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知青作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知青作家,草原,小说,意象
知青作家论文文献综述
冀岩[1](2019)在《知青作家草原题材小说意象研究(1978-2018)》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期以来,知青作家创作了一系列草原题材小说。存在于这些草原题材小说中的鲜明而深刻的小说意象,不仅生动地传达了作家的思想情感,而且蕴含着较高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本文以新时期知青作家创作的草原题材小说意象为研究对象,从意象的类型、意象的内涵、意象的成因叁个方面展开研究,并通过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和作家个人经历等方式,整体把握其价值和意义。论文由以下四部分构成:绪论部分界定研究所涉及的“知青作家”、“草原题材小说”和“小说意象”的概念;梳理当前学界对知青作家草原题材小说意象研究的现状;阐明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一部分对出现在知青作家草原题材小说中的意象进行分类,将其概括为草原意象、太阳意象、额吉意象、外来者意象、动物意象、音乐意象和民俗意象七类。第二部分研究知青作家草原题材小说意象的内涵,包括对青春无悔的宣扬、青春伤痛的书写、草原生活的怀念与热爱以及社会历史的反思与批判。第叁部分研究知青作家草原题材小说意象的成因,对其从历史、文化、情感、性别和个性经历、以及文学治疗五个方面的原因做出探究。(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5-30)
毕光明[2](2019)在《论知青作家启蒙叙事主体的历史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知青作家"是根据当代中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命名的,这个运动影响了共和国一代人的命运。1968年毛泽东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仅是结束青年学生造反闹革命,恢复城市正常社会秩序的需要,也是他通过培养和塑造新人以建设新型社会的一贯理想的体现。与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反修防修、防止和平演变的官方意图相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看到的是跟意识形态宣传完全不同的社会生活实际,由此对他们曾经接受的宣传教育产生根本性的怀疑,部分知青由此觉醒,通过文学写作表达他们的思考。本文试图通过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和知青作家群形成的回溯,展现80年代文学一类启蒙叙事主体的历史生成过程。(本文来源于《江汉论坛》期刊2019年02期)
李彦姝[3](2018)在《文学都市想象的撕裂与互通——基于对上海都市作家和知青作家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海经由不同类型作家的文学想象,被赋予不同的精神气质。都市作家与知青作家皆参与到对都市上海的书写中,而两者在题材遴选、人物塑造、审美观念、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却不尽相同。不同代际的都市作家在怀旧想象与现实观照之间各有偏好,无论褒贬,其书写皆有为城市立传之用意。知青作家以乡村作为参照系,在整合城乡文化资源、关照城市底层人群等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某些知青作家的晚近创作有与都市作家合流之势,越来越显示出与大众文化、通俗文化的亲缘关系。(本文来源于《汉语言文学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马玲丽[4](2018)在《难以忘却的记忆——论90年代以来知青作家的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到上世纪90年代,知青作家群体性创作现象已经消散,但是知青经历这一极其特殊的印记并未随着时间退去,而是潜沉在知青作家生命深处,升华成更为成熟的文化心态和精神姿态,超越一代人自身悲剧性处境,脱离群体狭隘的角色,深入追究自我和历史。知青作家以自身创作实绩,参与着当代文学的精神建构。(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鲁钟思[5](2018)在《史铁生:一位知青作家的背影》一文中研究指出"知青"岁月是离我们这批80后比较远的一段历史,不过,知青文学却记录了那个时代的艰难、疯狂与悲壮,当然,也包括那一代人的朝气、梦想与激情。我们能从作品中感受到他们的家国情怀与青春理想。诸多的知青作家中,我比较喜欢史铁生。2003年非典肆虐时,我正在读大学。那段让人恐慌的日子,让我的心一直处在焦虑不安之中。这时候语文(本文来源于《吉林劳动保护》期刊2018年01期)
贺仲明,马玲丽[6](2017)在《自我的建构与溃败——身份认同理论视野下的知青作家群》一文中研究指出知青一代有强烈的身份认同意识。在一定程度上,知青文学参与了这一身份的建构。知青作家通过伤痕/苦难叙事和理想/英雄叙事,建构起知青的基本身份特征。知青身份建构是知青作家在面临现实和文化困境时,寻求自身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的结果,与时代文化也有密切联系。知青身份认同带有遮掩性和强烈的功利性需求,无法形成真正的自我认知,在时代环境变化后最终只能走向溃散。身份认同意识对知青作家的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一是促进了知青作家的文化身份自觉,意识到新文学对传统和民间的疏离和偏执,开启了"寻根文学";另一方面,受社群文化的封闭性和排他性影响,创作视野不够开阔,思想高度有较大欠缺。(本文来源于《求是学刊》期刊2017年03期)
赵国春[7](2017)在《知青作家赠书记》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大荒开发建设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几代垦荒者奉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和生命,不仅为共和国贡献者优质物质食粮,还用血汗培育了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齐名的北大荒精神,一批知青作家也为读者奉献了优秀的精神食粮——深受读者喜欢的文学作品。他们也是我的良师益友,因为我经常能接到他们签赠的新作。(本文来源于《岁月》期刊2017年05期)
李彦姝[8](2017)在《后新时期以来知青作家的城市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后新时期以来知青作家致力于城市题材书写,尤其着力于城市文化批判。在此类作品中,一方面主人公的物质欲望、身体诉求由匮乏转向过剩,拜金、拜物等倾向凸显;另一方面主人公的精神追求、灵魂诉求日趋弱化,曾被奉为珍宝的书籍、知识等概念褪去光彩乃至被轻视。欲望类型在作品中的此消彼长,透射出知青作家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感知,体现了对当代市民精神状态的深刻体察,暗含了对当下人文精神步入危机的忧虑和批判。从历史和共时两个维度予以观察和比较,才能更清晰地认识知青作家城市书写的独特之处及价值。当然,这种书写和批判中的某些片面性和极端性也值得反思。(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批评》期刊2017年02期)
李向新[9](2017)在《塔里木的诗在哪里——访上海知青、作家胡尔朴先生》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10月的一天,我在新疆阿拉尔市大剧院的彩排现场,对原兵团第一师十团上海知青、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胡尔朴先生进行了专访。晚上,这里将上演一场由回沪知识青年组建的"上海塔河知青艺术团"创作的"浦江人·塔河情"文艺节目。胡尔朴是随团。简单的寒暄之后,我打量着年逾古稀的胡尔朴先生,他个子不高,脸庞瘦削,淡淡的眉毛下,有(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垦》期刊2017年03期)
阚丁丁[10](2016)在《复出作家和知青作家反思走向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复出作家和知青作家在短暂的伤痕控诉文学结束以后,对于历史的反思走向了不同道路,这与作家们的世界观和人生经历不无关联。(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期刊2016年11期)
知青作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知青作家"是根据当代中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命名的,这个运动影响了共和国一代人的命运。1968年毛泽东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仅是结束青年学生造反闹革命,恢复城市正常社会秩序的需要,也是他通过培养和塑造新人以建设新型社会的一贯理想的体现。与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反修防修、防止和平演变的官方意图相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看到的是跟意识形态宣传完全不同的社会生活实际,由此对他们曾经接受的宣传教育产生根本性的怀疑,部分知青由此觉醒,通过文学写作表达他们的思考。本文试图通过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和知青作家群形成的回溯,展现80年代文学一类启蒙叙事主体的历史生成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知青作家论文参考文献
[1].冀岩.知青作家草原题材小说意象研究(1978-2018)[D].内蒙古大学.2019
[2].毕光明.论知青作家启蒙叙事主体的历史生成[J].江汉论坛.2019
[3].李彦姝.文学都市想象的撕裂与互通——基于对上海都市作家和知青作家的考察[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8
[4].马玲丽.难以忘却的记忆——论90年代以来知青作家的创作[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
[5].鲁钟思.史铁生:一位知青作家的背影[J].吉林劳动保护.2018
[6].贺仲明,马玲丽.自我的建构与溃败——身份认同理论视野下的知青作家群[J].求是学刊.2017
[7].赵国春.知青作家赠书记[J].岁月.2017
[8].李彦姝.后新时期以来知青作家的城市批判[J].中国文学批评.2017
[9].李向新.塔里木的诗在哪里——访上海知青、作家胡尔朴先生[J].中国农垦.2017
[10].阚丁丁.复出作家和知青作家反思走向探析[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