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沸腾换热关联式论文-胡海涛,丁国良,魏文建,汪振策,王凯建

流动沸腾换热关联式论文-胡海涛,丁国良,魏文建,汪振策,王凯建

导读:本文包含了流动沸腾换热关联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R410A,油,流动沸腾,换热

流动沸腾换热关联式论文文献综述

胡海涛,丁国良,魏文建,汪振策,王凯建[1](2007)在《R410A-油混合物在7mm水平直光管内流动沸腾的换热特性 Ⅱ.关联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R410A-油混合物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的实验数据,对现有的制冷剂-油混合物的换热关联式进行了评价,对比发现已有关联式的预测值与实验值的误差最大达到80%.基于混合物物性,开发了R410A-油混合物在7 mm直光管内流动沸腾的流型图,并基于流型图和混合物物性开发了R410A-油在7 mm直光管内流动沸腾的换热关联式.所得关联式与90%的实验数据的误差在±20%以内,平均误差为11.8%,最大误差为26.7%.(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10期)

魏文建,丁国良,王凯建[2](2007)在《含油制冷剂在小管径换热管内流动沸腾换热关联式》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现有关联式预测值与6.34 mm和2.50 mm小管径换热管内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其对6.34 mm换热管的适用性明显高于2.50 mm的换热管.相对而言,Zurcher修正的Kat-tan-Thome-Favrat模型对于6.34 mm换热管适用性最好,该关联式80%的预测值与实验数据点的偏差在±30%内.但对于2.50 mm的换热管只有40%数据点偏差在±30%内.根据实验结果,开发了适用于小管径换热管的基于局部油浓度和制冷剂-润滑油混合物性的两相换热增强因子模型,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润滑油在制冷剂中的实际存在状态及对制冷剂换热的影响规律,且物理意义明确,对于6.34 mm和2.50 mm的两种换热管,其预测值与90%以上的实验数据的偏差均在±20%以内.(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流动沸腾换热关联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现有关联式预测值与6.34 mm和2.50 mm小管径换热管内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其对6.34 mm换热管的适用性明显高于2.50 mm的换热管.相对而言,Zurcher修正的Kat-tan-Thome-Favrat模型对于6.34 mm换热管适用性最好,该关联式80%的预测值与实验数据点的偏差在±30%内.但对于2.50 mm的换热管只有40%数据点偏差在±30%内.根据实验结果,开发了适用于小管径换热管的基于局部油浓度和制冷剂-润滑油混合物性的两相换热增强因子模型,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润滑油在制冷剂中的实际存在状态及对制冷剂换热的影响规律,且物理意义明确,对于6.34 mm和2.50 mm的两种换热管,其预测值与90%以上的实验数据的偏差均在±20%以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动沸腾换热关联式论文参考文献

[1].胡海涛,丁国良,魏文建,汪振策,王凯建.R410A-油混合物在7mm水平直光管内流动沸腾的换热特性Ⅱ.关联式[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

[2].魏文建,丁国良,王凯建.含油制冷剂在小管径换热管内流动沸腾换热关联式[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

标签:;  ;  ;  ;  

流动沸腾换热关联式论文-胡海涛,丁国良,魏文建,汪振策,王凯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