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能量耗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能量,速率,损伤,弹性模量,抗压强度,黄麻,机织。
能量耗散论文文献综述
吴忠二,谭忠[1](2019)在《非齐次不可压MHD方程的正则性与能量耗散》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定义在T~3上的非齐次不可压MHD方程弱解的能量局部方程;证明在Besov空间中,解的正则性足以保证总能量的平衡.本文的估计方法是Feireisl的估计方法的一个变形.(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数学》期刊2019年12期)
孙喜贵[2](2019)在《基于能量源-能量耗散理论的突出煤层最优掘进速度判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南山矿某工作面为例,对不同工作面掘进速度下的前方煤体内应力状态、煤体的透气性及瓦斯压力(或梯度)分布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各参数与距工作面距离的函数关系。最后依据分析结果,利用能量源-能量耗散理论对南山矿某工作面不同掘进速度下的突出危险性进行了判定,给出了安全合理的掘进方案,并取得了成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工作面掘进速度的提高,前方煤体内的峰前区减小、应力集中系数增加、煤壁附近煤体透气性增强、高透气性区域减小、前方煤体内瓦斯压力梯度增加、低瓦斯压力(或低瓦斯含量)区域减小,煤层突出危险性增强。(本文来源于《煤矿安全》期刊2019年11期)
汪泽幸,吴波,何斌,谭冬宜,古占华[3](2019)在《循环荷载下黄麻纤维/聚乙烯复合材料的残余变形演化与能量耗散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黄麻纤维织物为增强体、聚乙烯膜为基体,通过热压法制备黄麻纤维/聚乙烯复合材料,并对其在循环荷载下的残余变形演化与能量耗散特性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黄麻纤维/聚乙烯复合材料,其经向、纬向循环荷载应力-应变曲线形状高度相似;随着循环荷载次数的增加,累积残余应变呈先快后慢的增加趋势;每次循环荷载过程中,残余应变呈先快后慢的下降趋势;总应变能、弹性应变能、耗散能与能量耗散率均呈先迅速减小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本文来源于《产业用纺织品》期刊2019年10期)
郭永成,王克辉,胡鹏,刘鑫宇,陈左贵[4](2019)在《砂岩破坏特性与能量耗散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叁轴卸荷试验,探究了不同路径下卸荷速率对砂岩力学特性及破坏过程中的能量耗散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全过程应力–应变曲线的弹性阶段,轴向变形起主导作用,弹塑性阶段,环向应变的增加值大于轴向应变增加值。在围压卸荷阶段,卸荷速率越小,卸荷阶段的应变折合柔度越大,此时岩样的变形不充分,呈现明显的脆性破坏。恒主应力差路径下的耗散能大于恒轴压路径下的耗散能的35%,卸荷速率越大,岩样的弹性应变能越小。(本文来源于《力学与实践》期刊2019年05期)
何亮,魏玉峰,潘远阳,雷壮[5](2019)在《基于能量耗散机制的粗粒土圆度损伤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圆度损伤是研究粗粒土力学特性变化的重要指标,为探索剪切过程中粗粒土圆度损伤的演化过程,定性及定量从能量角度对损伤本质进行分析。根据能量耗散原理,分析了剪切系统及单个颗粒剪切过程中能量的耗散与传递。结合弹塑性力学与热力学定律,定义粗粒土圆度损伤因子Dr,建立了基于能量耗散下的圆度损伤模型。采用剪切试验研究不同圆度的花岗岩和卵石颗粒的强度特性,以观测效果较好的花岗岩颗粒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法向应力下的圆度损伤演化过程,运用MATLAB对模型及试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圆度不同的颗粒(花岗岩、卵石)随圆度减小,传递到颗粒内部积聚的塑性势能增大,更易在颗粒边界棱角处产生微裂纹使颗粒磨损,从而增大粗颗粒圆度,强度特性减小;剪切试验粗粒土圆度损伤演化过程存在2次损伤拐点,可分为圆度损伤响应、圆度损伤演化、圆度损伤稳定3个阶段;同一类型颗粒法向应力增大,达到损伤临界状态圆度损伤所需能量增大,圆度损伤因子减小。基于能量耗散下建立的圆度损伤模型阐述了剪切过程中的圆度损伤,试验结果能合理地反应圆度损伤演化过程中颗粒力学特性响应。(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19年05期)
刘文博,张树光,李若木[6](2019)在《一种基于能量耗散理论的岩石加速蠕变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岩石加速蠕变阶段的启动条件是分析蠕变全过程的难点问题,现有的西原体模型在描述岩石黏塑性阶段的加速蠕变特性时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为了更好地描述岩石蠕变的全过程、划分蠕变的不同阶段和表征加速蠕变阶段的变形特性,基于能量耗散理论定义了加速蠕变启动的控制阈值,将Perzyna黏塑性模型引入西原体模型,由此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岩石加速蠕变本构模型,并且通过叁轴逐级加载蠕变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蠕变加载过程中的能耗和蠕变损伤主要来源于岩土类材料内部的内能变化,基于能量耗散理论和考虑蠕变速率变化构建的岩石加速蠕变模型能更好地描述岩石黏弹塑性蠕变特性,不仅反映了岩石能量耗散与蠕变变化之间的关系,也进一步突出了岩石的蠕变速率和蠕变应力状态对加速蠕变的影响;同时,该模型克服了传统的西原模型难以描述加速蠕变变形特征的缺点,更加准确地反映了岩石的衰减和稳定蠕变阶段的蠕变特性;最后,对比分析结果验证了采用耗散率值来定义由稳定蠕变阶段转化为加速蠕变阶段的控制阈值是可行的,引入Perzyna黏塑性模型对改善西原体模型描述岩石加速蠕变阶段的变形特征是有效的,研究结果为分析蠕变变形全过程和划分蠕变变形阶段提供了一个新方法,为研究蠕变模型和蠕变力学特性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何凯[7](2019)在《基于能量耗散留设窄煤柱合理尺寸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某矿2101W工作面巷道煤柱留设尺寸不合理,巷道变形严重的问题,利用能量释放的方法进行沿空掘巷窄煤柱留设研究,确定工作面窄煤柱合理留设尺寸;首先基于理论计算确定窄煤柱留设尺寸范围为6.29~7.11 m,然后设计煤柱方案,利用FLAC~(3D)并结合热力学定律进行可释放弹性能的分析,确定沿空掘巷合理煤柱尺寸为7 m。(本文来源于《煤》期刊2019年09期)
罗海程,吴国君[8](2019)在《基于能量耗散原理的码头岸坡蠕变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软土蠕变始终与周围环境互换能量,通过渗透、移动、扩散等行为,同步向周围吸收和散发能量,在土体破坏到最终稳定的演变过程中力求达到新的能量平衡。对于软土覆盖的高陡顺层岸坡,若土体自重所做的功率超过内部能量耗散功率,边坡则会因自重蠕变而引起破坏,对高桩码头的桩基挤压而产生水平运动。因此研究能量耗散在软土蠕变中的作用机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高陡岸坡的优化布置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下半月)》期刊2019年08期)
李忠友,姚志华,胡柏[9](2019)在《基于能量耗散特征的脆性岩土材料叁轴压缩损伤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材料变形破坏过程中能量耗散特征入手,视脆性岩土材料为仅有损伤耗能的脆弹性部分和仅有塑性流动耗能的理想弹塑性部分共同组成,建立了适用于叁轴压缩等复杂应力状态的损伤本构模型。对于脆弹性部分,认为体积变形和剪切变形均会引起材料内部结构单元的断裂破坏而产生损伤,但二者损伤耗能机理不同,对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强度影响也不同,因而从能量耗散的角度出发,分别定义了体积损伤变量和剪切损伤变量,并通过变形过程中的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了相应的增量型损伤演化方程,进一步揭示了脆性岩土材料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损伤机理;对于理想弹塑性部分,采用Mohr-Coulomb强度准则反映材料屈服强度。以叁峡地下电站典型花岗岩为例,采用提出的损伤模型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预测材料在叁轴压缩过程中峰值强度、峰值应变及残余强度随围压的变化规律,反映材料随围压增大逐渐由脆性向塑性转变的特征,具有广泛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经双,段雪雷[10](2019)在《冻融循环下不同龄期水泥土损伤特性和能量耗散》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冻融循环对水泥土损伤特性和能量耗散的影响,通过对饱水状态下不同龄期的水泥土试样进行冻融循环试验,测得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水泥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相对动弹性模量、质量变化率和应变能密度,并建立了无侧限抗压强度、应变能密度与冻融循环次数的衰减方程。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龄期下水泥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相对动弹性模量均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减小,经历15次冻融循环,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和相对动弹性模量在龄期为7 d、28 d、60 d时分别下降了59. 79%和54. 47%、64. 10%和54. 89%、59. 79%和53. 08%,并建立了相关性良好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与冻融循环次数的指数函数表达式;在冻融循环条件下,随着龄期的增长,水泥土质量的变化波动幅度逐渐减小;分析得出了不同龄期下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损伤量可以近似用动弹性模量的损伤量进行估算;水泥土能量耗散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本文来源于《硅酸盐通报》期刊2019年07期)
能量耗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南山矿某工作面为例,对不同工作面掘进速度下的前方煤体内应力状态、煤体的透气性及瓦斯压力(或梯度)分布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各参数与距工作面距离的函数关系。最后依据分析结果,利用能量源-能量耗散理论对南山矿某工作面不同掘进速度下的突出危险性进行了判定,给出了安全合理的掘进方案,并取得了成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工作面掘进速度的提高,前方煤体内的峰前区减小、应力集中系数增加、煤壁附近煤体透气性增强、高透气性区域减小、前方煤体内瓦斯压力梯度增加、低瓦斯压力(或低瓦斯含量)区域减小,煤层突出危险性增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能量耗散论文参考文献
[1].吴忠二,谭忠.非齐次不可压MHD方程的正则性与能量耗散[J].中国科学:数学.2019
[2].孙喜贵.基于能量源-能量耗散理论的突出煤层最优掘进速度判定[J].煤矿安全.2019
[3].汪泽幸,吴波,何斌,谭冬宜,古占华.循环荷载下黄麻纤维/聚乙烯复合材料的残余变形演化与能量耗散特性[J].产业用纺织品.2019
[4].郭永成,王克辉,胡鹏,刘鑫宇,陈左贵.砂岩破坏特性与能量耗散的试验研究[J].力学与实践.2019
[5].何亮,魏玉峰,潘远阳,雷壮.基于能量耗散机制的粗粒土圆度损伤特性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9
[6].刘文博,张树光,李若木.一种基于能量耗散理论的岩石加速蠕变模型[J].煤炭学报.2019
[7].何凯.基于能量耗散留设窄煤柱合理尺寸研究[J].煤.2019
[8].罗海程,吴国君.基于能量耗散原理的码头岸坡蠕变效应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9
[9].李忠友,姚志华,胡柏.基于能量耗散特征的脆性岩土材料叁轴压缩损伤模型[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9
[10].张经双,段雪雷.冻融循环下不同龄期水泥土损伤特性和能量耗散[J].硅酸盐通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