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建立了橡胶材料中N-亚硝基甲基苯胺和N-亚硝基乙基苯胺的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方法。探讨了检测过程中产生N-亚硝基甲基苯胺和N-亚硝基乙基苯胺假阳性的原因,研究了进样口温度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实验数据表明,进样口温度较高时,N-亚硝基甲基苯胺和N-亚硝基乙基苯胺会在进样口处分解为N-甲基苯胺和N-乙基苯胺。进样口温度设置为150℃时,N-亚硝基甲基苯胺和N-亚硝基乙基苯胺在进样口处仅轻度分解,且此时两种物质质量浓度在0. 5~1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 9992和0. 9997,加标回收率为100%~115%,RSD小于10%。阳性样品和假阳性样品测试结果表明,此方法可有效提高定性结果的准确性,避免假阳性的结果,满足检测需求。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陶进雄,张海煊,林紫威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法,亚硝胺,亚硝基甲基苯胺,亚硝基乙基苯胺
来源: 分析试验室 2019年09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化学,有机化工
单位: 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
分类号: O657.63;TQ330.72
DOI: 10.13595/j.cnki.issn1000-0720.2018.101602
页码: 1051-1056
总页数: 6
文件大小: 165K
下载量: 122
相关论文文献
- [1].3种氨基酸对西式熏煮火腿品质及N-亚硝胺形成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20(16)
- [2].肉制品中N-亚硝胺的危害、形成机制及乳酸菌对其控制效果的研究进展[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0(16)
- [3].食品中N-亚硝胺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0(19)
- [4].重组培根加工过程中N-亚硝胺及其前体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J]. 肉类研究 2020(09)
- [5].肉制品中亚硝胺控制的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2019(05)
- [6].亚硝化模拟体系中油脂对N-亚硝胺形成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18(18)
- [7].水中N-亚硝胺的富集及色谱分析测试技术[J]. 环境化学 2016(10)
- [8].内源性亚硝胺在食管癌一级预防中的作用及意义[J]. 华西医学 2013(12)
- [9].远离食品中的致癌杀手——亚硝胺[J].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11(05)
- [10].珠江三角洲含N-亚硝胺地下水与地区性癌症[J]. 地学前缘 2019(02)
- [11].低温贮藏下生肉丸中6种氨基酸与N-亚硝胺形成的关系探讨[J]. 食品工业科技 2019(16)
- [12].GC-MS检测咸鱼中N-亚硝胺的条件优化[J]. 南方水产科学 2012(04)
- [13].一种全自动测定水中亚硝胺的方法[J]. 环境化学 2011(08)
- [14].腊肠加工过程中N-亚硝胺形成因素及其测定方法的研究[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6(05)
- [15].肉制品中N-亚硝胺检测与控制的研究进展[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5(09)
- [16].固相萃取净化及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橡胶制品中的13种N-亚硝胺[J]. 色谱 2014(01)
- [17].N-亚硝胺及亚硝酸盐测定与相关性分析[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3(12)
- [18].气相色谱-正化学源质谱法测定橡胶中N-亚硝胺及其前体物的迁移量[J]. 分析化学 2011(07)
- [19].乳酸菌抑制N-亚硝胺形成的机理探究及应用效果[J]. 食品科学 2020(02)
- [20].食品接触橡胶制品中N-亚硝胺迁移量的风险分析[J]. 包装与食品机械 2019(03)
- [21].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水杯密封垫圈中N-亚硝胺的迁移量[J]. 中国测试 2017(01)
- [22].兰州百合多糖模拟胃液条件下清除亚硝酸盐及阻断亚硝胺合成[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2)
- [23].南瓜黄色素阻断亚硝胺合成与抑菌活性研究[J]. 分析科学学报 2016(05)
- [24].如皋火腿中挥发性N-亚硝胺种类和含量分析[J]. 食品科学 2008(05)
- [25].微波烹调蔬菜阻断N-亚硝胺形成的研究[J]. 中国食品学报 2008(03)
- [26].科学烹调可有效防癌[J]. 烹调知识 2012(11)
- [27].腌制水产品中N-亚硝胺物质的危害分析及预防控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03)
- [28].模拟肉制品加工条件下影响N-亚硝胺的形成因素[J]. 食品工业科技 2013(16)
- [29].吸附烟草特有亚硝胺的分子筛新材料[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4)
- [30].烟草特有亚硝胺降解技术研究进展[J]. 山东化工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