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张家口供电公司配电运检室河北张家口075000)
摘要:配网带电作业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保证作业人员人身安全是开展带电作业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分析了工器具、作业环境、人员对配网带电作业安全的影响,实际工作中,人员这一安全核心要素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好危险点分析及预控措施。
关键词:配网带电作业;安全;防护
电力企业必须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提高所有设备工具的安全质量性能,加强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技能,严格按照相关管理制度和体制机制落实各项规定章程,加大配电网带电作业所需设备工具的研制,从而促进配电网带电作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1影响配电网带电作业的安全因素
1.1绝缘工具因素
1.1.1遮蔽工具
在配电网带电作业中需要用到不同种类的绝缘防护设备,这些绝缘设备大多采用软硬质地的材料制造出来的,要想区别不同种类的绝缘设备,其材料质地是最容易分辨出来的。
不同种类的绝缘防护设备都有规定的用途,并且需要符合相应作业中的实际情况,而这也正是绝缘防护设备存在危险性的主要原因。因为,在作业中,不同种类的绝缘防护设备的用途和基本属性不同,如果作业中绝缘工具的衔接不到位,就会降低作业效率,并伴随一定的安全隐患。在条件不允许,经费短缺的情况下,经常有些电力企业在配电网带电作业所需设备工具采购过程中选择质量不过关的设备工具,严重威胁了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
1.1.2防护用具
配电网带电作业人员配备的安全防护设备有整套的,也有多种安全防护用具共同组成的。这些安全防护用具的材料质地都有所不同,可以分为塑料、橡胶等。以往的配电网带电作业中,作业人员穿戴的安全防护设备大多是从国外进口,近年来我国自行研制了一些安全防护用具,但是在整体质量和使用性能上与国外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这些产品的缺点不能满足当前配电网带电作业中安全防护措施的实际要求。如果存在一定缺陷的产品在实际作业中使用,就会给作业人员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本来配电网带电作业的工作量和作业难度较大,一旦缺乏良好的心理状态,就会影响配电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2环境因素
1.2.1施工条件复杂
配电网带电作业大多集中在城市,其施工作业的环境复杂化、多样化。例如,交通情况、建筑物和构筑物情况、高低压线路布置以及环境噪音污染等。如果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复杂的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就会引发安全事故。因此,配网带电作业人员在施工作业前必须对施工现场进行实地勘察,了解具体的施工环境,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保证配网带电作业在安全的环境下顺利进行。
1.2.2恶劣天气情况下的带电作业
在配网带电作业制度中有明确规定,在风速等级超过5级,温湿度在小于0℃和大于80%,以及遇到雷、雨、雪、雾天气时,不得进行带电作业。但是,天气情况是人所无法掌控的,有时在施工现场突然发生类似的天气情况,就会给带电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对于这种情况,带电作业人员必修配备便携式的风速仪、湿度仪等,用来监测施工现场的天气变化情况,做到提前预防。
1.3人为因素
由于配电网带电作业的安全风险较大,导致这份工作在人员问题中极度缺乏,这与现代配电网带电作业的实际要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是不相符的。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电力企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电力企业要加强配电网带电作业人员的培训,组织现有的人员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并积极引进更多优秀的人才,建立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这样才能弥补当前配电网带电作业中人员匮乏的现状。
2配网带电作业的安全防护对策
2.1严格控制配网带电作业中绝缘工器具的质量
配网带电作业过程中的绝缘工器具的质量对于配网带电作业的安全性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严格控制配网带电作业中的绝缘工器具的质量,选择合适的绝缘工器具。首先,必须选择质量合格的绝缘防护设备。其次,要选择具有良好的经济性、技术水平高的全方位设备。第三,要对不同种类的绝缘防护设备进行充分的了解,并且在指定位置标注该设备的性能指标、规格尺寸,将与之对应的参数表制定出来,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绝缘防护设备使用过程中的有效性和规范性。电力企业绝不能让质量不合格的绝缘防护设备进入到作业现场,以免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使用的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使用,才能有效的提高配网带电作业的质量。
2.2对绝缘工器具进行科学地维护
在配网带电作业中,作业人员要对自己使用的安全防护用具和遮蔽用具要进行充分的了解,掌握其不同的性能,从而正确地使用与实际作业相符的安全用具。这样也可以提高绝缘工器具的利用率,避免增加不必要的采购成本。在平时不出勤时,作业人员要重视科学地维护所有绝缘工器具。部分安全防护用具为了保障密封性,往往具有较差的透气性,作业人员在作业的过程中流出的汗液无法迅速蒸发,长时间使用,就会出现脏污包浆,为此要及时使用中性洗涤剂清洗并进行烘干处理,避免其出现酸性或碱性腐蚀降低绝缘性能,同时还能延长安全防护用具的使用寿命。对于那些有划痕的甚至有破损的绝缘工具应存放在待试验的工具柜中,等到修复和试验确定后再决定是否继续使用和报废,
2.3完善配网带电作业的各项制度及规范
目前国网虽然已经有了33个配网带电项目的规范和企业标准但是仍很不完善,比如作业规范不详细、试验收费标准过高、带电作业激励机制缺乏、培训工作不完善、班组建设繁重等等,为此建议如下
第一,从新编制国网规定33个配网带电项目的规范和标准化作业流程
第二.目前带电作业试验费较高,造成部分单位出现对一些工器具不作相应试验、为此建议降低配网带电作业工器具试验收费标准,统一完善试验管理体系和试验规程
第三.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统一国网对配网带电作业一线人员激励机制标准,解决国网带电作业人员结构断层,建议配网带电作业人员应向多元化发展,引入国网非正式员工参加配网带电作业行业,壮大带电作业队伍
第三.加强配网带电作业人员的取、复证工作,严肃配网不停电作业人员取、复证考核纪律,适当延长取证培训时间,建议培训考核应与员工考核挂钩,优化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修订现有培训教材,建立分阶段培训体系,提升员工培训积极性。
第四.各个单位带电班组除日常较重的带电作业工作外,还有比较繁琐的班组建设工作,而且参差不齐,为此需建立一套简易的标准化流程统一班组建设体系,给带电班组减少带电作业工作以外的工作
2.4提高配网带电作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配网带电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了使配网带电作业人员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事故,电力企业必须建立起人才培养机制和配网带电作业人员的管理机制,培养高素质的配网带电作业人才。要求所有配网带电作业人员都要持证上岗,并具备较高的责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目前在配网带电作业的取证和复证培训中,培训单位为了完成培训工作任务,只是对带电作业的理论知识进行宣贯,而对带电作业工作流程、各个带电作业项目的技术导则、标准化作业方法、工作票的现场执行等没有实际的培训内容。在带电作业的项目进行演练时,也都是在模拟的无电线路上进行常规简单的基本操作,与实际现场的操作项目相差较大。使得一些新取证的作业人员迟迟不能参加实际作业,而且大部分员工都存在恐惧心理,其原因是在取证的半个月培训实操过程中,不能实现真正的带电培训,只是在模拟线路上模仿带电作业过程中一些最简单的作业方法,而与现场实际操作还有很大的差距,在现实工作中迟迟不敢带电工作。而一些参加了真正作业的人员则在工作时存在侥幸心理、出现了大量违章。从近几年配网带电作业发生的事故看,发生故障的多是一些在带电领域内工作多年的老职工,甚至是一些老油条、他们在带电作业过程中学会了偷懒,减少了一些遮蔽程序,甚至因为天气冷热影响,而少穿绝缘防护用具,违反了带电作业的规程的一些规定,造成了人身事故的发生.。
为此配网带电作业阶段性培训应由各单位自行组织进行,针对已具备带电作业资质证书的市县公司配网带电作业人员进行,培训可以在带电的模拟线路上真实带电进行(通电电压380V),这样可以是作业人员克服心理恐惧关,培训项目以一些常规项目为主,如带电断接引线、带电更换高压跌落保险、带电更换高压隔离开关(刀闸)和带电更换绝缘子等五个项目。
培训建议采用国网竞赛的标准进行,要求从现场复勘开始,逐步进行,首先由参加过国网竞赛的人员进行操作,在由培训人员模拟,培训教练要时刻纠正培训人员的不安全现象和指导其作业方步骤,在培训时间上确保每名参加培训人员在每个项目上都能练习三至四次,使其完全掌握作业步骤和遮蔽方法,达到现场实际操作水平,另外阶段性培训结束前要对所有参加培训人员进行严肃考核,考核成绩优秀者给予一定奖励,对于哪些培训不积极的和考核不合格者给予通报批评,并扣发其绩效奖金。确保配网带电作业行业的安全稳定
2.5优化作业环境
加强电力设备的入网管理和运行管理,减少设备缺陷和故障。将配网带电作业纳入配电网规划、设计、建设的考量因素,实现设备标准化,简化线路接线,为开展配网带电作业创造良好条件。对交通复杂而又确实需要开展带电作业时应积极联系交管部门,取得其协助。为作业人员配置多方通话系统,方便人员之间的沟通,提升对高空作业人员的监护能力。合理制定工作计划,避免在恶劣天气下作业。确需在夜间带电抢修时,配置足够的照明装置。认真进行现场勘察,对现场设备复杂,作业风险高的工作,可采用项目置换的方式进行。
3结语
在配网带电作业中,如何保障配网带电作业的安全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配网带电作业的安全防护工作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电力企业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对策,并对其进行落实,提高配电网带电作业工作的安全性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史兴华。《配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与管理规范》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7)
[2]雷冬云。《配电线路带电作业人员资质认证培训专用教材》2012(3)。
[3]鲍俊立。《配电线路带电作业常见违章现象与预防措施》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