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乘用车门护板拉绳式内开拉手,包括软质内拉手、滑轨组件、连接绳和拉线行程转换机构,滑轨组件包括滑轨和连接加固器,拉线行程转换机构包括基座、连杆、复位弹簧和齿轮阻尼,软质内拉手通过连接加固器与连接绳连接,连接加固器在滑轨内滑动,连接绳与连杆连接,齿轮阻尼为连杆提供转动阻尼,连杆与解锁机构的拉线连接,连杆与基座铰接并在连接绳拉动下转动从而带动解锁机构的拉线解锁。本实用新型采用软质内拉手提升了内饰档次,结构设计合理有效利用了空间并利于增强零件强度提升寿命。
主设计要求
1.一种乘用车门护板拉绳式内开拉手,其特征在于,包括软质内拉手、滑轨组件、连接绳和拉线行程转换机构,所述软质内拉手的头端与门护板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门护板设有拉手孔,所述滑轨组件包括滑轨和连接加固器,所述滑轨为两端开口的中空柱状体,所述滑轨的一端与所述门护板的内壁固定并使所述拉手孔对准所述滑轨的空腔,所述连接加固器设置于所述滑轨的空腔内并沿所述滑轨移动,所述软质内拉手的尾端通过所述拉手孔与所述连接加固器连接,所述拉线行程转换机构包括基座、连杆、复位弹簧和齿轮阻尼,所述连杆与所述基座铰接,所述齿轮阻尼固定于所述基座,所述连杆的转动周向设有齿形,所述齿形与所述齿轮阻尼的齿轮啮合,所述齿轮阻尼为所述连杆转动时提供阻尼,所述连杆与所述基座之间连接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在所述连杆由初始位置转动时产生复位拉力使所述连杆产生回到初始位置的趋势,所述连杆设有解锁拉线连接点和连接绳连接点,所述连接绳连接于所述连接加固器和连杆之间。
设计方案
1.一种乘用车门护板拉绳式内开拉手,其特征在于,包括软质内拉手、滑轨组件、连接绳和拉线行程转换机构,所述软质内拉手的头端与门护板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门护板设有拉手孔,所述滑轨组件包括滑轨和连接加固器,所述滑轨为两端开口的中空柱状体,所述滑轨的一端与所述门护板的内壁固定并使所述拉手孔对准所述滑轨的空腔,所述连接加固器设置于所述滑轨的空腔内并沿所述滑轨移动,所述软质内拉手的尾端通过所述拉手孔与所述连接加固器连接,所述拉线行程转换机构包括基座、连杆、复位弹簧和齿轮阻尼,所述连杆与所述基座铰接,所述齿轮阻尼固定于所述基座,所述连杆的转动周向设有齿形,所述齿形与所述齿轮阻尼的齿轮啮合,所述齿轮阻尼为所述连杆转动时提供阻尼,所述连杆与所述基座之间连接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在所述连杆由初始位置转动时产生复位拉力使所述连杆产生回到初始位置的趋势,所述连杆设有解锁拉线连接点和连接绳连接点,所述连接绳连接于所述连接加固器和连杆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用车门护板拉绳式内开拉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绳连接点到所述连杆与基座铰接的铰接点的距离大于所述解锁拉线连接点到所述连杆与基座铰接的铰接点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用车门护板拉绳式内开拉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为T形杆,所述T形杆的T形头部与所述基座铰接,所述T形头部的侧端面设有与所述齿轮阻尼的齿轮啮合的齿形,所述复位弹簧设置于所述T形杆的长柄部中部与所述基座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乘用车门护板拉绳式内开拉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设有开启止位柱和关闭止位柱,所述开启止位柱设置于所述T形头部的第一臂与所述T形杆的长柄部之间的基座上并处于所述第一臂的转动范围内,所述关闭止位柱设置于所述T形头部的第二臂与所述T形杆的长柄部之间的基座上并处于所述第二臂的转动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用车门护板拉绳式内开拉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为扇形件,所述扇形件的圆周面设有与所述齿轮阻尼的齿轮啮合的齿形,所述复位弹簧套设于所述扇形件与所述基座铰接的铰接轴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乘用车门护板拉绳式内开拉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形件的表面设有止位柱,所述基座上在所述止位柱的转动路径上设有开启止位柱和关闭止位柱,所述开启止位柱和关闭止位柱限制所述扇形件的转动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用车门护板拉绳式内开拉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轨的内壁设有导向凹槽,所述连接加固器的外壁设有与所述导向凹槽匹配的凸起。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用车门护板拉绳式内开拉手,其特征在于,包括滑轮,所述连接绳通过所述滑轮换向。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用车门护板拉绳式内开拉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质内拉手为皮革带。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乘用车内开拉手,尤其是涉及一种乘用车门护板拉绳式内开拉手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乘用车门护板内开拉手普遍采用硬质塑料材质的拉手,拉手与内护板铰接,拉动拉手后通过拉手的转动来拨动解锁开关实现车门的解锁。为了提升拉手的手感,通常可考虑采用触感更为舒适的拉手材质,但是依然需要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来满足铰接安装、拨动解锁开关的要求,目前还没有见到采用如皮革、绳索等软质材料制成的内开拉手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了一种乘用车门护板拉绳式内开拉手,采用软质材料制作拉手解决解锁问题,提升使用手感。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乘用车门护板拉绳式内开拉手,包括软质内拉手、滑轨组件、连接绳和拉线行程转换机构,所述软质内拉手的头端与门护板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门护板设有拉手孔,所述滑轨组件包括滑轨和连接加固器,所述滑轨为两端开口的中空柱状体,所述滑轨的一端与所述门护板的内壁固定并使所述拉手孔对准所述滑轨的空腔,所述连接加固器设置于所述滑轨的空腔内并沿所述滑轨移动,所述软质内拉手的尾端通过所述拉手孔与所述连接加固器连接,所述拉线行程转换机构包括基座、连杆、复位弹簧和齿轮阻尼,所述连杆与所述基座铰接,所述齿轮阻尼固定于所述基座,所述连杆的转动周向设有齿形,所述齿形与所述齿轮阻尼的齿轮啮合,所述齿轮阻尼为所述连杆转动时提供阻尼,所述连杆与所述基座之间连接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在所述连杆由初始位置转动时产生复位拉力使所述连杆产生回到初始位置的趋势,所述连杆设有解锁拉线连接点和连接绳连接点,所述连接绳连接于所述连接加固器和连杆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绳连接点到所述连杆与基座铰接的铰接点的距离大于所述解锁拉线连接点到所述连杆与基座铰接的铰接点的距离。
进一步的,所述连杆为T形杆,所述T形杆的T形头部与所述基座铰接,所述T形头部的侧端面设有与所述齿轮阻尼的齿轮啮合的齿形,所述复位弹簧设置于所述T形杆的长柄部中部与所述基座间。
进一步的,所述基座设有开启止位柱和关闭止位柱,所述开启止位柱设置于所述T形头部的第一臂与所述T形杆的长柄部之间的基座上并处于所述第一臂的转动范围内,所述关闭止位柱设置于所述T形头部的第二臂与所述T形杆的长柄部之间的基座上并处于所述第二臂的转动范围内。
进一步的,所述连杆为扇形件,所述扇形件的圆周面设有与所述齿轮阻尼的齿轮啮合的齿形,所述复位弹簧套设于所述扇形件与所述基座铰接的铰接轴上。
进一步的,所述扇形件的表面设有止位柱,所述基座上在所述止位柱的转动路径上设有开启止位柱和关闭止位柱,所述开启止位柱和关闭止位柱限制所述扇形件的转动角度。
进一步的,所述滑轨的内壁设有导向凹槽,所述连接加固器的外壁设有与所述导向凹槽匹配的凸起。
进一步的,包括滑轮,所述连接绳通过所述滑轮换向。
优选的,所述软质内拉手为皮革带。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的优点在于:
通过软质内拉手的拉动进行车门的解锁,改变了现有技术中内拉手的解锁手感,使内饰更显档次;通过滑轨组件一方面控制软质内拉手的拉出方向,能够更加节省空间,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不要的磨损,延长寿命;由于连杆完全在门护板的背侧,因此可以通过选择更优的材质来提高强度,使用寿命增加;另外相比于硬质内拉手直接啮合的转动解锁受限于音质内拉手转动范围,本实用新型连杆的转动范围可设计得更大,解锁转动也有更大的调节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乘用车门护板拉绳式内开拉手的外观示意图。
图2为软质内拉手、滑轨组件、连接绳的XY方向局部连接示意图。
图3为滑轨组件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的拉线行程转换机构ZX方向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2的拉线行程转换机构ZX方向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2的拉线行程转换机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乘用车门护板拉绳式内开拉手包括软质内拉手1、滑轨组件2、连接绳3和拉线行程转换机构。请结合图1所示,软质内拉手1可以是皮革带或其他带状体或绳状体,软质内拉1手的头端与门护板4的外壁通过铆钉固定连接。门护板4设有拉手孔5,软质内拉手1的尾端从拉手孔5穿入,留在门护板4外侧的软质内拉手1构成了与整体内饰统一协调的拉手。
请结合图2及图3所示,滑轨组件2包括滑轨2a和连接加固器2b,滑轨2a为两端开口的中空柱状体,滑轨2a的一端与门护板4的内壁固定并使拉手孔5对准滑轨2a的空腔,滑轨2a的内壁设有导向凹槽2a1。连接加固器2b设置于滑轨2a的空腔内,连接加固器2b的外壁设有与导向凹槽2a1匹配的凸起2b1并沿滑轨移动。软质内拉手1的尾端通过拉手孔5后与连接加固器2b连接。连接加固器2b的作用是连接软质内拉手1和连接绳3,并使得软质内拉手1的拉出方向得以控制,即沿着滑轨2a的方向拉出。连接绳3的一端与连接加固器2b连接,而另一端与拉线行程转换机构的连杆连接。连接绳3可根据需要选择尼龙带或尼龙绳。在拉线行程转换机构和连接加固器2b之间的位置上可设置一个滑轮6,用于变换连接绳3的运动方向,即使得拉动软质内拉手1时沿着滑轨2a的方向变为沿着内护板4的表面方向,这使内护板4内空间可以充分利用,延长软质内拉手1的动作空间,提升手感。
再请结合图4所示,拉线行程转换机构包括基座71、连杆、复位弹簧72和齿轮阻尼73,连杆为T形杆74,T形杆74的T形头部与基座71铰接,齿轮阻尼73固定于基座71上。T形头部的侧端面设有与齿轮阻尼73的齿轮啮合的齿形75。复位弹簧72设置于T形杆74的长柄部中部与基座71间,复位弹簧72在T形杆74由初始位置转动时产生复位拉力使T形杆74产生回到初始位置的趋势。基座71设有开启止位柱76和关闭止位柱77,开启止位柱76设置于T形头部的第一臂74a与T形杆74的长柄部之间的基座71上并处于第一臂74a的转动范围内。关闭止位柱77由基座71的侧壁构成,设置于T形头部的第二臂74b与T形杆74的长柄部之间并处于第二臂74b的转动范围内。T形杆74的长柄部的中部设有解锁拉线连接点78,用于连接解锁机构的拉线8。T形杆74的长柄部的尾端可以形成钩状或者凹槽状构成连接绳连接点79以便与连接绳3连接。钩状的连接绳连接点79便于尼龙带形式的连接绳3连接,而凹槽状连接绳连接点79便于尼龙绳形式的连接绳3连接。
乘用车门护板拉绳式内开拉手的工作过程是这样的,当拉动软质内拉手1时,连接加固器2b在滑轨2a内向内护板4侧滑动,软质内拉手1从拉手孔5拉出,连接绳3被相应的拉动。连接绳3的移动带动了拉线行程转换机构中的T形杆74转动,由齿轮阻尼73提供阻尼。由于连接绳3连接在T形杆74的长柄部的尾端,而解锁机构的拉线8连接在T形杆74的长柄部的中部,因此较小的拉力即可实现解锁,此时复位弹簧72被拉伸。连接绳3上设置的滑轮6使拉力方向改变,也有利于拉线行程转换机构的结构布置,充分利用空间。在拉开解锁过程中,开启止位柱76阻挡了T形杆74的T形头部的第一臂74a的过度转动,也就限制了软质内拉手1被拉出的距离。释放软质内拉手1后,在复位弹簧72的作用下,T形杆74反向转动,由关闭止位柱77阻挡T形杆74的T形头部的第二臂74b的过度转动。连接绳3被T形杆74反向拉动,连接加固器2b在滑轨2a内向内侧滑动,软质内拉手1从拉手孔5缩回。
实施例2
乘用车门护板拉绳式内开拉手包括软质内拉手1、滑轨组件2、连接绳3和拉线行程转换机构。其中软质内拉手1、滑轨组2和连接绳3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不再赘述。请结合图5和图6所示,拉线行程转换机构包括基座91、连杆、复位弹簧92和齿轮阻尼93,连杆为扇形件94,扇形件94的顶点部与基座91铰接,齿轮阻尼93固定于基座91上。扇形件94的圆周面设有与齿轮阻尼93的齿轮啮合的齿形95。复位弹簧92套设于扇形件94与基座91铰接的铰接轴上,复位弹簧92在扇形件94由初始位置转动时产生复位拉力使扇形件94产生回到初始位置的趋势。扇形件94的表面设有止位柱94a,基座91上在止位柱94a的转动路径上设有开启止位柱96和关闭止位柱97,开启止位柱96和关闭止位柱97限制扇形件94的转动角度。扇形件94上靠近顶点部的位置设有解锁拉线连接点98,用于连接解锁机构的拉线8。扇形件94上靠近圆周面位置设置连接绳连接点99以便与连接绳3连接。
乘用车门护板拉绳式内开拉手的工作过程是这样的,当拉动软质内拉手1时,连接加固器2b在滑轨2a内向内护板4侧滑动,软质内拉手1从拉手孔5拉出,连接绳3被相应的拉动。连接绳3的移动带动了拉线行程转换机构中的扇形件94转动,由齿轮阻尼93提供阻尼。连接绳3使扇形件94转动,进而解锁机构的拉线8被拉动实现解锁,此时复位弹簧92被旋紧。连接绳3上设置的滑轮6使拉力方向改变,也有利于拉线行程转换机构的结构布置,充分利用空间。在拉开解锁过程中,开启止位柱96阻挡了扇形件94的过度转动,也就限制了软质内拉手1被拉出的距离。释放软质内拉手1后,在复位弹簧92的作用下,扇形件94反向转动,由关闭止位柱97阻挡扇形件94的过度回转。连接绳3被扇形件94反向拉动,连接加固器2b在滑轨2a内向内侧滑动,软质内拉手1从拉手孔5缩回。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92834.8
申请日:2019-01-2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2(江苏)
授权编号:CN209838009U
授权时间:20191224
主分类号:E05B85/12
专利分类号:E05B85/12;E05B79/06;E05B79/22;E05B79/20
范畴分类:33D;36F;
申请人:常熟市汽车饰件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常熟市汽车饰件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15500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海虞北路288号
发明人:司马双杰;张胜;姚鸿飞;苏志才
第一发明人:司马双杰
当前权利人:常熟市汽车饰件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张俊范
代理机构:32204
代理机构编号: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