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静:探析政务新媒体的用户参与机制——基于日常生活言行理论论文

胡静:探析政务新媒体的用户参与机制——基于日常生活言行理论论文

摘 要:米尔斯认为,“要想理解公众接受大众媒介传播内容的基础,以及大众媒介的内容本身,我们就必须超出这些媒介之外”,考察外部世界的社会与历史背景。伴随政府对政务新媒体的建设日益重视,鉴于现有的相关政务新媒体的用户研究缺少宏观视角,本文基于皮埃尔·布尔迪厄的“日常生活言行”理论,来分析政务新媒体用户的行为机制,期待对政务新媒体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政务新媒体;用户;日常生活言行理论

一、引言

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曾预言,“数字化生存天然具有赋权的本质,这一特质将引发积极的社会变迁。”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刺激下,话语结构、公众需求与社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网络舆情生态变得难以预测与控制,传统上依靠党管媒体体制的政治沟通体系,一定程度上出现传播失灵,传播效果差强人意。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政务公开、党务公开,加快推进电子政务。”

二、相关研究回顾及研究意义

政务新媒体是政府机构、公共服务机构和具有真实公职身份认证的政府官员进行与其工作相关的政务活动、提供公共事务服务、与民交流和网络问政的新媒体平台,它的功能主要包括网络问政、信息传播以及政务服务等,实质是多元功能的政务信息服务平台。

假肢矫形器行业是为肢体残疾人或行动不便者提供假肢和矫形器装配服务的特殊行业,是康复辅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3]。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康复辅具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服务质量稳步提升,但仍然存在市场秩序不规范、产业体系不健全、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等问题。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中强调了进行康复辅助器具(假肢矫形器)领域创新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加快3D打印、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康复辅具领域的应用。

据知网数据库的文献检索记录显示,截至2019年4月,以“政务新媒体” “政务新媒体”为关键词的论文有524篇,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现有的关于政务新媒体的研究中,从用户角度出发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大部分是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和“5W”传播模式中某些元素出发来进行研究,其中,社会框架与用户的动态性关注较少,缺乏宏观视角。为了实现宏观到微观的全面分析、社会结构的限制与个体的互动性的有机结合,文本利用“日常生活言行”理论来进行政务新媒体用户行为的研究分析。

三、日常生活言行理论的要义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了著名的“日常生活言行”理论,他认为“完整的实践模式是把行为理论化为惯习、资本以及场域之间关系的结果”,即日常生活言行理论=[(惯习)(资本)]+[场域][1]。该理论兼顾了社会结构和主体意识的辩证关系,具体来说就是主张透过场域、资本与生存心态的交互建构,解释个体与社会的联结关系,理解个体如何在此关系中发展自己的行动策略,从而来解释个人言行品位以及社会阶级的产制与复制。

小学语文选取的课文,大多都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一种体验。其实对于核心文化素质的培养也是这样,从生活中让学生体验到文化素质的意义,那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情感都会更进一步提升。在语文课堂上和平时生活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体会生活,通过对生活的感悟来提升自己的理解感知能力,从而激发情感,教化育人。例如,学习古诗《静夜思》时,教师就可以运用体验式教学,联合学生的实际或者自身的故事,给学生讲述离开亲人的无奈与痛楚,从而引导学生对于挂念父母亲人的这种思乡之情的体会和理解。并激发出学生孝顺父母的情感,达到情感和主旨的再次升华。这样对于学生体验式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质。

首先,场域指的是行动者进行象征实践的社会空间,可以视作各种关系系统或网络构成的社会空间。静态来看,场域是一种网络结构,由各种权力位置关系制约形成,行动者的生活受制于场域;动态来看,行动者根据自身所在场域与所拥有的各种资本,不停争取更为有利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场域成为了具体的动态的实践活动场所。

对政务新媒体来说,催生用户行为的动因不仅源于用户的心理层面,用户行为也受制于认知结构,以及所在社会结构与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制约与主动是动态持续的互动状态,即用户在社会结构下行动,所产生的行为也会反过来影响甚至改变已有的结构,这就是“日常生活言行”理论实现行动主体与场域结构的动态交互历程的独特之处,本文借用该理论来对政务新媒体的用户行为进行研究与分析。

在欣赏与演唱这些合唱声乐作品时,还可以让人们了解许多民族声乐艺术的必备知识,如简单的旋律运用了那些音乐手段,是怎样变为丰富的合唱声音,听听、想想,渐渐地就会了解什么是多种节奏的交融,什么是和声,什么是复调,什么是声部织体,什么是音色的对比变化,在合唱中,指挥和伴奏发挥什么作用等等,闽台方言合唱音乐,在带来惬意的音乐享受同时,又将人们带入高雅的文化艺术殿堂,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了解音乐欣赏的基本知识。

利用狂欢理论来看待新媒体场域,技术变革改变了信息传播环境与传播格局,去中心、即时性、交互性的网络构成了人们“第二种生活”,人们的表达得到了自由;另一方面,现实世界中的阶级、身份的区分投射在了网络世界中,无数网络现象的背后,隐藏的是现实世界盘根错节的权力、利益纷争和支配与被支配的不平等。“狂欢”使网民在从众心理驱使下,理性暂时性缺失,网络暴力、道德绑架的行为屡见不鲜。毋庸置疑,伴随信息技术的进步,网络治理会不断加强。如今,新网络治理环境下,在新媒体场域中活跃的用户再难以像过去一般抱着“法不责众”的心态丢弃理性肆意“狂欢”,治网可以督促用户的网络活动更加自律,同时也会使用户的惯习随之改变。

布尔迪厄认为,要解释行动者的日常生活及其行为,就要在既定的场域中,分析行动者如何运用其惯习及资本,追求有利的位置。在进行政务新媒体的用户研究时,如果结合日常生活行为理论,突破传统传播模式的限制,将视线放宽于整个社会网络环境中,重视用户的主观意愿与社会结构的交互,这样用户研究可以更全面。本文利用日常生活行为理论提供的一组思考工具(“实践” “生存心态” “场域”)来进行指引,搭建新的研究维度,从宏观至微观、结合被动与主动以及兼顾结构与建构来分析政务新媒体用户的行为机制。

根据式(1)可知,掘进机结构参数已知,只要确定α、β和d,就可以得出截割头中心在机身坐标系中的位置。通过油缸行程计算α和β,需要根据掘进结构建立截割臂升降角度α与截割臂升降油缸行程关系模型,以及截割臂回转角度β与水平回转油缸行程关系模型,它们关系模型如下:

“场域” “资本”与“惯习”三者之间联系紧密。资本是个人在场域中竞争的筹码与目标。场域是资本和惯习的大环境,所有行为发生在场域之中,场域是客观环境。惯习是场域中主体“性情倾向”的主观性概念,“惯习”总是与特定场域相连接,它与场域存在结构与建构的动态关系,即通过实践来实现在结构中建构新的结构。

四、政务新媒体的用户参与行为

4.人才不够。各试点省份税务系统公职律师人员普遍不多,且分布不均,一些地市税务系统仍旧没有合格的公职律师人选。此外,部分具备法律专业背景的干部缺乏法律服务工作经验,法律服务的技能和水平还有待提高。

(一)新媒体场域的“秩序规制”:从“狂欢”到自律

新媒体场域,指在整个新媒体场域中,媒体、用户、广告主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平台构建起多元交互关系。新媒体场域的形成与发展,最主要得益于信息技术的进步,数字网络赋予新媒体场域中的主体(用户)数据属性,在该场域的用户可以脱离现实生活中的“实体”,以数据形式虚拟身份行走于网络间,进行信息与意见的传播活动,留下数据“痕迹”。

其次,惯习又称生存心态,布尔迪厄认为惯习是一套“持久的预设及原则”,其功能是提供基础架构,产制出具有结构的、整合的实践行为。如果将社会看作一场游戏,行动者根据会根据内化的游戏规则参与游戏,而游戏规则就是惯习,它能解释个人实践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惯习强调主动性与被动性,即惯习既是结构也是行动,惯习同时描述主体行为建构的过程,也是社会结构客观再制的过程。总的来说,可以将惯习理解为个人个性禀赋、生活经验、阶级性质以及生活环境等的记载本。

最后,资本是行动者在场域中竞争中可以累积和占有的支配力,可以是物品资产,也可以是知识讯息,拥有某种资本,也就拥有支配权力,去争夺场域内的某种利益,资本也是社会和个人性质的。布尔迪厄将资本划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与象征资本。四种资本关系紧密,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一定意义上,资本是个体采取行动与实践的出发点与落脚点[2]。

(二)惯习分析:政务新媒体的用户参与行为机制

惯习作为一套指导实践的“持久的预设及原则”,根据惯习的意义,本文着重从用户的感知价值与参与行为两个方面结合一起论述新媒体场域下政务新媒体的用户惯习。

在政务新媒体中,感知价值的现实测量标准可以通过传播内容的浏览量、留言活跃度与转载量等反映出来,这也是衡量一个政务新媒体受用户欢迎程度的关键。有学者将用户的参与行为分为三类:浏览、互动和创造行为。感知价值与用户的参与行为两者互相影响与修正:感知价值影响用户信息行为的选择,即影响用户的参与行为,采取行动后又会将新的体验与感知反馈给原有感知价值,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加强或修改。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论述每个人寻求内心协调和平衡状态的需要。在政务新媒体中,用户行为的引发受制于用户的认知结构的支配:为避免出现认知“失衡”,用户也会基于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价值判断,从而衡量该内容所传达的价值取向是否契合用户的原有认知,最后再选择性采取相应的行动,或忽略,或点赞,或评论……

综上,网络治理下用户行为的变化是用户认知结构改变的外层表现。用户对政务新媒体内容所采取的行动,简单来看是用户基于自己喜好来对信息采取的相应动作,但实际更深层的是一个认知价值的判断与选择的过程,是场域与用户惯习互动的过程,体现了社会结构和主体意识的辩证关系。

五、结语

从场域到用户惯习,是一个主动与被动结合、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政务新媒体的用户行为的分析和理解不应局限在单一元素中,用户行为是社会结构和主体意识相互作用与影响的结果。本文研究政务新媒体用户行为的最终目的是期望通过用户行为的分析与研究,可以为政务新媒体的运营提供有价值的借鉴意义。

参文献:

[1]张勤.大数据时代的精准广告及其传播策略——基于场域理论视角的分析[J].视听,2016(10):173-174.

[2]宫留记.场域、惯习和资本:布迪厄与马克思在实践观上的不同视域[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76-80.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2019)11-0100-02

作者简介:胡静,女,汉族,贵州毕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标签:;  ;  ;  ;  ;  ;  ;  ;  ;  ;  ;  ;  

胡静:探析政务新媒体的用户参与机制——基于日常生活言行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