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取放料装置论文和设计-王娟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取放料装置,包括:壳体、活塞顶杆和压缩弹簧,其中,所述壳体的中部开设有与压缩空气连通的活塞孔,所述壳体的底部开设有与负压空气连通的定位孔,所述活塞顶杆密封设置在所述活塞孔中,并在所述活塞孔和定位孔中来回移动,所述压缩弹簧套设在活塞顶杆的中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可以有效实现对产品的定位,并且本实用新型可以多个同时使用,进而实现对多个产品的同时吸取和精确定位放置。

主设计要求

1.一种自动取放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活塞顶杆和压缩弹簧,其中,所述壳体的中部开设有与压缩空气连通的活塞孔,所述壳体的底部开设有与负压空气连通的定位孔,所述活塞顶杆密封设置在所述活塞孔中并在所述活塞孔和定位孔中来回移动,所述压缩弹簧套设在活塞顶杆的中部。

设计方案

1.一种自动取放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活塞顶杆和压缩弹簧,其中,所述壳体的中部开设有与压缩空气连通的活塞孔,所述壳体的底部开设有与负压空气连通的定位孔,所述活塞顶杆密封设置在所述活塞孔中并在所述活塞孔和定位孔中来回移动,所述压缩弹簧套设在活塞顶杆的中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取放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顶杆为工字型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取放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顶杆包括:杆部、位于所述杆部一端的活塞和位于所述杆部另一端的限位块,其中所述活塞通过密封圈与活塞孔的孔壁密封连接,所述限位块位于所述定位孔中,并且所述限位块与所述杆部通过螺钉固接或与所述杆部一体式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取放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孔的底部设置弹簧支撑块,所述弹簧支撑块通过密封圈与所述杆部密封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取放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设置在所述活塞与弹簧支撑块之间的杆部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取放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孔的孔径与待吸附的产品的孔径相匹配。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取放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孔的顶部一侧设置有与所述压缩空气连通的第一通气口。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取放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孔的顶部一侧设置有与所述负压空气连通的第二通气口。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取放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顶部、与所述顶部通过密封件连接的中部和与所述中部通过密封件连接的底部。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动取放料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对一些特殊的产品如橡胶制品的夹取和释放一般采用真空吸盘吸取的方式,通过控制真空的打开和关闭对产品进行取放料动作,但这种方式对产品没有定位,存在一定的误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取放料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取放料装置,包括:壳体、活塞顶杆和压缩弹簧,其中,所述壳体的中部开设有与压缩空气连通的活塞孔,所述壳体的底部开设有与负压空气连通的定位孔,所述活塞顶杆密封设置在所述活塞孔中,并在所述活塞孔和定位孔中来回移动,所述压缩弹簧套设在活塞顶杆的中部。

作为优选,所述活塞顶杆为工字型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活塞顶杆包括:杆部、位于所述杆部一端的活塞和位于所述杆部另一端的限位块,其中所述活塞通过密封圈与活塞孔的孔壁密封连接,所述限位块位于所述定位孔中,并且所述限位块与所述杆部通过螺钉固接或与所述杆部一体式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活塞孔的底部设置弹簧支撑块,所述弹簧支撑块通过密封圈与所述杆部密封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弹簧设置在所述活塞与弹簧支撑块之间的杆部上。

作为优选,所述定位孔的孔径与待吸附的产品的孔径相匹配。

作为优选,所述活塞孔的顶部一侧设置有与所述压缩空气连通的第一通气口。

作为优选,所述定位孔的顶部一侧设置有与所述负压空气连通的第二通气口。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包括:顶部、与所述顶部通过密封件连接的中部和与所述中部通过密封件连接的底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使用负压空气作用定位孔,使定位孔处形成负压腔,对产品进行定位吸取。当需要释放产品的时候,使用压缩空气作用活塞孔,使活塞顶杆向下移动,进而将产品从定位孔中顶出,从而达到精确定位释放的目的。通过设置压缩弹簧,可以在活塞顶杆将产品顶出后将活塞顶杆恢复至原位。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可以有效实现对产品的定位,并且本实用新型可以多个同时使用,进而实现对多个产品的同时吸取和精确定位放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自动取放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自动取放料装置的工作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多个自动取放料装置排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的自动取放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

1、壳体;11、活塞孔;12、定位孔;13、第一通气口;14、第二通气口;

101、顶部;102、密封件;103、中部;104、底部;

2、活塞顶杆;21、杆部;22、活塞;23、限位块;24、铆钉;

3、压缩弹簧;4、密封圈;5、弹簧支撑块;6、产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需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附图均采用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取放料装置,包括:壳体1、活塞顶杆2和压缩弹簧3。

重点参照图1,所述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活塞孔11和定位孔12。其中,活塞孔11开设于壳体1的中部,活塞孔11的顶部通过第一通气口13与外部的压缩空气连通。所述定位孔12开设于壳体1的底部,与所述活塞孔11连通且孔径大于活塞孔11的孔径,定位孔12的顶部通过第二通气口14与外部的负压空气连通。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活塞孔11、定位孔12、第一通气口13和第二通气口4的形状包括但不仅限于圆形、椭圆形、矩形等,具体操作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和调整。

所述活塞顶杆2密封设置在所述活塞孔11中。具体地,所述活塞顶杆2为工字型结构。具体包括杆部21、位于所述杆部21一端的活塞22和位于所述杆部21的另一端的限位块23。其中,所述活塞22通过密封圈4与活塞孔11的孔壁(也即是壳体1的内壁)密封连接,并可以在所述活塞孔11内来回移动。所述限位块23位于所述定位孔12中,可由所述活塞22带动来回移动。具体地,当压缩空气通过第一通气口13作用于活塞孔11时,活塞22受力向下移动,进而使得限位块23向定位孔12的下方移动,如果定位孔12中存在产品6,则会将产品6推出。

进一步的,所述活塞孔11的底部设置弹簧支撑块5,所述弹簧支撑块5通过密封圈4与所述杆部21密封连接。也即是说,所述活塞孔11与所述定位孔12之间的区域由所述弹簧支撑块5和密封圈4隔离开来,如此可以确保负压空气的吸附效果,提高定位孔12的吸附力,确保可以顺利吸附到产品6。进一步的,所述弹簧支撑块5与所述壳体1一体式连接或者通过紧固件连接。

所述压缩弹簧3套设在所述活塞顶杆2的杆部21。所述压缩弹簧3套设在杆部21,并且所述杆部21由活塞顶杆2的活塞22和弹簧支撑块5限位在活塞孔11内。当压缩空气开启时,所述活塞22受压缩空气的压力向下,使压缩弹簧3向下压缩,同时使杆部21和限位块23向下,如果定位孔12上存在产品6,则所述杆部21和限位块23可以将产品6抵出。待压缩空气关闭,则活塞22受压缩弹簧3的反弹力返回到原有位置。当需要吸附产品6时,则在活塞22回位之后,开启负压空气,即对定位孔12进行负压处理,使产品6被吸附在定位孔12中。

作为优选,所述定位孔12的孔径与待吸附的产品6的孔径相匹配,如此可以确保定位孔12在吸附产品6之后,产品6不会发生偏移,进而保证了产品6的定位精度,提高放置产品6时产品6的位置精度。

继续参照1至图3,本实施例的自动取放料装置的工作过程为:

取料作业:在准备取料时,压缩空气关闭,负压空气打开,通过外部机构将该自动取放料装置置于产品6的正上方,并在外部机构下降的过程中通过定位孔12对产品6进行定位,并在负压空气的作用下将产品6吸牢。

放料作业:外部机构将该自动取放料装置移动到放料位置时,外部机构将该装置落下,此时负压空气关闭,压缩空气打开,活塞顶杆2在压缩空气的作用下将产品6从定位孔12推出。当产品6被完全推出后,压缩空气关闭,活塞顶杆2在压缩弹簧3的作用下回到初始位置。

如图3所示,由于实际运用过程中,可以将多组自动取放料装置布置成阵列结构即呈多排和\/或多列布置,从而达到同时取放多个产品6。当自动取放料装置呈多排和\/或多列布置时,可以达到更省空间,提高取放效率的效果。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的区别点在于,所述壳体1并非一体式结构。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所述壳体1包括:顶部101、与所述顶部101通过密封件102连接的中部103和与所述中部103通过密封件102连接的底部104。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所述限位块23与所述杆部21也并非一体式连接,而是通过铆钉24固定在杆部21的底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使用负压空气作用定位孔12,在定位孔12处形成负压腔,对产品6进行定位吸取。当需要释放产品6的时候,使用压缩空气作用活塞孔11,使活塞顶杆2向下移动,进而将产品6从定位孔12中顶出,从而达到精确定位释放的目的。通过设置压缩弹簧3,可以在活塞顶杆2将产品6顶出后将活塞顶杆2恢复至原位。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可以有效实现对产品6的定位,并且本实用新型可以多个同时使用,进而实现对多个产品6的同时吸取和精确定位放置。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括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设计图

自动取放料装置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88430.1

申请日:2019-01-18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2(江苏)

授权编号:CN209618324U

授权时间:20191112

主分类号:B65G 47/90

专利分类号:B65G47/90

范畴分类:32F;

申请人:苏州耒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苏州耒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15000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长江路58号51栋17号

发明人:王娟;卢道花

第一发明人:王娟

当前权利人:苏州耒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自动取放料装置论文和设计-王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