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为干扰尺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干扰,尺度,格局,景观,生态学,遥感,乔木。
人为干扰尺度论文文献综述
余孟杰,吴涛,解雪峰,蒋国俊,沈鎏澄[1](2019)在《不同空间尺度下景观格局对人为干扰度的响应——以浙江金义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Landsat TM遥感数据,提取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数据,并利用ArcGIS 10.3中渔网工具分别创建不同尺度的评价单元。分别计算每种尺度下的景观格局指数,构建人为干扰强度指标,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来探讨不同空间尺度下景观格局指数对人为干扰度的响应,研究金义都市新区的景观指数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对人为干扰度做出的响应。结果表明:①人为干扰强度空间分布表现为四周低,中间高。②斑块密度(PD)、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与人为干扰度呈正相关关系;蔓延度指数(CONTAG)、景观聚集度指数(AI)与人为干扰度呈显着负相关。③在探讨评价单元的空间尺度时发现,景观指数与人为干扰度的相关显着性表现不同,具体表现在:AI在空间尺度为2 000 m时,显着相关。而PD、CONTAG、SHDI及SHEI在空间尺度为4 000 m时,与人为干扰度的显着相关,说明人为干扰度与景观格局指数之间的响应存在空间尺度差异性。④在处于发展初期的区县尺度下进行景观格局指数与人为干扰度相关性分析时,发现选取评价单元为4 000 m时,得到的相关性和显着性结果较好。(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6期)
林佳,宋戈,张莹[2](2019)在《耕地植被人为干扰格局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尺度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耕地植被人为干扰格局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尺度效应,该研究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研究区,通过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和识别耕地植被人为干扰,分析5个时段(1990-1995年、1995-2000年、2000-2005年、2005-2010年和2010-2016年)耕地植被人为干扰格局动态变化特征;并采用滑动格窗法和ISODATA聚类算法,对耕地植被人为干扰格局的尺度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当耕地植被受到的人为干扰增多时,研究区耕地植被人为干扰的分布趋向于集中;反之则趋向于分散。2)研究期内占耕地植被人为干扰面积50%以上的地区的尺度效应并不明显,但仍有占面积11.81%~18.33%的地区人为干扰的尺度效应十分显着,这些地区是人为干扰分布最集中和最不均匀的地区。3)在耕地植被人为干扰尺度效应显着地区中,土地利用类型未发生变化的地区所占的面积比例呈上升趋势,说明耕地保护政策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但耕地植被人为干扰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生产行为,应将未来政策关注的重点转为对耕地土壤理化性质稳定性的维护。4)从多尺度空间聚类类型可以看出,在大部分尺度效应显着地区,尺度越小耕地植被人为干扰越显着,说明发展适度规模农业是降低人为干扰、提高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研究对于实现耕地保护和粮食稳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彭勃,杨剑[3](2018)在《地震和人为干扰下紫坪埔水库小时空尺度景观格局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法和GIS技术地图迭加法,结合2007年、2008年、2012年和2016年四期的卫星遥感影像,研究了地震和人为干扰下近10年紫坪埔水库区域的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和干扰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要素发生了明显变化,耕地面积略有增加,林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湿地、人工绿地、工程用地和居住用地增加,土地利用变化最明显的区域主要在集镇区和灾后人工恢复的裸露山区。(2)紫坪铺水库区域的景观斑块数先快速上升,后逐渐下降;斑块平均面积先下降后逐渐上升;最大斑块指数先持续下降后逐渐上升;斑块密度先上升后逐渐下降;破碎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先上升后下降,均匀度指数则是先下降后上升,研究区域内景观异质性程度降低;廊道要素里的道路、护坡和绿化的长度持续增加,河流廊道长度没有变化。(3)2007—2016年,极重度和重度干扰区被大量"渗透"和"分解",出现大面积中度、轻度和极轻度干扰区,说明人为干扰对研究区域的景观格局变化和生态恢复具有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孔博,邓伟,陶和平,于欢,李爱农[4](2010)在《叁江平原典型湿地的多尺度人为干扰格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多尺度滑动窗口算法,分析叁江平原典型湿地的人为干扰空间格局,确定土地利用类型在建叁江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受人为干扰度(pd)及干扰邻近度(pdd)。结果表明:1)2001—2006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多尺度的干扰格局分布有极大影响,耕地干扰比例高达37.94%。2)人为干扰度类型c1、c2在水域、林地和沼泽分布较广,干扰值较小;而水田和旱地占干扰度c7、c8的74.38%和61.76%,说明耕地是建叁江区湿地生态系统主要人为干扰源。3)多尺度干扰邻近度证明人为干扰是在一定尺度上发生,当pd<0.4或pd>0.7且pdd>pd时,人为干扰对周边土地利用类型必定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游水生,陈善沐,林文莲,徐玉华[5](2006)在《不同人为干扰尺度对米槠群落外貌特征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群落外貌探讨不同人为干扰尺度对福建武平米槠林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人为干扰尺度(CK对照、A级择伐更新、B级天然更新、C级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D级杉木林)的加大藤本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上芽植物、中型叶、草质叶、复叶和落叶的种类逐渐上升或呈“S”型上升,而高芽位植物、小型叶、革质叶、全缘叶、单叶和常绿的种类逐渐下降或呈“S”下降;CK、A级、B级和C级的外貌是由革质、单叶、小型叶为主的常绿高位芽植物所决定的,而D级由草质、单叶、中型叶为主的常绿高位芽植物所决定的。(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06年04期)
王小明,游水生[6](2002)在《福建武平米槠林恢复生态学研究 Ⅵ不同人为干扰尺度对各层次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优势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优势度角度分析了不同人为干扰尺度 (原始米槠林、择伐更新、天然更新、人促更新和种植杉木林 )对福建武平米槠林各层次恢复的影响 .结果表明 :随着不同人为干扰尺度加大 ,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呈线性下降、而优势度呈线性上升 ,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呈“下降—上升”交替变化趋势、而优势度延伸至 B级后上升 ,草本层和层外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上升至 B级或 C级后下降、而优势度上升至 A级后下降 ;人工种植杉木后各方面指标与原始米槠林相距甚远 ,目前较难恢复到米槠顶极群落 ,而其余更新方式以顶极种米槠为第一优势种或第二优势种 ,各方面指标与原始米槠林相距较近 ,将能恢复到米槠顶极群落 .(本文来源于《中南林学院学报》期刊2002年01期)
林元泰[7](2001)在《武夷山栲树林恢复生态学研究 Ⅰ.不同人为干扰尺度对栲树林乔木层区系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乔木层区系角度探讨不同人为干扰尺度 (天然栲树林ck、择伐更新A级、天然更新B级、人促更新C级和杉木林D级 )对福建武夷山栲树林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 :ck、A级和B级乔木层都是以栲树为优势种 ,C级顶极种栲树处于第二优势种 ,阳性树种裂斗锥处于第一优势种 ,D级受人工种植的影响乔木层优势种发生根本性变化而以杉木为优势树种。通过乔木层区系分析 ,随着人为干扰尺度的加大 ,乔木层种类组成、各科含种数和含属数、属的分布类型及与毗邻地区的共有种上升到B级或C级后下降或呈“S”型下降。特别是D级杉木林乔木层由于以人工种植杉木为优势种控制着整个群落的性质和环境 ,导致分析的各方面指标与ck天然栲树林相距甚远 ,目前较难恢复到栲树顶极群落 ,其余更新方式将能恢复到栲树顶极群落。表 3图 4参 9(本文来源于《浙江林学院学报》期刊2001年03期)
人为干扰尺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究耕地植被人为干扰格局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尺度效应,该研究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研究区,通过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和识别耕地植被人为干扰,分析5个时段(1990-1995年、1995-2000年、2000-2005年、2005-2010年和2010-2016年)耕地植被人为干扰格局动态变化特征;并采用滑动格窗法和ISODATA聚类算法,对耕地植被人为干扰格局的尺度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当耕地植被受到的人为干扰增多时,研究区耕地植被人为干扰的分布趋向于集中;反之则趋向于分散。2)研究期内占耕地植被人为干扰面积50%以上的地区的尺度效应并不明显,但仍有占面积11.81%~18.33%的地区人为干扰的尺度效应十分显着,这些地区是人为干扰分布最集中和最不均匀的地区。3)在耕地植被人为干扰尺度效应显着地区中,土地利用类型未发生变化的地区所占的面积比例呈上升趋势,说明耕地保护政策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但耕地植被人为干扰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生产行为,应将未来政策关注的重点转为对耕地土壤理化性质稳定性的维护。4)从多尺度空间聚类类型可以看出,在大部分尺度效应显着地区,尺度越小耕地植被人为干扰越显着,说明发展适度规模农业是降低人为干扰、提高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研究对于实现耕地保护和粮食稳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为干扰尺度论文参考文献
[1].余孟杰,吴涛,解雪峰,蒋国俊,沈鎏澄.不同空间尺度下景观格局对人为干扰度的响应——以浙江金义新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9
[2].林佳,宋戈,张莹.耕地植被人为干扰格局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尺度效应[J].农业工程学报.2019
[3].彭勃,杨剑.地震和人为干扰下紫坪埔水库小时空尺度景观格局变化特征[J].生态科学.2018
[4].孔博,邓伟,陶和平,于欢,李爱农.叁江平原典型湿地的多尺度人为干扰格局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
[5].游水生,陈善沐,林文莲,徐玉华.不同人为干扰尺度对米槠群落外貌特征影响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6
[6].王小明,游水生.福建武平米槠林恢复生态学研究Ⅵ不同人为干扰尺度对各层次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优势度的影响[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2
[7].林元泰.武夷山栲树林恢复生态学研究Ⅰ.不同人为干扰尺度对栲树林乔木层区系组成的影响[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