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从临床“抓主证”

漫谈从临床“抓主证”

金东俊1李济生2(1吉林省安图县明月镇福兴卫生院吉林安图133606;2吉林省延边中医医院吉林延吉133000)

主证,即是指能够反映和代表某证候病情病机的症状及脉舌,为疾病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之所在。因此,在临证之时,只有抓住主证,并据此立法遣药,随着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解决,其他次要矛盾或整个矛盾也就迎刃而解。

一个病人往往有许多症状和体征,旧病加新病,或几种病同时存在,情况错综复杂,但其中必有一个是主要症候。在临诊时,必须善于抓住主症,针对主症治疗,才能取得良效。

病在局部,着眼整体: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有机联系,构成统一整体,彼此气血相通,病变相关,故局部之病变,应放人到整体中去把握,从而得出较为全面的判断,往往取效迅速。

参考辨病,立足辨证:辨证论治因其前提为四诊合参,即通过望、闻、问、切所获得的材料,综合分析,辨为某病(中医病名)某证,立法,处方,使理法方药一线贯穿,此为中医之法宝。然而,奇难病证临床表现一般都较为复杂,有的通过不恰当的治疗,打乱了病机,使典型的症状体征隐伏或紊乱,或常因患者述说病情症状不清楚或不全面,给辨证带来分析、判断上的困难,以及现代化诊疗手段的发展,许多疾病患者本身毫无痛苦,如隐慝性肾炎、乙肝带毒者等,中医对此,除部分患者可从其脉、舌、气息、二便等方面进行分析辨识外,部分患者尚难辨证治疗,必须与现代化诊疗手段相结合,应参考西医诊断,综合分析之后去处方用药。但总的来说,对任何病证皆应立足于辨证的基础上,尽可能将西医之病名的诊断,指标的异常纳入辨证的规范,从而辨证施治。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特有的中西医并存之状况,致使今日中医临证接诊的病员,大部分已经西医诊断及治疗,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中医易受西医病名之约束,重辨病而忽略辨证,重专方专药而放弃辨证指导下的立法处方,故致临证乏效者亦不鲜见。于斯,应以“辨证为主、辨病为辅”,恰当施治,方有佳果。

明确了西医诊断,为什么还要“抓主症”?疾病的临床表现很复杂,由于患者的禀赋、体质、病程阶段、生活环境不同,诊断为同一种疾病的不同患者有时会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西医除对症治疗外,主要是针对疾病的原发因素,病因一般是明确的,故用药可以大同小异。而几千年来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和临床经验的积累,都是基于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的外在表现,因此中医药治疗就需要通过辨证论治分析出病因、病机,而必须从临床表现入手,否则其治疗就难以应用中医的理论与经验。

标本先后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为中医治疗原则之一。以因、果而论(如原发与继发),病因为本;病症为标。以正、邪而论(如脾虚与水肿),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以先、后而论(如肾病与感染),先病为本;后病为标。在标、本的治疗不相互干扰的情况下,当然应标本兼顾(如糖尿病合并急性咽炎)。若标本不宜兼顾,其原则应是“先急后缓、先易后难”。

“抓主症”与“标本先后”是密不可分的。所谓“主症”即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它可能是“本”,也可能是“标”,只要分析出此症为当前的主要矛盾,该症状缓解,其他症状可能渐次缓解,或其他症状仍可处于稳定状态不致恶化,那么此症即是“主症”。也可以说“标本先后”是“抓主症”的重要前提。

辨证以定基础方主症确定以后,所涉及的证候范围缩小了,接下来的辨证论治程式就有所限定了。围绕主症的辨证论治,其意义和方法不必赘述,因其规范性很强,比较容易掌握。无非是法随证立,方从法出,原则是必须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但由于辨证的限定来自于主症,因此从证所出的法、方,仅能看做是基础方。基础方的确立仅是基本治法的需要,仍不能满足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笔者认为基础方最好是用传统方剂,传统方剂常常是为具体治法而立的,有较强的条理性、严谨性。可有些医生开出的处方从药味来看,看不出是何方,只不过守住了原法,而选用了针对性更强的药物。可见背诵方剂只是基础,重要的是掌握该方的组方道理,才能灵活应用。

加减辨证立方的规范,中医师基本都能掌握,为什么经验丰富的医生能发挥出更好的疗效?全在于加减!所谓“用药如用兵”。对基础方的加减也有很复杂的思路,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从证候或症状而来;二是从药理而来;三是从“治未病”而来。

一般来说有加就应适当有减,全方保持十数味药即可,不要过于庞杂,以免条理混乱,影响复诊的分析。这是以下所有加减都应该注意的。

从证候而来,是指兼证加减。疾病的临床表现是非常复杂的,常常会证候相兼,这也是辨证前先抓主症的原因。一个患者相兼出现的证候有主有次,主证候是从主症而来,基础方是为主证候而设。但有些较为突出的兼证也需要解决,这就只能在加减时补充处理。

从兼症而来,指兼见的症状(包括检验指标),如头痛、瘙痒、肝酶升高、低蛋白血症等。或患者深以为苦,或为关键指标,也需要顾及。对症加减中医有非常丰富的经验,现代中药药理研究的成果,又提供了新的依据,在此也不赘述。

从药理而来,是为处方的药物选择与替代服务。一是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一是现代中药药理研究。其实从基础方开始就应注意药物的选择与替代,原则是不碍原方之法,可选更有针对性之药。故平时应注意中药兼有的功效及现代研究成果的积累。

标签:;  ;  ;  

漫谈从临床“抓主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