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效果研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效果研究

济宁市兖州区人民医院门诊部,山东济宁272100

[摘要]目的:探讨支持性心理护理在临床上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所起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门诊部诊治的60例COPD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加心理支持,采用GQOLI-74量表和SCL-90量表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统计学结果显示,GQOLI-74量表的4个指标和SCL-90的6个因子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支持护理能提高COPD病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改变其抑郁和敌对等情绪,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人的治疗能起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理护理;护理效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COPD),是一种破坏性的肺部疾病,是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通常呈进行性发展并与肺对有害颗粒或气体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1]。目前通用的是狭义上的定义,而如今世界各国对慢阻肺都存在不合理的药物滥用治疗,这使得COPD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2]。由于COPD治疗所需费用高、治疗难度大,这易于造成患者心理负担的加重,因此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将对该病的治疗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近年来我院诊治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采取不同的护理干预,结果显示心理支持组取得理想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的60例患者中,男43例,女17例,年龄20~76岁,平均47.7±7.8岁;病程2~15年。本组患者以耐2、3种药居多。患者婚姻状况:已婚55例,未婚5例;职业:干部13例,工人13例,农民27例,学生5例,商人2例;受教育程度:大学及以上10例,高中12例,初中17例,小学21例。纳入标准:①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②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③病程≥2年,复发≥1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复发次数、病种分型上,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干预方法

两组均进行全程跟踪护理,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护理和常规治疗;观察组30例除常规护理和治疗外,还给予心理支持护理干预。支持性心理护理包括:①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建立健康合理的信念,同时,帮助患者解除心理障碍、积极配合治疗。②病人互助护理:组织病人进行交流及谈心,相互倾诉在治疗过程中的感受及体会,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③家庭支持性护理:在各方面争取家属的支持与配合,指导家属在各方面关心、支持、帮助病人,给病人以勇气。心理干预治疗在第一次心理评估之后即开始,利用每天的查房、治疗、检查等机会随时进行,系统治疗至少每周1次。

1.3评价方法

采用GQOLI-74量表[3]对两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物质生活、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4个指标共20个因子。两组患者均在入院第1~2天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前由管床护士与患者单独面谈,陈述问卷意义和利弊。评价方法:①两组GQOLI-74评分比较。两组患者住院1-2个月后症状好转出院,患者出院后1个月来院复查时再次行GQOLI-74问卷调查,比较干预前后的评分。②具体因子测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60例患者入院1-2天内及入院后1-2个月分别进行测评并得出综合得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t检验等分析资料,P<0.05表示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患者GQOLI-74评分比较结果

患者出院后1个月来院复查时再次进行GQOLI-74问卷调查,比较干预前后的评分。见表1。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人除了生理功能发生病理变化外,心理上也随之有相应的变化。以往对COPD的治疗建立在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的理论上,注重生物因素,较少关注和重视病人的心理因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治疗及预后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生、治疗及预后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4]。因此,分析、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并应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使之转变为积极因素是极为重要的。作为与病人接触较为密切的护理人员,不仅需要了解病人的这些心理变化,而且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及不同经济收入的病人较为关心的问题要予以耐心、细致的解释说明,使得病人对医护人员有信任和依赖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更好地配合治疗。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心理因素对癌症、心血管疾病、乙肝等慢性病的影响的研究较多,许多研究都证实良好的心理支持护理对慢性病人的不良心理反应有良好的改善作用,从而提高治疗效果。相关调查指出心理干预可使患者整体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肌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提高。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人在治疗费用高、治愈率低、病死率高和传染期长,缺少亲友、陪伴鼓励与支持的情况下,患者出现紧张、恐惧、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是相当常见的,对他们的心理支持和干预是必要和必须的。

综上所述,护理工作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三大环节即登记、治疗和管理工作中很重要的部份。“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本研究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可能与我们注重疾病治疗的同时,配合采用的综合心理护理措施有关。如:一般性心理支持、疾病知识教育、个别心理辅导、患者互助治疗、家庭和社会支持性治疗、音乐结合肌肉放松及内心意念引导等心理治疗。本研究表明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人在常规护理和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心理支持治疗能激发病人生存的欲望及治疗的信心,增加治疗的顺从性及积极性,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彭卫生,王英年,肖成志.新编结核病学[M].第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486.

2庞秋霞,陈丽萍,金天林.护士性格与脑出血患者心理护理效果的相关性[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0):81-82.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护理学杂志,2007,22(5):27.

4张丽湘,夏红.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3,17(4):282-283.

标签:;  ;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效果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