuir吸附模型,得到修正的Langmuir模型。考虑到页岩气在有机质内部的吸附量,提出了 L-K吸附模型。对各种等温吸附模型进行了拟合及对比研究,表明L-K模型对页岩等温吸附曲线的拟合程度比其他模型的拟合程度都高;在高温高压条件下,L-K模型的拟合精度比Langmuir模型拟合精度平均高出11.21%。(4)建立了适用于页岩中不同流态的多尺度综合渗流方程,在考虑纳米孔隙中的Knudsen扩散和滑脱效应、超临界吸附解吸以及气-水两相流动的基础上,通过有限差分方法及计算机程序编制得到页岩气藏的叁维计算机模型,并通过网格加密以及采用等效导流能力方法来模拟人工压裂裂缝对气体流动的影响。(5)利用Eclipse软件和现场数据验证了本文理论模型的可靠性和适用性,分析了压裂水平井的生产动态,并研究了 Knudsen扩散和滑脱效应、气体的解吸作用、气-水两相流动、超临界等温吸附模型、多级压裂水平井的相关参数对产量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页岩气井的生产动态分析及产能预测提供理论基础、为指导页岩气藏高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期刊2017-05-01)

龚浩,郭劲松,方芳,林佳琪[6](2016)在《改性陶粒对水中卡马西平去除的动态吸附实验及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用CTMAB(十六烷叁甲基溴化铵)对陶粒进行改性,以卡马西平(CBZ)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吸附去除饮用水中CBZ的性能并探讨了其应用的可行性。通过滤料吸附去除CBZ的动态实验,发现改性陶粒的去除效果优于陶粒。进水CBZ浓度为2μg·L~(-1)时,改性陶粒对CBZ的去除率最高为50%,陶粒最高的去除率为40%。研究了滤料再生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发现陶粒和改性陶粒对CBZ的去除均随再生次数的增加而降低,改性陶粒的去除效果仍优于陶粒,改性陶粒的使用期限更长久。讨论了修正前后的Thomas模型,推导得到能更准确描述穿透曲线的Thomas模型取值范围。滤料穿透曲线用原始Thomas模型能很好地计算的速率常数kTh和平衡吸附量q0。利用原始Thomas模型也能较为准确地预测滤柱的穿透时间。(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王向浩,王延忠,刘坤,张磊,林中月[7](2015)在《煤层气吸附量动态变化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吸附势理论、气体状态方程,建立了煤储层压力与煤体吸附半径、孔隙半径与煤体吸附量、储层压力与煤体吸附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得出储层压力、吸附量、孔隙半径等多参数耦合的煤层气吸附量动态变化模型,利用潘庄区块煤体结构测试数据以及等温吸附试验结果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潘庄区块以孔径小于7.7 nm的微孔为主,以孔径7.7 nm为临界点孔容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模型计算的吸附量动态变化结果与煤体空气干燥基等温吸附变化结果在趋势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模型的起始点为枯竭压力以及枯竭吸附量,得出潘庄区块枯竭吸附量为3 m3/t。模型不仅能够计算地层条件下不同温度和压力共同作用下煤体对甲烷气体的吸附量,且能够预测煤层气排采过程煤层气吸附量的动态变化,有助于确定煤层气排采工作制度以及提高煤层气采收率。(本文来源于《煤田地质与勘探》期刊2015年05期)

王喜,邓圣,张广山,郑彤,王鹏[8](2015)在《新型螯合纤维对含铜废水的动态吸附及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微波场中快速合成了接枝有大量胺基和羧甲基基团的螯合纤维,利用动态吸附的方法研究改性纤维应用于含Cu~(2+)废水的去除效果,考察了溶液流速、初始浓度、纤维装填量对其动态吸附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佳操作工况点,并对其穿透曲线进行了数学拟合。结果表明,改性纤维能有效去除溶液中的Cu~(2+),随着溶液流速的加快、浓度的增加,穿透时间急剧缩短。Thomas模型和BDST模型均能较好的描述该体系动态吸附过程,并且建立了BDST模型与吸附操作条件的关系,预测误差在10%以内。(本文来源于《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期刊2015-08-06)

王喜,邓圣,张广山,郑彤,王鹏[9](2015)在《新型螯合纤维对含铜废水的动态吸附及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微波场中快速合成了接枝有大量胺基和羧甲基基团的螯合纤维,利用动态吸附的方法研究改性纤维应用于含Cu~(2+)废水的去除效果,考察了溶液流速、初始浓度、纤维装填量对其动态吸附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佳操作工况点,并对其穿透曲线进行了数学拟合。结果表明,改性纤维能有效去除溶液中的Cu抖,随着溶液流速的加快、浓度的增加,穿透时间急剧缩短。Thomas模型和BDST模型均能较好的描述该体系动态吸附过程,并且建立了BDST模型与吸附操作条件的关系,预测误差在10%以内。(本文来源于《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期刊2015-08-06)

葛祥,何传亮,董震[10](2014)在《基于动态吸附模型的煤岩吸附气含量测井计算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煤层吸附气的定量计算方法是煤层气储层评价的关键和主要技术难题,利用测井资料计算其含量成为重要途径,其结果的准确度直接影响到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决策。基于延川南地区煤层岩心的实验室分析资料,对煤岩组分含量的测井计算方法进行刻度,充分研究了地层条件下多种因素对煤层吸附气含量的影响,对兰氏方程加以改进,建立了基于常规测井资料的煤岩吸附气含量的动态吸附计算模型。与其他常用模型相比,该方法计算结果精度更高,应用条件更为广泛,在延川南地区获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本文来源于《测井技术》期刊2014年06期)

动态吸附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热沉积法制备出石墨烯/四氧化叁铁(RGO-Fe_3O_4)复合材料,针对草甘膦(GLY)污染水体,开展该吸附材料对GLY的动态柱实验,通过考察污染物浓度、pH、流速、柱高等因素对穿透过程的影响,研究复合材料对GLY的动态吸附性能,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全自动比表面和孔隙分析仪(BET)等表征手段和Thomas、Yoon-Nelson和Yan等吸附模型分析吸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柱高增加,穿透时间延长,吸附柱对GLY的吸附总量增大;随着GLY初始浓度的升高,穿透时间缩短,吸附柱对GLY的吸附总量增大;随着流速和pH的升高,穿透时间缩短,吸附柱对GLY的吸附总量减小。此外,Thomas、Yoon-Nelson和Yan模型拟合得到的R~2均大于0.9,且理论单位吸附量均与实际值相差不大,即3种模型均可较好地描述石墨烯复合材料对GLY的动态吸附过程。本实验的研究对石墨烯材料的推广应用及实际GLY污染水体的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态吸附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杨耀杰,王观石,龙平,曹小晶,张超.离子型稀土矿浸矿过程的线性可逆动态吸附模型[J].中国矿业.2019

[2].李亚娟,赵传起,杨悦锁,王园园,宋晓明.石墨烯基铁氧化物对水体中草甘膦的动态吸附性能及模型[J].化工学报.2018

[3].李艳红.桉树木材和毛竹竹材模板Fe/C复合材料对水中砷磷锑的动态吸附模型和机制研究[D].广西大学.2018

[4].陈林.基于动态吸附模型的改进型主动式活性炭测氡方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

[5].刘川琦.基于超临界吸附模型的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开采动态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7

[6].龚浩,郭劲松,方芳,林佳琪.改性陶粒对水中卡马西平去除的动态吸附实验及模型[J].环境工程学报.2016

[7].王向浩,王延忠,刘坤,张磊,林中月.煤层气吸附量动态变化模型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5

[8].王喜,邓圣,张广山,郑彤,王鹏.新型螯合纤维对含铜废水的动态吸附及模型研究[C].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2015

[9].王喜,邓圣,张广山,郑彤,王鹏.新型螯合纤维对含铜废水的动态吸附及模型研究[C].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2015

[10].葛祥,何传亮,董震.基于动态吸附模型的煤岩吸附气含量测井计算新方法[J].测井技术.2014

论文知识图

多种动态吸附模型对不同浓度条...动态吸附模型拟合结果胶束溶液中动态吸附模型叁种浓度下RS-N吸附Zn2+的穿透曲线及...叁种浓度下RS-N吸附Zn2+的穿透曲线及...叁种浓度下RS-P吸附Zn2+的穿透曲线及...

标签:;  ;  ;  ;  ;  ;  ;  

动态吸附模型论文_杨耀杰,王观石,龙平,曹小晶,张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