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胡麻枯萎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胡麻,芽孢,杆菌,放线菌,生物防治,榆中,效果。
胡麻枯萎病论文文献综述
孙艳新[1](2019)在《脂肽化合物的分离及其抑制胡麻枯萎病病原菌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胡麻属于亚麻科亚麻属,是山西、河北、内蒙古、宁夏、甘肃高寒高旱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尖孢镰刀菌胡麻专化型是胡麻枯萎病的致病菌,是使胡麻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开发针对胡麻枯萎病致病菌--尖孢镰刀菌的生物防治剂是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实验室前期分离到一株萎缩芽孢杆菌SF1,抑菌试验分析表明其对尖孢镰刀菌胡麻专化型抑菌率可高达60%左右。SF1的全基因序列中发现,具有编码挥发性抑菌物质及非挥发性抑菌物质的相关基因,其中非挥发性抑菌物质中,脂肽是抑制真菌生长的主要活性物质之一,但目前关于脂肽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效果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利用单因素实验与响应面实验相结合,优化出菌株SF1高产脂肽的发酵培养基,并对菌株发酵所产脂肽进行提取纯化,并用脂肽处理胡麻枯萎病病原菌,探索脂肽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形态及细胞膜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优化实验,优化了菌株SF1发酵培养基及培养条件,脂肽的产量提高了24.57%。(2)采用酸沉醇提法提取菌株SF1发酵液中脂肽,反相制备液相色谱分离获得叁个峰,质谱检测表明成功分离获得了荷质比(m/z)为1056.5、1070.5、1084.5及少量1042.5的伊枯草菌素。(3)脂肽可引起尖孢镰刀菌胡麻专化型菌株菌丝形态异常,细胞膜被损坏,菌丝顶端膨大,菌丝出现隔膜一样的环状尖端。(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6-04)
谢慧敏[2](2016)在《胡麻枯萎病生防菌SF1生防功能基因的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实验室分离得到的萎缩芽孢杆菌SF1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菌株SF1的生长特性进行了测定;其次,测定了菌株SF1对不同省份分离的胡麻枯萎病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后,对菌株SF1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了测定和解析,从中筛选潜在的生防基因。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绘制了菌株SF1的种子生长曲线和发酵生长曲线。确定种子培养条件为:温度37℃,150r/min振荡培养11h;发酵培养条件为:接种量1%,温度32℃,150r/min振荡培养24h。2、经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菌株SF1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定和解析。结果显示菌株SF1基因组大小为4,143,714bp,编码蛋白质的序列有3,615,237bp,占全部基因组的87.2%。克隆获得了β-1,3-葡聚糖酶基因。基因全长1086bp,与Bacillus atrophaeus UCMB-5137的yhfE基因相似性为95%,证明全基因组测序结果真实可靠。3、经蛋白比对注释,SF1基因组中含有多种抗生素的基因簇,包括核糖体合成的细菌素(枯草杆菌蛋白酶subtilosin、抗霉枯草菌素mycosubtilin和表皮菌素epidermin等)和抗菌酶类(几丁质酶Chitinase、β-1,3-葡聚糖酶β-1,3- glucanase和蛋白酶protease等)。同时也包含有非核糖体合成的抗菌脂肽类物质(表面活性素surfactin和丰原素fengycin)和菌溶素(bacilysin);还发现在非核糖体合成途径中催化合成聚酮类抗生素bacillaene的基因簇PKS,催化磷脂类抗生素bacilysocin的基因ytpA。同时还发现有儿茶酚型嗜铁素铁载体(siderophore bacillibactin)以及与swarming定植密切相关的5个基因,分别为swrA、flgB、efp、srfA和cheB等。4、将全基因组测序信息与Bacillus atrophaeus 1942参考基因组进行比对,发现有5个差异基因,预测其可能与SF1生防作用相关。5个基因分别为聚酮化合物生物合成烯酰-CoA水合酶、聚酮合酶、抗霉枯草菌素合成酶亚基A、超氧化物歧化酶以及铁载体儿茶酚型嗜铁素合成酶。(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6-05-04)
张立枢[3](2016)在《崇信县胡麻枯萎病发生情况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崇信县胡麻枯萎病发生情况的详细调查,发现全县胡麻枯萎病普遍中度偏轻发生,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胡麻枯萎病的发生主要与品种、降雨量、水肥状况、田间密度等因素相关。本研究发现,实行五年以上轮作倒茬栽培制度、种子处理、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组织等措施,能有效防止胡麻枯萎病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与信息》期刊2016年11期)
李琳[4](2014)在《胡麻枯萎病生防菌拮抗物质的筛选和分离纯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从胡麻种植土壤中分离的一株生防细菌SF1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对胡麻枯萎病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及其有效拮抗物质。首先,对菌株SF1进行菌种鉴定,确定了其系统发育地位。其次,对影响生防菌SFl体外抑菌活性的条件进行了研究。最后,对该菌株产生的活性物质进行了筛选和分离纯化,确定了部分有效拮抗物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平板涂布实验,对菌株SF1的体外抑菌活性进行测定,发现其对尖孢镰刀菌胡麻专化型真菌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抑菌率达58.99±0.01%。2、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对菌株SF1进行菌种鉴定,结果表明其属于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为生物安全四类微生物,即使用安全,可以作为生物防治菌种。3、分别测定种龄、发酵时间、保存温度和pH对生防菌SF1抑菌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培养条件为:种龄8h,29℃、150r/min发酵24h;发酵液在4-44℃储存,pH为7.0~11.0时,对发酵液的抑菌效果没有显着影响。4、生防菌SF1的有效拮抗物质是胞外分泌物,主要为挥发性物质和蛋白质类物质。采用活性炭吸附收集挥发性物质,GC/MS测定挥发性物质组成,可检测到其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包括有酮类、酸类、醚类、胺类、烯烃类、烷烃类等24种,其中,丙酸、丁酸、戊酸、硬脂酸、苯酚5种物质有一定的生物活性。采用硫酸铵盐析、透析、凝胶过滤法分离纯化蛋白质类物质,得到两个达电泳纯的有效物质G75-1和G75-2,二者的比抑菌率分别达323.42%/mg和168.18%/mg,纯化倍数分别达26.65和13.86倍,蛋白含量回收率分别达0.92%和0.76%。通过SDS-PAGE分析,测得G75-1分子量约为40.5KDa, G75-2分子量约为19.5KDa。(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4-05-15)
梁俊桃,翟玉兰[5](2013)在《胡麻枯萎病的综合防治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宁武县各胡麻种植区枯萎病的发生及影响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总结了胡麻枯萎病病原菌的发病条件及主要症状,并提出了该病的综合防治技术,以为胡麻的丰产稳产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3年24期)
陈政仁,牛芬菊,李小燕,李胜克,张雷[6](2013)在《榆中县胡麻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榆中县胡麻枯萎病2010~2012年的发生情况进行详细调查,榆中县胡麻枯萎病普遍中度偏重发生,且与降雨量、相对湿度和雾露日数、水肥状况、株高、分枝、长势、田间密度等因素正相关;没有发现免疫品种,大面积种植均的为中感(MS)、高感(HS)品种;多年实践证明,实行严格的检疫制度、施行四年以上轮作倒茬栽培制、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组织等措施能有效防止胡麻枯萎病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农业开发与装备》期刊2013年11期)
刘姗姗[7](2012)在《胡麻(Linum usitatissimum L.)枯萎病病原真菌鉴定及ISSR分子标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胡麻(Linum usitatissimum L.),隶属亚麻科(Linaceae)、亚麻属(Linum),是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胡麻枯萎病常年发病率为10%-30%,严重时可达50%以上,严重影响胡麻产量和纤维质量。胡麻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胡麻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lini)侵染引起,生长各期均可发病。与瓜类、茄科类农作物枯萎病研究进展相比,胡麻枯萎病病原菌分离和鉴定技术、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抗病育种研究等方面才刚刚起步。本文在2010-2011年间在我国6个省及自治区采集胡麻枯萎病病株257份,分离纯化得到真菌696株,结合生物学特性和ITS序列测定对部分菌株进行鉴定,最终确定96株菌株为尖孢镰刀菌,并作为供试菌株,以ISSR分子标记进行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变异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采用五因素四水平的正交试验,建立了适合于尖孢镰刀菌的ISSR-PCR反应体系:25μL PCR反应体系中含有2.5μL10×buffer、20ng DNA、1U Taq DNA聚合酶、0.6μmol·L-1引物、0.15mmol·L-1dNTPs和3.0mmol·L-1Mg2+。筛选出12条ISSR引物,并优化各引物的退火温度,建立了稳定的扩增条件。2、对96株供试菌株进行ISSR-PCR扩增,共扩增得到722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718条,多态性达到99.45%。平均每个引物扩增60.17个条带,所有扩增产物大小在200-5000bp之间。6个种群遗传相似性变化范围在0.9579-0.9803,平均遗传相似性为0.9688。3、尖孢镰刀菌个体间的多样性程度决定了种群间的多样性程度;种群间遗传变异占种群遗传变异的81.02%,尖孢镰刀菌种群遗传变异大部分来源于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尖孢镰刀菌种群间存在一定的基因流动。4、在相似系数0.870处把96株尖孢镰刀菌分为5个类群,尖孢镰刀菌ISSR类群与地理来源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供试的96株尖孢镰刀菌,遗传相似性较高,尖孢镰刀菌种内遗传分化较大,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2-05-15)
郭景旭,张辉,李子钦,包玉英[8](2011)在《胡麻枯萎病生防芽孢杆菌筛选及抑菌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拮抗胡麻枯萎病菌的生防微生物,对采自我国不同省份胡麻根围土壤进行了细菌分离和拮抗菌筛选。根据土样中151株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lini(FOL)]对峙培养获得21株拮抗芽孢杆菌,其中XJ2-20拮抗效果最好,盆栽实验的胡麻枯萎病防效可达56.3%,经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菌株XJ2-20对151株镰刀菌株的抑菌率最高可达64.5%,其发酵滤液可抑制尖孢镰刀菌生长及抑制分生孢子萌发。菌株XJ2-20的抑菌活性物质的最佳硫酸铵沉淀浓度为70%,活性物质对热和胰蛋白酶敏感,最适pH为7。其最佳发酵条件为LB液体培养基(初始pH 7.2)、每300mL叁角瓶装液量50~100mL,29℃培养5d。(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郭景旭,李子钦,张辉,包玉英[9](2011)在《胡麻枯萎病生防放线菌的抗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筛选对胡麻枯萎病有较好抗性的放线菌,试验对胡麻根围土壤进行了筛选,最终得到1株对胡麻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有较强拮抗作用的放线菌GS2-1。分别测定了它对不同地区分离得到的151株尖孢镰刀菌的抗性,发酵液对孢子和菌丝的抑制作用,研究了其最佳发酵条件,并对发酵液中的抑菌活性物质进行了初步提取和生物活性测定,最后对其在胡麻生长中的防病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S2-1对151株尖孢镰刀菌均有较好的抗性,抑菌率最高可达到73.9%;其发酵液可导致镰刀菌孢子膨大变形,菌丝折迭断裂。其最佳发酵条件为:培养时间6 d,温度29~32℃,初始pH 7.2,装液量100 mL/300 mL叁角瓶,培养基为改良2号液体培养基。其抑菌活性物质可以被氯仿萃取,并且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最适pH为7~9。盆栽试验结果表明,GS2-1菌剂对胡麻枯萎病的防效可以达到68.8%。(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郭景旭[10](2011)在《胡麻枯萎病生防菌的筛选及其拮抗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筛选了胡麻枯萎病的高效拮抗菌,研究了其抑菌机理,初步研究了其拮抗物质主要成分及理化性质,初步探讨了其室内防病促生作用,并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了鉴定,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各省采集的胡麻根围土样的筛选,选出拮抗性最好的芽孢杆菌一株XJ2-20和放线菌一株GS2-l,发现其对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植保所保存的151株分离自不同样地的尖孢镰刀菌均有良好的抗性。2.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拮抗菌XJ2-20和GS2-1的主要拮抗机理是产生拮抗物质造成病原真菌菌丝体扭曲,膨大,折迭,断裂,造成孢子畸形。3.对胡麻枯萎病进行盆栽实验,测定拮抗菌的防病促生作用,在加入XJ2-20发酵液培养后,其防效最高上升56.3%。而在加入GS2-1发酵液培养后,其防效最高上升68.8%。4.经鉴定,XJ2-20属于枯草芽孢杆菌属,GS2-1的鉴定方法还有待继续探索5.最适合XJ2-20蛋白质析出的硫酸铵浓度为70%。粗提蛋白的最适pH为7左右,并且对酸性条件更为敏感,对热及胰蛋白酶也非常敏感。微波可以作为处理发酵滤液高效简洁的方法。发酵滤液的最适pH为9,当温度小于80。C时,发酵滤液比较稳定,并且对紫外线不敏感。发酵液中的抗菌活性物质可以采用氯仿进行萃取。6.XJ2-20最佳发酵条件:培养时间5天以上,装液量50-100mL/300mL叁角瓶,pH为7.2,培养温度29℃,最佳发酵培养基为LB液体培养基。GS2-1最佳发酵条件:培养时间6-9天,装液量100mL/300mL叁角瓶,pH为7.2,培养温度29-32℃,改良2号培养基为最佳发酵培养基。(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1-06-10)
胡麻枯萎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论文以实验室分离得到的萎缩芽孢杆菌SF1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菌株SF1的生长特性进行了测定;其次,测定了菌株SF1对不同省份分离的胡麻枯萎病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后,对菌株SF1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了测定和解析,从中筛选潜在的生防基因。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绘制了菌株SF1的种子生长曲线和发酵生长曲线。确定种子培养条件为:温度37℃,150r/min振荡培养11h;发酵培养条件为:接种量1%,温度32℃,150r/min振荡培养24h。2、经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菌株SF1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定和解析。结果显示菌株SF1基因组大小为4,143,714bp,编码蛋白质的序列有3,615,237bp,占全部基因组的87.2%。克隆获得了β-1,3-葡聚糖酶基因。基因全长1086bp,与Bacillus atrophaeus UCMB-5137的yhfE基因相似性为95%,证明全基因组测序结果真实可靠。3、经蛋白比对注释,SF1基因组中含有多种抗生素的基因簇,包括核糖体合成的细菌素(枯草杆菌蛋白酶subtilosin、抗霉枯草菌素mycosubtilin和表皮菌素epidermin等)和抗菌酶类(几丁质酶Chitinase、β-1,3-葡聚糖酶β-1,3- glucanase和蛋白酶protease等)。同时也包含有非核糖体合成的抗菌脂肽类物质(表面活性素surfactin和丰原素fengycin)和菌溶素(bacilysin);还发现在非核糖体合成途径中催化合成聚酮类抗生素bacillaene的基因簇PKS,催化磷脂类抗生素bacilysocin的基因ytpA。同时还发现有儿茶酚型嗜铁素铁载体(siderophore bacillibactin)以及与swarming定植密切相关的5个基因,分别为swrA、flgB、efp、srfA和cheB等。4、将全基因组测序信息与Bacillus atrophaeus 1942参考基因组进行比对,发现有5个差异基因,预测其可能与SF1生防作用相关。5个基因分别为聚酮化合物生物合成烯酰-CoA水合酶、聚酮合酶、抗霉枯草菌素合成酶亚基A、超氧化物歧化酶以及铁载体儿茶酚型嗜铁素合成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胡麻枯萎病论文参考文献
[1].孙艳新.脂肽化合物的分离及其抑制胡麻枯萎病病原菌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
[2].谢慧敏.胡麻枯萎病生防菌SF1生防功能基因的预测[D].内蒙古大学.2016
[3].张立枢.崇信县胡麻枯萎病发生情况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
[4].李琳.胡麻枯萎病生防菌拮抗物质的筛选和分离纯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
[5].梁俊桃,翟玉兰.胡麻枯萎病的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
[6].陈政仁,牛芬菊,李小燕,李胜克,张雷.榆中县胡麻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治[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
[7].刘姗姗.胡麻(LinumusitatissimumL.)枯萎病病原真菌鉴定及ISSR分子标记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2
[8].郭景旭,张辉,李子钦,包玉英.胡麻枯萎病生防芽孢杆菌筛选及抑菌效果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1
[9].郭景旭,李子钦,张辉,包玉英.胡麻枯萎病生防放线菌的抗菌活性研究[J].华北农学报.2011
[10].郭景旭.胡麻枯萎病生防菌的筛选及其拮抗活性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