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英:新常态下我国养老模式的创新论文

赵英:新常态下我国养老模式的创新论文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养老的隐性问题将进一步显性化,农村养老人口在不断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养老模式也面临着新的转型和升级,解决农村人口养老问题将是社会不得不面对的重要任务。然而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已经趋向于饱和化,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养老模式和机制也要适当的创新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新常态;养老模式;创新

在目前广大的农村地区,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社会保险养老三种模式是基本的养老保障方式,而社区养老模式则是一种新的尝试。妥善解决养老问题需要在新时期下,将我国的老龄化人口规模和数据进行统计,根据统计出来的结果合理安排养老并适度的进行创新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着重探讨和研究关于如何对养老模式展开创新。

一、我国养老模式的现状

我国基本的养老模式主要包括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等,在这些主要的养老模式当中,家庭养老自古以来都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也是真正意义上主要沿袭下来的传统养老模式,因此在我国的养老模式当中,要格外注意的是家庭养老。

天然气在分布式能源成本中占比超70%,在天然气价格高,同时直供气得不到燃气公司支持的情况下,企业成本居高不下。天然气价格高,天然气是清洁能源,相同热值的管道天然气终端价格是煤炭价格的2倍。虽然川发改价格〔2015〕463号文中明确规定:“新建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电企业应与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或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签订直供合同,降低燃气成本。”然而在实际项目推进过程中,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投资企业在取得天然气直供许可上存在着较大困难:一方面,各终端天然气公司有“供区”;另一方面,城市规划也难以支持所有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都能建设直供天然管道。

1.家庭养老

我国自古以来都讲究的是“养儿防老”,这从另一个层面解释来说也就意味着家庭养老模式从古代就诞生至今,实行家庭养老制在我国也是比较常见的,但跟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的养老制度也在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家庭养老是一种以居家为主的养老模式,在多数情况下居家养老是中国老年人的情感希望,也是中国老年人的一种主要的养老方式。而这种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给社会在减压,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现如今,人们都比较能够接受居家养老的养老方式,而这种养老方式目前已经成为流行的一种模式。不过在未来这种养老模式可能会被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所代替。中国老年人更希望“老有所养,医有所保”,因此家庭养老是为老年人老年生活提供的一种保障,保留了老年人整个生命历程的印记,使老年人感到安全和对亲情需求的满足,满足老年人“叶落归根”的心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社会上压力的减免,因为家庭养老降低社会成本,与社会养老相比,家庭养老是把这个社会的养老负担转化为子女的负担,一旦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能不能兑现,可以规避社会养老在基金管理方面的风险,同时也不存在服务和交易费用支出问题。

1.2.1 引物设计与限制性内切酶选择 引物设计见表1。根据NCBI中gene数据库提供的人LncRNA-GHET1(NR-130107.1)的序列,应用 oligo6软件查找基因中存在的酶切位点,结合pcDNA3.1(-)上的酶切位点,选择限制性内切酶XHoⅠ与BamHⅠ。

2.机构养老

居家养老也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养老方式,在未来国家和政府都大力提倡居家养老,因为居家养老能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除了满足老年人的整体需求外,还能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而据调查结果显示出85%的老年人愿意居家养老。居家养老顾名思义指的就是我国老年人按照自身的喜好选择入住在家中还是去养老机构。多数情况下,老年人的养老方式都存在着很大的质疑,老年人的养老方式还是建议以家庭选择为中心,避免去养老机构去养老。日常的养老机构由于在养老院的养老人数过多,而显得十分的拥挤;长此以往下去对老年人的健康是极为不利的。服务内容包括生活照料与医疗服务以及精神关爱服务,而家庭养老缺少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因而在照顾老年人的方式和方法上有所欠缺。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多的中国老人还是选择在家颐养天年,特别是高龄老人对去养老机构养老都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和顾虑。居家养老在当前还主要受到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的影响,这个理论的关键点就是保证分权和参与,分权和参与的关键中心就是要保证将福利服务转变为福利混合式。让政府和相关的企业机构参与养老服务当中,帮助分担社会相关的责任。

3.居家养老

机构养老一般主要包括养老院、养老公寓等多种情形。一些社会上养老机构的存在主要是由于一些喜欢过群体生活的老年人,尤其是孤寡老人;这类群体多数愿意居住于养老院或组建大型的老年社区,既能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还能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娱乐。因而机构养老多数是以养老院和敬老院为主的大型疗养院。在疗养院当中能组织大量的老年文化活动或者是社区活动,帮助老年人在这些活动当中建立起感情,不断丰富其自身的精神世界。根据调查显示出,民办养老机构的价格普遍是高于公办机构,而且民办养老机构的服务和品质还有所欠缺,所以多数老年人都愿意去公办养老机构入住。由此可见,我国的机构养老将是未来养老的一大主体方式,完善养老机构的设施和条件,建立高规格高档次的养老机构并且不断的扩大养老规模是现如今的主要目标。

根据表1 很好的显示出不同养老机构的服务、模式、差异点、共同点以及养老意愿指数,多数老年人在未来越来越倾向于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而家庭养老的功能逐渐弱化,甚至在未来多数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部分老年人都将家庭养老模式渐渐淡忘。

二、我国养老模式的促动因素

1.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在图1所示的模拟前端中,根据接收机的硬件设计,选取了接收机的射频中心频率f0为1.772 GHz,PLL的输出频率固定为1.75 GHz,中频信号fIF为22 MHz。我们采用的ADC芯片的采样频率fs为10MHz,对中频信号进行带通采样,得到中心频率为2 MHz的数字中频信号,完成模数转换。带通滤波器的通带带宽约为3 MHz。

WO组合就是劣势与机会的组合。江苏省高等院校正努力利用环境所提供的发展机会,弥补自身的弱点。实践证明,高等院校在获取资源时,存在严重的“马太效应”:一流的高校能获得更多的政府支持和社会资源,它们不仅组建了一流的师资团队,还垄断了一流的生源。这使得一般的高校在发展上出现了瓶颈,比如资金不足、师资力量匮乏、办学水平不高等。因此,一般的高等院校应该认清自身在发展上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极抓住外部环境所提供的机遇,才能在以后的高等教育发展上化被动变主动,处于优势地位。

表1 显示不同养老模式的养老意愿指数

images/BZ_71_188_2861_2313_3177.png

2.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功能性增强

在以上表1 显示不同养老模式的养老意愿指数的图表结构当中,能清晰的看出在未来2-3 年的养老模式都主要倾向于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随着家庭养老的功能逐渐弱化,这两种养老模式也成为主流的养老模式。而所谓的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只不过是为了满足不同老年人的差异化需求而发展出来的两种新型模式;在未来都有可能迎合市场的需求,不断的改进养老服务模式和专业化程度,适当的改变传统服务和专业上存在的不足,以注重老年人的舒适度和精神需求为主,社会服务功能性日益凸显出来。

我国养老模式的促动因素主要原因之一是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子女生活方式的改变,多数老年人都愿意去敬老院养老,而不愿意在家养老。再者中国自古以来倡导儒家文化和孝道,受到这些文化的影响自认为将赡养父母和尊重老年人作为孝道的第一原则,和老年人沟通的主要方式也是上下有别、尊卑有序。但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数都是工作比较繁忙的,而且跟老年人的共同话题越来越少,单单以照顾老年人的日常居家生活已经完全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导致沟通出现障碍,家庭矛盾越来越多。选择去养老院养老不仅有专业的护理人员,还有同年龄段的老年人一起生活,这就极大的满足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求,减少了老年人的孤独感。下面看表1 调查数据显示图:

三、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几点思考

1.优化顶层设计,整合产业资源

针对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深入思考主要点在于不断的优化顶层设计,整合产业资源。在未来主要是大力发展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根据老年人的差异化需求给予特殊的照顾,整合老年人的需求,优化产业资源和产业结构。同时,也要将养老逐步推向市场化,市场上的资源一般来说是比较丰富的,在政府和子女都无法解决的问题上,通过市场就能将问题化解。政府和子女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但是不断推动养老机构的建立和高档养老社区的建立,在社区当中尽量以举办各类活动为主,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让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得到丰富,从而让鳏寡孤独的老年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

2.完善政策保障,帮扶民办机构

政府政策永远都是帮助解决养老问题的关键点,加大和完善政策的扶植能对老年人的生活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解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妥善安置老年人的赡养问题,避免社会动乱和人民幸福生活水平下降。主要除了要加强对公办养老机构的建立,更要加大对民办机构的扶植,鼓励广大的民办企业参与到养老院的建设当中,并且不断完善民办养老机构的基础设施和专业化服务程度。主要的政策扶植都具体包括:减免税费、贷款贴息、床位建设补贴和床位运营补贴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

3.借鉴先进经验,理顺权责关系

必要的时候,可适当借鉴外来的经验和案例,美国的养老幸福指数均在世界前列,可以说是老年人的“幸福之家”。幸福指数如此之高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是服务模式比较完善,基础设施比较完备。而是形式比较正规化,建立专门的日托制“托老中心”。三是组织“互助养老”,让老年人与老年人互相结伴认识并且共同生活。四是提供上门服务,由国家政府出钱,派专门的家庭保健医生上门服务。这些模式都是比较符合人性化需求的,而且基本的权责也十分清晰明确,服务周到体贴。

4.增加养老资金储备,改善养老管理模式

全面创新我国养老模式,必须通过优化财务管理结构来增加养老资金储备量,严格控制养老资金流动过程,做好各项财务资金的分配工作,确保养老资金的充足性,不断改善养老资金管理结构与模式。需要注意的是,良好的养老资金管理制度体系应包括五大要点:第一,实现养老资金收支与记账岗位的有机分离;第二,养老资金收支管理必须附带合法依据;第三,促进养老资金与所有财务资金管理的有机结合;第四,控制养老资金坐支与流动流程;第五,定期盘点养老资金,确保账实的一致性。

四、结语

总之,老年人的养老模式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是要依赖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社会资本的投入,在政府和民办机构的大力扶植下,我国的养老服务在未来可以说是日趋完善,为众多的老年人寻找到幸福之家,过上安稳的生活。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服务体制的完善,推动居家养老在未来市场上获得空间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强慧.老龄化压力下“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可持续运营模式的创新研究——以乐百年小镇为例[J].市场周刊,2018(10).

[2]吕浩然.维汉老年人的互助养老方式及其社会支持系统的比较和阐释[D].浙江大学,2018(43).

[3]林其森.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创新途径探析——以福州市罗源县慈善安居楼养老模式为例[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2).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27-0063-02

标签:;  ;  ;  ;  ;  ;  ;  ;  ;  ;  

赵英:新常态下我国养老模式的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