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罗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董彩霞
兴庆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陈海清
摘要:平罗县盐碱地分布广泛,在当地改良治理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有效措施,但单纯的每项措施都有利有弊,本文对改良治理平罗县盐碱地的几种主要措施作了简单分析,以便合理利用这些措施。
平罗县位于宁夏引黄灌区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有耕地面积82万多亩,其中24万多亩是盐碱程度高的二、三类低产田,是宁夏土壤盐渍化较重地区。大量的盐碱地分布严重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当地在改良治理盐碱地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有效的措施和方法,现就主要的措施做简单分析,以便合理利用这些措施。
1深沟排碱
此措施以挖深沟淋盐为主,配以淡水压碱洗盐,根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规律,把水灌到地里,在地面形成一定深度的水层,使土壤中的盐分充分溶解,再从排水沟把溶解的盐分排走,从而降低土壤的含盐量。挖排水沟可以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土壤盐分含量,但排水沟占地较多,且每年要清淤一次,否则排碱沟容易淤积堵塞,洗盐排碱效果降低,导致土壤的次生盐渍化。淡水洗盐,虽然降低了土壤的含盐量,但随着盐分的淋溶,大量土壤养分也随之流失,使土壤结构性能不良,肥力水平降低。因此,脱盐之后的土壤培肥、土性改良及抑盐控碱等配套措施尤为重要。
2种稻改碱
种稻改碱是当年投入当年见效的改碱措施。在水源充足的低洼盐碱地种水稻,一般田间要经常保持水层,土壤含水量处于饱和状态,在相同的土壤含盐量情况下,水田中的盐分浓度较旱田低,因此,通过长时间淹灌和排水换水,土壤中的盐分就可以被淋洗和排出。
采取种稻改碱,一般当年土壤(0-20厘米)脱盐率在70%-80%,若再继续种稻2-3年,土壤耕层盐分继续呈稳定下降趋势,脱盐率达87.7%-91%。
对于低洼地盐碱地,种稻改良后不宜急于改旱作,一般应连续种稻3年以上,待排水条件基本具备,使土壤耕层盐分降至0.2%以下时,再考虑改旱作,否则易形成种稻有收成,种旱作盐分回升、效益低,甚至弃耕的局面。
3生物排碱
生物排碱是改良利用盐碱地的好办法,通过种植耐碱植物、绿肥来改良利用盐碱地,可以疏松土壤,减轻板结,增强土壤透水透气性。枝叶与残废的根系进入土壤,分解后为土壤利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枸杞是宁夏的五宝之一,也是耐盐碱的作物,盐碱地上所产枸杞商品率高,亩产干果可达300公斤左右。近年,平罗县将2万亩的枸杞基地建设在盐碱地中,使盐碱地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植物的抗盐性是多基因控制的,很难导入,因此,培育新的盐生植物品种很难,只能利用耐盐植物本身的抗盐能力。
4暗管排碱
暗管排碱是利用人工或机械将排碱管埋入1.6-2.0m深的地下。自一九九八至二00五年间,平罗县实施了2.6万亩的暗管排水区,工程设计为一级自流吸水管铺设和三级集水管道强排,吸水管采用75mm的塑料打孔波纹管,外包无纺布作为过滤材料。通过暗管排水项目,有效的降低了地下水位,排除和降低了土壤盐分,改造了中低产田,提高作物产量,为河套灌区中低产田改造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5上农下渔
“上农下渔”盐碱地开发利用是借鉴山东东营市经验,利用种植业、渔业结合开发盐碱荒地的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它依据常规技术理论,挖坑筑台洗盐淋碱,“台田”可以种植高产作物,也可用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如种植枸杞、甘草、牧草等。用来浇灌“台田”作物的水将土壤中的盐分逐步排入渔池,可以养殖鱼、虾、蟹等。现开发面积已达2.3万亩。但此措施初期投入高,要求初期有较高的经济实力。
6深耕深松
对盐碱地深耕深松,加深耕层,加速淋盐,防止返盐,增强保墒抗旱能力,改良土壤的养分状况。深耕应注意不要把暗碱翻到地表。
7客土压碱
客土就是换土。客土能改善盐碱地的物理性质,有抑盐、淋盐、压碱和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用,可使土壤含盐量降低到不致危害作物生长的程度。俗话说:“砂压碱,赛金板”。
8土壤盐碱改良剂
用土壤盐碱地改良剂改良盐碱地是有别于传统土壤改良的一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松土、保湿、改良土壤理化性状,促进植物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主要的土壤盐碱改良剂包括石膏、磷石膏、沸石和有机高分子聚合类物质(如“禾康”土壤盐碱清除剂、康地宝)。也可增施一些改良盐碱地的肥料,如适当施用有机肥或有机肥加过磷酸钙作基肥,效果比较好,宜于冬灌的地块还要适时冬灌,当地块黄干时及时耙耱,使其保墒,会减轻泛盐程度。
9滴灌、垄作和覆膜综合措施改碱
此项技术脱盐速度快,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状况迅速改善,土壤生长水平在1-3年内大幅度提高。此项技术在平罗县灵沙乡低洼次生盐渍土(土壤含盐量1.3%-1.6%)上试验应用时,灌溉水矿化度高达7.5克/升,枸杞和枣树生长状况仍然良好,栽植两年的枸杞,一些主要指标达到特优等级,粒度达到特级等级。
10小结
盐碱地的改良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单纯一种改良措施很难达到改良的目的,要因地制宜,各种措施配合使用,同时要注意做到保护和利用相结合,改良后的土壤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和不合理的人为因素影响下仍有再次发生盐渍化的潜在威胁。所以,盐渍化改良过程中或改良后,应采取合理的农业措施加以保护,以保障治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