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处理反应器论文和设计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反应器,包括筒体、刮渣机、曝气盘、用于收集浮渣的集渣槽和用于收集沉淀的集泥槽,筒体具有进水管和出水管,进水管连接有加药管,出水管连接有排气管;筒体包括内筒和外筒,内筒同轴套设于外筒内,曝气盘设于内筒,集泥槽设于筒体底部,且内筒和外筒均与集泥槽连通;刮渣机设于外筒的顶部,集渣槽环设于筒体的外壁;外筒的内壁设有溢流槽,内筒的外壁设有溢流槽,溢流槽位于外筒内;出水管与溢流槽连通,进水管与内筒连通,加药管与内筒连通。本实用新型的污水处理器将气浮处理和沉淀处理相结合,设备的占地面积小,处理过程简单。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污水处理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1)、刮渣机(2)、曝气盘(3)、用于收集浮渣的集渣槽(4)和用于收集沉淀的集泥槽(5),所述筒体(1)具有进水管(13)和出水管(14),所述进水管(13)连接有加药管(15),所述出水管(14)连接有排气管(16);所述筒体(1)包括内筒(11)和外筒(12),所述内筒(11)同轴套设于所述外筒(12)内,所述曝气盘(3)设于所述内筒(11),所述集泥槽(5)设于所述筒体(1)底部,且所述内筒(11)和所述外筒(12)均与所述集泥槽(5)连通;所述刮渣机(2)设于所述外筒(12)顶部,所述集渣槽(4)环设于所述筒体(1)的外壁;所述外筒(12)的内壁设有溢流槽(6);所述出水管(14)与所述溢流槽(6)连通,所述进水管(13)与所述内筒(11)连通。

设计方案

1.一种污水处理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1)、刮渣机(2)、曝气盘(3)、用于收集浮渣的集渣槽(4)和用于收集沉淀的集泥槽(5),所述筒体(1)具有进水管(13)和出水管(14),所述进水管(13)连接有加药管(15),所述出水管(14)连接有排气管(16);

所述筒体(1)包括内筒(11)和外筒(12),所述内筒(11)同轴套设于所述外筒(12)内,所述曝气盘(3)设于所述内筒(11),所述集泥槽(5)设于所述筒体(1)底部,且所述内筒(11)和所述外筒(12)均与所述集泥槽(5)连通;所述刮渣机(2)设于所述外筒(12)顶部,所述集渣槽(4)环设于所述筒体(1)的外壁;所述外筒(12)的内壁设有溢流槽(6);所述出水管(14)与所述溢流槽(6)连通,所述进水管(13)与所述内筒(11)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11)包括第一筒体(111)和第二筒体(112),所述第一筒体(111)为漏斗状;所述第一筒体(111)设于所述第二筒体(112)顶部,且所述第一筒体(111)的窄口端与所述第二筒体(112)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水处理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筒体(112)的底部与所述外筒(12)的底部平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水处理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盘(3)设于所述第一筒体(111),所述进水管(13)与所述第一筒体(111)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污水处理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槽(6)设于所述第一筒体(111)的外壁,且所述溢流槽(6)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曝气盘(3)的水平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泥槽(5)为漏斗状,所述集泥槽(5)的宽口端与所述筒体(1)的底部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污水处理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泥槽(5)的坡度为60-8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污水处理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泥槽(5)的坡度为65°。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泥槽(5)远离所述筒体(1)的一端设有第一排泥管(8),所述第一排泥管(8)设有电磁阀(1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渣槽(4)具有出渣口,所述出渣口设有第二排泥管(9)。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污水处理反应器。

背景技术

气浮处理和沉淀处理是污水处理中常见的工艺步骤,气浮处理是通过刮渣机等设备除去污水表面漂浮物,而沉淀处理则是除污水中的沉淀物质;气浮和沉淀过程一般都会配合加药,以使溶解在污水中的物质反应成沉淀或漂浮物。现有的污水处理设备或是工艺中,沉淀物质(如污泥等)通常是堆积在沉淀池的底部,并定期清理沉淀池排出污泥,并且现有的设备中,气浮和沉淀处理不能同时进行,需要独立气浮池和沉淀池,设备的占地面积大,管理较为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污水处理反应器,以使气浮和沉淀同时进行,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反应器还具有用电量少、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污水处理反应器,包括筒体、刮渣机、曝气盘、用于收集浮渣的集渣槽和用于收集沉淀的集泥槽,所述筒体具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进水管连接有加药管,所述出水管连接有排气管;

所述筒体包括内筒和外筒,所述内筒同轴套设于所述外筒内,所述曝气盘设于所述内筒,所述集泥槽设于所述筒体底部,且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均与所述集泥槽连通;所述刮渣机设于所述外筒的顶部,所述集渣槽环设于所述筒体的外壁;所述外筒的内壁设有溢流槽,所述内筒的外壁设有溢流槽,所述溢流槽位于所述外筒内;所述出水管与所述溢流槽连通,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内筒连通,所述加药管与所述内筒连通。

污水从进水管进入到内筒中,加药管向内筒的污水中添加药物,曝气盘污水中通入气体,污水中的漂浮物被刮渣板刮走,污水中的沉淀则沉积在筒体底部的集泥槽中。由于内筒同轴套设在外筒内,污水先进入到内筒中,在内筒的上部形成气浮区,在内筒导流的作用下,污水经内筒的底部流入到外筒中,并在外筒的下部形成一段沉降区,在外筒的上部形成一段清水区,内筒将清水区与气浮区分割开来,使气浮区和清水区相互独立,同时进行气浮处理和沉淀处理。

进一步的,所述内筒包括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所述第一筒体为漏斗状,所述第一筒体设于所述第二筒体顶部,且所述第一筒体的窄口端与所述第二筒体连通。所述曝气盘设于所述第一筒体,所述进水管与所述第一筒体连通。

漏斗状的第一筒体的半径上大下小,可使污水中的漂浮物较为均匀的分布在第一筒体的顶部,并且由于半径逐渐减小,与曝气盘配合使用,可避免漂浮物进入外筒。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筒体的底部与所述外筒的底部平齐,当第一筒体中的污水进入到第二筒体时,由于第二筒体的底部是与外筒的底部平齐,减小污水对沉淀区的冲击力,使污泥的沉淀效果更好。

进一步的,所述曝气盘设于所述第一筒体,所述进水管与所述第一筒体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溢流槽设于所述第一筒体的外壁,且所述溢流槽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曝气盘的水平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集泥槽为漏斗状,所述集泥槽的宽口端与所述筒体的底部连通,漏斗状的集泥槽使污泥聚集在集泥槽的底部,便于清理污泥。

进一步的,所述集泥槽的坡度为60-80°。优选的所述集泥槽的坡度为65°,将集泥槽的坡度设置在60-80°之间,可减小污泥在集泥槽侧壁的附着,便于将污泥导向至集泥槽的底部。

进一步的,所述集泥槽远离所述筒体的一端设有第一排泥管,所述第一排泥管设有电磁阀。所述集渣槽的底部设有第二排泥管。第一排泥管和第二排泥管可分别将集泥槽和集渣槽中废物排至相应的处理池中,并且在第一排泥管上还设置有电磁阀,电磁阀在延时开关的作用下,可定时打开电磁阀,将集泥槽中的污泥排出。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污水处理器中,在外筒内套设有内筒,在内筒内设有曝气盘,曝气盘向内筒中通入大量的气体,使药剂和污水混合均匀,同时使污水中的漂浮物上浮,集中在内筒的顶部,在刮渣机的作用下排至集渣槽中;外筒的底部和内筒的底部连通,污水在外筒和内筒的底部形成沉淀区,使污泥聚集在集泥槽中,在外筒和内筒共同的作用下,使气浮处理和沉淀处理同时进行。本实用新型的污水处理器将气浮处理和沉淀处理相结合,设备的占地面积小,处理过程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反应器的主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反应器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反应器的内筒的主视示意图;

图4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1-筒体,11-内筒,111-第一筒体,112-第二筒体,12-外筒,13-进水管,14-出水管,15-加药管,16-排气管,2-刮渣机,3-曝气盘,4-集渣槽,5-集泥槽,6-溢流槽,8-第一排泥管,9-第二排泥管,10-电磁阀。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1-4,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污水处理装置主要是针对COD浓度小于等于1000mg\/L污水。

实施例1:

一种污水处理反应器,包括筒体1、刮渣机2、曝气盘3、用于收集浮渣的集渣槽4和用于收集沉淀的集泥槽5,所述筒体1具有进水管13和出水管14,在进水管13上设置有加药管15,在向筒体1中通入污水的同时,通过加药管15向进水管13中的污水添加药剂,使得进入到筒体1中的污水中混和有药剂,药剂与污水中的重污染物反应产生沉淀;在出水管14上设置有排气管16,排气管16将筒体1中的气体排出,使筒体1内和外界的气压相同,以使筒体1中的水能连续的、不间断的从出水管14排出。

所述筒体1包括内筒11和外筒12,所述内筒11同轴套设于所述外筒12内,内筒11固定在外筒12的内壁上,并且在内筒11和外筒12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其中外筒12的直径为1.6m,竖直高度为5.6m,所述曝气盘3设于所述内筒11,曝气盘3与相应的风机连接以向内筒11的污水中通入高速的空气,并且曝气盘3的出气孔向上,曝气盘3的为6个,6个曝气盘3沿同一圆周均匀间隔设置,曝气盘3的直径为215mm。

所述进水管13与所述内筒11连通,进水管13的出水口位于曝气盘的上方,所述加药管15与进水管13连接,在进水管13和加药管15上均设置有止回阀,用于防止筒体中的污水倒流。所述集泥槽5设于所述筒体1底部,且所述内筒11和所述外筒12均与所述集泥槽5连通;所述刮渣机2设于所述内筒11顶部,所述集渣槽4环设于所述筒体1的外壁,集渣槽4的沿径向的宽度为20cm,筒体1中污水的漂浮物被刮渣机2的刮渣板刮至集渣槽4中;所述内筒11的外壁设有溢流槽6,所述溢流槽6位于所述外筒12内,经处理后的清水漫延至溢流槽6中,所述出水管14与所述溢流槽6连通,溢流槽6中的清水从排水管排至下一级处理设备。

在首次使用或者当反应器中没有液体时,先向筒体1中通入污水,污水从进水管13流入到内筒11,在经内筒11的底部进入到外筒12中,当反应器中的液面低于筒体1的底部时,污水中的少量浮渣会进入到外筒12中,但随着污水的加入,液面超过筒体1底部时,液面上的浮渣始终漂浮在内筒11的液面上,而不会进入到外筒12中,当液面上升至曝气盘3的位置时,通过曝气盘3向污水中通气,通气量为0.156m3<\/sup>\/min,气体对筒体1中的污水进行搅拌,通过加药管15向筒体1中添加药剂。在刮渣机2的作用下,污水中液面上的漂浮物被刮渣板刮至集渣槽4中。随着污水不断的流入到内筒11中,曝气盘3产生的气体使污水和药剂混合均匀,使浮渣上浮并略微的抬升内筒11的液面,便于刮渣机2的刮渣板刮去污水中的浮渣,此过程发生在内筒11的上部,为气浮区;污水流入到内筒11的底部,再流入到外筒12中,如附图1所示,在筒体1的下部形成一段沉降区,污水中的沉淀沉积在筒体1底部的集泥槽5中;在外筒12的上部形成一段清水区,经成沉淀后的清水从溢流槽6经出水管14排至下一处理设备。在本实施例中,溢流槽6的水平高度高于进水管13的出水口,并且在溢流槽6的进水口处设置有滤网;由于有少量的浮渣漂浮在外筒12的液面上,将溢流槽6设置在略低的位置,也可减少浮渣进入到溢流槽6中的几率。

当然,为了使浮渣不进入到外筒12中,可在使用前向筒体1中注入部分清水,使液面高于筒体1的底部,但低于溢流槽6,再向筒体1中筒体1污水,进行污水处理。

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内筒11包括第一筒体111和第二筒体112,所述第一筒体111为漏斗状,所述第一筒体111设于所述第二筒体112顶部,且所述第一筒体111的窄口端与所述第二筒体112连通。所述曝气盘3设于所述第一筒体111的窄口端,所述进水管13与所述第一筒体111连通。

漏斗状的第一筒体111的为气浮区,当反应器在正常的使用状态下,即出水管14有持续的清水排出时,通过进水管13进入到筒体1中的污水在第一筒体111中完成气浮过程,再经第二筒体112的导流作用,流入到外筒12中;漏斗状的第一筒体111和第二筒体112配合使用,可是污水中大部分的浮渣上浮,避免漂浮物进入第二筒体112。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筒体111的宽口端与所述外筒12的内壁连接,并且溢流槽6设置在连接处的下方,如附图1所示。

优选的,所述第二筒体112的底部与所述外筒12的底部平齐,当第一筒体111中的污水进入到第二筒体112时,由于第二筒体112的底部是与外筒12的底部平齐,减小污水对沉淀区的冲击力,使污泥的沉淀效果更好。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内筒11的底端的水平位置高于外筒12底部的水平位置,更好的避免内筒11中的液体冲击到集泥槽5中的污泥。

实施例3: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集泥槽5为漏斗状,所述集泥槽5的宽口端与所述筒体1的底部连通,漏斗状的集泥槽5使污泥聚集在集泥槽5的底部,便于清理污泥。并且所述集泥槽5的坡度为65°,便于将污泥导向至集泥槽5的底部。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集泥槽5的坡度还可以是在60-80°内的任意值,例如60°、70°、75°、80°等。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集泥槽5远离所述筒体1的一端设有第一排泥管8,所述第一排泥管8设有电磁阀10。电磁阀10与延时开关连接,在正常的使用状态下,可通过延时开关,定时的打开电磁阀10排出集泥槽5中的污泥。所述集渣槽4的最低处具有排渣口,在排渣口处设有第二排泥管9。通过第二排泥管9将集渣槽4中的浮渣排出。第一排泥管8和第二排泥管9可分别将集泥槽5和集渣槽4中废物排至相应的处理池中。

本实用新型的污水处理反应器可持续的处理污水,使气浮和沉淀同时进行,无需单独的沉池,操作流程简单,设备占地面积小。

设计图

一种污水处理反应器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289089.6

申请日:2019-03-0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0(成都)

授权编号:CN209797614U

授权时间:20191217

主分类号:C02F9/02

专利分类号:C02F9/02;C02F1/24;B01D21/02;B01D21/24

范畴分类:申请人:四川舜瑞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四川舜瑞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641422 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新市镇新伍村五社3栋1层(简阳工业集中发展区城南工业园)

发明人:王国才;陶根华

第一发明人:王国才

当前权利人:四川舜瑞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刘金蓉

代理机构:51217

代理机构编号:成都睿道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7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一种污水处理反应器论文和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