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磷脂论文_范颖,黄波,宋光熠

导读:本文包含了膜磷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磷脂,烧伤,乳脂,线粒体,细胞膜,高压,叶绿体。

膜磷脂论文文献综述

范颖,黄波,宋光熠[1](2012)在《硒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膜磷脂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硒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I)膜磷脂的保护作用。方法 24只家兔,雌雄各半,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硒组,分别检测心肌组织中总磷脂(PL)、总胆固醇(Ch)、磷脂酰乙醇胺(PE)、心磷脂(CL)含量。结果缺血再灌注组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PL、PE、CL含量(41.21±9.71、415.30±31.25、200.56±29.41)明显降低(P<0.05),Ch含量(88.75±14.03)明显升高(P<0.05)。硒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硒组PL、PE、CL含量(58.73±11.12、764.34±51.87、325.79±31.14)明显升高(P<0.05),硒组Ch含量(62.41±12.11)明显降低(P<0.05)。结论硒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膜磷脂有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公共卫生》期刊2012年05期)

高璇[2](2012)在《膜磷脂与小鼠腹水型肝癌淋巴道转移相关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肿瘤转移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是多种生物分子和信号通路在时间和空间上复杂作用的结果,因此,研究探索淋巴道转移的关键分子机制和通路,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有效的干预手段,对于临床肿瘤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磷脂是组成膜脂质双层的主要成分,膜磷脂在保持和调节细胞功能以及在细胞信号传导和细胞周期的调节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和磷脂酰肌醇(PI)是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生物膜两侧磷脂分布不对称,膜内外两侧磷脂的脂肪酸也不完全相同,极大地影响着细胞功能。近年研究发现磷脂及其代谢产物的变化与肿瘤的转移存在密切关系,黑色素瘤的血行肺转移灶PS含量和不同进展阶段肿瘤细胞系的恶性程度相关。磷脂的各种组分在肿瘤转移过程中发挥着多种多样的作用,因此通过抑制细胞增殖、运动、粘附、信号转导、免疫等环节来开发新型抗癌药物,基于磷脂分子的肿瘤靶向治疗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但膜磷脂成分变化与癌淋巴道转移力相关性的研究还未被涉及。榄香烯是我国自行研制开发的国家二类非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它以β-榄香烯(β-elememe)为主要成分,实验药理学研究证实榄香烯对体内多种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抑制和杀伤效应,可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广谱的抗肿瘤作用。姜黄素是从草本植物姜黄的根茎中提取出来的,是一种植物多酚,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在抗炎、抗肿瘤、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脂质过氧化、抗病毒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所以,深入研究榄香烯和姜黄素抗肿瘤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组从小鼠腹水型肝癌淋巴道低转移株HCa-P(淋巴结转移率﹤20%)中筛选出具有多部位转移特性的淋巴道高转移细胞系HCa-P/L_6(淋巴结转移率为100%),此细胞系对药物敏感型增高。HCa-P/L_6与HCa-P具有基本相同的遗传背景,是研究肿瘤转移机制及筛选抗肿瘤药物的一对可互为参照的肿瘤淋巴道转移细胞模型。目前,本课题组采用有限稀释法对HCa-P进行再克隆,得到4株单克隆细胞:一个无转移株H5和叁个低转移株G2、B8、E10,作为研究肝癌淋巴道转移的对象,是更为理想的研究肿瘤淋巴道转移的细胞株模型。目的:1.以小鼠腹水型肝癌高、低淋巴道转移系(HCa-P/L_6和HCa-P)为研究对象,通过高转移系HCa-P/L_6和低转移系HCa-P的膜磷脂变化的比较,探索膜磷脂变化规律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为阐明肿瘤转移机制奠定基础。2.以HCa-P为瘤源的单克隆细胞低转移株G2、B8、HE10和无转移株H5以及以G2、H5、B8、E10为亲本的615小鼠脚垫接种部位移植瘤体外培养细胞为研究对象,观察转移株与无转移株细胞膜磷脂的差异,探讨膜磷脂变化与肿瘤淋巴道转移能力的关系,为肿瘤治疗寻找治疗靶点奠定基础。3.以HCa-P为瘤源的单克隆细胞低转移株G2、B8、E10和无转移株H5以及以G2、H5、B8、E10为亲本的615小鼠脚垫接种部位移植瘤体外培养细胞为研究对象,从药物细胞毒性、生长曲线,群体倍增时间,细胞周期分布等方面观察药物对叁组转移力不同的细胞系活细胞株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以HPLC技术检测榄香烯和姜黄素与肿瘤细胞作用后细胞膜磷脂的变化,比较两种药物对具有淋巴道不同转移力的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系或细胞株的膜磷脂影响的差异,探讨其抗肿瘤的机制,为肿瘤治疗寻找治疗靶点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1.以高淋巴道转移系HCa-P/L_6和低淋巴道转移系HCa-P、以HCa-P为瘤源的单克隆细胞低转移株HCa-P-G2、HCa-P-B8、HCa-P-E10和无转移株HCa-P-H5以及以HCa-P-G2、HCa-P-H5、HCa-P-B8、HCa-P-E10为亲本的移植瘤细胞为研究对象,以差速离心、梯度离心和液-液萃取方法分离、提取肿瘤细胞膜脂质,以HPLC技术检测细胞膜磷脂。2.采用MTT法测定姜黄素和榄香烯对HCa-P/L_6和HCa-P两株细胞的非细胞毒性最大药物剂量;以非细胞毒性最大药物剂量的姜黄素和榄香烯处理两种细胞;绘制各种细胞的生长曲线并计算各自的群体倍增时间;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姜黄素和榄香烯对两株细胞的细胞周期的影响;用非细胞毒性最大剂量作用于HCa-P/L_6和HCa-P以及四株单克隆细胞48h,以HPLC技术检测榄香烯和姜黄素与肿瘤细胞作用后细胞膜磷脂的变化。结果:1.高转移系HCa-P/L_6和低转移系HCa-P的PE、PI的吸光值有不同,HCa-P/L_6中两种磷脂的含量均高于HCa-P。2.四个细胞株的PC含量无显着差异。低转移株G2、B8、E10之间PE、PI含量无显着差异,G2的PE、PI含量显着高于无转移株H5(t检验P<0.05)。3.给615小鼠脚垫皮下接种单克隆细胞后,G2、B8、E10和H5成瘤率分别为35%、20%、25%和10%;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G2-25%、B8-10%、E10-10%,H5未发现转移。4.给615小鼠脚垫皮下接种单克隆细胞后,低转移株G2的PC含量低于其他叁个细胞株(t检验,P<0.05),H5、B8、E10之间无显着差异;G2、B8、E10之间PE、PI含量无显着差异,G2的PE、PI含量显着高于无转移株H5(t检验,P<0.05)。小鼠脚垫皮下移植瘤的磷脂含量与其相应的单克隆细胞株相比没有明显变化。5.20~100μg/mL的榄香烯作用HCa-P/L_6和HCa-P48h后,对两种细胞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且呈量效关系;对HCa-P/L_6的抑制范围广于对HCa-P;对HCa-P/L_6的IC50为48μg/mL,对HCa-P的IC50为90μg/mL;非细胞毒性最大药物剂量为10μg/mL。10μg/mL榄香烯使HCa-P/L_6和HCa-P两个细胞系的群体倍增时间增加,且差异显着(P<0.05);使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而且对HCa-P/L_6的阻滞作用大于对HCa-P;使HCa-P/L_6、HCa-P细胞中PE、PI含量减少(t检验,P<0.05),PC含量无显着增加(t检验P﹥0.05);使单克隆细胞株G2、B8、E10和H5中PE、PI均减少(t检验P<0.01),G2磷脂含量减少较其他叁株明显,PC含量无明显变化;使615小鼠脚垫皮下接种的四株移植瘤体外培养细胞PE、PI均减少(t检验P<0.01),G2细胞用药后磷脂含量减少较其他叁株明显,PC含量无明显变化。6.15~250μmol/L的姜黄素作用HCa-P/L_6和HCa-P48h后,除15μmol/L以外,其它浓度的姜黄素对两种细胞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且呈量效关系;对HCa-P/L_6的IC50为51.48μmol/L、对HCa-P的IC50为86.48μmol/L;非细胞毒性最大药物剂量为15μmol/L。15μmol/L姜黄素处理细胞48h,可使HCa-P/L_6细胞周期聚集于S期,使HCa-P细胞周期聚集于S期和G2/M期;HCa-P/L_6和HCa-P中PE、PI两种磷脂含量均减少,且HCa-P/L_6较HCa-P减少明显(t检验P<0.01)。单克隆细胞株G2、B8、E10和H5中PE、PI两种磷脂均有减少(t检验P<0.01),而PC含量无明显变化,G2用药后磷脂含量减少较其他叁株明显;615小鼠脚垫皮下接种的四株移植瘤体外细胞中PE、PI均有减少(t检验P<0.01),C含量无明显变化。单克隆转移株G2细胞用药后磷脂含量减少较其他叁株明显。7.在非细胞毒性最大剂量,榄香烯对细胞膜磷脂的影响较姜黄素明显。脚垫接种传代处理后,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加,药物对细胞膜磷脂的影响增加。结论:1.小鼠腹水型肝癌淋巴道高转移系HCa-P/L_6中PE、PI两种磷脂的含量高于低转移系HCa-P;单克隆低转移株G2的PE、PI含量高于无转移株H5;615小鼠脚垫接种原位移植瘤体外培养细胞G2的PE、PI含量含量高于无转移株H5,而且与其亲本单克隆细胞株相比,PE、PI含量增加。结果提示PE、PI含量增高可能与肿瘤转移能力高有关。2.榄香烯呈剂量依赖性抑制HCa-P/L_6和HCa-P细胞生长,10μg/mL的榄香烯可使细胞周期重新分布,两细胞系均阻滞于S期,且HCa-P/L_6较HCa-P阻滞明显。HCa-P/L_6较HCa-P对榄香烯敏感。3.姜黄素呈剂量依赖性抑制HCa-P/L_6和HCa-P细胞生长,15μmol/L姜黄素可使细胞周期重新分布,使HCa-P/L_6细胞周期聚集于S期,使HCa-P细胞周期聚集于S期和G2/M期,且HCa-P/L_6较HCa-P阻滞明显。HCa-P/L_6较HCa-P对姜黄素敏感。4.榄香烯和姜黄素均可使具有不同淋巴道转移力的细胞系或细胞株中细胞膜磷脂PE、PI含量减少,且高转移系HCa-P/L_6较比低转移系HCa-P减少明显,单克隆转移株G2及其615小鼠脚垫接种移植瘤体外培养细胞PE、PI含量减少均比相应的无转移株H5明显。榄香烯和姜黄素对比,在非细胞毒性最大药物剂量,榄香烯使两个细胞系中PE、PI含量减少更为明显。榄香烯和姜黄素抑制肿瘤生长及转移可能与其使PE、PI含量减少相关。(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12-04-01)

郭晨峰,张微,刘宁[3](2011)在《制备乳脂肪球膜磷脂-维生素A脂质体的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可添加于婴儿液态配方乳的乳脂肪球膜磷脂-维生素A脂质体,并优化其制备参数。方法:本实验采用薄膜水合-高压均质法,应用乳脂肪球膜磷脂为膜材,制备维生素A脂质体,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之上,探讨制备脂质体过程中磷脂浓度、主药与磷脂比例、胆固醇与磷脂比例、维生素E占磷脂百分比浓度、反应温度等制备因素对形成脂质体后包封率的影响规律。采用二次旋转正交组合实验方法设计实验,经SAS软件与Matlab软件处理数据得到配方原料指标和反应温度对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结果:优化得到制备脂质体工艺参数:磷脂浓度7.43%,磷脂与主药比例28.95∶1,磷脂与胆固醇比例为6.53∶1,维生素E占磷脂百分比浓度为0.83%,反应温度59.58℃,得到优化后最高包封率为88.77%,脂质体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为球状囊泡。结论:本实验首次以乳脂肪球膜磷脂作为膜材包埋维生素A制备脂质体,将传统的薄膜水合法与高压均质法相结合,成功制备出可添加于婴儿食品的可食性脂质体。(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1年02期)

孙彦丽[4](2010)在《类囊体膜磷脂酰甘油不饱和度对番茄耐盐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盐分胁迫通过破坏植物类囊体膜结构和功能导致光合性能下降,而类囊体膜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上升则有利于光合功能的维持。番茄中决定叶绿体类囊体膜中磷脂酰甘油(PG)中顺式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是叶绿体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LeGPAT)对底物的选择性。番茄中GPAT优先选择C18:1-ACP作为底物,因此番茄中PG的sn-1位上就含有较高比例的18:1脂肪酸,盐胁迫条件下,这些脂肪酸可以在酰基脂肪酸去饱和酶的作用下进一步去饱和化成为顺式多聚不饱和脂肪酸。本文以野生型(WT),转正义番茄叶绿体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LeGPAT)基因株系T2-19(+), T2-5(+)和转反义LeGPAT基因株系T2-16(-), T2-2(-)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类囊体膜脂脂肪酸组成、盐胁迫后PG脂肪酸组成、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体活性氧的产生、叶绿体活性氧清除酶活性以及D1蛋白修复等指标,研究了类囊体膜脂PG不饱和程度与番茄耐盐性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对番茄植株类囊体膜脂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WT和转基因植株类囊体膜脂的四种类脂中双半乳糖基甘油二酯(DGDG),单半乳糖基甘油二酯(MGDG),硫代异鼠李糖基甘油二酯(SQDG)的脂肪酸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而PG中脂肪酸含量发生了明显变化。与野生型相比,转正义基因番茄植株类囊体膜脂PG中18:2和18:3含量明显增加,脂肪酸不饱和程度升高,而转反义基因番茄植株PG 18:2和18:3含量下降,脂肪酸不饱和度明显下降。盐胁迫下,转正义基因番茄植株PG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未处理前稍有增加,而WT和转反义基因株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稍有下降,总体变化不明显。2.盐胁迫下,野生型和转基因株系的光合速率(Pn)和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都降低。但与野生型相比,转正义基因植株的Fv/Fm、Pn下降程度较小,而转反义基因植株的下降程度较大。表明类囊体膜脂PG不饱和度的提高有利于维持光合机构的稳定性,减轻对PSⅡ的光抑制。3.与野生型相比,盐胁迫下转正义基因植株维持较高的叶绿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产生较少的O2和H2O2;而转反义基因植株叶绿体抗氧化酶SOD及APX活性较低,O2和H2O2的含量较高。与其它株系相比,转正义基因株系叶绿体SOD和APX维持较高的活性,有利于清除活性氧,能够降低由于活性氧的积累而造成的膜脂过氧化程度,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4.分离类囊体膜,进行SDS-PAGE和Western杂交,分析盐胁迫对D1蛋白修复速率的影响。Western杂交表明,短期盐处理对D1蛋白含量影响较小。长期盐胁迫下野生型和转基因番茄植株D1蛋白总含量均下降。与野生型相比,转正义基因番茄植株能够维持较高的D1蛋白含量,转反义基因植株含量较低。D1蛋白合成抑制剂处理后,转正义基因番茄植株D1蛋白净降解速率较高;而转反义基因植株中D1蛋白净降解速率最慢。与野生型相比,盐胁迫下转正义基因番茄植株D1蛋白的修复速率最快,而转反义基因植株最慢。上述结果表明,PG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增加可能提高D1蛋白的修复速率,提高叶绿体抗氧化酶的活性,进而提高番茄植株的耐盐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李博群,梁冰,刘宁[5](2009)在《乳脂肪球膜磷脂-免疫球蛋白G脂质体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乳脂肪球膜磷脂为膜材,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免疫球蛋白G脂质体,研究了不同磷脂浓度、不同均质压力和不同均质次数对脂质体的包埋率和平均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磷脂浓度越大,脂质体包埋率越高、粒径越大;均质压力和均质次数对脂质体的包埋率和平均粒径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脂质体粒径在100~200 nm之间,包埋率可达52%。用差示扫描量热法检测脂质体各组成物质的相变过程,电镜观察脂质体为球状或近似球状的小囊泡,显示成功制备出一种以乳中成分为膜材的可食用性脂质体。(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期刊2009年03期)

王艳明,王振勇,王鹏,王林,候志高[6](2008)在《酒精阳性乳乳腺上皮细胞ATP酶及膜磷脂组分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酒精阳性乳的发病机理,试验从乳腺组织自由基代谢和膜损伤角度出发检测了酒精阳性乳患牛乳腺组织抗氧化指标,同时检测了膜ATP酶的活性,并对膜磷脂组分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酒精阳性牛乳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着降低(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略微下降,而丙二醛(MDA)含量显着升高(P<0.05);膜Na+-K+-ATP酶、Ca2+-ATP酶、Mg2+-ATP酶活性均显着降低(P<0.05);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PS)、磷脂酰乙醇胺(PE)的相对含量明显下降(P<0.05)。提示酒精阳性乳患牛乳腺组织氧化、抗氧化体系失去平衡,产生的过多自由基及脂质过氧化物攻击乳腺细胞膜,造成膜磷脂组分的改变,膜功能异常而分泌异常乳。(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张家平,应希,黄跃生,党永明,张东霞[7](2007)在《p38激酶途径在大鼠严重烧伤后早期心肌膜磷脂降解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 p38激酶途径在严重烧伤后早期心肌胞质型磷脂酶 A_2(cPLA_2)表达及膜磷脂降解中的作用。方法将 Wistar 大鼠分为:正常组(8只)、单纯烧伤组(40只)、烧伤+SB203580 组(16只)和烧伤+等渗盐水组(16只)。各组设不同检测时相点,每时相点8只。后3组大鼠制成40%TBSA、Ⅲ度烧伤模型,后2组伤后按实验设计分别注射 p38激酶抑制剂 SB203580或等渗盐水。检测各组心肌 cPLA_2 mRNA 水平和膜磷脂含量变化。缺氧复合烧伤血清处理体外培养的大鼠心肌细胞, 观察 SB203580对其 cPLA_2 mRNA 水平的影响。结果单纯烧伤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 cPLA_2 mRNA 水平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伤后3 h 达其峰值;单纯烧伤组大鼠心肌膜磷脂含量伤后即降低,伤后6 h 最低(约为正常组的42%)。烧伤后心肌 cPLA_2mRNA 水平与膜磷脂含量呈显着负相关(_r=-0.526。 P<0.05)。与烧伤+等渗盐水组比较,伤后6、12 h 烧伤+SB203580组大鼠心肌磷酸化 p38激酶水平显着降低(P<0.01),心肌 cPLA_2 mRNA 水平仅为该组的72%、51%(P<0.01),心肌膜磷脂含量为该组的1.2、1.4倍(P<0.05或0.01)。此外,SB203580也显着降低了缺氧复合烧伤血清处理的离体大鼠心肌细胞 cPLA_2 mRNA 的水平。结论 p38激酶途径在大鼠严重烧伤后早期心肌膜磷脂降解中起重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磷酸化 p38激酶上调心肌 cPLA_2 mRNA 水平有关。(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烧伤外科学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07-11-01)

高斌,高洪,陈莲[8](2007)在《喹乙醇对鸡生物膜磷脂代谢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喹乙醇是一种广谱高效的抗菌促生长剂,自问世起以来一直作为一种饲料添加剂广泛应用于畜禽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抗菌、抗球虫作用,并能提高饲料利用率,加速畜禽生长,增加经济效益。但喹乙醇的(本文来源于《第15届世界禽病大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7-09-01)

陈莲,高洪,赵汝,高利波[9](2007)在《喹乙醇对鸡生物膜磷脂酶A_2活性和膜磷脂代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喹乙醇(olaquindox)对生物膜磷脂酶A2活性(PLA2)和膜磷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150只健康艾维茵肉鸡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第1组)和喹乙醇处理组(第2组)。2组均饲喂相同不含喹乙醇的空白饲料,其中第2组每天按15 mg/kg体重将喹乙醇原粉装于胶囊中,给鸡1次内服,实验时间共6周。每周采样本1次,随机抽取2组鸡各6只,颈静脉采血后用于制备红细胞膜(ECM)和肝线粒体膜(MiM)。结果:第2组ECM和MiM中PLA2活性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除1、2周外其余3-6周活性均显着高于第1组(P<0.05,P<0.01);第2组中2种膜样品的磷脂含量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均低于第1组(P<0.05,P<0.01)。结论:喹乙醇能影响ECM和MiM上的PLA2活性和磷脂含量,从而引起生物膜损伤。(本文来源于《中国病理生理杂志》期刊2007年08期)

高斌,高洪,严玉霖[10](2007)在《内毒素致兔肝线粒体膜磷脂含量改变及阳离子A的拮抗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内毒素血症兔实验模型,研究肝线粒体膜磷脂含量的改变及阳离子A的拮抗效应。方法:将48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Ⅰ组)、内毒素组(Ⅱ组)和阳离子A拮抗组(Ⅲ组)。3组同时进行相应处理后,分别在第3、7h测定各组肝线粒体膜中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丝氨酸(PS)和磷脂酰肌醇(PI)的含量变化。结果:Ⅱ组中PC、PE、PS、PI含量在第3h、7h均低于Ⅰ组,差异极显着(P<0.01);而Ⅲ组中4种磷脂的含量在第3h、7h又均高于Ⅱ组(P<0.05,P<0.01)。结论:内毒素致使兔肝线粒体膜磷脂含量降低,而阳离子A一定程度上具有对内毒素的拮抗作用和对肝线粒体膜的保护效应。(本文来源于《中国病理生理杂志》期刊2007年06期)

膜磷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肿瘤转移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是多种生物分子和信号通路在时间和空间上复杂作用的结果,因此,研究探索淋巴道转移的关键分子机制和通路,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有效的干预手段,对于临床肿瘤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磷脂是组成膜脂质双层的主要成分,膜磷脂在保持和调节细胞功能以及在细胞信号传导和细胞周期的调节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和磷脂酰肌醇(PI)是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生物膜两侧磷脂分布不对称,膜内外两侧磷脂的脂肪酸也不完全相同,极大地影响着细胞功能。近年研究发现磷脂及其代谢产物的变化与肿瘤的转移存在密切关系,黑色素瘤的血行肺转移灶PS含量和不同进展阶段肿瘤细胞系的恶性程度相关。磷脂的各种组分在肿瘤转移过程中发挥着多种多样的作用,因此通过抑制细胞增殖、运动、粘附、信号转导、免疫等环节来开发新型抗癌药物,基于磷脂分子的肿瘤靶向治疗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但膜磷脂成分变化与癌淋巴道转移力相关性的研究还未被涉及。榄香烯是我国自行研制开发的国家二类非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它以β-榄香烯(β-elememe)为主要成分,实验药理学研究证实榄香烯对体内多种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抑制和杀伤效应,可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广谱的抗肿瘤作用。姜黄素是从草本植物姜黄的根茎中提取出来的,是一种植物多酚,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在抗炎、抗肿瘤、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脂质过氧化、抗病毒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所以,深入研究榄香烯和姜黄素抗肿瘤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组从小鼠腹水型肝癌淋巴道低转移株HCa-P(淋巴结转移率﹤20%)中筛选出具有多部位转移特性的淋巴道高转移细胞系HCa-P/L_6(淋巴结转移率为100%),此细胞系对药物敏感型增高。HCa-P/L_6与HCa-P具有基本相同的遗传背景,是研究肿瘤转移机制及筛选抗肿瘤药物的一对可互为参照的肿瘤淋巴道转移细胞模型。目前,本课题组采用有限稀释法对HCa-P进行再克隆,得到4株单克隆细胞:一个无转移株H5和叁个低转移株G2、B8、E10,作为研究肝癌淋巴道转移的对象,是更为理想的研究肿瘤淋巴道转移的细胞株模型。目的:1.以小鼠腹水型肝癌高、低淋巴道转移系(HCa-P/L_6和HCa-P)为研究对象,通过高转移系HCa-P/L_6和低转移系HCa-P的膜磷脂变化的比较,探索膜磷脂变化规律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为阐明肿瘤转移机制奠定基础。2.以HCa-P为瘤源的单克隆细胞低转移株G2、B8、HE10和无转移株H5以及以G2、H5、B8、E10为亲本的615小鼠脚垫接种部位移植瘤体外培养细胞为研究对象,观察转移株与无转移株细胞膜磷脂的差异,探讨膜磷脂变化与肿瘤淋巴道转移能力的关系,为肿瘤治疗寻找治疗靶点奠定基础。3.以HCa-P为瘤源的单克隆细胞低转移株G2、B8、E10和无转移株H5以及以G2、H5、B8、E10为亲本的615小鼠脚垫接种部位移植瘤体外培养细胞为研究对象,从药物细胞毒性、生长曲线,群体倍增时间,细胞周期分布等方面观察药物对叁组转移力不同的细胞系活细胞株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以HPLC技术检测榄香烯和姜黄素与肿瘤细胞作用后细胞膜磷脂的变化,比较两种药物对具有淋巴道不同转移力的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系或细胞株的膜磷脂影响的差异,探讨其抗肿瘤的机制,为肿瘤治疗寻找治疗靶点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1.以高淋巴道转移系HCa-P/L_6和低淋巴道转移系HCa-P、以HCa-P为瘤源的单克隆细胞低转移株HCa-P-G2、HCa-P-B8、HCa-P-E10和无转移株HCa-P-H5以及以HCa-P-G2、HCa-P-H5、HCa-P-B8、HCa-P-E10为亲本的移植瘤细胞为研究对象,以差速离心、梯度离心和液-液萃取方法分离、提取肿瘤细胞膜脂质,以HPLC技术检测细胞膜磷脂。2.采用MTT法测定姜黄素和榄香烯对HCa-P/L_6和HCa-P两株细胞的非细胞毒性最大药物剂量;以非细胞毒性最大药物剂量的姜黄素和榄香烯处理两种细胞;绘制各种细胞的生长曲线并计算各自的群体倍增时间;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姜黄素和榄香烯对两株细胞的细胞周期的影响;用非细胞毒性最大剂量作用于HCa-P/L_6和HCa-P以及四株单克隆细胞48h,以HPLC技术检测榄香烯和姜黄素与肿瘤细胞作用后细胞膜磷脂的变化。结果:1.高转移系HCa-P/L_6和低转移系HCa-P的PE、PI的吸光值有不同,HCa-P/L_6中两种磷脂的含量均高于HCa-P。2.四个细胞株的PC含量无显着差异。低转移株G2、B8、E10之间PE、PI含量无显着差异,G2的PE、PI含量显着高于无转移株H5(t检验P<0.05)。3.给615小鼠脚垫皮下接种单克隆细胞后,G2、B8、E10和H5成瘤率分别为35%、20%、25%和10%;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G2-25%、B8-10%、E10-10%,H5未发现转移。4.给615小鼠脚垫皮下接种单克隆细胞后,低转移株G2的PC含量低于其他叁个细胞株(t检验,P<0.05),H5、B8、E10之间无显着差异;G2、B8、E10之间PE、PI含量无显着差异,G2的PE、PI含量显着高于无转移株H5(t检验,P<0.05)。小鼠脚垫皮下移植瘤的磷脂含量与其相应的单克隆细胞株相比没有明显变化。5.20~100μg/mL的榄香烯作用HCa-P/L_6和HCa-P48h后,对两种细胞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且呈量效关系;对HCa-P/L_6的抑制范围广于对HCa-P;对HCa-P/L_6的IC50为48μg/mL,对HCa-P的IC50为90μg/mL;非细胞毒性最大药物剂量为10μg/mL。10μg/mL榄香烯使HCa-P/L_6和HCa-P两个细胞系的群体倍增时间增加,且差异显着(P<0.05);使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而且对HCa-P/L_6的阻滞作用大于对HCa-P;使HCa-P/L_6、HCa-P细胞中PE、PI含量减少(t检验,P<0.05),PC含量无显着增加(t检验P﹥0.05);使单克隆细胞株G2、B8、E10和H5中PE、PI均减少(t检验P<0.01),G2磷脂含量减少较其他叁株明显,PC含量无明显变化;使615小鼠脚垫皮下接种的四株移植瘤体外培养细胞PE、PI均减少(t检验P<0.01),G2细胞用药后磷脂含量减少较其他叁株明显,PC含量无明显变化。6.15~250μmol/L的姜黄素作用HCa-P/L_6和HCa-P48h后,除15μmol/L以外,其它浓度的姜黄素对两种细胞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且呈量效关系;对HCa-P/L_6的IC50为51.48μmol/L、对HCa-P的IC50为86.48μmol/L;非细胞毒性最大药物剂量为15μmol/L。15μmol/L姜黄素处理细胞48h,可使HCa-P/L_6细胞周期聚集于S期,使HCa-P细胞周期聚集于S期和G2/M期;HCa-P/L_6和HCa-P中PE、PI两种磷脂含量均减少,且HCa-P/L_6较HCa-P减少明显(t检验P<0.01)。单克隆细胞株G2、B8、E10和H5中PE、PI两种磷脂均有减少(t检验P<0.01),而PC含量无明显变化,G2用药后磷脂含量减少较其他叁株明显;615小鼠脚垫皮下接种的四株移植瘤体外细胞中PE、PI均有减少(t检验P<0.01),C含量无明显变化。单克隆转移株G2细胞用药后磷脂含量减少较其他叁株明显。7.在非细胞毒性最大剂量,榄香烯对细胞膜磷脂的影响较姜黄素明显。脚垫接种传代处理后,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加,药物对细胞膜磷脂的影响增加。结论:1.小鼠腹水型肝癌淋巴道高转移系HCa-P/L_6中PE、PI两种磷脂的含量高于低转移系HCa-P;单克隆低转移株G2的PE、PI含量高于无转移株H5;615小鼠脚垫接种原位移植瘤体外培养细胞G2的PE、PI含量含量高于无转移株H5,而且与其亲本单克隆细胞株相比,PE、PI含量增加。结果提示PE、PI含量增高可能与肿瘤转移能力高有关。2.榄香烯呈剂量依赖性抑制HCa-P/L_6和HCa-P细胞生长,10μg/mL的榄香烯可使细胞周期重新分布,两细胞系均阻滞于S期,且HCa-P/L_6较HCa-P阻滞明显。HCa-P/L_6较HCa-P对榄香烯敏感。3.姜黄素呈剂量依赖性抑制HCa-P/L_6和HCa-P细胞生长,15μmol/L姜黄素可使细胞周期重新分布,使HCa-P/L_6细胞周期聚集于S期,使HCa-P细胞周期聚集于S期和G2/M期,且HCa-P/L_6较HCa-P阻滞明显。HCa-P/L_6较HCa-P对姜黄素敏感。4.榄香烯和姜黄素均可使具有不同淋巴道转移力的细胞系或细胞株中细胞膜磷脂PE、PI含量减少,且高转移系HCa-P/L_6较比低转移系HCa-P减少明显,单克隆转移株G2及其615小鼠脚垫接种移植瘤体外培养细胞PE、PI含量减少均比相应的无转移株H5明显。榄香烯和姜黄素对比,在非细胞毒性最大药物剂量,榄香烯使两个细胞系中PE、PI含量减少更为明显。榄香烯和姜黄素抑制肿瘤生长及转移可能与其使PE、PI含量减少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膜磷脂论文参考文献

[1].范颖,黄波,宋光熠.硒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膜磷脂保护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2012

[2].高璇.膜磷脂与小鼠腹水型肝癌淋巴道转移相关性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2

[3].郭晨峰,张微,刘宁.制备乳脂肪球膜磷脂-维生素A脂质体的工艺优化[J].食品工业科技.2011

[4].孙彦丽.类囊体膜磷脂酰甘油不饱和度对番茄耐盐性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0

[5].李博群,梁冰,刘宁.乳脂肪球膜磷脂-免疫球蛋白G脂质体的制备[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9

[6].王艳明,王振勇,王鹏,王林,候志高.酒精阳性乳乳腺上皮细胞ATP酶及膜磷脂组分的变化[J].中国兽医学报.2008

[7].张家平,应希,黄跃生,党永明,张东霞.p38激酶途径在大鼠严重烧伤后早期心肌膜磷脂降解中的作用[C].第八届全国烧伤外科学年会论文汇编.2007

[8].高斌,高洪,陈莲.喹乙醇对鸡生物膜磷脂代谢变化的研究[C].第15届世界禽病大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9].陈莲,高洪,赵汝,高利波.喹乙醇对鸡生物膜磷脂酶A_2活性和膜磷脂代谢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7

[10].高斌,高洪,严玉霖.内毒素致兔肝线粒体膜磷脂含量改变及阳离子A的拮抗效应[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7

论文知识图

经过Rh-DOPE荧光探针标记的HMFGM在4℃...免疫重组流感病毒信封糖蛋白功能性脂质...表明,随着膜分离的进行磷脂己烷混合...溶料比对膜过滤磷脂的影响电化学疗法原理图高分子诱发磷脂膜形成孔状结构.(a)由...

标签:;  ;  ;  ;  ;  ;  ;  

膜磷脂论文_范颖,黄波,宋光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