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成文:论马克思主义的群众性论文

牟成文:论马克思主义的群众性论文

摘 要:群众性是马克思主义同传统理论之最大不同点,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为“群众”所提供的审视世界的视角、变革世界的方法和规划未来的蓝图等方面。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多年来,其群众性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所产生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虽然在苏东剧变中,作为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被证伪,以“马克思”为标识的意识形态现象学出现颓势,但这绝非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及其群众性被证伪。这恰恰说明马克思主义是不能被教条化的,其群众性是不能被曲解的。马克思主义的群众性还将在“共产主义革命”中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群众性;唯物主义历史观;共产主义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同传统理论的最大不同点就在于它具有丰富的群众性,而传统理论则没有。那么,马克思主义的群众性体现在那里呢?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审视世界的视角

认识与变革世界,需要选择审视世界的合理视角。视角不同往往会导致研究结论的不同。就此而言,选择什么样的视角,对于认识与变革现存世界极为重要。如果选择的视角仅能发现“个别人”或者“少数人”的存在,而看不到“绝大多数人”的存在,那肯定不具有群众性。只有那些能发现“绝大多数人”的存在并抓住“绝大多数人”的根本的视角,才算得上具有群众性。马克思所选择的视角正是这样一种视角。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审视世界的视角必然具有群众性。

众所周知,马克思很早就确立了“群众”的立场。马克思中学时就立志要“为人类而工作”(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9页。,并选择了“另一条生活道路”(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1页。即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寻求解放的道路。在马克思看来,只有站在“群众”的立场,才能把握“绝大多数人”的根本,才能把握“此岸世界的真理”,理论才能实现自身的根本性转向,即从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只有实现这种根本性转向,理论才能为“群众”服务并把“群众”解放成为“人”。

马克思的理论使命是要对传统理论进行彻底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实行根本性变革。“群众”立场的确立为马克思实现这种理论使命提供了前提。马克思的理论使命和“群众”立场的确立为马克思转换审视世界的视角提供了契机。在马克思看来,传统理论都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家”杜撰出来的结果,都只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家”是统治阶级的积极的、有概括能力的人。为此,马克思指出:“作为思维着的人,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而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思想是一个时代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1页。而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群众”,在传统社会里,总是隶属于统治阶级的。因此,“群众”的存在总是被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家”所刻意遮蔽。这样一来,“群众”长期被消融在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家”的刻意遮蔽中就成为一种必然。

与此截然不同的是,马克思所选择的审视世界的视角则有如下重大发现:

选择新视角来审视世界的马克思主义由于能够发现传统理论家所发现不了的世界,因此必然在视野上能根本超越一切传统理论。这一新视角必然能够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群众性,也必然能为广大群众所用。

其一,“人的世界”是“理性世界”与“感性世界”的有机统一。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家”在传统视角下仅能发现“理性世界”,即由理论思辨、概念抽象与逻辑演绎等构成的世界。运用新的视角的马克思不仅能发现“理性世界”,而且还能发现“感性世界”,即由“人民群众的现实存在”所构筑的“感性的人的活动”的世界。“群众”是阶级社会的下层,是“被剥削”“被压迫”“被奴役”的阶级;“群众”是阶级社会的“绝大多数”;“群众”是蕴藏着变革现存世界之巨大物质力量的主体。“无产阶级”就是处于资本主义社会最下层的“群众”,“无产阶级”的运动就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因此,“人的世界”必然是“理性世界”与“感性世界”的有机统一。

其二,“实践”。所谓“实践”,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就是作为实践主体的“群众”变革自我与改变环境的过程及其结果的写照。这就意味着,作为实践主体的“群众”需要把变革自我和改变环境当作“革命性实践”来领会,把“人的思维意识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当作“解放叙事”来领会,把“革命的实践”(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0页。当作“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来领会。就此而言,“群众”的“实践”必然是“革命”性的,或者说,“革命”性的“实践”必然包含着“群众”的实践。同时,“群众”的“实践”必然是“解放”性的“实践”,或者说,“解放”性的“实践”必然包含着“群众”的实践。“实践”既在“革命”中,又在“解放”中。

2017年3月,一篇题为《“接孩子”难题上两会,政协委员呼吁:抓好课后服务》的报道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不可否认,“课后三点半”问题已成为困扰着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教育发展难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既考验着职能部门的施策能力,也考验着社会的理性程度和现代化水平。

其三,认识与变革现存世界是“群众实践”与科学理论的有机统一。“群众”需要掌握科学理论,科学理论需要走向“群众”。理论在“群众实践”中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群众”对“理论”的需要程度。“群众实践”对理论的需要程度取决于“理论”把握“群众实践”的程度。未接受科学理论指导的“群众实践”只能是自在性存在。要想把潜藏于“群众”中的变革现存世界的物质力量充分激发并释放出来,就需要对“群众”进行科学理论的指导,并由此实现“群众”的解放,从而把“群众实践”从自在性存在变为自为性存在。同时,如果理论不与“群众实践”进行有机结合,那么,理论的力量就得不到应有发挥,理论的命运只能从属于“纯粹抽象”或者“感性直观”。只有“群众”“解放世界”(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6页。的事业,才是真正伟大的事业。因此,只有成为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的人,理论家才会成为“最幸福的人”。

至今,仍有学者质疑马克思恩格斯的论断,甚至怀疑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这种质疑是没有道理的。实践表明,在无产阶级夺取全国政权以后,如果不能对从“剥夺者”那里“剥夺”来的物质财富进行国家支配,而是将它们重新分配给个人并实行私有制,那么,社会主义国家何以能组织起社会化大生产呢?没有社会化大生产,社会主义国家又何以能战胜强大的敌人、代替资本主义并最终奔赴共产主义呢?更何况,在人的素质、境界与格局还没有达到相当高程度的时候,在新的所有制结构还没有充分建立起来的时候,将“剥夺”来的物质财富重新分配给个人并实行传统的所有制,其结果必然是重走“老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无产阶级在不能成为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和精神生产资料生产的支配者的情况下,也必然不能掌管好通过“革命”所获得的政权。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事情。

石林县全境处于滇中高原季风气候区,干湿季明显,雨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近90%。看准石林县丰富的桑木耳种植资源前景,2013年,昆明旭日丰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入驻石林,在石林县天生关建立首个高原云耳试种基地, 2014年在长湖镇蓑衣山建立第二个种植基地,培育出一套利用农余产品如蚕桑木修剪过的枝条、玉米芯等种植高原云耳的生产方式。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给各国带来了深刻教训,中国政府更加重视金融领域健康有序发展,更加注重宏观政策审慎平衡,注重审慎推进金融业改革。

二、变革世界的方法

变革世界,需要有合理的方法,否则只能成为空谈。方法是否合理可行,关键看它能否充分满足“群众实践”的要求。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8页。能够最大程度满足“群众实践”的要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开宗明义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要么“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要么根本“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而唯物主义历史观就是要把“感性的人的活动”(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9页。当作实践来看待、当作主体来看待。因此,它在“解释”和“改变”现存世界上必然要聚焦“感性的人的活动”,必须要充分反映并实现作为“感性的人”的“群众”的根本利益。它的群众性至少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关键词来得到充分展现:

其一,“革命”,或者说“共产主义革命”。所谓“革命”,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可以集中概括为两个“最彻底的决裂”,即“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和“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两个“最彻底的决裂”意味着“革命”就是“使现存世界革命化”(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7页。。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因此,“革命”的过程就是“群众”乃至整个人类实现根本解放的过程。“革命”要求作为革命主体的“群众”既要有规范现实的理想蓝图,又要有“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9页。;既要根本变革其内在世界,又要根本变革其外在世界;既要根本变革其“理性世界”,又要根本变革其“感性世界”;“革命”是“群众”的“革命”,而“群众”则是“革命”中的“群众”。

此外还有一条补充原则:同时任命,看报到顺序。万历三十五年,叶向高、李廷机同时担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叶列名于前。按照规矩,叶向高理应排名在前。由于二人关系很好,李又比叶早报到半年,二人互相推让。结果皇帝听从了叶向高的意见,并赞扬他的美德[6](神宗实录卷440)。任命顺序与报到顺序两规则发生矛盾时,原则上以前者为准,后者一般需要皇帝的特批。

其二,“群众”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在马克思看来,“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在实践中,一开始就和这种共产主义批判相适应的,是广大群众的运动,而过去的历史发展是与这个运动相对立的”(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290页。。在根本变革现存世界中,“群众”既是一种集合性存在又是一种个体性存在,既是一种事实性存在又是一种生成性存在,既是一种现存性存在又是一种开放性存在,既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又是社会发展的手段;“群众”所蕴藏的变革现存世界的物质力量既是潜在的又是现实的;“群众”既创造世界又创造自身。因此,“人民群众”必然是根本变革现存世界的主客体的有机统一。

其五,“阶级”。所谓“阶级”,就是因根本利益不同而导致社会出现断裂并由此产生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自阶级出现以来,人与人之间就“在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中发展”,社会因此就处在阶级对抗中。唯物主义历史观之所以广为“群众”所用,是因为它“对于社会主义的观点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证明了:至今的全部历史都是在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中发展的;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是一直存在的;大多数人总是注定要从事艰苦的劳动而很少能得到享受。在人类发展的以前一切阶段上,生产力还很不发达,历史的发展只能在这种对立形式中进行,历史的进步整个说来只是极少数特权者的事,广大群众则注定要终生从事劳动,为自己生产微薄的必要生活资料,同时还要为特权者生产日益丰富的生活资料”,因此,它“对至今的阶级统治作了自然而合理的解释”(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9页。。

其四,“辩证”。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唯物主义历史观本质上是“辩证”的。马克思指出:“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甚至被他在观念这一名称下转化为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就此而言,“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此种方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空论主义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此种方法之所以能够充分满足“群众实践”的要求,是因为其理论形态反映了事物运动和发展的辩证性质。恩格斯指出:“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联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逝方面去考察的。”(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页。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为支撑的“辩证方法”必然成为“群众的辩证法”。

其三,“人类”。马克思指出: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毫无疑问,“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就是整个“人的世界”。它既包括“理性世界”又包括“感性世界”,既包括“理论家的世界”又包括“群众的世界”,既包括“过去的世界”又包括“当下的世界”与“未来的世界”。传统理论家惯于把自身的“一亩三分地”当作整个“人的世界”来理解,即使是费尔巴哈,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2页。,却不能深刻透视“单个人和市民社会”,就更不用说去深刻透视“单个人和市民社会”以外的“人的世界”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要求理论家去深刻透视“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即整个“人的世界”,绝非传统理论家的那个“一亩三分地”。

三、规划未来的蓝图

一般而言,理论只要作为理论而存在,总会有某种理想图景的设定,但是,传统理论的某些理想图景的设定往往不太关切“群众”的社会现实,因此难以体现出群众性来。而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未来的“共产主义”“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因此,“共产主义”又被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无疑,“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向和必然归宿,因此,必然能充分体现广泛的群众性。

材料科学知识点涵盖面广,包括物理、化学、力学和热力学等多个方面,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工程材料的结构—工艺—性能—应用贯彻教学过程;对必要的知识点,如主要力学性能、常见晶体结构和钢铁的各种转变等需要学生强化记忆。运用启发式、案例式、参与式和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充分掌握知识,达到对融会贯通的目标。同时注意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应在讲述每类材料时都向学生介绍该类材料的发展、涉及的新技术、新工艺,以适应新时期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强调:“工人阶级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84页。从“解放”的大类上看,“人的解放”就是通过“共产主义革命”实现人的“物质解放”与“精神解放”。前一个“解放”,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产主义”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后一个“解放”,就是大力提升人的素质、境界与格局,为实现“共产主义”提供丰富的文化基础或者精神前提。

在“共产主义革命”中,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过程及其结果本身就充分体现着广泛的群众性。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大力发展生产力,最为关键且最为紧迫的事情就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论对此予以科学论证。正是在此基础上,恩格斯指出:“历史的进步整个说来只是成了极少数特权者的事,广大群众则注定要终生从事劳动,为自己生产微薄的必要生活资料,同时还要为特权者生产日益丰富的生活资料。”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通过对劳动的剥夺,从而积累起丰富的物质财富。这些物质财富,说到底,都是无产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或者说,“给这个资本家做事的工人,不仅在生产着他那由资本家付酬的劳动力的价值,而且除此之外还生产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价值首先被这个资本家所占有,然后按一定的经济规律在整个资本家阶级中进行分配,构成地租、利润、资本积累的基础,总之,即非劳动阶级所消费或积累的一切财富的基础”(2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9、461页。。就此而言,对“剥夺者”予以“剥夺”,无任何不合理与不合法的地方。无产阶级在打碎资本主义旧世界的基础上重建新世界,就是要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的手里,并尽可能快地为建立社会主义增加生产力总量。马克思反复强调:“要解放劳动群众,合作劳动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因而也必须依靠全国的财力。”(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页。

其四,“群众”是科学理论走向社会实践的切入点和落脚点。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德国理论的彻底性的明证,亦即它的实践能力的明证,就在于德国理论是从坚决积极废除宗教出发的。”这说明,科学理论在走向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群众”必然是最为合适的切入点和落脚点。人的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18页。。虽然马克思在此提及的是“哲学”,但有足够理由可把它进一步推展为“科学理论”本身。对马克思的这种富有天才与睿智的安排,萨特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和宝贵之处,在于它曾是整体性阐述历史过程的最激进的尝试”,“在马克思那儿,永远找不到实体(entités):那些整体……是活的;它们在研究的范围内通过它们自己来自我确定。”(7)[法]让-保罗·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上卷,林骧华等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7、25页。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未来发展趋势必然是“个人所有制”(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4页。。这种所有制既不是那种简单的“公有制”,也不是如当前某些论者所指认的那种“股份制”或者“合伙制”,更不是什么“私有制”,而是与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相适应的一种所有制形式。其突出特点就是能有效克服传统所有制的弊端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促进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从而让“绝大多数人”或者“所有人”成为物质生产资料生产的支配者。实现这种所有制所需的基本条件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必须足够高,人的素质、境界与格局必须足够高。今天,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的存在,甚至非公有制经济形式的存在,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

同样,在“共产主义革命”中,大力提升人的素质、境界与格局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充分体现着广泛的群众性。马克思恩格斯把“精神解放”过程归结为一句话:“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2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精神解放”,在马克思那里,虽不再是“人之解放”的母题,却是“人之解放”的一个必要环节或者重要内容甚至先导。因此,如果缺失了“精神解放”,作为主体的“群众”就会难以完整而深刻把握“解放”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影响“解放”本身。他们还指出:要通过“消灭虚假意识”“消灭传统哲学”“消灭宗教”“消灭意识形态”“消灭政治、法律、道德、形而上学等传统的精神生产”等来根本变革传统观念并由此来实现人的“精神解放”。

在“精神解放”中,最为关键的有三点:第一,建构合理审视“人之存在”的理性。所谓“理性”,就是人生哲学,即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第二,形成科学判断力。所谓“判断力”就是人生哲学在人的头脑中所形成的一种预判机制与规避机制,分为反思性判断力、构成性判断力与调节性判断力。所谓“反思性判断力”就是作为主体的“群众”把自身当作审视对象并由此所形成的一种预判力。所谓“构成性判断力”就是作为主体的“群众”把“人之存在”当作审视对象并由此所形成的一种预判力。所谓“调节性判断力”就是作为主体的“群众”把各种社会关系当作审视对象并由此所形成的一种预判力。“理性”是“判断力”生成的必要前提,“判断力”是“理性”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三,“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所谓“传统的观念”,主要是指过去的且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所谓“最彻底的决裂”,就是在彻底批判、辩证否定与根本颠覆的基础上实行根本性变革和超越。“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需要坚持群众原则、历史原则、实践原则、整体原则、适用原则等。具体来说就是坚持“群众”是主客体统一的原则,坚持“人之存在”是一种历史性存在的原则,坚持“人之发展”是一种实践性过程的原则,坚持用整体的思维来审视“人之存在”与“人之发展”的原则,坚持用结果来倒逼并规范过程的原则。

(1)融资和融物的结合。融资租赁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形为融物、实为融资。它将借物和借钱有效融合起来,承租方在资金有效的情况下不能购置设备,但融资租赁就能解决这一问题,承租方不需要担心一次完成巨额资金交付问题,就可以使用设备。融资租赁具有银行贷款性质,又具备商品贸易职能,同银行的贷款相比更加灵活、安全[2]。

可以说,“共产主义”这一理想蓝图是马克思恩格斯基于自身的天才与睿智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脉络所进行的合理推导,但这并不意味着“共产主义”同“群众”的社会实践以及由此所构筑的社会现实不存在有机关联。恰恰相反,“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而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2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9页。。“共产主义”的实现过程就是“人的解放”的实现过程,“群众”的解放是其中的必要部分。虽然作为理想蓝图的“共产主义”是在比较遥远的将来才能实现,但这绝非意味着作为运动过程的“共产主义”也只能在遥远的将来才能展开。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作为运动过程的“共产主义”就是作为实践主体的“群众”的现实的实践活动,因此,就在“群众”的脚下。

“共产主义”或许将来在世界各国并不是在同一个时间点上实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共产主义”不会实现。今天,两种制度处于激烈竞争态势。在此语境下,我们或许会感受到“资本主义”在苟延残喘中偶尔表现出某种“活力”,也会感受到苏东剧变之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低潮中奋进的那种“艰辛”。但历史必然按照自身的逻辑向前发展,也必然在自身的发展中抵达理想的彼岸。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家”总是把资本主义说成是人类社会的最后形态,把“资本主义的历史”描绘成“人类社会的普遍史”。可以说,无论资本主义怎样采取措施或者采取怎样的措施来进行自我完善,只要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性矛盾没有得到根本性消解,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代替就不可避免。就此而言,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论断必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成为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在树立“共产主义”信仰的过程中,或许存在着不那么坚定的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坚信“共产主义”的人会越来越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而社会主义只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就此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还比较遥远。因为,实现“共产主义”是以人的根本解放为前提条件的。在各种条件尚未完全具备的情况下,“共产主义”还主要作为“信仰之事”驻留于人们的思想自觉与实践自觉之中。同时,“共产主义”还必然表现为“事实之事”。也就是说,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在向“共产主义”靠近。虽然我们还会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未等克服面前的障碍,就有了自己的障碍”(2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页。,尤其在目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27)《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7页。。但是,这些都阻挡不了我们向“共产主义”靠近的脚步。我们会通过发展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也必将在充分发挥主体性中大展宏图。在此语境下,坚信“共产主义”的人必然会多起来。

当地农民购肥积极性很低,主要因为农民种粮不挣钱,施肥量较往年减少了25%左右,再加上当地假冒伪劣肥料扰乱市场,正规经销商的日子十分难过。复合肥方面,当前出厂报价较秋季备肥期上涨了100元/吨左右。对于冬储,李晓阳表示,今年冬储的意义不大,一是因为后期价格涨跌不好预测,二是因为明年开春小麦追肥用量不大,所以今年不计划冬储。

作者简介:牟成文,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教授,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武汉 43007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研究”(19BKS83)。

(责任编辑:臧秀玲)

标签:;  ;  ;  ;  ;  ;  ;  ;  ;  ;  ;  ;  ;  ;  

牟成文:论马克思主义的群众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