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桩筏荷载分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荷载,基础,地基,数值,作用,桩基,承载力。
桩筏荷载分担论文文献综述
KAING,KONGRATANA[1](2019)在《桩筏基础荷载分担比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层建筑的发展对建筑基础的设计工作也带来了很多挑战。桩筏基础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的中-高层建筑中。然而,目前中国设计规范尚未考虑筏基下土体的承载作用,仅考虑桩的承载力,因此设计偏于保守,存在很大的浪费。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针对桩筏基础的桩筏相互作用机理及负荷分配关系进行了不少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新的设计理念认为:如果筏基础与土接触,则土对筏基础有贡献作用。现场监测研究表明:筏基础的负载比例甚至可高达总负载的60%(Katzhenbach R et al.,2000[40]);即使在小桩距情况下,筏基础的负荷分担仍可高达30%(Cooke RW 1986[27])。因此,考虑筏板的承载能力,可以减少桩数或桩长,能够有效节约建造的时间和成本。目前国内外对桩筏基础的荷载分担比例尚未达成共识,缺乏相应的设计标准和计算方法。因此,有必要针对筏板基础的荷载分担比例展开研究,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并建立相应的计算模型。桩筏基础研究的复杂性在于筏、桩和土壤等之间有相互作用。本文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探究桩筏基础的主控因素。在研究中,考虑的影响参数包括:筏板厚度、筏板尺寸、桩间距、桩径、桩长、桩数、土体模量、粘聚力和内摩擦角等。采用叁维有限元法考虑了土的叁个参数影响,包括土的弹性模量、粘聚力、内摩擦角,并分析了桩的尺寸比、桩长细比和间距比的影响。使用PLAXIS-3Dv1.6软件,总共建立了61个数值模型进行了正交数值模拟试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桩的长细比和间距比是影响桩筏荷载分配比例的主要因素,而土的内摩擦角和粘聚力对其影响不大。弹性模量对负荷分配比几乎没有影响,但对于沉降计算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基于正常状态和极限状态下均匀无粘性土和粘性土的数值结果,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了桩筏荷载分担比例的经验公式。将新提出的计算公式与室内测试和现场监测的21个案例中的数据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经验公式与现有研究成果符合度较好。最后提出了一种用于桩筏基础设计的方法,采用该经验公式计算承载力,同时采用 Poulos-Davis-Randolph(PDR)方法和改进 modified Poulos-Davis-Randolph(modified PDR)方法对进行沉降计算。在运用商业数值软件进行详细设计之前,该方法可以作为桩筏基础初步设计的替代解决方案。与Randolph方法、PDR方法及改进的PDR方法分析计算的复杂性相比,该方法仅涉及两个影响因素来估计PRF中的负载分配比,较为简单而实用,能够提高设计的灵活性。(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5-01)
张萌,蒋敏敏,肖昭然[2](2014)在《高层建筑桩筏基础荷载分担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有限元数值方法对某高层建筑桩筏基础的荷载分担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桩筏基础施加上部结构使用荷载,重点分析了桩间距和桩长等因素对荷载分担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城市住宅》期刊2014年05期)
付利兵[3](2011)在《桩筏基础荷载分担的分析与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影响桩筏基础荷载分担的诸多因素,引入有限元结合统计的简化公式,结合影响因素分析了此公式的合理性,并指出了该公式的缺陷及改进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期刊2011年05期)
彭涛[4](2010)在《高速铁路桩—筏(网)复合地基荷载分担现场测试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依托铁道部科技项目“京沪高速铁路沉降控制复合桩基加固软基研究(合同编号:2008G031-C-03)”课题和“沪宁城际铁路施工安全与沉降监测技术(合同编号:2009G008)”课题,基于京沪高速铁路、沪宁城际铁路镇江段软基加固的现场试验,对桩-筏(网)复合地基在高速铁路路基填筑、静置、预压卸载过程中的桩土荷载分担展开了研究,通过室内试验、理论分析结合现场试验数据对桩-筏(网)复合地基土压力分布、荷载分担、桩土应力比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和探索,并给同类工程提供几点建议。本文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针对桩-筏(网)复合地基这种新型的高速铁路软基处理方式,在京沪高速铁路、沪宁城际铁路镇江段根据地质条件与设计方案合理选取六个断面进行现场试验,在桩顶处与桩间土上埋设大量土压力盒,在筏板内埋设钢筋计、应变计全面监测桩-筏(网)复合地基的桩顶土压力分布、荷载分担比、桩土应力比、筏板应力应变等。(2)通过对现场六个断面进行为期182天至400天不等的现场实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到高速铁路桩-筏(网)复合地基路基横断面的土压力发展分布规律、桩土荷载分担比发展规律、不同位置处的桩土应力比规律以及桩-筏复合地基筏板的应力应变性状。并对比桩-筏复合地基与桩-网复合地基、不同桩种桩-筏复合地基的荷载分担规律,总结了两者在用于高速铁路软基处理中的优缺点。(3)根据桩-筏(网)复合地基的水平向增强体-竖向增强体-桩间土的共同作用,分别选取两种计算模型对桩-网和桩-筏复合地基进行桩土应力比计算,通过修改垫层厚度、垫层模量、路基荷载等相关关键参数计算桩-筏(网)的桩土应力比变化发展规律,并与现场实测进行对比分析。(4)根据荷载分担的现场测试与分析,结合桩土应力比理论分析给高速铁路桩-筏(网)复合地基提出相关工程建议:①加强筏板边缘处和路基中心处桩的设计强度,减弱其它位置处桩的设计强度。②在软土质量差的地区优先采用碎石注浆桩等偏向于散体材料桩的桩-筏复合地基。③深厚层软土地基或具有深厚夹层的软土地基建议采用桩-筏复合地基。(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0-05-01)
时伟,张立伟,孙瑜[5](2007)在《桩筏基础中筏板分担荷载作用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层建筑桩筏基础设计中,一般不考虑筏板分担荷载作用的设计方法,从桩筏基础支承体系的受力和变形问题入手,在参考国内外有关资料以及工程实例分析计算的基础上,通过对桩筏基础中筏板的分担荷载作用分析,由筏板分担作用的时效性引出随着上部结构的建造而逐渐变化的筏底土反力分布规律;通过对筏板分担荷载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桩筏基础中筏板分担作用涉及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的复杂共同作用全过程.筏板的分担作用不可忽视,在建筑物建造的全过程发生变化.并提出合理的结构设计计算应定量考虑桩筏共同作用的计算方法及建议.(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于明阳,宋臻,张立伟[6](2007)在《桩筏基础中筏板的分担荷载作用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桩筏基础中筏板的分担荷载机理,论述了影响筏板的分担荷载因素,为指导桩筏基础设计研究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期刊2007年12期)
张力,朱颖菲,谢孝,曾祥蓉[7](2007)在《分层土中桩筏基础荷载分担》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一个桩筏联合基础的设计过程,探讨了在复杂地基土上基础设计中的受力分析及变形协调计算过程。介绍了在满足复合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要求前提下合理布置桩筏联合基础的做法及其设计思路。布置桩筏联合基础时使桩筏分别落在不同土层上,以充分利用不同深度地基土的承载力;另外针对桩下为非淤泥系硬土层,应最大限度利用桩身强度和天然地基承载力。该做法可以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可供工程设计人员参考。(本文来源于《后勤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朱浩,鲁正[8](2006)在《桩筏基础荷载分担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高层建筑桩筏基础荷载分担问题的大量现场测试结果,采用叁种简化计算方法对两个典型工程进行计算分析对比,得出荷载分担的确存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06年16期)
赵锡宏,龚剑[9](2005)在《桩筏(箱)基础的荷载分担实测、计算值和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国内外 17 幢建筑物的桩筏(箱)荷载分担的大量现场实测资料,以及实用简易计算公式、半理论-半经验反算公式、有限元结合统计的实用计算公式和桩筏(箱)荷载分担计算公式的计算结果,对 20d×20d 的桩筏基础进行共同作用的定性机理分析,并加以综合,论证荷载分担的合理性,特别是计算结果和 8 幢现场实测资料进行比较的结果相当吻合。最后,提出合理可行的具体建议:对于武汉和上海的两种不同地基,筏箱底板分别可承担 15 %~20 %和 5 %~10 %建筑物的荷载,并经公式计算,由工程师结合当地经验和自己的创造性确定,以期能早日列入规范,节省投资。(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05年03期)
叶建忠,周健[10](2005)在《分层土中桩筏基础荷载分担问题的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叁维有限元方法建立桩筏基础模型来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对桩土分担比的影响。地表硬壳层的存在能够有效地提高筏板的分担作用。通过对不同桩距和布桩方式桩筏基础的计算,发现当桩距径比增大时,桩间土的承载作用有显着提高,但当大于7d之后则无显着变化。此外,还研究了不同桩端土的相对刚度以及应力水平下桩筏基础共同作用性状,可供工程设计人员参考,以优化设计并满足较高的经济性。(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桩筏荷载分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有限元数值方法对某高层建筑桩筏基础的荷载分担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桩筏基础施加上部结构使用荷载,重点分析了桩间距和桩长等因素对荷载分担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桩筏荷载分担论文参考文献
[1].KAING,KONGRATANA.桩筏基础荷载分担比数值模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2].张萌,蒋敏敏,肖昭然.高层建筑桩筏基础荷载分担数值模拟研究[J].城市住宅.2014
[3].付利兵.桩筏基础荷载分担的分析与建议[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
[4].彭涛.高速铁路桩—筏(网)复合地基荷载分担现场测试与分析[D].中南大学.2010
[5].时伟,张立伟,孙瑜.桩筏基础中筏板分担荷载作用及影响因素分析[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7
[6].于明阳,宋臻,张立伟.桩筏基础中筏板的分担荷载作用及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
[7].张力,朱颖菲,谢孝,曾祥蓉.分层土中桩筏基础荷载分担[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7
[8].朱浩,鲁正.桩筏基础荷载分担问题研究[J].山西建筑.2006
[9].赵锡宏,龚剑.桩筏(箱)基础的荷载分担实测、计算值和机理分析[J].岩土力学.2005
[10].叶建忠,周健.分层土中桩筏基础荷载分担问题的有限元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