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水务局甘肃山丹734100
摘要:通过对山丹县农牧业发展现状及水资源的承受能力的分析,指出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农牧业发展的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与水资源承载能力之间的协调关系,从而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节水战略
山丹县是一个半农半牧县,全县总人口19.88万,水资源总量1.24亿m3,人均水资源623m3,水资源奇缺,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农牧业生产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发展相对落后,农牧民收入少,投入低,经营粗放;水资源短缺,耕地面积产出低、水资源利用率低;农牧业结构单一,畜牧业、加工和服务业发展缓慢。如何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发展高效农牧业和农村经济,优化配置水资源,建设节水高效的现代农牧业和节水型社会,已成为急需研究解决的重大而又迫切问题。
1、农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山丹县农牧业广种薄收、经营粗放。2010年耕地粮食产量3525kg/hm2。多年来对草地也是重取轻予,每公顷草场年均投入不足0.3元,利用多,培育建设少,自由式放牧,导致草地退化、沙化和盐碱化。目前草场生产能力比50年代下降了约1/2。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3个百分点。
农牧业与资源之间结构性错位,全县农牧业结构中种植业占80%左右,畜牧业比重仅为20%左右,这种产业结构与全县水资源短缺和草场丰富的资源禀赋结构不匹配;种植业内部高耗水的粮食作物比重偏大,经济作物和饲草料面积小;粮食作物结构中夏粮面积偏大,秋粮面积偏小,与自然降雨时间分布不协调;牧区与农区相互分隔,不能形成优势互补的农牧业空间布局;无论农区还是牧区,仍然沿袭传统的掠夺式利用资源和粗放型经营方式。
以上情况表明,全县农牧业的主要问题是低投入、低产出、结构性错位和资源高消耗。因此,推动全县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核心是,用高投入、高产出、资源低消耗型的现代农牧业逐步取代低投入、低产出和资源高消耗型的传统粗放农牧业。
2、农牧业建设主要目标
基于上述认识,山丹县建设节水高效农牧业体系的实质就是通过加大资金、技术和智力的投入和优化产业结构,使资源高耗型的传统农牧业向资源节约替代型的现代农牧业转变。
农牧业建设总体目标是转变增长方式,高效持续利用水资源。在农业用水总量不增加并逐步减少、耕地和灌溉面积总体上不增加、草原生态逐步恢复改善的条件下,大幅度提高畜牧业比例,优化产业结构,在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压缩高耗水的粮食耕种面积,发展低耗水的优质饲草料基地。使农牧业总产值逐步增长,农牧民生活逐步提高,逐步改变贫困落后的现状。变单一性生产结构为农牧加复合结构,变农区、牧区分隔为农区与牧区协作,建设节水高效现代农牧业体系;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和基本草牧场,退耕退牧,变广种薄收为少种精种多收。到2015年,粮食产量由现状3525kg/hm2提高到5250kg/hm2;天然草地生产水平由现状900kg/hm2提高到1260kg/hm2;人工草地生产水平由现状20000kg/hm2提高到31500kg/hm2,变过牧超载为以草定畜、草畜平衡。
3、山丹县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3.1草地农业和特色农业是未来全县农牧业发展的方向,其目的是要建设节水高效现代农牧产业体系。全县独特的生态地理条件形成了一批享誉区内外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如优质啤酒大麦),按照“市场导向、兼顾生态、规模适度、产业延伸”的原则,应重点建设优质啤酒大麦、瓜果、蔬菜、杂粮、花卉制种、名贵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及其配套加工基地,积极推动全县具有竞争优势特色农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在全县以草场植被为主体的牧区,建设以草畜生产为核心,种养加高度综合,经济功能与生态功能同步增进的现代可持续草地农牧业系统,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全县草地农业系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全县农牧业应以发展草地农业为主导方向,加快发展高科技、高效率、集约化现代草地农业速度。
3.2未来全县农牧业结构调整方案为节水生态型,但需要最大限度地优化水资源配置,挖掘农牧业生产潜力,形成新的农牧业生产力和竞争力。以水资源和生态为约束条件,充分考虑粮食自给,以发展草地农业和特色农业为主要方向。因地制宜,分区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农区,要控制灌溉面积,以发展节水高效粮食生产为重点,配套发展农区畜牧业和特色农业,要发展为牧业服务的种植业,选择有引水条件或降雨量在250mm以上的地方,集中建设人工草饲料基地,弥补冬春的草料不足,实施半牧半养的现代草原畜牧业,抢救遭受严重破坏的生态资源。农牧交错区要退耕种草,不再扩大耕地面积,变以农为主为以牧为主。牧区要加大退耕力度,还林还草还牧,农牧结合,优化畜群品质结构。改变全县粮食比例过高、用水过于集中的产业结构,发展草业和畜牧业及其加工业,提高牧业比例,实现农牧并举、农牧结合。
3.3山丹县是粮食外调县,但需要大力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市场调节等多种途径来实现。在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的条件下,按照人口→粮食需求→土地供给→水资源供需→节水的思路,通过建设标准粮田,挖掘水分生产潜力,做到增粮不增水。
3.4通过开源节流,因地制宜推广农牧业高效用水技术,农牧业灌溉缺水状况可得到一定改善。通过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以及调整农牧业种植结构,在节水生态型结构调整条件下,实现农牧业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
3.5要巩固完善现有灌区,控制灌溉规模;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控制地下水超采,留出必要的生态用水。全县灌溉农业发展规模必须与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相匹配。全县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最大威胁是旱灾。因地制宜地发展现代旱地农业,抓住农牧业及作物布局调整、基本生产条件改善和旱作技术推广三个重点,实行规模开发,综合治理,增产增收。
3.6坚持不懈地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农牧业的资金投入,以节水农牧业(灌区、草地、旱地)基础设施、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健全和完善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实现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3.7积极争取外流域调水,从根本上改变全县缺水的现状,为农牧业的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语
山丹县农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水,而农牧业也将继续是用水大户。要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进一步发展农牧业经济,就必须一方面切实推行和落实农业节水措施,另一方面切实搞好节水生态型农业结构调整,特别是要在考虑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控制灌溉面积,压缩粮田面积,扩大草地面积,发展草地农业和特色农业,提高区域内有限的水资源利用率。
随着国家加入WTO和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全县农牧业既面临着机遇又有着无法回避的严峻挑战,土地密集型的粮食生产将受到冲击,使农民依靠种植业增收致富难度加大;而劳动和科技密集型产业——草业产业、特色农业,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养殖业、后续加工业和服务业等将发挥比较优势,给农民带来新的增收机会,将成为全县经济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西北地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与节水战略”课题组:西北地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与节水战略研究。
甘肃省张掖市甘兰水利水电建筑设计院:甘肃省山丹县牧区草原生态水资源保障规划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