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党建研究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有一个非常鲜明的主题,昭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及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透过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主题词,可以准确把握党的初心、使命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脉动。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主题词始终坚守一个主题,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穿一个逻辑,即围绕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终极目标的阶段性目标演进;包含一种意蕴,即中国社会主义的生成。
关键词:改革开放;党的代表大会;主题词;主题;逻辑;意蕴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有一个非常鲜明的主题,昭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及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大会的主题常由若干个核心概念组成的,这些核心概念可以称之为“主题词”。透过这些主题词,可以准确把握党的初心、使命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脉动。自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被党的十三大确立为大会主题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词。党的十六大开始把“小康社会”增设为大会主题词。自此,党的代表大会主题词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呈现渐进演化态势。如果把党的十三大以来7次代表大会的主题词集中比较,可以发现其间始终坚持一个恒定的主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穿一个特定的逻辑——围绕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终极目标的阶段性目标演进;包含一种深刻的意蕴——中国社会主义的生成。厘清改革开放以来贯穿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主题词之间的主题、逻辑、意蕴,对于深化改革开放认识,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主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随着新中国成立,特别是“三大改造”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成为那个时代党面临的最紧迫课题。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吸取苏联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苏为鉴”和“第二次结合”的思想。《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文章以及党的八大关于国情、主要矛盾、根本任务等的分析就是那个时期的主要成果,在实践上建起了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但是,由于理论准备、实践经验的不足以及对国内国际形势的误判,最终使探索走了弯路,事业遭遇挫折。
三是最终形成体系化的财务管理模式,为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提供客观数据和资料。大数据时代下数据的挖掘、加工、利用、处理和分析等成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以上工作流程也将成为财务管理构建的新模式和运作机制。模式的核心在于“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即“数据说话”为企业财务管理决策提供基础,财务管理报告中的各项决定和规划能够进一步指导企业运作和发展提供服务。
面对挫折,寻求突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重大决策。邓小平提出在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解放思想,“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正是因为解放了思想,党才能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成功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使中华民族在“站起来”的基础上,实现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跨越,走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把这一切成绩和进步都归结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事实的确如此,回溯40多年来中国的改革发展历程,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无不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鲜明主题展开的。
1982年,在总结长期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此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关键词写入大会主题。结合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风雨历程,理解和把握党的十二大之后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主题词,不难发现其中的奥秘,即在道路的选择上,中国经历了从探寻到笃定再到自信的过程。党的十二大确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后,党的十三大报告即以“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主题,向全党全国人民宣告——中国已经找到了一条正确的新路,并且要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由于刚开始的时候,对这条新路知之甚少,所以要“摸着石头过河”。经过一段时间探索后,掌握了一些规律,特别是邓小平“南方谈话”破除了长期存在的计划与市场的认识误区后,党的十四大适时提出了加快改革和建设步伐,夺取更大胜利的要求。此时,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为最大共识和最强民意,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争论虽然依然存在,但是不走“老路”,不走“邪路”,只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1997年,在中国共产党即将召开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之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逝世。同时,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为此,后邓小平时代中国向何处去?中国会不会、能不能继续坚持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不会改变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一时成为国际国内普遍关注的焦点,争论声和质疑声再起。为了平息这些争论和质疑,更是为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选择,昭告邓小平对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贡献,党的十五大把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创新理论直接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并写入大会主题词,宣示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此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毫无例外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写作大会主题词。可以看出,这实际上是在不断向外界宣示中国共产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
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但是,这个演变过程不是对原有的目标推倒重来或另起炉灶,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深化和“对历史的接续探索”[6]。这种推进和深化不仅体现了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准确把握,而且体现了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而这种认识的深化又必然体现在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目标的设计上。
近代中国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已经并将持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一次次碰壁、一次次觉醒、一次次实践、一次次突破”[3]中找到的成功之路。这条道路是发展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必须珍惜且坚定不移地坚持。
二、逻辑:围绕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终极目标的阶段性目标演进
自党的十六大开始,邓小平为实现强国目标而设计的战略步骤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主题词中都有体现。按照邓小平的设计,我国在2000年要实现小康。那么,实现小康后如何安排国家战略?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都明确把“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写入主题词。十八大报告主题词写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十九大报告主题词则更进一步强调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再次,建立健全存货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确保采购、验收、入库、保管、出库等各个环节都有严格审批手续和监督控制措施,明确规定各岗位的职责。
25-(OH)D3可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当25-(OH)D3低水平时可引起心室肥厚、血压升高、心功能恶化、心力衰竭等,因此机体25-(OH)D3缺乏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9]。本研究中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血清25-(OH)D3水平低于未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这一结果提示,25-(OH)D3降低会增加AMI患者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概率。
2)教学模式理论化:教师对学生英语学习停留在“哑巴英语”的学习基础上,只会“纸上谈兵”。如英语课上,老师:“大家把作业交上来以后,背诵下一篇短文,然后默写,背诵声音小一点,最好默背。”听完老师的话后,同学们默背开始。但这种教学模式未将语言作用发挥出来,无法与未来就业相结合。
普通高校社区学院以满足社区成员文化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普通高校社区学院主要面向各类社会成员开展道德规范、科技文化、文明生活、休闲文化和健康教育,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其生活幸福指数,实现学校优质资源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良好结合。
新目标不仅强调要改善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而且更加注重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统一,体现了我国社会全面发展和共同进步的特征。因此,它不仅是一个更加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而且是一个立体化的奋斗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的需要,这一目标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拓展。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四位一体”的建设布局逐渐明晰。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5]十八大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且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并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概念,正式把“美丽中国”作为治国理政实现的目标之一,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建设布局。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一致,十九大正式确立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同时,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年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把“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等并提。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又提出到2050年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扩展。这些目标的直接指向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因而,这个目标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总体布局、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与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有机统一。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依据国际对比,特别是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对“四个现代化”目标进行了量化表述,即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党的十二大根据邓小平的设计,首次把“翻两番”“实现小康”确定为全党全国人民到20世纪末的奋斗目标。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邓小平开始思考设计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提出在实现小康后,还要花30至50年的时间达到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1987年,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我国现代化目标及其实现的“三步走”战略。这一目标和战略被党的十三大确认,即“到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时,中央正式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取代“四个现代化”目标,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更趋成熟和完善。
近年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肆意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什么中国搞的不是社会主义,而是“资本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等。这些观点都是完全错误的。党的历届领导人都始终强调,中国要保持独立并走向强盛,就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还在改革开放之初,针对一些人盲目崇拜和鼓吹资本主义,妄图否定中国社会主义的言论,邓小平在回顾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指出,除了社会主义,中国没有其他道路可走,即使走了也不会有好结果,“中国根据自己的经验,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多个场合直接回应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3]
近代以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成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两大历史任务。实质上,这两大历史任务概括起来也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既是出发点,也是目标和责任。“使命”呼唤担当,引领未来。为了摆脱列强欺凌,实现民族自立和国强民富,近代中国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等都曾经做出过努力和奋斗,但是无论是农民阶级的“天国梦”、地主阶级的“强国梦”,还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君主立宪梦”、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共和梦”,都没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特别是辛亥革命后,中国人几乎把当时所有的政体,包括君主立宪制、总统制、议会制、多党制,甚至是帝制复辟都尝试了个遍,换来的却是“中国依然是山河破碎、积贫积弱,列强依然在中国横行霸道、攫取利益,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苦难和屈辱之中。”[4]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才把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推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国家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随后又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得以确立。
到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中国共产党人在顺利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后将会朝着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党的代表大会上将会出现新的体现阶段性目标的主题词。根据党的十九大的战略安排,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会成为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下一个阶段性中国共产党人新的接续奋斗的目标。这些新的目标也必将会出现在党的代表大会的主题词中。蓝图绘就、方向明确、道路坚定、领导有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定能秉承一如既往的锐气、勇气、志气,勠力同心,确保目标的实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这一远大目标设计及其接力探索打破了其他国家和政体在政党代际更替过程中常易出现的政策断裂魔咒,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一直以来,西方一些反华势力始终质疑中国现行体制下能否实现领导人之间权力的和平交接以及国家战略能否顺利延续等。他们千方百计地利用一切场合竭力抹黑中国共产党、抹黑中国,并妄图借此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颠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但是,事实一再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实现了中央领导权的和平交接,而且国家战略也在领导人之间进行了接续传承。虽然每一个领导人任职的起始时间不同,所面临的发展际遇也不一样,但是他们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始终领导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通过埋头苦干、接续奋斗,到21世纪中叶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几代领导人,围绕同一个目标,历时数十年,不遗余力,锲而不舍地接续奋斗,这是其他国家和政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首先提出了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1950-60年代,党逐渐提出了明确的“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的“两步走”设想,强调要在20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符合当时时代的发展要求和中国的具体实际,它注重的是物质文明建设。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社会主义探索出现了严重的曲折,“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并没有如期实现。
由此可见,党的十六大以后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除了继续坚持表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鲜明立场外,还把为实现终极目标而设定的各个阶段性目标写进了大会主题词。“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些阶段性目标是呈闭环—累进式推进的,一环套一环,环环紧扣,不仅体现了设计的严谨、科学和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更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和强大优势。同时,伴随发展目标演进的是发展理念的进步与转化,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再到“新发展理念”;从单一追求经济增长到全面实现社会综合均衡发展的“顶层设计”,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三、意蕴:中国社会主义的生成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7]对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无论是社会主义制度创立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还是改革开放之初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都没有特别清楚的路线图,都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干中学,通过实践积累经验,使认识由“必然王国”上升到“自由王国”。
新中国成立初期,如何在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既没有成熟的理论指导,也没有现成的模式照搬。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选择了苏联模式。但是,苏联模式是不是适合中国?“鞋子到底合不合脚,只有穿了之后才知道”。很快,毛泽东就察觉了照搬苏联模式的弊端。因此,他提出了要“以苏为鉴”和“第二次结合”的思想。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特别是党的八大和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文章的发表,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系列学说、社会主义阶段的划分以及调动一切积极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思想等,标志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了相当清晰的理论认识。但是,非常遗憾的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不仅这些正确的认识没有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相反遭遇了严重曲折。
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科学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认为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样,不论是中国,还是苏联都没有能够完全搞清楚,因此,对待这个问题要解放思想,甚至连“什么是社会主义也要解放思想”。正是基于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邓小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丧失了根本,就会葬送社会主义”的同时,旗帜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社会主义必须植根于中国大地上;国外的先进经验可以借鉴,但决不能照搬照抄;办好中国的事情最终要靠中国人民自己,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Research on the Transmission Mode of Offshore Wind Farm ZHENG Ming,WANG Changhong(99)
党的十三大直接把基于经验总结而找到、经党的十二大确认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作为大会主题词,即“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不但简洁明了,而且立场鲜明坚定。可以看出,这个主题词在改革开放之初具有非常重要的宣示意义,即中国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但又要结合中国实际。“有中国特色的”是一个限定词,加在“社会主义”前,表明要给传统的社会主义添加中国元素,带有探索的意味。党的十四大报告主题词把“的”去掉,表述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明中国实际同社会主义原则已经深度结合,可以区别于传统的经典社会主义和其他类型社会主义。党的十五大沿袭了这一用法,但明确提出了“邓小平理论”,并从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等9个方面建构了邓小平理论的核心体系,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成熟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形态。因此,自党的十六大开始,其后的历次大会都删除了“有”字,而是直接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七大在这个基础上概括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等。党的十八大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取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并提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党的十九大增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把“三个自信”扩展为“四个自信”。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主题词,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0个字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9个字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8个字,这不单纯是为了语词表达的简洁,更主要的是它体现了这样几层含义:一是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在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改革实际的结合,丰富和拓展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二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三是创设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体系,丰富和延展了社会主义制度范畴;四是创造了融中国优秀传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于一体、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文化;五是创设了全新的科学社会主义形态——中国社会主义。
中国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既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始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而创造的一种全新的科学社会主义形态;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成就已经以雄辩的事实宣告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过时,“社会主义失败论”的失败,“中国崩溃论”的崩溃,“历史终结论”的终结,且有力地“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8]。在当前世界面临“逆全球化”,甚至“反全球化”挑战的背景下,中国社会主义所秉持和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超越了零和博弈、冷战思维和“西方中心论”,破除了“中国威胁论”,而且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绿色发展、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世界的共同心声,必将成为推进“再全球化”,引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和创建国际新秩序的主要力量。
实践探索永无止境,理论发展也永无止境。改革开放的丰富实践赋予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鲜活的主题词。大会主题词又昭示实践的发展路向和目标。两者交相呼应、相得益彰,共同演绎了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灿烂篇章。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4]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06(1).
[5]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18.
[6]程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逻辑理路、内容思路与未来进路[J].理论建设,2019(3):40-4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767(2019)05-0070-05
[DOI]10.19810/j.issn.1007-4767.2019.05.012
收稿日期:2019-09-19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研究”(AHSKZ2018D07)
作者简介:张正光(1971-),男,安徽南陵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欧世平]
标签:中国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主题词论文; 目标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党的组织论文; 会议及其文献论文; 《理论建设》2019年第5期论文;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研究”(AHSKZ2018D07)论文;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