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堆肥论文_帅文亮,王世朋,孙照勇,王婷婷,汤岳琴

导读:本文包含了厌氧堆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堆肥,群落,多样性,速率,秸秆,素餐,垃圾。

厌氧堆肥论文文献综述

帅文亮,王世朋,孙照勇,王婷婷,汤岳琴[1](2019)在《酿酒废糟厌氧干发酵残渣好氧堆肥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酿酒废糟是我国白酒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由于其高含水率和高有机质等特点,易于腐败变质而不易保存。为促进酿酒废糟资源化利用,采用厌氧干发酵从废糟中回收生物质能,但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消化残渣难以利用。该研究以厌氧干发酵过程产生的消化残渣为主料并添加辅料(废糟、成熟堆肥和木屑)调节含水率至60%后进行好氧堆肥,评价将其转化为有机肥或土壤改良剂的可行性。好氧堆肥过程共持续37 d,结果表明,pH值由堆肥初始的微酸性快速转变为碱性,之后逐渐下降至中性;电导率从2.64 mS·cm~(-1)逐渐升高至3.05 mS·cm~(-1);水溶性有机碳在堆肥初始阶段快速下降,腐熟后的堆肥水溶性有机碳浓度仅为2,416.50 mg·kg~(-1)(干重);由于堆肥过程硝化作用的增强和NH_3的挥发,NH~+_4浓度不断下降,NO~-_3浓度逐渐增加,堆肥结束时NH~+_4/NO~-_3为0.247;有机物降解主要发生在堆肥过程的初始阶段,堆肥结束时有机物降解率达到20.82%,C/N降至14.87;成熟堆肥的种子发芽指数高达100.89%。和堆肥成熟度推荐指标相比,酿酒废糟厌氧干发酵残渣好氧堆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腐熟。(本文来源于《中国沼气》期刊2019年05期)

张重,张苏[2](2019)在《一种地面膜覆盖干法厌氧堆肥发酵系统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一种地面覆膜干法厌氧发酵堆肥系统,该系统处理农业有机固体废弃物成本低、物料传热效果好、产气率高。(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洪鸿加,陈琛,欧英娟,吴彦瑜[3](2017)在《厌氧氨氧化菌在堆肥中的群落变化及影响因素的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堆肥被认为是处理有机垃圾的一种有效手段,其过程是利用微生物活性和相互作用而达到有机物降解。堆肥中包含的厌氧环境和氮元素的循环过程会产生厌氧氨氧化反应,这是一个导致堆肥过程中氮素流失的反应。尽管如此,关于堆肥过程中厌氧氨氧化所起的作用以及影响因素所知甚少。本文综述了堆肥中影响厌氧氨氧化的因素,包括温度、pH、溶解氧、基质及底物、有机物等,并探讨了堆肥中厌氧氨氧化菌的群落变化以及与其他功能菌之间的关系。为削弱厌氧氨氧化在堆肥中的作用,需在堆肥前期削弱厌氧条件,为保存堆肥中的氮源、更好地处理有机垃圾提供可能性。(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期刊2017年06期)

徐明,毕捷,季祥,成杰,曹菊梅[4](2017)在《餐厨垃圾与堆肥预处理的玉米秸秆混合厌氧发酵》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采用经堆肥处理过的玉米秸秆与餐厨垃圾混合厌氧发酵来提升厌氧发酵系统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经Modified Gompertz模型拟合,餐厨垃圾与堆肥预处理的玉米秸秆以8∶2配比有最高的甲烷产气速率49 mL·g~(-1)VSd~(-1)(甲烷积累量543 mL·g~(-1)VS)。对发酵结束时氨氮和游离氨氮浓度的分析结果显示,餐厨垃圾与玉米秸秆或经过堆肥预处理的玉米秸秆混合发酵均能降低发酵体系中的氨氮和游离氨氮浓度。对发酵过程中pH值和CO_2/CH_4进行分析显示,玉米秸秆经堆肥预处理可以使厌氧发酵系统更稳定。(本文来源于《中国沼气》期刊2017年04期)

孙雪微[5](2017)在《牛粪堆肥中氨氧化细菌和厌氧氨氧化细菌群落的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堆肥化是处理农业废弃物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堆肥过程中氮素转化是在微生物驱动下完成的生化过程,该过程影响着堆肥的进程和堆肥产品质量,因此,研究堆肥过程中氮素转化及相关微生物群落动态至关重要。氨氧化反应是氮素循环的关键环节,但是目前对牛粪堆肥中氨氧化细菌(AOB)群落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的研究不足,对于牛粪堆肥中厌氧氨氧化细菌(ANAMMOX)群落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的研究更是鲜见报道。本研究采用牛粪和水稻秸秆作为原材料,使用自制发酵罐模拟自然堆肥系统,来研究堆肥过程中的氨氧化细菌和厌氧氨氧化细菌群落动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梯度变性凝胶电泳(PCR-DGGE)、构建克隆文库和荧光定量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来检测堆肥中氨氧化细菌和厌氧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采用冗余分析来分析堆肥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本研究为进一步分析堆肥过程中氮素损失机制及指导堆肥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堆肥化共进行36 d,第4 d进入堆肥高温期,在第7 d达到最高温65℃,高温期持续8 d(4 d~11 d)。在整个堆肥过程中,p H值始终维持在弱碱性状态下;含水率一直呈下降趋势,在堆肥第36 d降到48.8%;NH4+-N和NO3--N的含量变化呈相反的趋势,NH4+-N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并在堆肥高温期达到最大值(1308.4 mg/kg),随后开始逐渐下降;NO3--N在堆肥初期缓慢上升,在高温期后快速上升,腐熟期达到最大值(475.2 mg/kg)。随着堆肥的进行,种子发芽率指数也在逐渐上升,直到堆肥结束,发芽率已经达85%以上,由此可以证实堆肥已基本腐熟。(2)采用PCR-DGGE和构建克隆文库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别来检测堆肥中AOB和厌氧氨氧化菌,在堆肥化过程中,主要检测到了2类AOB: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和亚硝化螺菌属(Nitrosospira),而亚硝化螺菌属为AOB的优势菌属;主要检测到了3类厌氧氨氧化细菌:Candidatus Brocadia、Candidatus Scalindua和Candidatus Kuenenia属,其中,Candidatus Scalindua菌属是厌氧氨氧化细菌的优势菌属。(3)堆肥化过程中,AOB群落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在1.9192~2.6718之间,多样性指数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在堆肥的第7 d达到最大值;厌氧氨氧化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在0.677~2.019之间,在堆肥化初期(0~3d),厌氧氨氧化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在减小,随后其多样性指数开始增大,在第7 d达到了最大值。(4)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在堆肥化的环境因子影响着AOB和厌氧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环境因子与AOB群落结构的相关性大小为T>NH4+-N>含水率>p H>NO3--N,其中,温度和铵态氮(p<0.05)显着影响着对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环境因子与厌氧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的相关性大小为T>NH4+-N>含水率>NO3--N>p H,其中,温度和铵态氮(p<0.05)显着影响着对厌氧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5)AOB和厌氧氨氧化菌16S rRNA基因的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牛粪堆肥过程中,各个堆肥样品的AOB 16S rRNA基因拷贝数变化范围在2.96×106~1.10×107 copies·g-1之间,在堆肥第14天AOB数量最多;厌氧氨氧化细菌16S rRNA基因拷贝数变化范围在2.10×106~7.15×108 copies·g-1之间,在堆肥第19天数量最多。(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邱珊,赵龙彬,马放,孙冰[6](2017)在《添加秸秆对厌氧残余物沼渣堆肥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发酵废弃物沼渣和水稻秸秆为原料,设置不同的沼渣与秸秆比例进行堆肥,分析堆肥20天过程中物理、化学和荧光光谱变化的特征,探讨堆肥过程中添加不同比例的水稻秸秆对堆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组S4和S5含水率仍能达到40%,保湿效果好;试验组S4有机质降低了11.6%,高于其他试验组,其微生物活性最高;堆肥结束时,S4处理E465/E665(E4/E6)值(4.12)最小,叁维荧光光谱Em红移距离(B区的Em移动20 nm,C区的Em移动10 nm)最大,其腐殖化和聚合程度最高。堆肥结束时,各试验组电导率稳定在1000~1300μs·cm-1之间,E4/E6降至4~7之间,堆肥达到腐熟。整体来说,添加秸秆有利于沼渣堆肥的腐熟,可为沼渣资源化利用和提高沼渣堆肥产品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沼气》期刊2017年01期)

管蓓,董騄睿[7](2016)在《不完全厌氧-好氧堆肥处理有机垃圾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对比不完全厌氧-好氧堆肥与好氧堆肥的过程和效果,探究微生物菌剂对堆肥的影响,分别在有机垃圾中添加猪粪、麦糠和微生物菌剂,对各处理在堆肥过程中温度、p H、含水率、全碳、全氮和C/N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不完全厌氧-好氧堆肥在堆肥前期保温、升温效果好,水分蒸发慢,p H下降明显,与好氧堆肥相比,具有有机质分解彻底、氮素流失少等特点。此外,微生物菌剂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堆肥处理效果。(本文来源于《环境卫生工程》期刊2016年06期)

张唐娟,郭翔,张俊峰,杜铮[8](2016)在《一种堆肥和厌氧发酵联合处理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考察了秸秆和蔬菜废弃物的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秸秆堆肥和蔬菜废弃物厌氧发酵联合处理模式,介绍了该模式应用的试验装置,具体实施流程以及应用的优点和注意事项。(本文来源于《湖北农机化》期刊2016年06期)

邱珊,赵龙彬,马放,孙颖[9](2016)在《不同通风速率对厌氧残余物沼渣堆肥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牛粪发酵残余物沼渣为原料,设置不同的通风速率进行堆肥,堆体的通风速率分别是0.2,0.5,0.8L/(min·kg OM),分析堆肥20d过程中物理、化学和腐熟变化的特征,探讨不同通风速率对堆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风速率为0.2,0.5L/(min·kg OM)的堆体维持高温阶段的时间为5d,而通风速率为0.8L/(min·kg OM)堆体维持高温阶段时间为4d;各堆体OM分解率分别是28.2%,32.9%,30.5%;通风速率对终产品p H值、电导率(EC)影响不大,p H值均能满足堆肥最优p H值,EC均未超过4m S/cm;通风速率为0.2L/(min·kg OM)的堆体终产品的NH4+-N含量超过400mg/kg,各堆体终产品NO_3~--N的含量分别是2545,3146,2735mg/kg;各堆体终产品C/N分别是16.5,14.1,15.6;各堆体终产品GI值分别是92.2%,96.6%,82.7%.通风速率为0.5L/(min·kg OM)堆体E465/E665(E4/E6)最小,其腐殖化程度最高.综合分析,0.5L/(min·kg OM)是沼渣堆肥最为合适的通风速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6年08期)

王婷婷[10](2016)在《牛粪堆肥中厌氧氨氧化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堆肥技术作为处理废弃物有效方法,解决了畜禽粪便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对环境造成污染及占用空间等问题,同时达到资源合理利用的目的。氮的含量作为堆肥的重要指标,影响着堆肥质量,所以氮素转化是堆肥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厌氧氨氧化作用是在厌氧条件下使NH4+-N和NO2--N转变为N2的过程,属于氮素转化的一部分。厌氧氨氧化菌普遍存在多种环境中,理论上堆肥系统中也应该存在厌氧氨氧化菌,但是关于堆肥中厌氧氨氧化菌的报道却很少。本研究使用自制发酵罐进行堆肥,以模拟快速堆肥过程,来研究参与牛粪和稻秆混合堆肥中的厌氧氨氧化菌。通过堆肥样品理化指标的测定,应用克隆文库、聚合酶链式反应-梯度变性凝胶电泳(PCR-DGGE)、定量PCR的方法检测堆肥中的厌氧氨氧化菌,探讨厌氧氨氧化菌在牛粪堆肥过程中的群落结构、多样性及丰度的变化情况。本课题的研究将会进一步丰富堆肥氮素循环理论,同时为厌氧氨氧化菌的广泛分布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堆肥过程共进行30 d,在第3 d进入高温期(>45℃),堆体于堆肥发酵的第5 d达到最高温58℃,堆体高温期持续8 d(3 d~10 d)。在整个堆肥过程中,p H值维持在8.0~9.0之间;含水率呈下降趋势,堆肥第29 d降至59.7%;C/N呈现下降趋势,在堆肥第29 d降到18.3;NH4+-N和NO3--N的含量变化呈相反的趋势,NH4+-N在堆肥高温期达到最大值(1640 mg/kg),之后随着堆肥的进行含量逐渐降低;NO3--N的含量在堆肥初期增长缓慢,在高温期后迅速增长,腐熟期达到最大值(1430 mg/kg)。随着堆肥天数的增加,种子发芽率指数逐渐上升,在第29 d,发芽率已经达85%以上,说明堆肥已完全腐熟。(2)应用克隆文库的方法检测堆肥中厌氧氨氧化菌,16S r RNA基因的克隆文库和hzo基因克隆文库的高百分覆盖率和趋于饱和的稀释曲线说明本研究所构建的克隆文库能代表该环境下大部分厌氧氨氧化菌的基因信息。克隆文库分析显示,在堆肥样品Day 7(高温期)和Day13(降温期)中厌氧氨氧化菌多样性相对较高,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堆肥中检测到的序列相似于Candidatus Scalindua、Candidatus Brocadia、Candidatus Kuenenia属的厌氧氨氧化菌。聚类分析显示,温度或堆肥时间相近的样品群落结构更相似,且堆肥过程中厌氧氨氧化菌的群落随着堆肥进程发生了变化。(3)应用PCR-DGGE技术分析堆肥过程中厌氧氨氧化菌16S r RNA基因的群落变化。结果表明,各堆肥样品中均有优势条带产生。对引物Pla46f/Amx368r的DGGE图谱进行UPGMA聚类分析表明,各样品中之间的群落相似性在0.54~0.86之间;对引物Amx368f/Amx820r的DGGE图谱进行UPGMA聚类分析表明,各样品之间的群落相似性在0.35~0.84之间。对DGGE条带进行主成分分析,显示堆肥中厌氧氨氧化菌群落结构处于不断变化中,其中降温期样品Day 13与其它样品的群落结构差异较大。对优势条带回收测序后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与克隆文库结果相似,主要相似于Candidatus Brocadia、Candidatus Scalindua、Candidatus Kuenenia叁个菌属的厌氧氨氧化菌,在堆肥高温期主要优势菌相似于厌氧氨氧化菌属Candidatus Brocadia,综合比较两对引物检测后样品多样性结果,多样性较高的样品是Day 7(高温期)和Day 13(降温期)。(4)厌氧氨氧化菌16S r RNA基因的定量PCR结果,标准样品的质粒为3.68×109copies·μL-1,堆肥中各样品拷贝数在2.13×105~1.15×106copies·g-1之间,其中拷贝数最多样品的是Day 23(腐熟期),拷贝数最少的样品是Day 4(高温期)。(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厌氧堆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介绍了一种地面覆膜干法厌氧发酵堆肥系统,该系统处理农业有机固体废弃物成本低、物料传热效果好、产气率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厌氧堆肥论文参考文献

[1].帅文亮,王世朋,孙照勇,王婷婷,汤岳琴.酿酒废糟厌氧干发酵残渣好氧堆肥工艺研究[J].中国沼气.2019

[2].张重,张苏.一种地面膜覆盖干法厌氧堆肥发酵系统的设计[J].农业与技术.2019

[3].洪鸿加,陈琛,欧英娟,吴彦瑜.厌氧氨氧化菌在堆肥中的群落变化及影响因素的综述[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7

[4].徐明,毕捷,季祥,成杰,曹菊梅.餐厨垃圾与堆肥预处理的玉米秸秆混合厌氧发酵[J].中国沼气.2017

[5].孙雪微.牛粪堆肥中氨氧化细菌和厌氧氨氧化细菌群落的动态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7

[6].邱珊,赵龙彬,马放,孙冰.添加秸秆对厌氧残余物沼渣堆肥影响的研究[J].中国沼气.2017

[7].管蓓,董騄睿.不完全厌氧-好氧堆肥处理有机垃圾技术研究[J].环境卫生工程.2016

[8].张唐娟,郭翔,张俊峰,杜铮.一种堆肥和厌氧发酵联合处理模式[J].湖北农机化.2016

[9].邱珊,赵龙彬,马放,孙颖.不同通风速率对厌氧残余物沼渣堆肥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6

[10].王婷婷.牛粪堆肥中厌氧氨氧化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厌氧堆肥装置蔗糖酒精工厂能源综合生产分析(UASB...厌氧堆肥装置示意图厌氧堆肥中各处理水溶性无机锌...厌氧堆肥过程不同温度下污泥厌氧堆肥时间与污...

标签:;  ;  ;  ;  ;  ;  ;  

厌氧堆肥论文_帅文亮,王世朋,孙照勇,王婷婷,汤岳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