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国家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国家,形态,民族,国家文物局,王权,良渚,中国共产党。
国家形态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林华山,罗振建[1](2019)在《新型国家形态的独特道路——以统一战线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中国走出了一条独具自身特色的国家建构道路,确立了新型国家形态。新型国家形态的独特道路在于与统一战线内源互构:形成发展缘于统一战线过程,本质属性彰显统一战线基因,治理逻辑富含统一战线方式,坚持完善贯彻统一战线理念。新型国家形态生成一体与多样有机统一的本体属性、治理逻辑和发展议程。新型国家形态的独特道路作为中国经验提炼,揭示了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的统一战线逻辑;作为中国方案样本,提供了人类社会处理一体与多样关系的统一战线镜鉴。(本文来源于《理论与改革》期刊2019年06期)
侯孟琦[2](2019)在《西周时期国家形态研究成果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研究价值上看,夏、商、周叁代的国家形态,是关系到中华文明起源探索的基础性问题。从内涵层次上看,国家形态不是单一表象,而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反映,它包含国家的组织结构、内部关系、管理形式(权力所属)、以及自身特性等等。所以,一直以来,学者们试图采取涉及多种理论,跨越不同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手段,给夏、商、周叁代的国家形态下一个准确定义,并进一步探索出它的变化轨迹。但由于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理解程度和认识角度不同,得出结论也各不相同。相对于(本文来源于《华夏文化》期刊2019年03期)
李力行,柯静[3](2019)在《稻作文明:五千年前的“稻花香”》一文中研究指出凹形沟渠纵横棋布,蓄水塘堰修葺一新,清澈流水直通稻田,绿油油的秧苗生机勃勃,这是初夏六月,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一幕景象。将时针拨到5000多年前,那时的良渚大地大抵也是此般景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良渚先民生活在太湖流域,这里气候温暖湿润,降雨充沛(本文来源于《杭州日报》期刊2019-07-07)
解胜利,吴理财[4](2019)在《从政治文化到文化政治——不同国家形态下文化与政治的关系变迁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文化与政治的关系进行历时性的宏观考察,将会展现文化与政治关系演变的脉络,厘清文化与政治的互动逻辑。探究不同时期的主导文化与政治权力在不同国家时期结合的复杂面向,发现文化为传统国家提供合法性庇护,文化使民族国家成为其国民新的意义归宿,文化为现代国家营造共识基础,而在后现代国家文化冲突已成为国家的问题表征。文化从蒙在国家之上的神圣面纱逐步祛魅成为内嵌于国家的意义归宿和维系国家统治的共识基础,直至文化冲突频发,文化离散于国家之外,进而从统治的基础成为统治的问题。政治与文化的结合,总体呈现出从政治文化到文化政治的演进脉络,也即是在统一的政治文化中逐步孕育出分裂的文化政治,而多元的文化政治则逐渐成长为新的政治文化。(本文来源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张纯厚[5](2019)在《全球化时代的交往传播、国家安全与民族国家形态和体系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政治、交往传播和教育发展在民族政治文化共同体形成中起着交互作用。民族国家是复合民族的政治载体。适应全球化潮流,国家主权、国家安全与文化包容理念相结合,使现代民族更具文化复合性。在早期全球化时代,中国率先形成臣民民族国家,西欧、北美则形成臣民民族国家体系。在有限全球化时代,西欧、北美的臣民民族国家演变为公民民族国家,即现代国家。在全方位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更趋文化复合,多民族国家趋向文化交融和政治统一,战胜恐怖主义和分离主义将意味着全球性文化复合的现代民族国家体系的逐步确立。(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王长江[6](2018)在《大一统国家形态的当代变迁与中国道路》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对中国悠久历史和优秀中华文明继承的产物。在推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诸多历史因素中,大一统国家形态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延续两千多年的大一统国家形态是历史合力的结果,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中国民族性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内在逻辑的体现。革命胜利后中共在对传统大一统国家的继承、改造和发展中引领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大一统国家形态的关注是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历史方位、内在规律、发展方向的重要视角。本文尝试分析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当代大一统国家的发展演变及其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发展的影响。本文包括绪论和正文四章,共五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起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目标、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一章,对本文涉及的核心概念国家形态、大一统进行界定,并简要梳理中国大一统国家形态的形成发展历程。第二章,主要阐述重建大一统国家后,中共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导向下对大一统国家的重塑。尝试厘清在激进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大一统国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契合,全能型大一统国家的诞生和影响,中共在大一统国家中的历史角色及其对大一统国家改造等问题。第叁章,主要概括全能型大一统国家主导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就与困境。在深受苏联模式影响的社会主义体制下经历重塑后的大一统国家成功推进了工业化;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传统的复归与现代性演进的滞缓、全能型国家对社会活力的压制、对社会主义的误读等严重问题,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第四章,主要介绍改革开放中大一统国家的全面转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完成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后,大一统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上一条理性平稳符合经济社会建设规律的道路,各项体制机制大幅转型,全能主义国家逐渐退却,社会活力不断释放。中共也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尝试弥合大一统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叁者的矛盾和冲突,最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五章,总结中国大一统国家形态演进的历史启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面临的挑战。大一统国家的历史演进过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发展留下了诸多历史启示,这些历史启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未来发展应当破解的难题。主要包括:坚持大一统国家形态,正确认识并发挥大一统国家政治领导核心的作用,保持意识形态和社会实践的开放性、创新性,增强大一统国家的内部联系和政治组织的新陈代谢,着力发展民主政治,构建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实现国家行为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契合,构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共中央党校》期刊2018-07-01)
成琳[7](2018)在《“五一口号”与中国民主国家形态的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制度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旗手,还构建了中国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形态,是现代国家制度的构建者。从"五一口号"开始,中国共产党塑造新中国的着力点由建立民族国家转向建立民主国家,这是中国政党政治发展的必然抉择。作为协商建国的倡议书,"五一口号"构建的首先是"中国人民站起来"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但更多的是"人民当家作主"意义上的民主国家。"五一口号"提出的各项政治主张中,反映了协商、合作、民主等政治理念,具有强烈的现代民主取向,是新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价值所在。70年来,中国现代国家成长的现实逻辑也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政协等"五一口号"塑造的新中国多项政治制度雏形,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本文来源于《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罗义欣[8](2018)在《西汉国家形态变迁研究(前221年—前87年)》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形态是国家权力在运行中呈现出的结构,以及各种关系的总和。西汉时期国家形态表现为皇权——诸侯王权并存的国家形态和皇权专制的国家形态。论文以皇权、诸侯王权和(农民)社会叁个基本要素为支点,以皇权与(农民)社会、诸侯王权与(农民)社会、皇权——诸侯王权与(农民)社会叁对关系为基础,分析秦末皇权专制国家形态崩溃到汉武帝皇权专制国家再度确立的演变过程。秦朝的国家形态是皇权专制国家形态。秦朝皇权崩溃后,汉初皇权对地方的(农民)社会、税收和军事力量缺乏控制,国家需要通过授权地方诸侯势力来达到管理(农民)社会和军事力量的统治目的,诸侯王权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这个职责,皇权——诸侯王权国家形态形成了。随着皇权——诸侯王权并存的国家形态进一步发展,国家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削弱诸侯王权的势力,异姓王由于血缘疏远,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断强大,直接威胁着皇权的统治,于是采取剪灭异姓王分封同姓王来巩固皇权。同姓王通过土地、税收、军事武装牢牢控制着(农民)社会。皇权——诸侯王权国家形态不能调和之时,七国之乱的平定结束这一国家形态,汉武帝时期,推恩令的行使,使汉初郡国并行体制在实质上演变为单一的郡县制;编户齐民制度为国家控制(农民)社会提供了制度保障;罢黜百家,使皇权权力得以合法化,有利于皇权加强对(农民)社会的控制。汉武帝之后,皇权专制国家形态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国家形态。以农业为基础古代中国存在两个根本问题,导致了中国古代国家形态的周期性崩溃与重建。这两个问题分别是:皇权专制国家无法克服腐败问题;人地矛盾周期性地侵蚀皇权专制国家的经济基础。西汉国家形态演变过程中,皇权——诸侯王权国家形态是不稳定的国家形态,由皇权再造出来的诸侯王权是皇权的异己力量,最终还是要回到秦所创立的国家形态。(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8-06-01)
赵辉[9](2017)在《远古的王城——良渚的国家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良渚考古每每有重大发现惊艳学界,声名甚至远播海外。这不,业界泰斗、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科林·伦福儒老爷子就发声了,说:"过去远远低估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发展程度。"那么,良渚的情况究竟如何呢?从大量考古发现得知,良渚生产了大量精美绝伦的玉器,以及漆器、丝绸、象牙器等,还有大量精致陶器以及高超的木作建(本文来源于《杭州(周刊)》期刊2017年16期)
王长江,郭强[10](2017)在《从社会形态到国家形态:唯物史观的具体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是对严重教条化的传统社会形态理论的重大突破,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因素"的,推动社会历史发展呈现出多线性的进程。在生产力要素和时空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体现一国社会历史发展独特性的国家形态。国家政治权力的组织形态、生存空间的聚合方式、政治认同和社会观念是国家形态的基本构成和体现。借助于对国家形态的认识,可以在社会形态的宏观演进中,更为清晰地认识一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规律。(本文来源于《科学社会主义》期刊2017年03期)
国家形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研究价值上看,夏、商、周叁代的国家形态,是关系到中华文明起源探索的基础性问题。从内涵层次上看,国家形态不是单一表象,而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反映,它包含国家的组织结构、内部关系、管理形式(权力所属)、以及自身特性等等。所以,一直以来,学者们试图采取涉及多种理论,跨越不同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手段,给夏、商、周叁代的国家形态下一个准确定义,并进一步探索出它的变化轨迹。但由于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理解程度和认识角度不同,得出结论也各不相同。相对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国家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林华山,罗振建.新型国家形态的独特道路——以统一战线为视角[J].理论与改革.2019
[2].侯孟琦.西周时期国家形态研究成果述评[J].华夏文化.2019
[3].李力行,柯静.稻作文明:五千年前的“稻花香”[N].杭州日报.2019
[4].解胜利,吴理财.从政治文化到文化政治——不同国家形态下文化与政治的关系变迁探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9
[5].张纯厚.全球化时代的交往传播、国家安全与民族国家形态和体系演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6].王长江.大一统国家形态的当代变迁与中国道路[D].中共中央党校.2018
[7].成琳.“五一口号”与中国民主国家形态的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制度逻辑[J].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
[8].罗义欣.西汉国家形态变迁研究(前221年—前87年)[D].贵州大学.2018
[9].赵辉.远古的王城——良渚的国家形态[J].杭州(周刊).2017
[10].王长江,郭强.从社会形态到国家形态:唯物史观的具体化[J].科学社会主义.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