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彦华:文化“两创”的方法论原则论文

彭彦华:文化“两创”的方法论原则论文

摘 要:面对全球化,文化最根本也是最深层的问题就是确立文化自信。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断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始终在坚持本体的同时又开放着自身,这种开放、吸收、消化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信。文化自信除了有维护和实现自己利益功能之外,还有在全球范围内展示和实现自己的文化价值和内在价值、确立自己形象和地位的作用。文化上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方法论原则,简言之,即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关键词:文化;“两创”;文化自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破解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文化命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是儒学研究者、教育者和传播者的使命和担当。授古人之德,开今人之风,落实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构想,我们任重而道远。

“没有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持文化自信,其一,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泥古复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其二,对于外来文化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既不简单拿来,也不盲目排外,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文化自信,就是要在文化上既不妄自尊大,更不妄自菲薄。

一、不忘本来

习近平在参加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会时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括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示,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2]。

葛洪元在讲话中指出,胡耀邦同志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特别是他“心在人民、利归天下”的为民情怀和公道正派、廉洁自律的崇高风范,一直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走进耀邦故里,近距离感受胡耀邦同志光明磊落、不谋私利的人格,和他一直恪守的“屋矮能容月,楼高不染尘”的清廉家风,是对胡耀邦同志最好的缅怀和纪念。我们学习胡耀邦同志的廉政思想,就是要学习他光明磊落、不谋私利的高尚人格,认真总结、传承和发扬湖湘优秀家文化,使之成为湖南好传统、湖湘好故事的精神内核。

继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互依关系。继承的目的是使社会稳定和谐,变革、创新的目的是使社会发展进步。继承是尊重传统、尊重历史、尊重祖先的智慧。因为传统是历史长河中积累起来的智慧,经受了时间的检验,而且为人所熟悉,给人以安全感和实在感。纵观历史,没有传统作为依托,任何创新都难以成功。因此,传统是创新的基础,同时也是创新成功的保障。梁启超在《新民说》一文中,论述了一个民族的保守性与进取性相互调和的必要性,他说:“世界上万事之现象,不外乎两大主义:一曰保守,二曰进取。人之运用两大主义者,或偏取甲,或偏取乙,或两者并起二相冲突,或两者并存而相调和。偏取其一,未有能立者也。”[3]

对于国外先进文化,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吸取。一是要多元地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与技术,不能照搬某一个国家的模式;二是要进行改良和应用创新,在吸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使之更趋完善,更适合于中国人,更适合于世界市场的竞争。

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将阅读教学的内涵、价值最大化的展现出来,就一定要注重该理念的渗透,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取到更多的体验感、新颖感,深化其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帮助其形成正面、健康的思维等,为其的全面、综合发展保驾护航。

【书籍】 主编者.书名.版次.卷次.出版地:出版者,年份.起页.迄页.或作者.文题.见:主编者.书名.卷次.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年份.起页.迄页.例如: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还存在需要协调适应的地方。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加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②车广吉等.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德育体系[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4):155-156.

文化创新的形式多种多样,一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例如,在前述儒学的人文精神基础上必须吸收当代的民主、科学精神,丰富和发展中国的人文精神,以适应当代世界;二是文化再造,使传统文明升华为现代文明。近几年来,一些民族地区也积极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再创造,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三是转换功能,使某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具有新的功能。

在主程序while循环中完成对PWM模块的控制。首先需要判断电机控制方式,如果为手动模式,则根据上位机控制信号中的第二个字节,选择需要使能的组群。然后利用自定义函数PWM_Updata(),根据上位机的电机运转控制信号完成对各电机的转速和转向的控制。如果电机控制方式是自动模式,则直接启动电机自动控制模式,直流电机的运转不再受上位机的电机运转控制信号的控制,而是通过调用自定义函数Auto_Control()来实现。其流程图如图4所示[15]。

其三,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人文精神不仅仅是道德价值本身,而且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权利和责任。每一个民族均有自己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弘扬人文精神有助于培养和熏陶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也能够引导创新活动始终沿着造福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张立文认为,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忧患精神、乐道精神、和合精神、人本精神、笃行精神[7]。这些精神不仅适用于过去,而且适用于现在,应该大力弘扬。

事实上,诞生在人类文化轴心时代,几千年积淀下来并且在不断生长着的儒道互补,诸子百家以降的中国文化传统,是我们也是人类最可珍视的文化财富。儒家学说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是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处的基本原则。譬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和谐大同等。道家学说以道为核心,“道可道,非常道”,大道至简、大道无形;还有对大自然的顺应、对过度贪婪无欲的节制、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等思想,为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相处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思想资源。这些是中国文化和人类文化中最可宝贵的财富之一,也是解决现代人类精神困境、精神危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孔子和老子,已经引起西方自然科学家和人文思想家中许多杰出人士的高度关注。我们完全不必要数典忘祖,而是应该在敬畏传统的基础上对待传统文化,开拓和挖掘其中最优秀的东西,并且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相接轨,和21世纪的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议题接轨,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一生追求的理念是振兴中华,希望古老的文明之邦走上现代化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话说,即“旧邦新命”,也就是尊重传统并弘扬传统,但不因袭传统,而是适应时代前进的要求,吸收新思维、新概念,对传统进行新诠释,推陈出新,从而丰富中华文化的内容[9]。

其二,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优秀伦理道德和风尚要加以弘扬。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一般解释为“爱人”,也就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互尊互敬。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模式的核心观念,值得大力提倡。再如中国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是维护社会稳定、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因素,也应加以弘扬。此外,少数民族中有许多优秀传统风尚,如塔吉克族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的相互济助、扶弱帮穷习俗等都应加以继承和提升,使其升华为更高一级的文明。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深沉最本质的记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从神话传说的久远年代一路披荆斩棘,几度辉煌几度曲折走到现代、走到新时代的文化创造,是历史长河中滔滔不绝的浪花,生生不息地推动着一个古老民族艰难地前行。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中具有完整连续性的伟大文明,虽然经过无数危机和困难,但从来没有中断过。其中,中国文字就是一种蔚为壮观的文化现象。从岩石上的象形图案,历经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大篆、小篆和各种书体写法的变化,始终坚持着“书同文”的文化原则。全中国全世界的中华儿女,不管你生活在何处用什么方言什么口音,你都能用方方正正的汉字毫无障碍地进行流畅的书写、记载和交流。文字,是文化最核心的载体、最本质的形态。正是依靠这一核心的载体,繁衍了中国文化独有的千姿百态,包括诗词歌赋小说、书法绘画建筑以及数以千百计让人眼花缭乱的戏曲和民间艺术,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浩瀚壮观的文化奇迹之一。这块土地上生活的祖祖辈辈的中华儿女,创造了从远古神话、先秦诸子、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直到新民主主义文化、当代社会主义文化。灿烂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像绵延不绝的长江、黄河,孕育滋润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这是中国人民也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因为一百多年来中国的积贫积弱,落后挨打,因为西方文化的强势挤压,在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下,一些有话语权的知识分子中,出现了“数典忘祖,言必希腊”及言必欧美的文化倾向。凡是欧美的,左也好,右也好,永远都好。简单粗暴地对待自己的文化传统。凡是中国的,横不对,竖不对,总是不对。永远在用他者的眼光挑剔不已。其实,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古代中国遥遥领先于欧美达千年之久,而落后只是近两三百年的事情。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有多种:其一,凡是与现代化没有冲突的传统文化,都应加以保留,如与现代化没有冲突或冲突不大的岁时礼仪、人生礼仪、年节风俗及各种祭祀仪式等。日本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但日本保留传统文化之多却令人惊奇。例如,日本保留的传统祭祀名目繁多,有睡猪祭、温泉祭、豆腐祭、雏祭、裸祭、水口祭、开河祭、开山祭、求雨祭、樱花祭、梅花祭、文化祭、音乐祭等[6],并以此吸引了大量游客。英国和法国也十分注重自己的传统文化,在风俗、语言、建筑等方面努力保留自己的传统,以与其他国家相区别。

继承与创新相辅相成,继承不反对创新,创新有利于更好地继承。保守主义者希望传统与现实相互适应,在审慎和渐进中变革。近代西方“保守主义”的先驱、英国著名学者布尔克在其名著《法国革命的反思录》中说:“一个国家若没有改变的能力,也就不会有保守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它将不免冒着一种危险:即失去其体制中它所最想保存的部分。”[8]

二、吸收外来

一个民族是否善于引进、采借先进民族的文化,决定着该民族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速度。在当代世界,只有大量引进世界上的先进文化尤其是物质文化和科技文化,并进行加工和改造,使之与本民族的固有文化融为一体,才有可能复兴自己的文化。鲁迅先生曾倡导“拿来主义”,在他看来,民族生存发展是第一位的,如果不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中国将失去世界。

在世界民族之林,日本人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善于吸取国外先进文化的民族。它具有海绵一样的吸收能力,多方位、多层次地吸取先进文明。日本之所以能从一个文化后进的国家,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发展成为高度发达的现代强国,其主要因素之一是善于吸取先进文明,并加以选择、改造和融合。正如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曾指出:“在世界历史上,很难在什么地方找到另一个自主的民族如此成功地有计划地吸取外国文明的。”[10]美国著名学者赖肖尔认为,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化时,“首先借用外国技术、制度和文化,然后同化它,使其变形,继之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独自的制度和文化特质”[11]。

日本人成功的经验十分值得中国人学习,我们既要保留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引进国外的先进文化。这样才有可能在实现现代化的前提下,保留自己文化的特性。

基于北京市水土保持规划管理的需要,北京市划分了1 085条小流域,每条小流域都有其明确的边界范围。通过将治理措施与小流域及三道防线划分数据进行叠加,可以检查各项治理措施是否全部布设在小流域范围内,并及时发现了未按照“生态修复区、生态治理区、生态保护区”三道防线规划原则布设措施的现象。

文化的民族性是世界文化繁荣发展的根基。只有保留自己的民族性,才有可能长期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平起平坐。如果丧失民族性,将会成为其他民族文化的附庸,永远低人一等。孙中山在《三民主义·民族主义》讲演中说:“我们要知道世界主义是从什么地方发生出来的呢?是从民族主义发生出来的。我们要发达世界主义,先要民族主义巩固才行。如果民族主义不能巩固,世界主义也就不能发达。”[4]也就是说,要发展世界文化,先要复兴自己的文化。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同时保持着吸收各国文明优质营养的胸襟。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有着文化自信的民族,有着对外来文化极其强大的兼收并蓄的消化吸收能力。两汉时期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国本土,在中国文化的土壤里生出了具有强烈本土特色的禅宗,然后还传至东邻日本和中国周边其他国家。今天中国民乐中的琵琶、胡琴等许多乐器都是西汉年间从波斯等地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逐渐变成民族乐器大家庭成员的。我国唐代蔚然成大观的近体诗,则是结合汉语语音特点,借助印度梵音音律,经沈约总结成四声八病,最终形成了近体诗的严谨到几近完美的抑扬顿挫之格律,并出现了杜甫这样的诗圣。在海通困难的西汉时代,我们的伟大祖先就以穿越茫茫戈壁、翻越雪山达坂的丝绸之路,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开放胸怀。古丝绸之路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交流,不仅儒道思想西渐,异域佛教、景教等也相继东传,同时,欧洲也借此广泛接触中华文化。

当前中国正处于大变革、大转型时期,同时又受到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因此,“保守”优秀传统的意义更为深远:首先,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保障改革开放正常有序的进行;其次,有利于保持本国、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不被西方文化所同化或淹没;第三,具有经济上的独特意义,例如韩国,由于传统文化保护较好,“每年都有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到韩国传统的文化景点旅游,其经济效益也很可观”[5]。

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断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始终在坚持本体的同时又开放着自身。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空间上不是封闭的,在时间上不是停滞的,是一个鲜活的有机的不断吸纳的生命系统。我们不能故步自封,对原有的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对原来缺乏的要努力实现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并不表示自我封闭,需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需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正如鲁迅先生所倡导的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明哲之士,必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较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①见鲁迅《坟·文化偏至论》,该文最初发表于1908年8月《河南》月刊第七号,署名迅行。。该学习别国的东西必须要学习,该与时俱进创新的必须创新,以此来互补互促、互相提高,为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在一定意义上讲,世界文明是由不同国家、民族,不同力量在不同领域的相互创造生成的相互依存的系统。人类文化从来就是和而不同的,从来就没有高下优劣之分。从20世纪到21世纪,中国能再度实现对西方的追赶和超越,应该讲,中国崛起是一个自我转变的内在过程,立足于自身的历史,立足于几千年根深蒂固的文明所传承的价值,且融合了西方的经验,接续了全球市场经济的历史脉络,而这种开放吸收消化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信。其中积健为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秀文化传统凝聚起来的精神力量,在总体上发挥了巨大的助推作用。

三、面向未来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着自己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理念、理路和表达方式,是中国人血脉中流淌的文化基因。同时,又积淀着人类共同的价值要素,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唐陈子昂曾有诗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句诗极好地预示了后世精妙绝伦的大唐盛景,服饰文化亦是如此。开放的社会风气、包罗万象的大气胸襟、富足的经济生活,共同成就了历史上绝一无二的盛唐女子服饰。

全球化使得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以至于有了地球村的说法。但它同时也强化了各个国家和民族对自己文化的认同。面对全球化,文化最根本也是最深层的问题就是确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除了有维护和实现自己利益功能之外,还有在全球范围内展示和实现自己的文化价值和内在价值,确立自己形象和地位的作用。文化自信不仅是一种精神产品和精神观念,也是作为积淀下来的人的行为规范、行为模式和生存方式,人们对各自文明和文化有着根深蒂固的认同。

坚定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现时代”、现在进行时地作用于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又是“超时代”的、未来进行时地作用于一个民族子孙万代未来灵魂建设的长远精神资源。对内可以成为我们万众一心,克服、战胜艰难险阻的巨大向心力、凝聚力,对外也可以在处理国与国关系时掌握话语主动权,不战而屈人之兵,产生“以理服人”的作用。如由天下大同衍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而不同、相向而行、合作共赢的相处之道。

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前赴后继、波澜壮阔,不断探索,充满了艰难曲折,一路走到今天的伟大历程,同样伴随着文化的创造、积淀。新时代,我们又以充满朝气的活力,接续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为世界提供了具有当代气质,不同于西方文化传统,又具有人类性、世界性的系列文化理念,为中国和人类走向未来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这就是一种文化宣言,一种强烈的文化自信。在“两个一百年”目标即将实现的今天,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中国“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是一个伟大的文化创举,中国正在“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做出充满中国智慧的贡献”[1]。

文化自信将为古老的五千多年没有中断过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注入强劲新鲜的活力。一个已经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民族,将在21世纪为当代世界文明发展留下属于自己的深深足迹,和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一起向着未来健康地前行,构筑起属于我们也属于人类文明的共同家园。

现如今,学校为了让“减负”出成效,往往与教师签订“减负”工作责任书,把数学课堂作业能否当堂完成列入考核内容。很多教师迫于学校考核的压力,把当堂完成课堂作业简单的等同于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18-06-0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EB/OL].(2014-09-24)[2018-06-06]http://news.cri.cn/gb/42071/2014/09/24/6351s4705147.htm.

[3]李华兴,吴嘉勋.梁启超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212.

[4]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32.

[5]陈蓬.东西文化是互补的——访汉城国立大学教授金光忆[N].光明日报,1999-11-09(02).

[6]何星亮.保守性与进取性——日本民族性探索之一[J].世界民族,1999(1):31-39,71.

[7]张立文.儒学的人文精神与现代社会[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1-12.

[8]余英时.中华文化与现代变迁[M].台北:三民书局,1995:106.

[9]张怡恬.传统与创新——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召开[N].光明日报,2000-12-19(B03).

[10]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M].吕万和,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90:41.

[11]赖肖尔.近代日本新观[M].卞崇道,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8-9.

Methodology Principles of“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Culture

PENGYanhua
(Academic Department,Confucius Foundation of China,Jinan,Shandong 250002,China)

Abstract:Facing globalization,the most fundamental and deepest problem of culture is to establish cultural selfconfidence.The endless vitality of Chinese culture lies in that it always adheres to the noumenon while opening itself up.This kind of opening,absorption and digestion itself is a kind of cultural confidence.Cultural self-confidence not only has the function of maintaining and realizing its own interests,but also has the function of displaying and realizing its own cultural value and internal value,and establishing its own image and status in the global scope.Culturally,we must achiev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And its methodological principle,in short,means not to forget the original,to absorb foreign resources and to face the future.

Key words:culture;two “creations”;cultural confidence;creative transformation;innovative development

DOI:10.3969/j.issn.1673-2065.2019.06.013

作者简介:彭彦华(1967-),女,内蒙古赤峰人,研究员,编审。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19)06-0081-05

收稿日期:2019-07-20

(责任编校:耿春红英文校对:杨 敏)

标签:;  ;  ;  ;  ;  ;  ;  ;  ;  ;  

彭彦华:文化“两创”的方法论原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