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议定书论文_毕珍珍

导读:本文包含了京都议定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气候,气候变化,温室。

京都议定书论文文献综述

毕珍珍[1](2019)在《日本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研究问题是:从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至2015年召开巴黎大会(COP21)这一日本参与全球气候治理面临挑战最多的时期里,为什么其表现和态度具有“矛盾性”?这表现在:日本力求成为气候治理大国,但其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至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的11年中,国际社会开始了《京都议定书》生效后的谈判,日本完成了第一承诺期的减排承诺(2008-2012年),却放弃了第二承诺期,在经历了全球经济危机、福岛核电事故,且日本首相更迭频繁,政局并不稳定的,最终日本选择批准《巴黎协定》。既有文献对日本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所表现出“矛盾”态度的核心原因几乎没有确定的答案,对这种矛盾表象背后的利益诉求,并未给出充分的解释。结合对全球气候治理机制、日本参与进程及参与主体、决策过程的梳理,本项研究通过分析联合气候大会(COP)谈判记录、《公约》秘书处对日本的深度审查报告、以及官方减排数据等一手资料,考察日本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矛盾性”表象的背后原因。本项研究首先梳理了全球气候治理的机制与进程这一大背景;其次总结了日本相应的参与进程与主体,以及日本国内的决策机制;再次通过分析联合国气候大会谈判记录总结日本的利益诉求与关切;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和总结日本参与气候治理的减排趋势与谈判态度的变化。本项研究认为:从2005年至2015年,日本的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过程中的核心利益诉求发生了变化,由追求国际事务主导权谋求大国地位,转变为经济利益优先、并寄希望于从“绿色”经济外交中获得国际声望。日本看中经济利益,然而并没有放弃政治目的。日本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观念变化使其具体参与行为发生了相应变化。日本的能源使用效率;国内各决策集团的冲突与合作;国际谈判格局的变化;福岛核电事故的影响等是日本态度不断转变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外交学院》期刊2019-05-24)

陈林,万攀兵[2](2019)在《《京都议定书》及其清洁发展机制的减排效应——基于中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微观项目数据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新一届美国政府退出《巴黎协定》,中国政府要不要落实《巴黎协定》的减排承诺,继续投身国际环境合作?作为《巴黎协定》的早期探索版本,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可为相关政策效果评估提供一个较好的"反事实框架"。为此,本文以《京都议定书》唯一的南北国环境合作项目"清洁发展机制"(CDM)为研究对象,手工搜集国内3027个工厂级CDM项目的空间地理信息,构造包含30773个观测点的2001—2012年空间面板数据,以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京都议定书》的政策效果,并量化出中国在近年全球环境治理中的减排贡献。结果表明:《京都议定书》及其清洁发展机制的实施,对控制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产生了显着而积极的政策效果。与国内大部分环境规制文献不同,本文不局限于研究某一次宏观环境政策变动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而是使用更微观的工厂级清洁生产项目及其附近的污染物数据,进行较科学而细致的公共政策评估。本文的实证结果可为当前我国政府应对美国退出《巴黎协定》提供部分决策依据,更回应了部分发达国家对《京都议定书》减排效果和发展中国家没有承担减排责任的政治质疑。(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崔国辉[3](2018)在《中国逐渐成为国际气候治理引领者》一文中研究指出《京都议定书》诞生于1997年12月,由149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在日本东京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叁次会议上制定。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文件,《京都议定书》规定缔约方国家(主要为发达国家)在第一承诺期(2008年至2012(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报》期刊2018-05-29)

李威[4](2016)在《从《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气候国际法的改革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变化问题仍是国际关系中需要全球性治理的综合问题,更是协调国际社会集体行动的国际法议题。自1994年生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到2015年达成《巴黎协定》,以联合国为主导的全球气候治理经历了24年多的曲折发展。国际减排规则已从京都机制下的自上而下的模式转型为巴黎机制下"自下而上"的模式。未来国际法的发展将在责任转型、大国共治、软法治理等层面深刻影响并推动全球集体减排行动的一致性展开。(本文来源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段晓男,曲建升,曾静静,刘莉娜[5](2016)在《《京都议定书》缔约国履约相关状况及其驱动因素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国际能源署的相关数据,评估了《京都议定书》缔约国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进展情况。研究发现,受金融危机等经济活动的影响,2008年~2011年期间各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呈现动态变化的趋势。从国别排放看,伞形国家的碳排放量自1990年始,总体上呈增加的趋势,实现减排目标基本无望;欧盟国家整体完成了8%的减排目标,但各个国家完成情况不尽相同;经济转型国家减排幅度最大。通过能源利用强度和碳排放强度两个指标分析减排力度较大国家的排放轨迹,发现欧盟国家主要通过能源结构的调整(表现为煤炭比重下降和天然气比重上升)和外贸转移排放实现排放强度的降低,而经济转型国家的排放变化主要缘于其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总体来看,缔约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和利用方式基本稳定,能源利用强度与碳排放强度降低趋缓,在现有能源消费结构下减排潜力有限。(本文来源于《世界地理研究》期刊2016年04期)

万怡挺[6](2016)在《《京都议定书》与低碳金融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低碳金融包括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所有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2005年开始生效的《京都议定书》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里程碑。2016年4月《巴黎协议》的正式签署将进一步推动全球低碳金融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全球低碳金融市场也必将通过市场机制为人类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目标作出实质性的贡献。(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期刊2016年04期)

何晶晶[7](2016)在《从《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开启新的气候变化治理时代》一文中研究指出联合国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成功落幕,正式宣告一个气候变化治理时代被另一个时代所代替。鉴于《京都议定书》的明显不足,《巴黎协定》取代《京都议定书》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进步性。无论从治理机制、法律形式、法律基本原则、法律履约机制还是市场机制等方面,《巴黎协定》都与《京都议定书》有本质的区别。《巴黎协定》的灵活性制度设计虽然在最大程度上吸引了各个国家广泛参与和支持,淡化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对立,却又由于强制履约机制的缺失而使得国际条约履约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如何通过构建有效的履约透明度框架实现条约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双重目标,如何通过降低履约成本提升履约积极性,是国际社会在"后《巴黎协定》时代"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本文来源于《国际法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舟丹[8](2015)在《《京都议定书》》一文中研究指出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叁次会议制定了《京都议定书》,其比较具体的规定有:从2008年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这份协议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减排计划,由于当时发展中国家排放份额很小等因素,它没有对后者进行量化约束。在那之后,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本文来源于《中外能源》期刊2015年12期)

杨驿昉,徐博雅,王韬[9](2015)在《从《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中国如何成为全球气候治理领导者》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地时间12日晚,大会主席、法国外长在联合国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最后一次全会上落槌,宣告里程碑式的《巴黎协定》达成。史上第一份覆盖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减排协定,标志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巴黎协定》共有31页(包(本文来源于《第一财经日报》期刊2015-12-15)

[10](2015)在《关于《京都议定书》》一文中研究指出《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叁次会议制定。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并于1994年3月21日生效,目前共有(本文来源于《地球》期刊2015年12期)

京都议定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面对新一届美国政府退出《巴黎协定》,中国政府要不要落实《巴黎协定》的减排承诺,继续投身国际环境合作?作为《巴黎协定》的早期探索版本,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可为相关政策效果评估提供一个较好的"反事实框架"。为此,本文以《京都议定书》唯一的南北国环境合作项目"清洁发展机制"(CDM)为研究对象,手工搜集国内3027个工厂级CDM项目的空间地理信息,构造包含30773个观测点的2001—2012年空间面板数据,以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京都议定书》的政策效果,并量化出中国在近年全球环境治理中的减排贡献。结果表明:《京都议定书》及其清洁发展机制的实施,对控制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产生了显着而积极的政策效果。与国内大部分环境规制文献不同,本文不局限于研究某一次宏观环境政策变动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而是使用更微观的工厂级清洁生产项目及其附近的污染物数据,进行较科学而细致的公共政策评估。本文的实证结果可为当前我国政府应对美国退出《巴黎协定》提供部分决策依据,更回应了部分发达国家对《京都议定书》减排效果和发展中国家没有承担减排责任的政治质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京都议定书论文参考文献

[1].毕珍珍.日本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研究[D].外交学院.2019

[2].陈林,万攀兵.《京都议定书》及其清洁发展机制的减排效应——基于中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微观项目数据的分析[J].经济研究.2019

[3].崔国辉.中国逐渐成为国际气候治理引领者[N].中国气象报.2018

[4].李威.从《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气候国际法的改革与发展[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6

[5].段晓男,曲建升,曾静静,刘莉娜.《京都议定书》缔约国履约相关状况及其驱动因素初步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6

[6].万怡挺.《京都议定书》与低碳金融的发展[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

[7].何晶晶.从《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开启新的气候变化治理时代[J].国际法研究.2016

[8].舟丹.《京都议定书》[J].中外能源.2015

[9].杨驿昉,徐博雅,王韬.从《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中国如何成为全球气候治理领导者[N].第一财经日报.2015

[10]..关于《京都议定书》[J].地球.2015

论文知识图

2005年主要各国《京都议定书》...将《京都议定书》的一些我国温室气体观测网络站点在京都议京都议定书,1997年12月在日本...2005年主要各国京都议定书目标...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叁种境外减排...

标签:;  ;  ;  ;  ;  ;  ;  

京都议定书论文_毕珍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